1、统编教材文学短评写作指导及优秀作品【写作指导】学写文学短评是统编新教材第三单元的写作教学任务,对于初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写作文学短评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除了文学鉴赏和理解能力还未达到一定水平外,高一学生的议论、评论能力均较为欠缺,基本的议论文写作技巧还未完全具备,理性思维还需要培养。所以,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学写文学短评势在必行。1.文学短评的概念。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分析、评价写出来。文学短评虽篇幅短小,但是它也必须是一篇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论据充分的文章。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也有人称它为鉴赏短文。2.读后感与文学短评的不同。读后感
2、重在感受,侧重感性的体味。文学短评重在评论,侧重分析、鉴赏、评价。3.文学短评的常见角度。可以赏析作品主旨情感、人物形象、意象意境、构思技巧、语言特点、艺术手法、艺术风格等,具体可以选择这其中的某一个点进行。4.文学短评写作技巧。首先要选好角度,善于聚焦,小处切入,阐明观点;可以采用总分总或总分形式;可以知人论世,补充资料,提供佐证;可以与其他诗人或作品对比,突出观点;可以引用他人观点,增强说服力;表达方式上,叙议结合,精叙详议。5.文学短评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观点不明,主题不清观点要鲜明,每一段要围绕观点、主题展开评论分析。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要抓住一个主题展开,观点鲜明集中。选点不集中
3、,选点过大选点要小而新,聚焦一个点深入挖掘。平庸随意,缺乏构思应该像写议论文一样构思每段分论点或中心句。总之,文学短评在写作时需注意:定题要小而巧,挖题要深而新,观点要鲜明而集中,结构要简明而得当,材料要丰富而精当,语言要理性而典雅。【教后练】从必修上第三单元、第七单元课文中任选一文写一篇文学短评,注意“聚焦”,注意“分解”,注意“结构”。【优秀题目】温厚人格,长留人间 我与地坛的深情与哲思唱地坛赞歌,燃生死离梦 地坛重要物象解析何以悲吾生须臾?且品赤壁江月赤壁一赋,“巧”意千古通透,从一“笑”开始萧萧赤壁赋,深深人生理夜月荷塘显幽静,巧妙构思明匠心文风若诗,竟隐红荷绿莲间品千古绝唱,感乐观旷
4、达看身世沉浮,漫游牵愁肠 品赤壁赋之情感起伏我与地坛中的生命哲思月夜泛舟江上,旷达自在心中绘所观之壮阔,抒所思之旷达【优秀作品】 壮志未平 天下归心邱瑜瑄夜读曹操,竟起了烈士的幻觉。东汉末,那是一个群雄并起的峥嵘岁月;血流千里与歌舞升平同在,成王败寇与政权更替交织。多少英雄在薄帷幔帐中沉沦!多少豪杰在纸醉金迷中迷失!唯曹操,一统天下之壮心从未动摇,那是一份烈士的情怀。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才是曹操的终极追求。短歌行中,他借酒消愁,慨叹“去日苦多”蒿里行中,他日也不寐,忧思“生民百遗一”但这些也都不过是壮志未酬的焦虑与愤慨。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深情呼唤,“我有嘉宾,鼓
5、瑟吹笙”的庄重承诺,归根结底都是一种手段,贤才名士的渴求,不过是为了更加接近自己梦想的顶峰。曹操是大家,他胸怀的是天下,他绝不会因为自己华发渐生而踟蹰不前,也绝不会因为世道苍茫而凄凄艾艾。他要的是统一,要的是太平,他明白只有大环境的安宁才能助天下士人施展抱负,才能还黎民百姓幸福安宁。曹操的志向是宏大的,所以他的豪情是不会羁绊于毫无价值的多愁善感里,不会束缚在淹淹世俗的尘垢秕糠中。短歌行表达的是对贤才的渴求,暗含的却是自己从未动摇的信念。震荡胸腔的节奏,是风浪满峡,前赴后继,摇撼着孤岛,是长堤的坚决,是暮年的壮心。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枯木逢春,我与地坛生生不息宋东霓我与地坛是
6、史铁生对自己蜕变、重生的回首与见证,浩荡笔墨之中,地坛与“我”皆刮着荒芜而不衰败的风。回望,地坛之景于荒芜中蕴生机。古殿剥蚀,檐头碎瓦,鸟虫迷茫,松柏沧桑。作者用大段大段的文字来描绘这看似无须“我”存在的地坛,但这样的地坛,已在历史中沉积,在岁月中磨损,它本应与天坛一般平齐,却与“我”一样,成了一片废墟。作者极言地坛的荒芜苍凉,正是为以景生情。这种景色不仅契合了史铁生初坐入轮椅时的悲观无助,也为读者深入体会史铁生的心情和处境铺就道路、引发共鸣。日出月落,百虫齐鸣,雨燕高歌,松柏沉静。对于地坛描写的精妙之处尤其在于此,作者在描绘这曾令他心凉的景色时穿插着散落的点点生机之景。譬如破旧残缺的祭坛周围
7、坦荡生长的野草;譬如满园草木弄出的声响窸窸窣窣不息;譬如矗立千世沉默沉静的古柏这样的描写,是对作者内心升华过程最无声的注释。“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如何来的明白?地坛教给人辨识出生机、不奔赴终结而是去爱生活和世界。入心,“我”之思想于绝望中寻希望。一朝为命运所欺,便得半生沉郁,半生寻觅。史铁生为何而做我与地坛,而苏轼又为何而做赤壁赋?只因他们在那里获得了精神层面的升华,他们的眼光从个人扩展至宇宙及万物、生死与更替。我与地坛之所以不局限于一篇写景记叙文,原因在于作者赤裸地展示了自己成长的过程,由此引导读者同样学会在逆境中仍目视前方,在深谷中永不放弃寻觅。无论是地坛的景还是“我”的思想,我与地坛
8、中将它们荒芜而不衰败的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枯木逢春,我与地坛生生不息。 以生命之殇燃生死幽梦 以笔下之暖慰芸芸众生 品析我与地坛之“生命”张奕然我与地坛创作于史铁生双腿残疾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的心境下。他徘徊于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园中,开始思考生命与死亡,并很好地将这种哲思展现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他对生命的思索,首先体现在意象的选取上。 “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等意象各有韵味。“落日”固然是衰颓苍凉的,但同时也是永恒的;“孩子”则是新鲜与朝气的化身。两者对比映衬,写出了古园中荒芜但不衰败,意蕴深远。“古柏”不论时过境迁,人事更迭,“总是站在那儿”,从你出生一
9、直到你死去。每种意象都是一种生命状态,吸引史铁生也吸引我们去思索,品味。悠长的鸽哨,冗长的蝉歌,殿头的风铃中,他见天见地见自我,见万物流转见生死轮回,将所思所感揉入一个个意象中。他对生命的思索还体现在语言的细腻深情上。他的语言朴素,不张不扬,却带给人最大的震撼与回味。“在满园沉静的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四季的光影斑驳,千年的思考与问答,映衬着园内一个个参天或渺小的生命。我看到的,不是一个被身残囿于轮椅中的老人,而是一个灵魂翩然起舞的智者,在粘稠的寂静中,与自身进行着热切的对话。“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
10、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他的文字有一股让人心静的力量,拉着你同游地坛,挽着你去看周遭一切生命,包括最小的虫子,去思考生与死,正视历史与现实。他对生命的思索,更是体现在他对死亡的比喻上。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是过得太苦了,以至于“死”都成了生命的节日。也许当“死”已然成为自然的法则,他便思索着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一些有价值的事。扶轮寻路,向死而生,内心痛苦而有所向往,历经癫狂又保持坚强。他的文字似余烬中的温暖,凛冬里的阳光,温暖朴实
11、得像农夫的手掌,以个体生命之殇打开了多少人的生命之窗。史铁生说,“好像准备考试时,突然有一个长长的假期”,便应“感激这样的安排”。浅浅淡淡的比喻却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让一个在黑暗中彷徨的人去期待未来。最博大与最渺小,最古老与最年轻,都于地坛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从深陷绝望,到以悠游舞蹈的姿态漫步于此生来世的路上,有个叫“史铁生”的故事,自天上而来,温暖了多少人。观地坛,品人生,论命运刘炎轩史铁生一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在铁水之中出生,生存,活在绝望的地狱,又如铁一般地活下去。用他的话,他失去了发动机与轮子(指肾与双腿),但,他经过了一次脱胎换骨,他的思想更加深奥,他装上了飞机的引擎与双翼。观地坛,
12、领略无言的神伤。淡褪的朱红如失去信念的心脏,散落的玉砌雕栏如决堤的心灵大坝,金晃晃的空气如洪水般冲洗着,吞噬着一个失去生命大坝的失魂者。但,他看到苍黑的古柏依旧矗立,虫子,蜂儿,蚂蚁弄出窸窣的响动,正如他内心正如他内心屹立在绝望洪水中的不屈的山丘。春夏秋冬,当光辉照耀地坛,当烈日烘烤地上的坎坷,当古柏的叶子化为金黄,当雪地上的脚印勾起幻想。时间加速了生命的衰竭,也坚实了他心中那应象征着胜利的山丘。品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即上帝在赐于我们生命之时也带给我们“死亡的预言”。但说这句话的史铁生并不想死也并不怕,他将死亡看得如此平淡,是因为地坛的生命力,是因为一位母亲匆忙
13、的脚印,更是源于他内心中经历数年后建起的生命大坝。苍黑的古柏、微小的虫子、破败的建筑让史铁生看到了他自己的模样被抛弃;也悟出生下去的方法顽强地对抗着时间。明白了这些,他终于走出自己,发现了周围世界的色彩,他看到母亲对自己默默的关爱,看到情感的羁绊这些犹如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盏灯,他发现自己并不急着坠入死亡,他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论命运,感悟人生的哲理。史铁生带给我们的,不止是他的人生经历,更是他沉淀下来的精神力量。命运,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如瘫痪,恶疾,出身它们会让我们陷入自己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正如史铁生初始的暴躁,急迫地想死。他的世界就像一片空白中的一个黑点,这个黑点孤独而痛苦,认为无人能理解自
14、己,但,他通过地坛,通过那儿的人或事,发现了活着应该有的样子,发见那孤单的黑点四周有无数白点在他身边支持着他,他终于找到了属于白己的路虽然不知通向何方,但必不是死亡,所以,尽管前行。这是史铁生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他告诉我们的宝贵哲理。我与地坛一文思想深邃,多借景抒情。它借地坛传授着生活的道理,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它的出现,是无数被命运囚禁的人的一把金钥匙,确有产感人至深之效于放浪时游赤壁,于无声处展豪情李彬赫辗转于世俗红尘,沉浮在宦海深渊。一生三起三落的苏轼并未被命运压垮,而是在枷锁中起舞,舞得曼妙,舞得惊心。其艺术境界也在浴火跌宕中日臻纯熟别具一格的豪放词风对北宋乃至整个中华文化进行了一次洗礼
15、。赤壁赋便是他的代表作。且于瑰丽美景中品味赋的文香语漫。赤壁赋遣词造句唯美至极,对文字的锤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开篇便渲染了一片安谧宁静的氛围,“清”“徐”二字则体现风的轻柔宜人。“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更是营造一个浩渺旷远的意境。且回首,望苍茫天地,镜花水月之缥缈虚无中,一叶扁舟漂荡在无际的江面上,不知所来,不知所向,看似无意,却是有意。词人旷达豪放,随遇而安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于无声中,文字之美被感知,豪放胸襟被体味。且于波折情感中体会赋的文脉贯通。本文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结构清晰明了。开头部分,东坡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秋江月夜相映成趣之美,盏盏烈酒入肠,
16、“乐甚”。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接下来就有了变化。客人悲凉哀苦的箫声响起,“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也被感染,又想起自己坎坷多舛的命运,一抹悲意竟悄然涌上心扉。但,他悲伤却不悲观。他立即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告诉客人不必羡慕滚滚江水,而应好好珍惜当下,活出生命的力量,同时也告诉受伤的自己。于是,二人化悲为喜。这是一种对生命认真思考后,拨云开雾见月明之喜,比之前更深邃,更豁达。于旷达胸襟中感受东坡的积极乐观。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他在官场中并不顺利,一路艰辛,屡遭贬谪。听到客人凄苦的箫声,哀婉悲恻,不免有些愁苦。但他并没有消沉,报之以超然旷达的气度:世间万物和我一样,要
17、么是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要么是一同永存于太苍宇宙中。这就是苏轼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当然,这也是他的作品享誉文坛的一个重要原因。赤壁赋一文文采出众,旷达豪放,以超凡的境界博得世人的青睐。就是这样一位文豪,凌云霄,俯山河,揽星海,踏风尘,尝遍世俗烟火后,“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的作品打开了中华文化前所未有的一扇窗,点点阳光漏入,温暖了整个文坛。园中景,慈母心,人生悟赵福润史铁生,中国文坛上的“奇迹”。他双腿瘫痪,却意志坚定,心中有信念,写出了无数令人动容的文字。他用最虚弱的身躯,表达出了最深刻的哲理,他用最寻常的文字抒写除了最华彩的人生乐章。我与地坛堪称他的代表作,园中景、慈母心、人生悟都体现
18、在里面了。文章的第一部分着重描写了地坛的景色。史铁生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地坛这个看似荒芜的地方的勃勃生机描绘了出来。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这些生活中最常见的景象在史铁生笔下熠熠生辉,史铁生似乎就是它们的朋友,明白这些小动物的感受。地坛蕴藏在破败里的生机全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剥蚀了的琉璃、淡褪了的朱红、坍圮了的高墙、散落了的玉器雕栏,它们与生机勃勃的小动物们形成了对比,使得整个地坛破败而又生机盎然。史铁生的母亲贯穿于史铁生的文章中。她本是一名大学教授,有知识、有文化。儿子瘫痪后,母亲全心全意照顾儿子。我与地坛中写道:“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
19、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院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母亲的爱是深沉的、是真挚的,却又是纠结的、矛盾的。而那时年轻的史铁生却不懂得珍惜。史铁生生动地刻画了母亲是如何到地坛中找他却又不想让他知道的场景,把一个慈母的爱刻画得淋漓尽致。史铁生在文章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法国文豪雨果曾说过:“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在这一点上,史铁生和雨果也算是“心有灵犀”了。地坛的场景让史铁生明白了活着的意义。正因如此,地坛成为了史铁生的精神家园,他在地坛中看透了生死,看破了红尘。正如一首歌中所唱:“让我们红尘作
20、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史铁生学会了与他瘫痪的双腿作伴,潇潇洒洒地活着,享受着人世的美好。史铁生,如铁一般地生长着、存在着。我与地坛可以说是史铁生对生活的一篇宣言,他在文章中庄严地宣告:即使母亲不在了,即使我双腿瘫痪了,我也要像地坛那样“荒芜但并不衰败”!我与地坛在清明如静水般的行文里表达了真挚情感,饱含着希望。【教后思】从高三回到高一,语文教师最容易产生的可能就是心理落差,尤其是批改学生作文时的心理落差。实话说,对于这一届学生,我们的普遍感受是他们是语文训练出来、套路化出来、辅导班出来的一届孩子。他们也努力,也勤奋,中考成绩也不错,但是这些所有的“不错”主要是源于“训练”
21、:套路化的答题模式,功利化的课文背诵,应试化的答题语言所以,他们普遍表现出的问题是:1.阅读积淀不足,有的甚至少得可怜,成绩不错但是阅读数量寥寥无几,阅读能力令人堪忧,缺乏自我的理解和感受,答题的时候只是在套路化回答,缺乏对文本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2.写作水平一般,在思维能力、文学底蕴、语言能力上都较为欠缺。大多数表现为文学底蕴欠缺,思维能力浅泛,语言能力稚嫩。3.字体较差。看着学得很苦、很累、中考成绩貌似不错但是又似乎并没有培养出来真正的语文能力的同学们,我有时候真的很苦恼也很担忧我们的语文学科基础教育该何去何从?我们该如何贯彻真正的语文教育?初中和高中语文的教学重点该如何衔接?该怎么
22、平衡分数与能力的关系我也知道这些问题不是我能解决的,所以我只能更多的要求自己:1.破除功利化的思想,不能只盯着分数,而要引导孩子们真正读起来,抄起来,写起来,感受起来,品味起来,思考起来。2.激发兴趣,回到文本本身、语文本身、文字本身,引领学生去感受语文之美,去欣赏文字之妙。3.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业习惯、写作习惯、思考习惯。4.培养能力,包括梳理归纳能力、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很欣慰,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同学们在有条不紊地阅读,摘抄,写作,感受,品味,鉴赏,练字很多同学提高显著,进步明显,很多的同学的越来越丰富,写作也渐有大家之风。尤其在这次文学短评的写作中,一些同学展现了他们良好的文学感受力、鉴赏力和写作能力。来日方长,相信日拱一卒必能功不唐捐;时光正好,相信同学们孜孜不怠,坚持不懈,定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