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拓展阅读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分题型专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567921 上传时间:2022-05-05 格式:DOCX 页数:160 大小:18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五 拓展阅读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分题型专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专题五 拓展阅读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分题型专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专题五 拓展阅读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分题型专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专题五 拓展阅读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分题型专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专题五 拓展阅读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分题型专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五拓展阅读未命名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

2、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

3、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

4、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1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

5、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B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C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据为确立的,是我们民俗传统的一部分。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2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共时间制度的实施靠各国特定的历法协调和规范。B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为太阳历或阳历、太阴历

6、或阴历、阴阳合历三种。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D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合并使用,构成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

7、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答案】1A2C3D【解析】1试题分析:选项A对应的原文: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选项“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混淆范围。2试题分析:C项偷换概念,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为“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首先,并不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

8、,而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可能与现在不同;其次,淮南子中记载的只是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不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点睛:本题既考查理解概念的能力,又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是天津卷的常考题型。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社科概念含有特定的属性,隐含信息比较丰富,必须准确把握论述类文本阅读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阅读答案。这类题目的命题手段一般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曲解文章的内容,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所给选项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

9、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前半部分,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中间部分,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通过与原文对比分析,可知这三项都与原文观点一致,C项则改变了原文的表述,偷换了概念。3试题分析:“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的是“二十四节气”,不是“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各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

10、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

11、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

12、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

13、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

14、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答案】4C5C6B【分析】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A项,“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由本句可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是“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

15、成乡痛”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并非唯一措施;“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是“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因此,说“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太绝对;也是误将必要条件关系当作充分条件关系,违背原文逻辑。B项,“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此句显然是说要保留那些真正值得保留的乡村记忆,但并没有说“乡村记忆必须完好保存下来”。题干悖谬文意。D项,“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

16、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表述错误。根据文本“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可知,题干与此句句意先去甚远,亦属悖谬文意。故选C。5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C项,“并举例说明了

17、甄选的标准”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可知,既未见“举例”,更未见“甄选的标准”何在。故题干“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于文无据,属子虚乌有。故选C。6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

18、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B项,“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表述错误。依原文意,“呵护乡村记忆”、“活化乡村记忆”确乎是“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的重要的客观条件,但绝非充分条件;况且,“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的事,是极具个体特、多因性、主观性的。因而,绝不能把条件与其结果倒过来,武断地说“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19、说法太绝对,也可说是将必要条件关系当作充分条件关系,其误不难见出。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

20、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

21、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

22、辑事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费氏在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用并发挥了你的思想。”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

23、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实际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研究有关。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研究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费氏的“差序格局”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伦”“格局”“推或扩充”论。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

24、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中“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潘氏深入研究儒家社会思想,他对“伦”的分析和考据(如“沦”指水的纹理)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波纹”的来源。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有学者指出,费氏根据潘氏的研究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其实,“差序格局”概念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学术圈。这个学术圈的学者来往密切,其中不但有潘光旦、李树青、费孝通、袁方等老中青社会学人,还有闻一多、吴晗等文史专家。“差序格局”是聚集中西方相关学术智慧产生的。以往的研究,无论是费氏本人,还是相关学术史论著,对雷氏等中西方学者的贡献肯定是不够的。事

25、实上,学术工作往往难以独自完成,要有多人数代积累之功。即便因缘际会使个人的贡献格外耀眼,其背后定有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群体的支撑及学术思想的汇聚。(摘编自阎明“差序格局”探源,有删改)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中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的特征看法也一致。B费氏把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地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C费氏受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D费氏“同心圆波纹”源自潘氏的研究,突出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引用

26、费氏写给雷氏的信,是为了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B第二段运用比较分析法,肯定费氏的学术贡献,辨明费氏对其他学说的借鉴之处。C第三段列举多个事实材料,证明“差序格局”概念的产生深受当时中国学者启发。D文章从中西两方面考求费氏“差序格局”的学术渊源,有理有据,学术视野开阔。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费氏对相关学者的贡献肯定不够,可能是作者学术的视角和取向与费氏不同。B费氏的学术交往圈既有社会学家,也有文史专家,呈现出类似“差序格局”的特征。C“差序格局”受到众多学者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D费氏的学术交往、所受学术训练和对社会问题

27、的关注,促进了他对乡土中国的思考。【答案】7D8A9C【分析】7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对亲属关系特征的看法也一致”错误,原文“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B项,“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错误,为了说明“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C项,“提出差序格局概念”错误,原文“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

28、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8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A项,“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错误,应是为了说明“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的影响较为显著”。9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

29、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文中无据,无中生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2017年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

30、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入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

31、追寻“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

32、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有删改)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生活,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C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

33、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句子,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C作者围绕“守护好古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及做法。D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要见物更要见人,保护村落的基础才更坚实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C美丽乡村之所

34、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D引用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答案】10A11B12C【解析】10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的内容可知,文章意在强调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应保护村落振兴乡村。C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为“村落不可能唯其如此,才能我们的根”。D项“不是要关注

35、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故选A。11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错误。引用汉书中的句子,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而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话,则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故选B。1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

36、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范围失当。原文是“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故选C。【点睛】完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通过对照,往往会发现干扰项的种种错误:正反颠倒、时间错位、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及种属概念并列等,排除了干扰项,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了。当然有时很可能几个说法从某个角度看都有不妥之处,这时应该比

37、较一下几个选项中哪个说法的错误更为明显,然后就选定这个明显有错的选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鲁枢元“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

38、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

39、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

40、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13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B工业时代的“牢笼”

41、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D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14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B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1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人

42、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C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答案】13D14A15C【解析】13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

43、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理解错误,由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可知。故选D。14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故选A。15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强加因果。“所以”说法不当。B项,“一套”说法绝对,原文是“普遍”。D项,“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当,原文是“回到古代

44、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故选C。【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

45、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2009年至2010年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个课题组267人集中对我国长江、黄

46、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个省113个县(含县级市)中的902个乡镇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了为期25天至30天不等的综合性复查。据“遗存实情”记录统计数据显示,传统古村落生态状况堪忧。这些地域中,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选摘自光明成,2012年01月5日)材料三:“这是拍摄的意外之喜,台湾东南50海里外有个孤岛叫兰屿,是台湾原住民达悟人世居之地。他们到现在采取的都是自己造舟、潜水捕鱼的生活方式。有个渔民说,我们吃得饱就好,我们要让海洋也能休息。这句话出自一位没上

47、过几年学的渔民之口,但我们这些生活在大城市之中的人,有谁能做到?这对宣扬利益最大化的商业世界来说,就是个悖论。但它恰恰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活得更好的最优解。这是几乎所有古村落的共性,驯鹿村村民,见到十头野生驯鹿,猎五头放走五头,母鹿全放走;冬天烧火取暖,只捡枯叶、断木,从来不砍新鲜的树;野外碰到熊,如果熊不发起攻击绝对不开枪。先民留下来的哲学,无论何时都不该被忘记。”(选摘自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导演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的釆访稿,2017年12月16日)材料四:“现在的古村落开发已成套路,粗鄙化严重。”冯骥才说,“据我所知,一些村落腾笼换鸟,将当地村民迁走,交给旅游开发公司运营,大搞农家乐和民宿,编造伪民间故事吸引游人。”“如果我们的村落这么发展下去,再过十年或者十五年,我们认定下来的这几千个宝贵的传统村落就会有得而复失的危险,变成千村一面。这是个非常可怕的问题。”冯骐才说。他同时强调,乡村不是不能搞旅游,恰恰相反,特别好的村落还需要旅游传播出去,让人们欣赏它、热爱它。但是,传统村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能只为了旅游一个价值,抛掉甚至牺牲其他重要的情感和文化价值。”前不久,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去山西大米村拍摄资料照片,这个村子建于北魏时期,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专题五 拓展阅读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分题型专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