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

上传人(卖家):hbdyhf 文档编号:258296 上传时间:2020-02-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则消息: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 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 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 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 差,一连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 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 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造 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说得十分在理,重理论,轻实践,

2、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的状况,这在当 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 是一个致命伤, 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也应 当避免成为这样的人。那么该怎么做呢?请 同学们打开课本,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祖 籍山东日照。1974 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 中发现新粒子:J/ 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 “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 命名为“J 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 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 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 1976 年与

3、里克特同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 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 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 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 研究工作。 2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表示 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 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 段落层次。 明确: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 文标题)。 全文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 科学。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 段):提出论题,即中 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 311 段): 针对论题进行回 答分析,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 35 段):分析

4、中国教育不重 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第二层(第 610 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 层(第 1112 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 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第 13 段):解决问题。强调我 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 代提出希望。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理解观点 探究 1:“格物致知”是作者点出论题 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课文,说说它 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在传统教育意义上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 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作者认为其 真正意义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意 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

5、理的唯一途径 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 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 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 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 分。 ” 探究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 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 端?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 “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 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 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 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 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探究 3:结合课文,说说我们为什么要 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明确: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有 三点: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

6、致的中国学 生的弱点决定了的;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 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这也是应付今 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目标导学三:分析课文,掌握论证方法 1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明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从传 统教育里引出“格物致知”,阐述对其含义 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 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 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 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 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 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 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 2解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1)引用论证:引用大学里的 内容,

7、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 3 段引用大学里的内容介绍“格物致知” 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 因。 (2)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 痛的失败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 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 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 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 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 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 需要毫无帮助。 (3)道理论证:第 13 段记述了“格物致 知”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 知”精神的重要性。 (4

8、)对比论证: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 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 实验。 目标导学四:学以致用,升华拓展 1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格物致 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 通过自己亲身实地实验的,这种精神在自然 科学的领域极其重要。同学们,你们已经开 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请说说 你们在这些自然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 现“格物致知”精神的。 明确:比如做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 验时,同学们人人动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 下,从漏斗颈向下吹气。而有一位同学做完 此实验后,继续联想到把乒乓球放到漏斗颈 上从漏斗体向上吹气,这时乒

9、乓球就悬浮于 空中,使实验现象更加具有挑战性。这位同 学正是通过动手实验,发挥“格物致知”精 神, 才发现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物理现象, 获取到真正的自然学科知识。 2 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 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 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 大家举出例子。 明确:不是。在贺知章咏柳中写道: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 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作者 对春风的观察实践, 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正是对外 界事物观察凝结而出的诗歌。苏东坡“格” 山而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 是对生活的具体探察才得到的真知。因此, 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 有一定的片面性。 三、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提出问 题) 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 (分析问题) 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解决问题) 可取之处 教学重点明确,通过举例论证让学生明确格物致知在本文中的含 义,并通过跨学科的思维进行引导强化,让学生深入理解此概念。有 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实践思维。 不足之处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没有补充当今世界环境的相关资料,学生对 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迫切感与现实意义没有深刻的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为本站会员(hbdyhf)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