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doc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586182 上传时间:2022-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xx学校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语文试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诗歌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诗经名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先说“诗三百”。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刊登的“诗三百”正义指出:先秦文献中“三百”联言,往往并非实指,而是极言其多的种修辞手段。这在诗经中不乏用例,如“三百维群”(小雅无羊)、“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魏风伐檀)等。“三百”一语尚见于礼记左传周易等文献,出土文

2、献中也有所见。由“诗三百”之本意审视孔子之言,可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当释为:诗有许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其余所释亦当类此。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语,既不能证明当时存在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据此否定孔子删诗”之说自然就失去了合理性。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来说,“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删诗”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孔子删诗”本源于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申述殷周之盛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至于孔子何时开始“删诗”,华

3、锺彦先生判定为鲁定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岁之时。华先生此说本于史记孔子世家:“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世家以下续记鲁定公八年孔子事迹,说明孔子系于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下面对“孔子删诗”的具体工作流程试作描述,司马迁孔子世家叙述孔子删诗时,“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何谓“去其重”?从清华大学所藏竹简周公之琴舞来看,“去其重”首先就是选取某组诗篇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而将其他部分视作意义重复而不取。因为教学读本,篇幅必有所限制。“去其重”的第二层意义是,从同一诗篇的诸多变体中择优挑选。清华

4、简耆夜篇载周公所作之蟋蟀,与今本既有诸多相似,又有明显相异之处。今本蟋蟀当为孔子所选取,而清华简本仍流传于世。刘向自述,其“所雠校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这一编选原则与结果,都与孔子删诗相类似,显示了文献传承的内在规律。(摘编自李颖诗三百与孔子删诗,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百用以极言其多,可谓古已有之,而与此类似的还有很多,如李白天台四万八千丈的四万八千表示数量多。B.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在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作者认为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鲁定公五年。C.孔子删诗去其重的原则有两层含义:从某组诗篇中去除缺乏代表性

5、的篇章,从同一诗篇的诸多变体中去除不太优秀的篇章。D.本文作者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旁征博引,条分缕析,从说诗三百开始,来逐步论证孔子删诗之说。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诗经学史上,诗三百和孔子删诗关系密切,它们和诗经名称、诗经成书过程等内容紧密关联。B.由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中诗三百词语内涵的正确阐释,我们可以确切得出孔子删诗的可信性。C.孔子把古时三千余篇诗删订成三百零五篇,让它们合于韶武雅颂之类音乐,礼乐从此有了条理可以讲述。D.孔子回鲁国后不满陪臣执国政的状况,不愿出仕,退而修诗书礼乐,教授弟子诗书礼l乐等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6、项是()A.孔子将自己编订的诗歌集定名为诗,此诗集在先秦时期的另一名称是诗三百,但与孔子所说诗三百的意思迥异。B.有些学者根据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一句话就否定孔子删诗之说,是曲解原意,主观臆断。C.虽然有些诗歌亡逸于诗经之外,但其中有些至今仍流传于世,而且在论证诗成书过程方面同样具有研究价值。D.孔子删诗所遵循的编选原则,符合后世之人在文献编选方面的内在规律,文献编选能一脉相承,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文本一:黄河周立波二十一日,部队陆续到了黄河边上。这就是历代诗人最爱歌颂的黄河,这就是音乐家冼星海同志在黄河大合唱里谱出了澎湃之声的黄河。万道灿烂的阳光

7、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这些冰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它们互相冲击着,发出嚓嚓的声音。等待渡河的时候,我到镇上去找开水喝,和老百姓聊天。他们说,原先这里的房子要多些。日本鬼子几次打到了河东,毁了这里好多民房。依靠八路军英勇的守卫,鬼子从来没有渡过河来。我们和鬼子只隔一条水,但是陕甘宁边区始终是一块干净的土地,从来没有被日寇践踏。今天正在渡河东去的王震将军的部队里,就有好多保卫黄河的英雄。我们挨次下了船。每船水手十一人,船一解缆,水手使劲地荡桨,大声地呼唤。那是一种粗犷的吼声,声音那么大,竟至超越了风声和波浪冲激船头的声音。到了中流,船不停地起落,并且一直

8、往下流。水手们使尽力量摇桨,使尽一切力量呼叫。这是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的场面。河风吹着,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水手们只穿着单衣,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滴落。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有一刻钟之久,不肯走开。我们已经离开陕甘宁边区了。王震同志还没有过来。他正在西岸指挥队伍,分拨船只。我们沿着黄河走了十里路,才转入东边的山路。在河边看见的第一间房子的砖墙上,写着“时刻准备反扫荡,坚决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我记起了早晨在螅蜊峪看见有一板墙上写着:“展开赵占魁运动,发展手工业。”隔一条黄河,一边是生产运动,一边是对敌斗争。在河边上,我们碰见了两个农民。他们都穿着蓝布棉衣和白布棉裤

9、,头上挽着干净的白毛巾。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型手榴弹,另外一位腰间插着一支土造的手枪。这是民兵。提着大手榴弹的那个年轻小伙子,仔细打量了我们的制服和武器,小声地对同伴说:“咱们的人。”我们要他们带路,他们十分高兴地走在我们的前面,并且告诉我们,这里是临南县的地方。这里的民兵都会使用地雷,每一个村庄的大路和小路都挖了雷坑。敌人一出来,地雷就埋好。我们经过的村庄,果然到处有雷坑。民兵送了我们十来里路,我们怕走得远了,耽误了他们自己的事情,请他们回去。但不料他们回去以后,我们碰到了一点麻烦。我们经过一个名叫马塔的山村,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他们手执红缨枪,不让我们走,索看路条。我们说:“咱们是八路军,

10、从河西来的,没有带路条。”一个为首的孩子说:“你们是八路军,咱们欢迎,可是八路军也得有路条。”我们又告诉他:“你们的民兵哥儿还送了我们一程,刚走。”他说:“咱不管,只要路条看一看。”我们被阻拦着,幸亏村里出来一个人,问什么事,知道我们是从河西来的八路军以后,他叫孩子们赶快让开路,让我们前进。一路上,我们赞赏着村民组织的严密,有着这样的人民组织的地方,敌人是不容易逞凶的。我们走了五十五里路,到了临南县政府所在地刘家会。县政府把镇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给我们住。晚上,睡在炕上,我们谈起了今天在黄河岸上发生的一件事情。张米贵是一大队的战士,参加八路军已经有七年。他母亲知道儿子要经过家门,拄着一根拐杖

11、,来到黄河边上,等了三天,真看见儿子了。她流眼泪,说不出话来。张米贵抱着枪伴着她坐了一会儿,要她好好地保重,并且说,自己会很快地回家。最后,他站起来说:“打日本鬼子,打那些害民的反动派,是大事。妈,你回去吧。”于是,他赶快走开,怕她看见自己的眼睛。就是这样,他别了母亲,赶上队伍,把一切经过报告了班长。从家门经过,他没有回家。(有删改)文本二:小品文是很小的。人家或以为它只配供人消遣,不能载道。我则以为除供人消遣外,还须载道,其寿命才能长久。不过道也有一个分别。假如我说:“立天之道,曰阳与阴;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未免太艰深了。小品文所载之道,应该是众人所要明白的道理。世间

12、不少长篇大论,但因其太长太大,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有工夫去读它。又因其说理复杂曲折,也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能读得懂。很好的小品文,就形式说,第一个原则,当为短小。近来常见三五百字之小品文,其开张白往往占一两百字,太不经济。不过经济之极,也足以使小品文丧失其文章之“文”。小品文毕竟是“文”章。虽极短小,内部仍可以有严密的组织,仍可以有起承转合。一句抽象之道理,可以写三两句具体之说明,正面说了,还可以说反面。总而言之,小品虽经济,然而是“文”章。(摘编自周谷城泛说小品文)4.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水浪奔流、阳光灿烂、冰雪团块明亮,这些景

13、物烘托了作者看到黄河的激动心情,表现出对取得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心。B.“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但船上的水手们“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滴落”,对比中生动地表现出水手们奋力划船时的艰难。C.提大手榴弹的民兵说:“咱们的人。”这简短而又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显示出充分的信任,反映了八路军与农民的亲密关系。D.文章以“黄河”为题目,一方面是因为故事确实发生在黄河边,另一方面是把黄河作为一种象征,寄寓刚毅、勇敢等民族精神。5.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音乐作品,文本提到它,旨在引出对渡河时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场面的描写。B.陕甘宁边区是以陕北为中心的革

14、命根据地,王首道遥望河西,透露出思念党中央、保卫党中央、不甘心放弃根据地的心理。C.张米贵是一名普通战士,为了抗战,他从家门口经过都没有回家,文本记述他,是要表现这位战士超出其他士兵的家国情怀。D.周谷城在文中以“立天之道,曰阳与阴”等抽象艰深的句子为例,来说明小品文不应该晦涩而应该明白易懂,很有说服力。6.文本一中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对表达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赏析。7.周谷城认为优秀的小品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各有怎样的特点?请就其中一方面对文本一进行简要赏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求雨赵树理金斗坪村的龙王庙,建筑在村北头河西边的高岸上。这岸的底部是村西边山脚下的崖石。

15、据老人们说,要不是有这一段崖石,金斗坪早被大河冲得没影了。在解放以前,每逢天旱了的时候,金斗坪的人便集中在这庙里求雨。全村一百来户人家每八人编一班,轮流跪祷。组织领导这事的人在解放前不久是本村地主周伯元。周伯元怎样领导这事,只要引土地改革时老贫农于天佑在斗争周伯元大会上说的一段话就可以明白。于天佑那段话是这样说的:“在求雨的时候,你把你名字排在第一班第一名,可是跪香时候你可以打发长工替你跪。大家饿肚子跪香,你屯着粮不出放,反而只用一斗米一亩地的价买我们好地,求了十来次雨,就把金斗坪一半土地都买成你的了。有一次你和你亲家说:我这领导求雨不过是个样子,其实下不下都好下了雨自然数我打的粮食多,不下雨

16、我慢慢把另一半也买过来。你长的是什么心?要不是解放,那就只有你活的了”土地改革后,金斗坪的全部土地又都回到农民手里,可是这年夏天不幸就又遇上了旱灾。政府号召开渠、打井、担水保苗,想尽一切方法和旱灾作斗争。金斗坪就在河边,开渠有条件,党支部书记于长水和村政委员会商量了开渠的计划,又请人测量了地势,就召开动员大会。这渠要经过龙王庙下边的石崖,估计至少得二十天。于长水说:“只要把渠开成,苗干了还能再种晚粮;要是不开渠白等二十天,苗干了不是白干吗?只要我们大家有信心,我们就能克服灾荒。要是开成了这条渠,以后就再不会受旱灾的威胁了!”经过这一番加油打气,金斗坪的渠便开工了。动工这一天,大家正在画好石灰线

17、的地方挖土,忽然听见龙王庙里敲钟打鼓。大家议论开了:“谁还这么封建?”“不要管他,咱们干咱们的!”“去叫他们停止了!不要让他们咚咚当当扰乱人心!”“叫人家求吧!能求得雨来不更好吗?”各有各主张。村长和党支部书记都计划石工去了,党员们虽有自己的主张可也说不服大家,最后都同意派个人去看看是些什么人在庙里,一个青年接受了这个使命。这青年跑庙里一看,庙里有八个老头,最想不到的是土地改革时候的积极分子于天佑也在内。青年问于天佑:“你怎么也来了?”“我怎么不能来?”“你不是亲自说过龙王爷是被周伯元利用着发财的吗?”“那是周伯元坏,不是龙王爷不好!”“原来你也是个老封建!”有个老头是这青年的本家爷爷。他骂青

18、年说:“你给我滚!不是你们得罪了龙王爷爷的话,早下雨了!你们长的是什么心肝!”晌午,党员把情况反映到支部,于长水说服他们,加紧开渠。钟鼓把一些人又敲活动了:庙里又增加了好几个老头,青壮年也有被家里老人们逼到庙里去的。庙里又定出轮班跪香制。于长水一边发动党团员加紧挖土搬石头,一边帮着石匠钻炮眼崩石崖。土渠开得快,给人们增加了信心;石头崩得响,压倒了庙里的钟鼓。跪香的青壮年在不值班的时候,也溜出庙来参加开渠;老头们说他们心不诚,妨碍了求雨效果。两天之后,上半截土渠已经挖到庙下边的石崖边,可是石崖上的石头太硬,两天才崩了一排鸡窝窝。原来的估计不正确,光这一段五十尺长五尺深的石渠,一个月也开不过去。这

19、时候退坡的、说闲话的慢慢多起来,也有装病的,也有说家里没吃的不能动的,也有不声不响走开不来的;剩下的人,有的说“一年也开不过去”,有的说“现在旱得人心慌,不如等到冬天再开”河边人少了,崩开了的石头没人搬,炮声暂且停下来。于长水一边仍叫党团员们搬着石头支持场面不让冷了场,一边脱了鞋,卷起裤管,过到河的对岸,坐在一块石头上,对着这讨厌的石崖想主意。他下了个决心说:“要不能把这么现成的水引到地里去,就算金斗坪没有党!”他坐在几乎能烫焦了裤子的石头上,攒着眉头,两眼死盯在这段石崖上,好像想用他的眼光把这段石崖烧化了一样,大约有点把钟没有转眼睛,新办法就被他想出来了。他想要是从石崖离顶五尺高的腰里,凿上

20、一排窟窿,钉上撅子,架上木槽,就可以把水接过去。他站起来向对岸搬石头的人们喊:“同志们,不要搬了!有了好办法了!”说了就又过河来和大家商量。午上又开过群众大会通过了这个办法,退了坡的人听见有门道又都回来参加工作,党团员自然更加了劲,找木匠的、搬木头的、搭架的、拉锯的七手八脚忙起来。庙里跪香的人又少了,气得于天佑拼命地敲钟。一天过去了,河边木槽已经成形,庙里跪香的偷跑了三分之二。两天过去了,木槽已经上了架,跪香的人,不但后来参加的全部退出,连原来的八个老头也少了三个。石崖腰里架木槽是个新玩意,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新鲜,吵嚷得比赶集还热闹。这声音,在庙里的五个老头听起来心里很不安,连钟鼓也无心敲了。

21、于天佑说:“人们这样没有诚心,恐怕要惹得龙王爷一年也不给下雨!”其余四个老头撇了撇嘴,随后五个人商量了一下,一齐跪到地上祷告。于天佑说:“龙王爷呀!不论别人怎么样,我们几个是真诚的!求你老人家可怜可怜吧!”就在这时候,忽听得外边的人群像疯了一样齐声大喊起来,喊得比崩石崖的炮声还惊人。一个老头说:“这一定是出了什么事故了!”说了便爬起来跑出去,其余四个也都侧着耳朵听。出去的那个老头跑回来喊:“快去看!接过水来了!大着哩!”地上跪着的四个老头,除了于天佑也都爬起来要出去。于天佑说:“难道我们也不能诚心到底吗?”一个老头说:“抢水救苗要紧!龙王爷会原谅!”说着便都走出去。最后剩下于天佑。于天佑给龙王

22、磕了个头说:“龙王爷!我也请你原谅!我房背后二亩谷子也赶紧得浇一浇水了!”说罢,也爬起来跟着别的老头往外走。(有删改)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老贫农于天佑土地改革时在斗争周伯元大会上的发言,从侧面揭露地主周伯元以组织领导农民“求雨”为名,大肆兼并农民土地的罪恶。B.本文通过对不同情景下的“钟鼓声”的描摹,不仅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都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C.本文描写庙里五个老头“钟鼓也无心敲了”,表现了几位顽固的“求雨派”人物的思想动摇,揭示了当时农民盲从、愚昧的思想。D.小说结尾写于天佑明知水是开渠引来,不是“求雨”求

23、来的,但临走时还向龙王爷磕头求原谅,体现了人物思想转变的复杂性。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下方的“石崖”是小说场景的一个巧妙设计,它不仅成为矛盾冲突汇聚的“空间”,而且使村民们心理上的“摇摆”更加真实可信。B.“钟鼓把一些人又敲活动了”,表明矛盾在发展,斗争在继续;表面上“求雨”占了优势,其实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C.“几乎能烫焦了裤子”“好像想用他的眼光把这段石崖烧化了一样”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于长水苦思冥想解决开渠“拦路虎”的对策时的专注、迫切。D.本文把“开渠”和“求雨”两件事的发生时间安排在同一天,聚焦于“求雨”,单线推进,便于更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24、,增强了故事性。10.简要概括于长水的性格特点,并说明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11.赵树理曾经说:“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所以在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照顾得多一些。”请以本文为例,简要谈谈你对赵树理小说写法上“传统的那一套”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

25、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二)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

26、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细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12.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

27、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13.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B.“书”,文中指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

28、,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1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檐。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的学说。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之从

29、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16.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注意两个方面,请你简要概括。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无 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B.这首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

30、泽”,或同穿一“裳”,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表达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18.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答:_四、默写题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用“_,_”两句表明自己识别好学之人的标准,即要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并且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2)孔子认为要识别君子和小人就要看其价值追求,看其对“义”与“利”的态度的两句是“_,_”。(3)老子中“_,_”两句告诉我们不仅要知人,也要自知。五、语言表达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31、_,维护国家安全是国际法赋予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世界上许多主权国家都有国安法,这是国际惯例,也是常态。筑牢织密香港_国家安全的防线,国家层面立法迈出了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在外界看来,国家经月余努力推出港区国安法,堪称高效。但从历史的维度看,这条国安立法之路,香港整整跑了23年的马拉松。国家主导下的港区国安法利剑出鞘,无疑是_的有效之举。对于被外在_、误入歧途的年轻人群体,以及对“一国两制”存在困惑或者误读的香港社会,港区国安法起到了活血化瘀的功效。通过这部法律的实施,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提供了强大支撑,不仅将有力推动香港重新出发、重回正轨,也将成为香港居民权利和自由的坚实保障。以法治为遵

32、循、以完全为保障,香港一定能变乱为治,续写繁荣与辉煌。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俾众周知 维持 悬崖勒马 裹挟B.众所周知 维护 亡羊补牢 裹挟C.众所周知 维持 悬崖勒马 裹胁D.俾众周知 维护 亡羊补牢 裹胁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部法律的实施,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提供了强大支撑,不仅将有力推动香港重回正轨、重新出发,也将成为香港居民权利和自由的坚实保障。B.通过这部法律的实施,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提供了强大支撑,不仅将有力推动香港重回正轨、重新出发,也将成为香港居民权利和自由的坚实保障。C.这部法律的实施,为“一

33、国两制”行稳致远提供了强大支撑,不仅将有力推动香港重新出发、重回正轨,也将成为香港居民权利和自由的坚实保障。D.通过这部法律的实施,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提供了强大支撑,不仅将成为香港居民权利和自由的坚实保障,也将有力推动香港重回正轨、重新出发。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意。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D.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23.为组织

34、好研讨活动,年级学生会决定邀请本校相关研究领域的老师给予指导,下面是其邀请函正文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修改。为提升同学们的文学鉴赏能力,陶冶审美情操,我们将围绕以“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研究为主题,操办一场专题研讨会。您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贵校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深受学生喜爱和敬佩。在此,我们特邀您担任此次活动的指导老师,衷心希望您能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出席,恭候您莅临指导。(1)_(2)_(3)_(4)_六、材料作文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某作家曾发文说:“废掉一个年轻人,只需要三样东西就够了。哪三样呢?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部电话。”有人看后则补充道:“

35、废掉一个年轻人,两样东西就够了。给他一部手机,给他一个沙发。回家就躺着看视频。大脑废了,四肢也废了。”对此,某班将以“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否毁掉一个年轻人”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请你以“正方(能)”或“反方(否)”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选好角度,准备在辩论赛中进行主辩陈述用。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说理充分,论辩有力;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答案:1.B; 2.B; 3.A解析:1.B项,理解错误,“作者认为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鲁定公五年”错,原文说“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这里的“是年”应该指的是“鲁定公八年”。2.B项,以偏概

36、全,原文是“ 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删诗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3.A项,于文无据,“此诗集在先秦时期的另一名称是诗三百”在原文中并没有依据。 4.A;5.D;6.自然环境描写,集中体现在对黄河的描写上,作者运用视觉、听觉感观,从河岸远观、河上亲历等角度,渲染了黄河雄浑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社会环境描写,以村庄被轰炸的场景、黄河两岸村庄标语等体现抗战的大环境;以王首道、张米贵等构成军人形象群体,以民兵、查路条的孩子等构成民众形象群体,营造了军民团结、保家卫国的全民族抗战的浓厚氛围,表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7.特点:内容上,要载道且道理要浅显易懂;

37、形式上,要短小且有严密的组织。赏析:内容上,文本一通过记述一次行军中的见闻,展现了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道理浅显易懂;形式上,文本一篇幅不长,以作者行踪为线索,记述所见所闻,层次分明,结构严密。解析:4.“表现出对取得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心”错,表现的是黄河的雄浑。5.A.以偏概全,文本提到黄河大合唱也是为了引出第二段对黄河雄浑景象的描写。B.“不甘心放弃根据地”错误,文中王震将军的部队只是要离开陕甘宁根据地,渡河东去,并非“放弃根据地”。C.“超出其他士兵的家国情怀”错误,文中张米贵只是众多和他一样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的普通士兵的一个代表。6.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文

38、中,自然环境描写主要集中在第2段和第4段中。从观察的角度来看,第2段是作者在河岸远观所见,第4段是作者河上亲历所见;从感官的角度来看,“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等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发出嚓嚓的声音”“竟至超越了风声和波浪冲激船头的声音”等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主要作用是突出黄河雄浑的气势,这雄浑的气势寄寓了刚毅、勇敢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如第5段中对黄河两岸村庄标语的描写和第6段中对村庄里的雷坑的描写等,就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时代特征。另外,在文中,王首道和张米贵等军人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以国事为

39、重,民兵和查路条的孩子们等民众也组织严密,积极抗战,这两个形象群体营造出军民团结一心、保家卫国的全民族抗战的浓厚氛围。7.第一问,根据文本二中的“我则以为除供人消遣外,还须载道,其寿命才能长久”“小品文所载之道,应该是众人所要明白的道理”“就形式说,第一个原则,当为短小”“虽极短小,内部仍可以有严密的组织,仍可以有起承转合”等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问,内容上,文本一通过对行军中的所见所闻的记述,表现了军民团结一心、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这便是文章所载之“道”,读完文章后,我们都能深刻地感悟到这个“道”,说明其浅显易懂。形式上,结合“到了黄河边上”“等待渡河的时候”“到了河东的沙滩上”“在河边上”“

40、到了临南县政府所在地刘家会”等内容可知,文章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文章篇幅不长,条理十分清晰,这便体现了小品文短小且有严密的组织的特点。8.C;9.D;10.性格特点:果敢坚毅、一心为公、恪尽职守。意义:于长水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开渠抗旱,是农村基层优秀党员干部的典型,塑造这一形象也是对党为人民排忧解难的礼赞。11.(示例)人物塑造:在矛盾冲突中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刻画人物。情节结构:继承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故事完整,情节紧凑,一波三折。语言表达:采用新鲜、活泼、质朴、幽默的农民语言,人物语言与叙述语言高度个性化、口语化,生活气息浓郁。描写手法:聚焦人物言行,不进行单纯的心

41、理描写。“大团圆”风格:因开渠引水成功,最终金斗坪的旱灾问题迎刃而解。(答出以上任意三点即可)解析:8.“揭示了当时农民盲从、愚昧的思想”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一描写并非“揭示了当时农民盲从、愚昧的思想”,而是折射出当时农村中农民的功利心态。9.“单线推进”错误,应是双线并行,一是“开渠”,二是“求雨”。10.本题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性格特点,二是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先看性格特点,可根据人物在小说中的表现概括其性格特点。于长水是金斗坪的党支部书记,文中主要写他带领村民开渠引水的事。遇到旱灾后,于长水“和村政委员会商量了开渠的计划,又请人测量了地势,就召开动员大会”;在开渠的过程中,面对老人们求雨的

42、行为,他毫不动摇;遇到困难,“他下了个决心说:要不能把这么现成的水引到地里去,就算金斗坪没有党!”,这些内容表现了他的果敢坚毅。在开渠过程中,于长水亲力亲为,他“一边发动党团员加紧挖土搬石头,一边帮着石匠钻炮眼崩石崖”;遇到困难,他积极想办法,“坐在几乎能烫焦了裤子的石头上大约有点把钟没有转眼睛”,这些内容表现了他专注于工作、一心为公、恪尽职守的品质。再看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从文中来看,于长水是党支部书记,他在旱灾严重的情况下身体力行,带领村民开渠引水,是基层优秀党员干部的代表,作者对这一形象的赞美,其实就是对党为人民排忧解难的礼赞。11.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传统的那一套”指的是什么。“传统

43、的那一套”指传统小说的那一套写法。传统小说是与现代小说相对而言的,它注重通过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客观现实,反映生活的本质,追求生动曲折、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以及个性化、生活化的语言。在表现手法方面,与现代小说大量采用意识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荒诞等手法不同,传统小说多使用对比、衬托、抑扬等手法,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另外,传统小说多采用一种理想化的大团圆式的结局。然后分析这篇小说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特点。人物形象上,小说塑造了于长水和于天佑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典型形象。前者是基层优秀党员干部的代表,用开渠的方式来解决旱灾问题;后者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

44、农民代表,想要通过“跪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二者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刻画了人物形象。情节上,文中双线并行,“开渠”和“求雨”同时展开,双方形成拉锯战,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同时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小说情节完整。语言上,作为反映农村问题的小说,文中多用农民语言,人物语言口语化,而且所用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如于天佑,作为封建派,最后他明知水是开渠引来的,而不是“求雨”求来的,临走时还向龙王爷磕头求原谅,这样写贴合人物的性格。表现手法上,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其性格特点,如“一边脱了鞋,卷起裤管,过到河的对岸,坐在一块石头上,对着这讨厌的石崖想主意”,不使用单纯的心理描写。结尾方式上,文

45、章最后写开渠引水成功,解决了旱灾问题,属于大团圆的结局,符合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12.C;13.C;14.A;15.(1)百姓行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能)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就不会有失败的事。(2)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16.第一,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顺其自然。第二,抛弃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解析:12.“其学”为后面句子的主语,不需要断开;“以为务”,表完整意思。排除A项、B项,“见”的主语应该是“老子”,宾语为“周之衰”;“去”的主语也应该是“老子”,连词“乃”连接前后两

46、个句子,“乃”前面需要断开,排除D项。13.C项,“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错误。结合“李宫的玄孙叫李假”分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曾祖父。14.A项,“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错误,原因分析不对应,应该是“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结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分析,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而因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参考译文:(一)事情在稳定的时候,就容易维持;在没有定局的时候,就容易筹谋;在脆弱的时候,就容易分判;在微弱的时候就容易消散。在没有发生困难的时候就要去做,在没有发生紊乱的时候就要去处理。双手搂得过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堆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旅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如果不遵照自然规律去做的人(为者),就会破坏它(道),坚持去做的人(执者)就会失掉它。因为“圣人”实行“无为”,所以不会破坏它,不坚持去做(无执),所以就不会失掉它(道)。人们做事往往在将要成功时候失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