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习内容1.了解孟子和孟子。2.熟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注意字音字形。3.划分层次,概括大意。4.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翻译课文。5.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和采用的论证方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孟子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畅想也曾引导着我们对理想对未来的建设。今天,让我再度走近孟子,学习这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3.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
2、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主要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2.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
3、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走进作者:了解孟子走进作者:了解孟子走进作者:了解孟子走进作者:了解孟子3.性善论性善论“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
4、有之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也。”(告子上)(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知也。”(尽心上)(尽心上)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的主要思想:1.民本思想民本思想2.仁政学说仁政学说3.性善论性善论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
5、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关于孟子关于孟子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
6、,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历史背景历史背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也就是善良、慈爱的,指怜爱别人的心,也就是善良、慈爱的心。心。“忍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是孟
7、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善良、慈爱的心。别人、善良、慈爱的心。题目释义题目释义走进文本走进文本字音:字音:孺(孺(r)子)子怵惕(怵惕(cht)恻(恻(c)隐)隐内交(内交(n)要(要(yo)誉)誉羞恶(羞恶(w)划分层次划分层次:第一部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中心论点第一部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二部分(先王有不忍第二部分(先王有不忍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心”的观点。的观点。第三部分(由是观之第三部分(由是观之智之端也):提出智之端也):提出“四端四端”。第四部分(人
8、之有是四端也第四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点明不足以事父母):点明“四端四端”的意义。的意义。研读第一部分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即怜爱别人。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1.分析本部分的特点及作用。分析本部分的特点及作用。明确明确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2.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明确明确孟子是
9、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地义的。3.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的哪一个主张?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的哪一个主张?明确明确性善论。性善论。研读第二部分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解释词语并翻译斯:于是
10、就。以:用。运:运转,转动 所以:表原因 的原因。今:表假设,如果。乍:突然、忽然。 孺子:多指幼儿、儿童。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内交:结交,“内”同 “纳”。 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取。 乡党:同乡。 恶:厌恶。 然:这样。非恶其声而然: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特殊句式: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判断句和状语后置句研读第二部分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翻译文本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
11、,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小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会产生惊骇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问题探究: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问题探究: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明确明确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拿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拿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
12、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四端”及仁政,做铺垫。及仁政,做铺垫。研读第三部分研读第三部分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是:代词,这、此是:代词,这、此之:补充音节,无实义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13、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谦逊推让辞让:谦逊推让端:萌芽,发端。端:萌芽,发端。特殊句式:非人也、仁之端也特殊句式:非人也、仁之端也判断句判断句翻译: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是真正的人;没有羞耻心,不是真正的人;翻译: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是真正的人;没有羞耻心,不是真正的人;没有谦让心,不是真正的人;没有是非心,不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发没有谦让心,不是真正的人;没有是非心,不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
14、端。活动二:问题探究活动二: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明确明确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辞让之心”“”“是非是非之心之心”是是“仁义礼智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仁心”,扩充这些,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研读第四部分研读第四部分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
15、也;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之:主谓取独之:主谓取独是:代词,这。是:代词,这。犹:就像犹:就像四体:四肢四体:四肢而:表转折,却。贼:名词作动词,伤害而:表转折,却。贼:名词作动词,伤害凡:凡是凡:凡是若:就像若:就像始:刚刚始:刚刚然:同然:同“燃
16、燃”达:流通,指泉水涌出。达:流通,指泉水涌出。苟:如果苟:如果保:使保:使安定。安定。事:侍奉。事:侍奉。特殊句式: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特殊句式: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翻译:翻译: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凡认为不行的,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
17、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活动二:问题探究概括最后一部分的作用。活动二:问题探究概括最后一部分的作用。明确明确总结总结“四端四端”的作用和意义,将的作用和意义,将“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和和“四端四端”与与“安定国安定国家家”“”“孝顺父母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知识拓展一、孟子认为一、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有哪些内容?明确:孟子认为明确: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
18、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辞让、是非”之心,简称之心,简称“四心四心”。这。这“四心四心”是是“仁、义、礼、仁、义、礼、智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四端”。二、二、“之之”的用法:的用法:助词助词“的的”。例句例句: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泛指代词泛指代词: :即可指称人,又可指称物,在句子中大多做宾语或定即可指称人,又可指称物,在句子中大多做宾语或定语。语。例句:苟能充
19、之,足以保四海例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二、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二、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举例论证中心举例论证中心论点论点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探究原因,提出探究原因,提出“四端四端” ” 点明点明“四端四端”的意义和作用。的意义和作用。三、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三、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明确: 例证法,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例证法,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喻证法,比如:喻证法,比如:“人
20、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还有“若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生动形象。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四端”和是否和是否“充之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人之心的重要性。假设论证,如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母。” ” 本文的艺术特色本文的艺术特色1.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
21、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2.综合运用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综合运用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主题归纳主题归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的仁心推导仁政。因为这种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认证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施行认证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恻隐-仁羞恶-义辞让-礼是非-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行 仁 政谢谢大家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