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 主题:中华民俗文华 清明节 教学目标:通过对清明节的习俗讲解与诗文鉴赏,挖掘传统节日的 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迁移。 教学重点:诗文阅读,鉴赏其间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民族文化中对生死大事的态度。 一、 导语设计 (课前播放朴树的歌曲 旅途 ) “我梦见一个孩子, 在路边哭泣, 他丢失了他的气球,在遥远的山谷。 老爷爷把它系在屋 顶上,等着爸爸带你去寻找, 有一天爸爸走累了,就走失在茫茫的那个 山坳, 像那只气球,再也找不到。 我们路过森林,路过湖泊, 路过沙 漠,路过荒原, 路过人们的城堡和花园, 路过幸福,路过痛苦, 路 过一个女人的温暖和眼泪, 路过生命中漫无止
2、境的寒冷与孤独” 这 首歌充满了预言和暗示, 大家读懂了吗?哈姆雷特发出永恒的质疑: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但是在某个时刻,生存与 死亡,竟然同时被纪念,这就是清明节。 二、民俗文化基本知识介绍 1、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 年的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 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 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 掉酒食回家。 2、清明节的活动 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 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
3、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 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 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心酸泪,又有踏青 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例如: (1)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 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 惯。 (2)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 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改为秋千。古时的 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 上踏板的秋千。 (3)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
4、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 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 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4)放风筝 每 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 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 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 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三、诗文鉴赏 出示三首风格各异、时代不同的诗词,请学生概 括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并比较其中的区别。 (1)清江引清明日出 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 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5、明确:描述人们游春的欢乐情景,语言清 新明丽,主要手法有设问和拟人。 (2) 清 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 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明确:写出了作者凄凉贫寒的读书生活, 语言朴实无华。 (3)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 与尘埃, 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 几家坟上子孙来? 明确: 描述了历经战乱、民生凋敝以至于无人上坟的清明凄惨景象,写出了战 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 小结:清明节是一个很有文化 价值的节日,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冲和”与“平衡” 。在这个节日里,人 们伫立在冰冷的坟茔之前追悼死去的亲人,尽情地表达着平日里故作
6、漠 然而无法流露的哀思;同时又愉悦地走进生机勃勃的春天原野以种种载 歌载舞的欢乐形式歌颂着生命的美好。欢乐与悲伤、生与死,竟然都和 谐地共存在这个时空间隙,融合成一个圆满。 (播放陈奕迅的歌曲最后 派对 , 这首歌以死者口吻表述对生命的留恋和对死亡的宁定, 曲调和缓, 歌手沙哑的声线充满沧桑和沉思。 ) 四、讨论:还有哪些文化元素体现这种“平衡”? 1、八卦图 2、 冯友兰的“既出世又入世” 3、故事“塞翁失马” 五、图文卡片鉴赏 1、展示写有短诗的图画,并略作点评。 (1) 清明雨上(图片主色调为绿色,缀有乌篷船和柳树) 月影憧憧 烟火 几重 烛花红 红尘旧梦 梦断都成空 雨打湿了眼眶 年年倚井盼归堂 点评: 清明时常伴随细雨, 黄梅时节更添离人愁绪。 几个短句言简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