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年贵州教师资格证笔试真题及答案1.以学生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重心建立起来的课程理论是()。A.要素主义课程论B.结构主义课程论C.儿童中心课程论D.社会中心课程论【答案】C。解答:本题考查课程理论。以学生和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是儿童中心课程论,即儿童中心课程论,又称经验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强调教育要授受具有严谨学术体系的各门学科,传授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否则丧失人类文化就会导致人类文明的崩毁;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社会中心课程论强调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
2、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故本题选C。2.以下选项不属于经验主义课程论观点的是()。A.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B.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C.课程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生活的范围D.课程应给儿童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答案】D。解答:本题考查经验主义课程理论的观点。经验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应该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课程内容不应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范围。课程组织的心理学化。D选项不属于经验主义课程论观点,而是属于要素主义观点。故选D。3.按呈现状态,可将课程分为()。A.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D.
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答案】D。解答:根据课程的呈现形式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A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是根据组织形式划分的;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是根据实施要求划分的;C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无此划分。故答案选D。4.由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并得出结论的课程,属于()。A.实践型课程B.研究型课程C.拓展型课程D.知识型课程【答案】B。解答:研究型课程由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并得出结论。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5.地方课程是指()。A.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发的课程B.由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发课程C.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发的课程D.由学校开发的课程【答案】A。解答:本题考查了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三级课程管理的知识。纲要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6.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技”都可以说是最早的()。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核心课程【答案】A。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学科课程的含义。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从不
5、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古代的六艺是学科课程的雏形,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技的内容编排方式和学科课程的编排方式很大程度上相同。7.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属于()。A.显性课程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D.学科课程【答案】C。解答:此题考查的是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指的是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2)物质性隐性
6、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所以心理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持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故选C项。8.关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彼此之间存在主次关系B.必修课程比选修课程重要C.具有相对独立性D.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答案】D。解答: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首先,从课程价值观看,可归结为“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之关系的层面。其次,二者具有等价性,即拥有同等的价值。不存在主次关系,
7、二者相辅相成。再次,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故选D。9.“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而是儿童的社会活动”这一观点反映哪一种课程理论?()A.结构主义课程理论B.活动课程理论C.学科课程理论D.潜在课程理论【答案】B。解答:活动课程的提倡者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为主要代表,他主张教育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要求以儿童为中心组织课程,使课程满足儿童当前的需要和兴趣。于是,他提倡经验活动课程,反对传统以学科课程为中心。10.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表现上,它属于()。A.科学课程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D.核心课
8、程【答案】C。解答: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称为隐性课程,包括校园文化、班风、师生关系等。11.在识字教学中,王老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把“戊”“戌”“戍”三字的关键部分标出,以便学生学习。这一学习阶段为()。A.辨别学习B.概念学习C.规则学习D.高级规则学习【答案】A。解答:选项A辨别学习是指能识别各种刺激特征的异同并做出相应的不同的反应。它既包括一些简单的辨别,如对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分别作出不同的反应,也包括复杂的多重辨别,如对相似的、易混淆的单词分别作出正确的反应。选项B概念学习是指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类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选项C规则的学习亦称原理学习是指了解概念之间的
9、关系,学习概念间的联合。自然科学中的各种定律、定理的学习是规则学习。这种反应是基于事物的某些特征而作出的,如圆的概念和质量的概念的学习。选项D高级规则的学习亦称为解决问题的学习,指在各种条件下应用规则或规则的组合去解决问题。题干中“识字的教学”属于辨别学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12.教师的行为和看法,往往体现了某种理论的观点。如“新的教学内容必须被合理组织后再提供给学生”,就体现出()。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D.生态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答案】B。解答:认知主义布鲁纳认为新的教学内容必须被合理组织后再提供给学生”。13.班级开展弟子规等中华
10、经典诵读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这种教育是()。A.正强化B.消退C.惩罚D.负强化【答案】A。解答: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班级开展弟子规等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一种正强化。14.下列不属于意义学习的条件的一项是()。A.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B.学习者认知结构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C.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并使两者相互作用D.学习材料高于学习者能力范围【答案】D。解答:ABC三个属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条件反射现象的
11、是()。A.望梅止渴B.画饼充饥C.谈虎色变D.叶公好龙【答案】D。解答: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题干中的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谈虎色变都是条件反射,D项叶公好龙意为“比喻表面上似乎喜爱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喜爱”与条件反射无关。故选D。16.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相似的单词不能加以正确区分的现象属于()。A.替代B.消退C.泛化D.遗忘【答案】C。解答:泛化是对于相类似的刺激分不清楚,对于
12、相似的单词不能加以正确区分的现象属于泛化。17.“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宜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A.从众说B.认知失调理论C.经典条件反射理论D.观察学习理论【答案】D。解答: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强调榜样学习。18.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由()几个阶段组成。A.注意B.观察C.保持D.动作再现【答案】ACD。解答: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19.走迷宫运用学习过程是()。A.模仿B.条件作用C.顿悟D.尝试错误【答案】D。解答:A项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B项条件作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
13、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C项顿悟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突然理解;D项尝试错误强调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题干中走迷宫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过程。故选D。20.张老师是一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他常常在课堂开始时给同学们讲述自己亲历的或听说的事使同学们能够感同身受,随后再通过这些事情对同学们进行教育,让同学们发表看法,这属于()。A.支架式教学B.教辅式教学C.带入教学D.直接教学【答案】A。解答: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
14、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4)合作学习;(5)效果评价。直接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模式。教辅式教学是合作教学中其中一种类型。带入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选项BCD均与题干内容不符。故本题答案为A。21.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比较完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是()。A.韩愈B.孔子C.孟子D.荀子【答案】A。解答: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水平要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
15、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促进学习的迁移。所以此题选A。22.师德对教师的行为起着()作用。A.监督与检查B.影响与促进C.丰富和完善D.团结协作【答案】A。解答: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向纵深发展。活跃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是关键。23.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反映了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A.为人师表B.清正廉洁C.敬业爱业D.团结协作【答案】A。解答: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成许多小项目,按一定顺序加以排列,对每个项目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者程序材料呈现,要求学生做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确
16、答案以便核对,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给予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所以选择A。24.年轻的王老师为了拉近师生关系,他经常在教室里和学生聊天,聊天过程中他了解了许多历来不为人知的消息。有一天,一个学生对他说:“老师,我来这个班级这么久,您是第一个了解和关心我的生活的人,谢谢您!”这说明()是师德的灵魂。A.教书育人B.终身学习C.为人师表D.关爱学生【答案】D。解答:在强化时,可以使用这样一个原则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如“你吃完这些青菜,就可以去玩。”如果一个儿童喜爱做航空模型而不喜欢阅读,可以让学生完成一定
17、的阅读之后去做模型,等等。题干体现的是普雷马克原理。25.李老师发现教学的工作除了上课还有很多事情,每天忙的不停,工资却不高,于是他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不认真备课,不认真批改作业.因此,学生向学校反映很少见到老师,有事也没办法请假,对李老师这种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李老师违背了教师道德规范中的爱岗敬业B.国家实行按劳分配,拿多少工资做多少事,没理由要求教师“无私奉献”C.李老师已经无药可救,像他这种人就应该清除出教师队伍D.李老师没错,教师也是人,也要有自己的私人时间,不可能主扑在教育上【答案】B。解答:考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
18、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26.教师职业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就要求教师()。A.依法执教B.廉洁从教C.终身学习D.教书育人【答案】C。解答: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27.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对教师在理想层面的要求。A.教书育人B.爱国守法C.为人师表D.关爱学生【答案
19、】B。解答: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谈梅生津指谈到酸的梅子就会流口水,是有语言所引起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28.爱国守法对教师在操作层面的底线要求()。A.不得敷衍塞责B.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C.自觉抵制有偿家教D.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答案】B。解答: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29.()是教师的基本职责。A.爱国守法B.关爱学生C.教书育人D.爱岗敬业【答案】D。解答: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不同,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指的是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往往
20、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系。ABC属于外部动机;D属于内部动机。30.师德修养必须把教师的品质修炼与()结合起来。A.仪表修饰B.社会公德C.家庭美德D.言谈举止【答案】B。解答: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31.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答案】D。解答: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
21、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S-R)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因此,答案选D。32.小红因为小时候被猫严重抓伤过,从那以后,她对具有爪的动物都十分惧怕,这种现象属于刺激的()。A.分化B.泛化C.消退D.抑制【答案】B。解答: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33.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A.斯金纳B.巴甫洛夫C.桑代克D.班杜拉【答案】B。解答: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34.因为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A.正强
22、化B.负强化C.处罚D.消退【答案】B。解答:负强化是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后,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同类行为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处分对学生来说是厌恶的刺激,在表现出进步明显这一行为后,老师撤销厌恶刺激,即属于负强化。35.学生学习“功=力距离”,这种学习属于()。A.辨别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规则或原理学习【答案】D。解答: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物理学中的“功=力距离”这一规则,涉及功与力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因此,答案选D。36.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划分为了三种类型,一种观察学习是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
23、为规则或原理,这种学习称为()。A.直接的观察学习B.抽象性的观察学习C.间接的观察学习D.形象观察学习【答案】B。解答:抽象性的观察学习是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然后做出相类似的行为。37.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A.中性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答案】D。解答:条件反射中涉及四个基本的事项:(l)无条件刺激,指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条件刺激,指原来的中性刺激;(4)条件反应,指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因此,答案选D。38.奥苏贝尔提
24、出的有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而言的。A.机械学习B.理论学习C.合作学习D.指导学习【答案】A。解答: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所以有意义学习是相对机械学习而言的。39.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最好的方法是()。A.发现法B.建构法C.顿悟法D.接受法【答案】A。解答: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提倡发现学习法。A项,发现法(发现学习或问题教学法)指的是让学生通过独立工作,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掌握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A项符合题意。B项,认知建构法强调学生对知识和理解
25、的积极建构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培养学习的能力提供支持,提倡者是皮亚杰等人,而非布鲁纳,故排除。C项,顿悟法是完形心理学家科勒提出的,指经过对问题情境长期观察,而后采取措施的突发过程,即认为问题解决是“顿悟”的过程,并非布鲁纳倡导的学习方法,故排除。D项,接受法是奥苏贝尔提倡的学习方法,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恰与布鲁纳的观点相反,故排除。因此,本题选择A项。40.下列实例中运用了负强化原理的是()。A.综合考虑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及日常品德表现,陈老师为品学兼优的娜娜颁发“三好学生”奖状及小奖品B.倪妈妈为激励小晶提高成绩,提出
26、若她本学期期末考试进了全班的前三名,就给她买她想要的手机C.周妈妈为激励小茹提高成绩,提出若她本学期期末考试没有考进全班前十名,今年就不带她出国旅游D.苏妈妈为激励小玲提高成绩,提出若她本学期期末考试考进了全班前三名,就免去她每周末洗碗的任务【答案】D。解答:负强化指的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A项,运用了正强化原理(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奖状和小奖品是愉快刺激而非厌恶刺激,故排除。B项,也是运用了正强化原理,手机是愉快刺激而非厌恶刺激,故排除。C项,运用了负惩罚(撤销一个愉快刺激,从而降低其行为出现的概率),周妈妈是为了降低小茹没有考进全班前十名的行为可能性,而不是增加行为可能性,故排除。D项,运用了负强化原理,周末洗碗是厌恶刺激,苏妈妈免去这个厌恶刺激有利于激励小玲期末考试考进全班前三名,D项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择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