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资治通鉴上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手百元年,上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黄裳曰:“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不生除节外;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左,即降承铁,木尝有出朝延之意者。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法度裁制落镇,则天下可得而理也。”上深以为然。于是始用兵讨蜀,以至威行两河,皆黄裳启之也。戊午,上与宰相论:“自古帝王,或勤劳庶政,或端拱无为,互有得失,何为而可?”杜黄裳对日:“王者上承天地宗庙,下抚百姓干袤,夙夜忧勤,固不可自暇自逸。然上下有分纪纲有叙苟慎选天下贤材而委任之有功则赏有罪则刑选用以公
2、赏刑以信则谁不尽力何求不获哉明主劳于求人而应于任人,此虞舜所以能无,而治去也。至于荻市质细之手,各有司存,非人主所宜亲也。”上深然其言。元镇上疏论谏职,以为:“昔太宗以王珪、魏徵为谏官,宴游寝食未尝不在左右,又命三品以上入议大政,必遣谏官一人随之,以参得失,故天下大理。今之谏官,大不得豫召见,次不得参时政,排行就列,朝谒而已。近年以来,正牙不奏事,庶官罢巡对,谏官能举职者,独诰命有不便则上封事耳。君臣之际,讽谕于未形,筹画于至密,尚不能回至尊之盛意,况于既行之诰令,已命之除授,而欲以咫尺之书收丝纶之诏,诚亦难矣。愿陛下时行召对,使尽所怀,岂可置于其位而屏弃疏贱之哉!”元和二年,盎屋尉、集贤校理
3、白居易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议时事,流闻禁中;上见而悦之,召入翰林为学士。十二月,丙辰,上谓宰相曰:“太宗以神墨之资,群臣进谏者既往复数四,况朕寡昧,自今事有违,卿当十论,无但一二而已。(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改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上下有分纪纲/有叙苟慎选天下贤材而委任/之有功则赏/有罪则刑/选用以公/赏刑以信/则谁不尽力/何求不获哉B.然上下有分/纪纲有叙/苟慎选天下贤材而委任/之有功则赏/有罪则刑/选用以公/赏刑以信/则谁不尽力何求/不获哉C.然上下有分/纪纲有叙/苟慎选天下贤材而委任之/有功则赏/有罪则刑/选用以公/赏刑以信/则谁不尽力/何求
4、不获哉D.然上下有分纪纲/有叙苟慎选天下贤材而委任之/有功则赏/有罪则刑/选用以公/贯刑以信/则谁不尽力何求/不获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和下文的“戊午”“丙辰”一样都用于年号纪年。B.旄钺,旄旗和斧钺。古代打仗时由君王赐予统兵元帅以示特权,借指军权。C.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D.学士,官名,南北朝时掌典礼、撰述等事,唐代负责整理经籍图书、起草诏命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宪宗听取了杜黄裳的意见,改变了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削弱了部分地方藩镇割据势
5、力,在加强朝廷集权方面取得了成绩。B.关于勤劳为政还是清简为政,杜黄裳认为帝王承担着社稷使命,不能贪图安逸,但也毋须事必躬亲,重在选拔及任用人才。C.元稹认为谏官应时时参与政务,不能只在诏令不尽合宜时才委婉规劝,如果只跻身朝廷班列,劝谏作用就不能得到真正发挥D.唐宪宗喜欢白居易的讽喻诗说明他有虚怀纳谏的胸襟,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意识,不对的事情臣子进谏一两次他就勇于听取。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4分)译文:(2)愿陛下时行召对,使尽所怀,岂可置于其位而屏弃疏贱之哉!(4分)译文:14 .资治通鉴
6、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要,窥一斑见全豹,你从文中君臣身上可以得出哪些结论?(3分)【答案解析】10. C【解析】一要注意句式对称,如“上下有分,纪纲有叙”“有功则赏,有罪则刑”;二要注意“何哉”是固定句式。故选C项。11. A【解析】A项,“元和”是年号纪年,“戊午”“丙辰”是干支纪日。12. D【解析】D项,唐宪宗说群臣进谏应该论说十次,不能一两次就放弃。13. (1)节度使有去世的,他就先派宫中宦官使者去探察军中情势,将节度使职务授给人心所归之人。宫中宦官使者有的私自收受大将的贿赂,回朝后在皇帝面前称誉其人。共4分。物故:去世的节度使(人)(1分)。所与:称赞(支持)的人。“所
7、”字结构要翻译成名词性短语(1分)。或:有的(1分)。句意(1 分)。(2)希望陛下经常召见谏官奏对,让他们把心里的话都讲出来,怎么可以将他们安置在谏官的职位上又对他们弃置不顾疏远贱视呢!共4分。尽:都,全部(1分)。疏贱:疏远贱视(1分)。岂哉:怎么呢(1分)。句意(1分)。14.(1)君主要知人善任,勇于纳谏,谦虚有为;(2)臣子要敢于进谏,君臣同心。(共3分,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通过人物的身份、语言、行为等得出的结论要写清楚。如从唐宪宗进行改革卓有成效,开展平藩斗争取得胜利,可以看出为人君者要知人
8、善任,勇于纳谏;从唐宪宗敬佩唐太宗,学习他治理天下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他谦虚有为;从杜黄裳、元稹、白居易等人的谏言、讽喻诗等,可以看出臣子要敢于进谏,君臣同心。【参考译文】元和元年,宪宗与杜黄裳谈论到藩镇问题,杜黄裳说:“德宗自从经历忧患(指泾原兵变)后,对于藩镇总是一味宽容姑息,不在节度使生前免除他们的职务;节度使有去世的,他就先派宫中宦官使者去探察军中情势,将节度使职务授给人心所归之人。宫中宦官使者有的私自收受大将的贿赂,回朝后在皇帝面前称誉其人,德宗皇帝便立即将节度使职务授给他,对节度使的任命没有一个人选是出自朝廷意见的。陛下如果一定要整顿纲纪,就应该逐渐按照法令制度削弱和约束藩镇的势力
9、,那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宪宗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开始调兵遣将征讨蜀地,终于使朝廷的威严遍及河南、河北,这都是杜黄裳的建议启发了他。戊午(二十四日),宪宗与宰相讨论:“自古以来的帝王,有的处理国家大事勤勤恳恳,有的却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他们各自都有成功或失败的地方,应该怎么做才是最适当的呢?”杜黄裳回答说:“作为帝王,上承受着天地与先祖赋予的使命,下担负着安抚百姓与周边民族和邦国的重任,朝夕忧心劳作,固然不可贪图清闲,自求安逸。但是君主与臣下是各有职分的,国家的法度是有一定的秩序的;如果能够慎重地选拔天下的贤才且将重任托付给他们,有功便予以奖赏,有罪便处以刑罚,选拔与任用出以公心,奖赏与惩
10、罚不失信义,还有什么人不肯尽心尽力为朝廷办事呢,朝廷还会有什么目标不能实现呢!圣明的君主在寻求人才方面十分辛劳,而在任用了贤才之后则比较安逸,这便是虞舜能够清静无为而使天下大治的原因啊。至于处理诉讼、交易等烦琐细小的事情,各有有关部门执掌,不是君主所应亲自过问的。”宪宗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元稹上书谈论谏官的职责,他认为:“过去太宗皇帝任命王珪与魏徵为谏官,无论宴饮游玩还是寝息就餐,无时不让他们跟随在身边,还命三品以上的官员入朝计议重大政务的时候,务必要派一名谏官跟随他,以检验议论的得失,所以当时天下的政治十分清明。现在的谏官,首先不能得到圣上的召见,其次不能参与讨论当前的政治措施,只是跻身于朝
11、班的行列之中,按时上朝拜见圣上罢了。近些年来,皇上不让在正殿奏事,百官停止轮流奏事,谏官能够奉行的职责只有在诏诰命令不尽合宜时,献上一本密封的奏章而已。君臣之间,臣下在君王的过失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便委婉劝谏,即便进行极为周密的筹划,尚且难以回转圣上的心意,何况诏诰命令已经颁行,对官员的任命已经发布,要想凭着谏官进呈一纸奏章收回圣上的诏书,实在是太难了。希望陛下经常召见谏官奏对,让他们把心里的话都讲出来,怎么可以将他们安置在谏官的职位上又对他们弃置不顾疏远贱视呢!”元和二年,盛屋县尉、集贤校理白居易作乐府与诗一百多篇,规劝讽谕时事,这些作品流传到宫廷之中;宪宗看了很是喜爱,便传召白居易进入翰林院,担任翰林学士。十二月,丙辰(初三),宪宗对宰相说:就凭着太宗那样的英明神圣,群臣劝谏的人尚且需要再三再四地针对某件事反复进言,何况朕是愚昧寡闻的呢,从今以后,如果有什么做得不对,你们应当劝谏论说十次,不能一两次就了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