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献校勘学文献校勘学1 v特指对古籍篇章文字正误真伪的比较审定。由于自然和认为原因,古籍存在各种讹误,而通过搜集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及其他相关资料,比较其间的异同,审定正误,力求最大限度恢复古籍本来面目,就是我们所说的“校勘”。什么是校勘2 “勘,校也”(说文解字)“勘,覆定也”(玉篇)“宜选史传博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南朝沈约)指核实谱牒内容真伪“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篇,然多错乱重复。又有民间应募献书者献三十余篇,其间数篇在八十篇外,乃知董生之流散不全矣。方俟校勘而予得罪彝陵”(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尚还不是术语,具有多义性3 v到清代使用仍然比较混乱,既包含订正古书
2、传写过程中的文字讹误、篇章错乱,也包括对违碍文字的审查删改、误写庙讳的纠正,以及新写本的校对。v乾嘉以来,校勘才作为古文献学一个单独门类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在近代,完成了术语化的过程4 v校勘是取得正确文本的重要手段,以恢复古籍本来面目、提供最接近原稿的善本为最终目的,根本原则为存真复原。v校勘要解决的是流传过程中形成的错误讹谬,而不是替作者改文章、出修订本,也不是从规范语言文字的角度进行正字。校勘的原则5 v古籍历史久远,多经损失散亡,如火患、战乱等v古籍流传中因传抄刊刻、辗转致误v后人对古籍任意增删改乙,造成错乱古籍讹误的原因6 v讹又称误、误字、谬等,指文字错误如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先生
3、言:水经注“水流松果之山”,钟伯敬本“山”讹作“上”,遂连圈之,以为妙景,其可笑如此。“松果之山”见山海经。文献讹误的类型7 误字通例v字形致误。或曰“形讹”古文形似而误。上古文字形近相混,后人不识古字而误为后世的形近字。例:文选宋玉高唐赋“王雎鹂黄,正冥楚鸠。秭归思妇,垂鸡高巢。其鸣喈喈,当年遨游。”王引之认为:“年当为羊,草书之误也,当羊,即尚羊,古字假借耳。”v语音致误,或曰“别字”音同、音近致误;不明通假而作的错误处理等。v文义致误因不明文义而妄改。8 v脱也叫夺文、夺、漏、阙,即漏掉文字。v第五十八回写芳官为宝玉吹火腿汤,她干娘也要来吹,晴雯见了,骂小丫头,小丫头都说:v“我们撵他,
4、不出去;说他,又不信。如今带累我们受气,这是何苦呢!你可信了?我们到的地方儿,有你到的一半儿;那一半儿是你到不去的呢。何况又跑到我们到不去的地方?还又不算,又去伸手动嘴的了。”(程甲本)v“我们撵他,他不出去;说他,他又不信。如今带累我们受气。你可信了?我们到不去的地方,还不算,又去伸手动咀的了。”(庚辰本)9 v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叙元春“命太监夏忠到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各处收拾打扫安设帘幔床帐”(庚辰影印本515页)v程甲本第二十三回第三页(影印本601页)末三行为:居住方妥命太监夏忠到荣府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在园中居住不可封锢命宝玉也随进去读书贾政王夫
5、人接了谕命夏忠去后便回明贾母遣人进去各处收拾打扫安设帘幔床帐10 v程甲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上文次行第十一、十二字为“进去”二字,三行第十一、十二字亦为“进去”二字,抄录者粗心,跳过一行,漏却二十四字,遂使宝玉为打扫之厮役。(欧阳健红楼新辨 )11 v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然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我病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疏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不起麻黄、石膏、枳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不起麻黄、石膏、枳实的狼虎药。我和你们一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里长的几十年的一棵老实等狼虎药。我和你们,就如秋天芸
6、儿进我的那才开的白海棠是的,我杨树,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的那才开的白海棠,连我禁不起的药,你禁不起的药,你们如何经得起?比如人的家坟里的大杨树,看着枝叶茂们如何禁得起?”麝月等笑道:“野坟只有杨树不成?难道就没有松柏?盛,却是空心子的。”麝月笑道:“野坟只有杨树,难道就没有松柏不 最嫌的是杨树,那么大笨树,叶子只一点子,没一丝风他也是乱响,你成?最讨人嫌的是杨树,那么大树,只一点子叶子,没一点风儿他也是偏比他,也太下流了。”(庚辰本第五十一回影印本第1200页)乱响,你要偏比他,你也太下流了。”(程甲本影印本第1352页) 12 v一时只见乌进孝进来,只在院内磕头请安。贾珍命人拉他起来,笑说v
7、一时只见乌进孝进来,只在院内磕头请安。贾珍命人拉他起来,笑说: :“你还硬朗?”乌进孝笑回:“托爷的福,还能走得动。”贾珍道:“你v“你还硬朗?”乌进孝笑道:“不瞒爷说,小的们走惯了,不来也闷的慌。儿子也大了,该叫他走走也罢了。”乌进孝笑道:“不瞒爷说,小的们走他们可不是都愿意来见见天子脚下世面?他们到底年轻,怕路上有闪惯了,不来也闷的慌。他们可不是都愿意来见见天子脚下世面!他们到底失,再过几年,就可以放心了。”(程甲本影印本第1392-1393页)v年轻,怕路上有失,再过几年,就可放心了。”(庚辰本第五十三回v影印本第1233页)13 v正说着,只见湘云又打发了翠缕来说:请二爷快出去瞧好诗。
8、”宝玉听正说着,只见湘云又打发了翠缕来说:“请二爷快出去瞧好诗。”宝玉听了,忙问:“那里的好诗?”翠缕笑道:“姑娘们都在沁芳亭上,你去了便了,忙梳洗出来,果见黛玉、宝钗、湘云、宝琴、探春都在那里,手里知。”宝玉听了,忙梳洗了出来,果见黛玉、宝钗、湘云、宝琴、探春拿着一篇诗看。(程甲本影印本第1888-1889页) 都在那里,手里拿着一篇诗看。(庚辰本第七十回影印本第1702页)14 抄脱的类型v重文抄脱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字、词、词组、句子重复出现,脱漏其中之一。例:文子道德篇:“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唐写本作“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其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
9、王叔岷云:“叠其所以为法五字是也。其所以为法者,紧承而法其所以为法而言,今本误不叠,当补。”v义似抄脱意义近似,对理解几本无影响的情况下,抄脱双音节词、多音节词、词组的尾字,或几个近义词之一等。例:汉书朱云传“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王念孙校云:“佞臣一人下原有头字,而今本脱之。”15 v繁复抄脱因词句繁复造成抄脱,往往见于行文累赘,或论述某一问题多方论证,不断重复同一句式的情形例:淮南子说山训“魄问于魂曰:道何以为体?曰:以无为有为体。魄曰:无有,有形乎?魂曰:无有。和得而闻也?魂曰:吾直有所遇之耳。”王念孙指出:”何得而闻也上本有魂曰无有四字,魄问魂曰:无有,和得而闻也?
10、故魂答曰:吾直有所遇之耳。今本脱此四字,则义不可通。“v窜行抄脱抄窜行。一般发生在两行有相同、相近词的情况下。通常会在文义上造成确实,体现为文义不通。例:资治通鉴卷九六晋纪十八胡克家刻本:”石生猛将,关中精兵,征西之战殆不能胜也。“章钰所校宋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下均有”金墉险固,刘曜十万众不能拔,征西之战殆不能胜也“21字。16 v衍也叫羡、剩。多余的字,由后人传写传刻中不小心混入或者重复造成,也可能由无知者擅自补入造成的。如太平御览治道部“孙卿子曰:君,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行舟,亦能覆舟。”又曰:“君者,义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鬼谷子曰:事圣君,有听从,无谏诤。事中君,有谏诤,无谄
11、谀。事暴君,有补削,无矫拂。”其中“鬼谷子曰”,应为“又曰”,“鬼谷子”为编辑刊刻时误入衍文。原文均为荀子臣道中语。17 v倒又叫乙、窜、乱。文字颠倒“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新唐书虞世南传)中“余十年”为“十余年”之误(旧唐书)18 v错乱一段文字乱了次序清惠栋松崖笔记卷二仁:“春秋元命苞曰: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其为人以其人,立字二为仁。仁人,言不专于己,念施与也。”太平御览人事部:“春秋元命苞曰: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其为人以人,其立字二为仁。注:二人,言不专于己,念施与也。”其中(1)讹:“其为仁”误作“其为人”。“二人”误作“仁人”(2)脱:“二人为仁”脱“人”(3)倒:“
12、人其”误作“其人”(4)注文误入正文19 v校勘与校对校对是书刊出版过程中的一个程序,校勘则是古籍整理的一项专门工作。校对过程中,原稿具有绝对的权威,是判断文字正误的唯一标准和依据,工作是单向的,最终目标是校样与原稿达到完全一致。校勘则是在古书原稿、原版不存的情况下进行的,用于比勘两个或多个版本之间的相互平等、不存在绝对权威,因而是双向或多向的,任何差异都需要通过客观的分析考证来解决。校勘相关概念20 v校勘与校读校读是一个专门术语,校指校勘,读指句读,意思与“点校”接近,还包括弄清思想内容、读通全书,实为校勘文字与标点断句、疏通文义结合起来。“校读”涉及文字讹误的发现、分析、判断、但整体上强
13、调文义,最终目标在于弄懂全书。“古书之真有二:一版本之真,一著作者之真。略言之,前者谓之校,后者谓之读”校读古书不仅包含校勘的内容,还应包含名物之学、章句之学和训诂之学。21 v校勘与校雠“校雠”曾是“校勘”的代名词,但历史上词义几经变化v汉代:搜集不同传本、比较文学异同、订正错误、审定篇章、相对于古籍的校勘。v宋代:图书经营管理、图书搜求等,设计目录学而无关校勘,相当于目录学v近代:包括校勘、目录、版本等各个方面,相对于“古典文献学”22 校书的主要方法v对校法对不同的本子或同一版的不同印刷版本进行对校。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其短处在于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照式录之,长处在于不参己
14、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本来面目风俗通曰: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文选魏都赋)刘向别传曰:雠校者,一人持本,一人读析,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御览卷六百十八)23 v对校的作用有非对校决不知其误者,以其文义表面上无误可疑也。v如沈刻元典章吏三页十六:“元关本钱二十定”。元刻本作“二千定”。兵三页二十六“小铺马日差二三匹”,元刻本作“二三十匹”。有知其误,非对校无以知其为何误者。v如沈刻元典章户三页十二:“每月五十五日”,元刻本作“每五月十五日”。24 v死校:即用同一书的各种版本互相对校,挑选一种较好的本子作底本
15、,再以其它本子参校,把不同之处注于其旁。 如校宋本、校元本、校旧钞本等等25 26 v他校法也是一种对校,不过不是全书对校,而是片段对校。即从本书之外的其他书籍中找到本书的异文或相关材料,作为校勘证据。与本书存在引用关系、承袭关系或记载了某些相同内容的书籍,可以提供这种有助于了解本书文字形式的材料。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校法四例)27 v例:元典章礼三页十一“始死如有穷”,元刻本作“始死充于有穷”,
16、二者不同。溯其源,乃引礼记檀弓下之文,作“始死,充充如有穷”,知沈刻、元刻皆有误。28 v本校法以本书校本书,在本书内部找证据。要求掌握本书文法文例,韵文掌握韵例。目录与正文可以互校,注文与正文可以互校。比较一书的上下文,用本书中的语言、文字、知识等各种资料校勘本书。是在对本书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之后,从同类内容前后矛盾、上下文义不相应、章节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入手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订正讹误。例:离骚:“乃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闻一多楚辞校补:“案:犹其二字当互乙。上文虽九死其犹未悔、唯昭质其犹未亏、览余初其犹未悔、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并作其犹未可证。王注曰然年时亦尚未尽,正以尚未释犹未,是
17、王本未倒。”29 v理校法就是用理论知识作为依据去分析判断。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则用此法理通常包括:本书的思想内容(义理)、当时的语言文字知识、有关历史文化知识三个方面例:南史隐逸传:“陶潜字渊明。或云深明,字元亮。”上“渊”字当作“深”,后人回改。宋书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甚显白。南史原文必与宋书同,但避讳改“渊”为“深”尔。后人校南史者不察,遂传写颠倒如此。30 v底本:应是传本中讹误较少的本子v校本:较早的祖本,校本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v工作本:容易弄到的本子31 初校结果的处理方法v一是主张所有异同都罗列成校勘记,原文不予改动,是非判断写在校勘记中。可以保证
18、底本的原始面目。如周祖谟尔雅校笺校勘记附于影印宋刻本尔雅之后,不改正文,只出校勘记。v二是选定底本后,对于底本错误予以改正,但在校勘记中说明原作某字,现据什么本子或什么理由予以改正。其余不能肯定是非的异文,也一律写入校勘记。但底本不误,校本误的,不写入校勘记,如中华书局的点校本。32 校勘记中校语的写法v有版本依据的讹文某字某本作某,是。某字当依某本作某。某字原作某,今据某本改。v有版本依据的脱文某下某本有某字,当据补。某下某本有某字,是也。某字原脱,今据某本补。33 v有版本依据的倒文某某二字某本作某某,当据乙。某某二字某本互乙,是。某某二字原误倒,今据某本乙。v有版本依据的衍文某字某本无,
19、当系衍文。某下原有某字,今据某本删。34 v有版本依据的错乱某某某某几字,某本作某某某某,当据正。某某某某几字原作某某某某,今据某本订正。v义可两通或不辨是非者某字某本作某。v据他校所得成果某字某书引作某,当据订正。某字原作某,今据某书引改正。某字原脱,今据某书引补。某字下某书引有某字,当据补。某句某书引作某句,又某书引作某句,某字下均有某字,当据补。某某,某书引作某某,当据乙。35 v据考证所得结果,应以按语形式出校某字当作某字。(下举证据)按:某下当有某字。(下举证据)按:某某二字误倒。(下举证据)按:某至某若干字当系注文误入正文。(下举证据)按:某字当系衍文。(下举证据)v有旧说者可先引
20、旧说,再下按语王念孙曰某当作某按:宋本正作某,王说是也。v疑不能决者某字疑当作某。36 文献辨伪学37 什么是“伪书”v伪书就是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或者内容存在假造成分的古籍文献。v作者不真:文献上明确标明的作者(编纂者、序跋撰写者等)姓名是不真实的v年代不实:文献中所标记的产生年代是不真实的,或者文献中出现了某些晚于其所标记的年代的内容v内容造假:具有特定作者、年代的图书文献中加入某些不是它原本具有或者应该具有的内容,也包括借助某些旧有图书文献(多亡佚)名称而编造的新的内容38 39 v辨伪广义:对一切存在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去其伪。狭义:辨识文献的真伪,既包括将那些伪
21、作的图书文献从众多文献中挑出来;也包括将个体文献中那些不属于它的篇章和文字辨识出来;有时还包括将文献中记载失实的部分甄别出来。同时辨伪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就是确认图书文献的真实作者、年代,为文献确定归属,有时也称“辨真”40 作伪的动机v传道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使得秦汉以来一直有一种贵古贱今的倾向。先秦时,儒家多托之于周公,农家托之于神农,道家托之于黄帝。另如兵书托之于诸葛亮,术数托之于李淳风、郭璞、刘基等。41 v射利未获得金钱而造伪。筠轩清秘录旧题董其昌,实际上是将张应文的清秘藏二卷析为三卷,又伪撰陈继儒的序,以取信于人。“书贾以其昌名重,故伪造继儒之序以炫诉射利耳。”(四库提要)
22、42 v炫名为了获取名望。如隋文帝时诏求天下遗书,刘炫伪造连山易鲁史记等。清代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是五百金购买张岱的著作冒充的43 v争胜自古文人相轻,学派、门户之争,特别是同时代或才名相当的学者彼此争斗、争胜,为了维护本派学说,从而伪造古书。曹魏时候王肃伪造孔子家语以与郑玄经学相区别。汉书艺文志中记录孔子家语27卷,东汉时已亡佚,王肃搜集古事、参杂己意,假托孔子22世孙孔猛家传而作伪。又如道教与佛教争胜,道家托名黄帝、老子、庄子还作伪。如老子化胡经言老子西出函谷到印度传教,释迦摩尼是老子弟子,来证明道家高于佛教。44 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利用伪书互相攻击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如唐代“牛李党争”,李德
23、裕门人韦瓘用牛僧孺之名伪撰了周秦行纪陷害牛僧孺,其中有对君主不敬之语,李德裕据此作周秦行纪论攻击牛僧孺。又如宋代魏泰为加害梅尧臣撰碧云騢,诋毁文彦博、范仲淹等人。45 v逃禁由于政治原因,一些书不能以真正作者名义流传,不得不改题作者。如全唐诗话旧题宋尤袤撰。四库提要曰:“考周密齐东野语载贾似道所著诸书,此具其一。盖似道假手廖莹中,而莹中又窃据旧文(指计有功唐诗纪事),涂饰塞责。后人恶似道之奸,改题袤名,以便行世。”46 v避嫌一些为正统观念不容的作品假托他名。如金瓶梅等。又如梦溪笔谈卷十六:“和鲁公凝,有艳词一编,名香奁集。凝后贵,乃嫁其名于韩偓。今世传韩偓香奁集,乃凝所为也。”47 作伪的主
24、要手段v假托他人如香奁集碧云騢子华子等v割去序跋割去原来的序跋以冒充古本。有时连真正作者也变了,就在伪造旧本同时也造出一部伪书。如清初曹溶编学海类编和陆烜奇晋斋丛书都收录平巢事迹考一卷,题宋人撰。四库提要:“今考其书,即明茅元仪之平巢事迹考,但削去元仪原序耳。盖溶为狡黠书贾所绐,烜又沿溶之误也。”48 v伪撰序跋常与割去序跋相伴出现。如家礼仪节,有的本子题明杨慎编,前有杨慎序。四库提要指出:“杨慎序词极鄙陋”“核其书,即邱濬之本,改题慎名。”v沿袭旧名而作新书有些古书久佚不存,书名、著者存于史志中,后人借旧名作新书,并托名原作者,号称旧本复出,炫人耳目。如孔子家语。49 v节采某书更易新名把某
25、部书的一部分独立出来,换上新书名。如诚斋挥麈录,旧题杨万里撰,四库提要:“左圭收入百川学海中。今检其文,实从王明清挥麈录话内摘出数十条,别题此名。凡明清自称其名者,俱改作万里字。盖坊刻赝本,自宋已然。”v缀合群书造为新编从古书中广泛裁取资料,造就一部新书,却号称古书。如伪古文尚书。50 v变乱旧例以充新编往往伴随其他手段施行,如割裂、删削、颠倒、分析等。如筠轩清秘录,旧题董其昌撰,实为将张应文清秘藏二卷析为三卷,然后改书名和著者。v自著自注自己伪造古书,又自为作注,增加可信度。如玉照真定经题郭璞撰,张颙注。四库提要:“勘验其书,多涉江南方言,疑书与注文均出自张颙一人之手,而假名于璞以行。”51
26、 v书以篆籀而充古书从书写形式上作伪。如明代丰坊伪撰石经大学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以篆籀书写,声称秘本。四库提要:“二书皆以古篆刻之。不知汉代传经悉用隶书,故孔壁科斗世不能辨,谓之古文。安得独此二书参用籀体?”v以假搀真窜乱旧帙也叫窜乱。如元代陈诚中为卢琦编圭峰集,把萨都剌诗有意掺入。52 辨伪的方法v1.从授受源流上辨伪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会留下或多或少的记载。通过它进行辨伪。如关尹子,旧题周尹喜撰。四库提要:“考汉志有关尹子九篇,刘向列仙传作关令子,而隋志、唐志皆不著录,则其佚久矣。南宋时徐蒇子礼始得本与永嘉孙定家或唐五代间方士解文章者所为也。”53 v2.从被依托的人辨伪胡应麟四部正讹“核之撰者
27、以观其托。”如东方朔、诸葛亮、李淳风、刘基等。v3.从首先传出该书的人辨伪历史上有些人好造伪书,如三国时王肃、宋代魏泰、明代的杨慎、丰坊等。54 v4.从该书与作者行事的矛盾辨伪如相书太清神鉴,旧题后周王朴撰,书前有自序:“离林屋洞下山三载,遍搜古今,集成此书。”四库提要:“考朴家世东平,入仕中朝,游迹未尝一至江左,安得有隐居林屋山之事?其为依托无疑。盖朴以精通术数知名,故世所传奇诡怪之事,往往皆归之于朴。”55 v5.据当世人的揭发辨伪胡应麟四部正讹的辨伪八法之“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关氏易传,旧题北魏关朗撰。四库提要:“陈师道后山丛谈、何薳春渚纪闻及邵博闻见后录皆云阮逸尝以伪撰之稿示苏洵
28、,则出自逸手,更无疑义。”56 v6.从文体上辨伪根据每个时代的文体特征来辨伪。如易衍,旧题东方朔撰。四库提要:“其歌括皆作七言律诗,则伪妄不待辨也。”v7.从文章风格辨伪如神异经,旧题东方朔撰。四库提要:“观其词华縟丽,格近齐梁,当由六朝文士影撰而成,与洞冥、拾遗诸记先后并出。”57 v8.从特殊词语的起源辨伪通过语源确定一部书的产生年代,从而辨伪。如眼科医书银海精微,旧题唐初孙思邈撰。四库提要:“其曰银海者,盖取目为银海之义。考苏轼雪诗有冻合玉楼寒起栗,光摇银海眩生花句。瀛奎律髓引王安石之说,谓道书以肩为玉楼,目为银海,银海为目,仅见于此。然迄今无人能举安石所引出何道书者,则安石以前绝无此
29、说,其为宋以后书明矣。”58 v9.从声韵系统和时代的矛盾辨伪利用古代音韵系统辨伪。如蕊阁集,旧题辛弃疾撰,集六朝及唐人诗句为五七言近体,平声上下三十韵,韵为一首。所用为平水韵。四库提要:“弃疾当高、孝、光、宁之朝,平水韵未出,安得而用其部分?”59 v10.从因袭上辨伪如果一部书内容与之前相似,有明显的因袭痕迹,这书很可能处于伪托。如广夷坚志 ,旧题明杨慎撰。四库提要:“及核其书,乃全录乐史广卓异记,一字不异,可谓不善作伪矣。”又如搜采异闻录,旧题宋永亨撰。四库提要:“今考其文,皆剽取洪迈容斋随笔而颠倒其次序。”60 v11.从称引上辨伪一部书只能称引前人或当世人著述,且称引都有一定习惯。如
30、汉旧仪二卷,旧题汉议郎东海卫宏敬仲撰。四库提要:“其中多引胡广语,广为安帝时人,宏为议郎则在光武帝时,先后相隔六十余年,不应宏书之内先有广名。又时时称卫宏曰,亦必非宏自著书之体。其注中并引及周礼注疏,注出郑康成,疏出唐贾公彦,宏益不得见之矣。”61 v12.从佚文上辨伪从称引辨伪是就本书引他书或他说而言,从佚文上辨伪则就本书而言。一部古书长期流传,一般要被他书引用,早期的引文显然更接近原书。所为佚文,指那些被引用的文句已不见与今本。利用佚文与今本对照,往往可以发现今本已与原书相去甚远,则今本可能是伪撰。如竹书纪年。62 v13.从史实先后辨伪一部分若涉及作者死后史实,则不全伪即窜乱。如历代地理
31、指掌图,旧题苏轼撰,但书中有建炎二年改江宁为建康府、绍兴三十二年升洪州为隆兴府等事,皆在苏轼身后二三十年间,是为伪书。63 v14.从称谓上辨伪根据避讳来辨伪。如编珠,旧题隋杜公瞻撰。四库提要:“顾炀帝讳广,故广川改长河,广雅改博雅。而此书桂林水条下引广州山川记,治鸡水条下引广州记,柏心桂条下引伏滔北征记称广陵县,城南门三条路条下引班固西都赋披三条之广路。隋高祖之父讳忠,故隋书忠节改诚节。而此书斩马剑条下引汉书王莽斩董忠事。”64 v15.从制度上辨伪利用制度上的舛误辨伪。如金丹诗诀,旧题唐纯阳真人吕岩撰,宋云峰散人夏元鼎编。其中下棋歌曰:“因看黑白,愕然顿悟,晓三百六十路”之句。四库提要:“
32、唐人棋路,黑白各百五十,故棋经有枯棋三百之语。”65 v16.从地理沿革上辨伪如竹书纪年,旧题沈约注。四库提要:“考元和郡县志,魏武定七年始置海州,隋炀帝时始置卫县,而注舜在鸣条一条称今海州、夏启十一年放武观一条称今顿丘卫县,则非约语矣!”66 v17.从本书与作者思想观点矛盾辨伪如孔北海集,汉孔融撰,为明人辑本,内有六言诗三首,盛称曹操功德。四库提要:“其六言诗之名见于本传,今所传三章,词多凡近,又皆称曹操功德。断以融之生平,不信其义不出此。”67 v18.从被依托者学术水平与本书矛盾辨伪如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旧题金李杲撰。四库提要:“是编首载寒、热、温。平四赋,次及用药歌诀,俱俚不足观,
33、盖庸医至陋之本,而亦托名于杲,妄矣!”68 v19.从被依托者的学术专长于本书矛盾辨伪如杜天师了证歌,旧题唐杜光庭撰。四库提要:“考光庭所著,所神怪之谈,不闻以医显,此书殆出伪托。”v20.从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倒置辨伪69 一、校勘学的定义一、校勘学的定义v(一)(一)“校勘校勘”释义释义v“校校”,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校(校( ),木囚也。),木囚也。从木,交声。从木,交声。”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v如如周易周易噬嗑噬嗑:“何校灭耳。何校灭耳。” ” v一副木枷由两片组成,而两片大小必须大体一致,一副木枷由两片组成,而两片大小必须大体一致,才便于上锁,因此事先要将
34、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才便于上锁,因此事先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因此,因此,“校校”字用作动词时,便有字用作动词时,便有“比勘、核对比勘、核对”的意思。的意思。v如如国语国语鲁语下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以以那那为首。为首。”这里的这里的“校校”,就是指校正文献,就是指校正文献的文字异同。的文字异同。70 “勘勘”,也作也作“刊刊”。玉篇玉篇:“刊,削也、刊,削也、定也、除也。定也、除也。”可见,勘、刊有可见,勘、刊有“削除覆定削除覆定”之义。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之义。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 如汉应劭如汉应劭风俗通义风俗通义古
35、制古制:“刘向为孝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便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便于发现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于发现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写在缣帛上。因此,写在缣帛上。因此,“勘勘”有改正文字之义有改正文字之义。71 “校校”与与“勘勘”合用,作合用,作“勘校勘校”或或“校勘校勘”。魏书魏书崔光传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石经,其残缺者,计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石经,其残缺者,计料石
36、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 另如梁沈约另如梁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上言宜校勘谱籍:“宜选宜选史传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史传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专供校勘。”(全梁文全梁文卷卷2727)72 与与“校勘校勘”一词意义相同的,还有一词意义相同的,还有“校雠校雠”,应应风俗通风俗通:“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对,故曰雠也。”可见,校雠也有校勘文字错可见,校雠也有校勘文字错误的原始意义。误的原始意义。 从上可见,从上可见,校勘,校勘
37、,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73 我国的校勘事业起源很早,周秦时代已有从事校勘的我国的校勘事业起源很早,周秦时代已有从事校勘的事例。如事例。如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慎行论慎行论察传察传: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晋师三豕涉河。涉河。”子夏曰: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非也,是己亥也,夫己己与与三三相相近,近,豕豕与与亥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晋师己亥涉河也涉河也。” “己己”字
38、缺两字缺两“I”便误为便误为“三三”,古文,古文“亥亥”作作“ ”“ ”,“豕豕”作作“ ”“ ”,非常近似,故子夏根据文义及字形加以校,非常近似,故子夏根据文义及字形加以校勘,从而纠正其错误。这作为校勘学的萌芽。勘,从而纠正其错误。这作为校勘学的萌芽。 (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74 从西汉刘向大规模校勘中秘书,人们对校勘规律从西汉刘向大规模校勘中秘书,人们对校勘规律进行了不断探索。进行了不断探索。 唐陆德明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经典释文卷首卷首条例条例对经、注出对经、注出现文字错误的情况和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概括。现文字错误的情况和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概括。 北宋彭叔夏北宋彭叔
39、夏文苑英华辨证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将他和周必十卷,将他和周必大等人共同校勘大等人共同校勘文苑英华文苑英华过程中有关校勘方面的过程中有关校勘方面的成果归纳为十类四十五个子目。由于其条理与清晰超成果归纳为十类四十五个子目。由于其条理与清晰超过前人。清人顾广圻称赞说:过前人。清人顾广圻称赞说:“此书乃校雠之楷模,此书乃校雠之楷模,岂独读岂独读英华英华者资其是正哉者资其是正哉!”(!”(思适斋集思适斋集卷卷1515书文苑英华辨证后书文苑英华辨证后) )75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其的水平,其读书杂志读书杂志淮南内篇淮南内篇后序后序列举列举各种各种
40、“误例误例”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生错误类型的角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错误类型的角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普遍的意义,标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个新的阶段。 俞樾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卷五至卷七,在王念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念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76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认为是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 “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
41、端焉,则校勘也。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可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可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校勘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校勘遂成一专门学。遂成一专门学。”(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 随着校勘事业的发展,清代也出现了校勘学这一随着校勘事业的发展,清代也出现了校勘学这一专门术语。朱一新说:专门术语。朱一新说:“国朝人于校勘之学最精。国朝人于校勘之学最精。”(朱一新(朱一新无邪堂答问无邪堂答问卷卷3) 77 校勘学,校勘学,就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就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学,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科学,除对文
42、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外,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资料、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进行探索,在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形式等进行探索,在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校勘学。校勘学。78 二、文献存在的错误与校勘学的功用二、文献存在的错误与校勘学的功用(一)文献存在的错误(一)文献存在的错误 文献材料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出现错误是文献材料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出现错误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如清代王念孙极其普遍的现象。如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广雅疏证自序自序说:说: “ “盖是书(盖是书(广雅广雅
43、)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十三,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79 1、讹文、讹文 讹文,又称讹文,又称“误文误文”,就是文献原有文字,就是文献原有文字写错了。晋代葛洪说:写错了。晋代葛洪说: “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此之谓也。”(葛洪(葛
44、洪抱朴子抱朴子内篇内篇卷十九卷十九遐览遐览) 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鲁鱼鲁鱼亥豕亥豕”。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80 (1 1)字形致误)字形致误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楷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楷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字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字形致误的类型。形致误的类型。 如,江南本如,江南本汉书汉书田延年传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千今县官出三千万自之,何哉?万自之,何
45、哉?” 王念孙认为王念孙认为“自自”当为当为“匃匃”。广雅广雅:“匃,匃,与也。与也。”汉纪汉纪“出三千万钱与之出三千万钱与之”,可为旁证。,可为旁证。因隶书因隶书“匃匃”作作“匄匄”,字形与,字形与“自自”相似,因此相似,因此讹为讹为“自自” ” 。81 又如,又如,淮南子淮南子齐俗训齐俗训:“柱不可以摘齿,筐柱不可以摘齿,筐不可以持屋。不可以持屋。”高诱注:高诱注:“筐,小簪也。筐,小簪也。”太平御太平御览览居处十五居处十五引作引作“蓬不可以持屋。蓬不可以持屋。” 王念孙认为,王念孙认为,“筐筐”、“蓬蓬”均是均是“筳筳”字之误。字之误。筳读筳读若若“庭庭”、“挺挺”,尔雅尔雅:“庭,直也
46、。庭,直也。”考考工记工记弓弓人人注:注:“挺,直也。挺,直也。”小簪形直,因此称为小簪形直,因此称为“筳筳”。柱柱与筳,大小不同,而其形皆直,故类举之。此言大材与筳,大小不同,而其形皆直,故类举之。此言大材不可小用,小材不可大用,故柱可以持屋,而不可以不可小用,小材不可大用,故柱可以持屋,而不可以摘齿;小簪可以摘齿,而不可以持屋。摘齿;小簪可以摘齿,而不可以持屋。“筳筳”字隶书字隶书或或作作“莛莛”,与,与“蓬蓬”相似,相似,“筐筐”与与“筳筳”草书亦相草书亦相似,故误似,故误“筳筳”为为“筐筐”、“蓬蓬”。82 又如,又如,诗经诗经硕鼠硕鼠:“誓将去女,适彼誓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
47、得我所。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韩诗外传韩诗外传引作:引作:“誓将去女,适彼乐土。适彼乐土,爰誓将去女,适彼乐土。适彼乐土,爰得我所。得我所。” 俞樾认为,当以俞樾认为,当以韩诗韩诗为正。因古代抄为正。因古代抄写重叠句时,写作写重叠句时,写作“适适二二彼彼二二乐乐二二土土二二”,就逐,就逐渐渐讹误为讹误为“适彼乐土,乐土乐土适彼乐土,乐土乐土”。83 v陶渊明陶渊明读山海经诗读山海经诗:“刑天舞干戚刑天舞干戚” ” v“形夭舞千歲形夭舞千歲” ” 84 (2)语音致误)语音致误 语音致误的原因是汉字形音义的矛盾,即语音致误的原因是汉字形音义的矛盾,即同音而异形异义,其表现就是因字形的不同而
48、同音而异形异义,其表现就是因字形的不同而造成误字。造成误字。 如,如,荀子荀子儒效儒效:“若夫謪德而定次。若夫謪德而定次。” 王念孙认为,王念孙认为,“謪謪”为为“谲谲”之讹误。因之讹误。因“谲谲”、“决决”古音通,则意同,为古音通,则意同,为“决其德决其德之大之大小而定位次小而定位次”。85 另如,另如,韩非子韩非子有度有度:“攻尽陶魏之攻尽陶魏之地。地。” 顾千里指出,顾千里指出,“魏魏”当为当为“卫卫”。韩非韩非子子饰饰邪邪:“魏数年东向攻陶卫魏数年东向攻陶卫”,可为佐证。于,可为佐证。于鬯鬯又加以补正,列举又加以补正,列举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应言览应言览:“魏魏举陶削卫。举陶削卫。”战国策
49、战国策魏策魏策:“又长驱梁北,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列。东至陶卫之列。”86 2、脱文、脱文 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孔子说:称夺文或阙文。孔子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吾犹及史之阙文也。”(论语论语卫灵公卫灵公)可见脱文现象出现甚早。古代简)可见脱文现象出现甚早。古代简书因编绳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称为书因编绳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称为“脱脱简简”,后世因而也称脱文为,后世因而也称脱文为“脱简脱简”。 如,如,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卷卷1永宁寺永宁寺:“时太原时太原王王(而朱荣)位极心骄,功高意侈,与夺臧否
50、肆意。(而朱荣)位极心骄,功高意侈,与夺臧否肆意。” 周祖谟认为:周祖谟认为:“与夺与夺”下脱下脱“任情任情”二字。见二字。见魏魏书书孝庄帝纪孝庄帝纪。 87 又如,又如,今本今本墨子墨子鲁问鲁问:“公输子削竹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在唐代在唐代初学记初学记果木部果木部、白氏六帖白氏六帖九十五引此作九十五引此作“公输子削竹木因为鹊,鹊成而公输子削竹木因为鹊,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飞之,三日不下”,则今本脱一,则今本脱一“鹊鹊”字。字。88 v坏脱坏脱,主要是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难免损,主要是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难免损坏,脱简缺页,这都是无意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