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文新 (华南师范大学)Email:主要内容 研究及研究的基本过程; 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评价研究法研究及其基本过程 1、什么是研究? 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1.1.确定问题确定问题2.2.研究设计研究设计3.3.选择主要选择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方法4.4.收集资料收集资料5.5.分析处理资料分析处理资料6.6.推导结论推导结论7.7.发表研发表研究成果究成果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行动研究法 1、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2、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应用模式的建构; 评价研究法 3、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绩效评估。行动研究法一、行动研究的概念二、行动
2、研究的主要特征三、行动研究基本环节四、行动研究的具体操作五、行动研究不同的组织层次六、行动研究的典型案例一、行动研究的概念 行动研究,是这样的一种研究方法: 研究课题来源于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者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共同担任,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所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目的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改善行为。二、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 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 行动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所处的情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行动中研究(research in action) 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
3、并非是经过特别安排的或控制的场景。行动研究的过程,即是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是一种工作行动,也是一种研究行为。实际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研究能力。 由行动者研究(research by actors) 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而不是外来的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见与咨询。是协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体。三、行动研究基本环节1计划: 计划是以实际问题为前提; 包括解决问题的总体计划和每一具体行动步骤的计划实施方案; 计划必须有足够的灵活性,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允许根据实际情况来加以修正。2行动(实施计划):是指计划的实施行为和过程。它是
4、行动者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的行动过程。在行动中,要考虑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行动调整。3观察(对行动的审视): 观察者,可以是行动者本人,也可以是其他人。多视角的观察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行动的过程; 观察的内容:主要是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 观察的结果需要以适当的方式(笔记、录音、录像、图画等)记录下来;(4)观察记录是进行反思、修正计划及确定下一步行动的前提条件。4反思 对观察到、感受到的与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 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与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性,从而形成修订计划的基本设想。四、行动研
5、究的具体操作1拟定课题,明确目标分析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课题研究的目的不是探讨教学的一般规律,而是解决具体教学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2提出总体实施方案确定试验对象、试验周期、实施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选取和确定研究的人员组成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负责人:组织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教师学生:行动的实践者和观察者; 研究者: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同时也是观察者; 教育行政人员和其他任课教师:观察者。3设计第一次行动计划并实施根据实施方案,设计进行教学实践的策略和教学过程的“计划”,并在实验班中实施第一次“行动”(不只局限在一节课,可以是一个单元或一个阶段)。4对第一次行动进行“观察”纪
6、录组织其他任课教师和研究工作者一起,对行动过程和行动后教师学生的反应进行考察: 课堂行动观察,如对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 活动进行录像纪录 学生作业分析 问卷调查(分别对学生和任课教师) 各任课教师以教学日记方式写下感受5对第一次行动“观察”结果进行内容分析 对不同教师的教学过程录像资料分析 对教学日记的分析 对学生作业的分析6对第一次行动的“反思”评价 任课教师与其他参与观察者(教师)座谈,交 流行动的感受; 研究者与学生座谈计划实施的效果; 研究者与行动者交流行动结果及问题。7制订第二次行动方案 根据第一次行动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和修正意见,设计第二次行动方案。8实施第二次行动(行动实践、
7、观察分析、反思评价) 通过若干次循环,逐步发现和总结出优化教学的措施和步骤。 五、教育技术行动研究典型案例评价研究法一、评价研究的基本概念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三、评价的实施四、本课题中的评价研究五、评价研究的典型案例一、评价研究的概念 依据明确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标依据明确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评价对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评价对象的功能、品质、属性进行量化,象的功能、品质、属性进行量化,并对量化结果作出价值性的判断。并对量化结果作出价值性的判断。特点 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具体的目标、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具体的目标 2、以客观事实资料为评价依据、以客观事实资料为评价依据 3、
8、必须对资料进行按指标项评等加权的、必须对资料进行按指标项评等加权的再量化再量化 处理处理 4、必须对量化结果作出价值性的判断、必须对量化结果作出价值性的判断确定目标确定目标选择对象选择对象资料收集资料收集资料鉴别资料鉴别建立指标体系建立指标体系评等加权量化评等加权量化价值判断价值判断评价研究的程序评价研究的程序研究者研究者评价者评价者资料资料对象对象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选择选择设计设计评价研究的组成要素评价研究的组成要素评价对象1、单位、团体或个人、单位、团体或个人2、信息资源、信息资源(CAI课件、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课件、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教学游戏和教学素材等)教学游戏和教学素材等)
9、3、学习效果、学习效果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指标项的形成(一)指标项的形成 (二)评价标准的确立(二)评价标准的确立 (三)权重系数的确定(三)权重系数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评价目标的各个要素之间关系及其是反映评价目标的各个要素之间关系及其重要程度而建立的量化系统。重要程度而建立的量化系统。 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指标项指标项 + 标准标准 + 权重权重 (一)指标项的形成目标要素的分解,得到指标项:目标要素的分解,得到指标项: 要素要素1-1 要素要素1-2 次级目标次级目标1 . 次级目标次级目标2 要素要素1-k 总体目标总体目标 次级目标次级目标n 总体指
10、标总体指标 结构指标结构指标 单项指标单项指标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与目标的一致性、与目标的一致性2、直接可测性、直接可测性3、系统内指标的相互独立性、系统内指标的相互独立性4、指标系统的整体完整性、指标系统的整体完整性5、指标的可比性、指标的可比性6、指标的可接受性、指标的可接受性7、指标的简约性、指标的简约性(二)评价标准的确立 标准标准等级划分的依据等级划分的依据 标准的形式:标准的形式: 1、可数式等级标准、可数式等级标准 2、描述式等级标准、描述式等级标准 3、期望评语量表式标准、期望评语量表式标准(三)权重系数的确定 权重权重反映某因素重要程度的参数反映某因素重要程度的参数 1、权
11、重的类型、权重的类型 (1)自重加权)自重加权把权重作为等级分值把权重作为等级分值 (2)加重加权)加重加权在等级分值上乘上权在等级分值上乘上权重系数作为得分分值重系数作为得分分值 2、权重系数的获得、权重系数的获得 (1)多因素统计法)多因素统计法 (2)访问专家,根据专家经验确定)访问专家,根据专家经验确定三、评价的实施 (一)评价得分与等级划分(一)评价得分与等级划分 (二)关系的描述(二)关系的描述(一)评价得分与等级划分 1、单项指标得分、单项指标得分 Fik=Wik*aj 2、结构指标得分、结构指标得分 Fi=Fik 3、总体指标得分、总体指标得分 F=Fi 4、单项指标得分率、单
12、项指标得分率 FikN=FikFik0 5、结构指标得分率、结构指标得分率 FIn=FiFiO i结构指标序号结构指标序号 k单项指标序号单项指标序号 j等级序号等级序号 (二)关系的描述(条件行为) 条件不充分条件不充分 条件充分条件充分 行为积极行为积极 行为积极行为积极 条件不充分条件不充分 条件充分条件充分 行为消极行为消极 行为消极行为消极 (条件效果) 条件不充分条件不充分 条件充分条件充分 效果好效果好 效果好效果好 条件不充分条件不充分 条件充分条件充分 效果差效果差 效果差效果差 (行为效果) 行为消极行为消极 I 行为积极行为积极 效果好效果好 效果好效果好 行为消极行为消极 行为积极行为积极 效果差效果差 效果差效果差 四、本课题中可能的评价研究 1、教育信息资源的评价、教育信息资源的评价 2、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评价、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评价 3、信息化教学过程的评价、信息化教学过程的评价 4、信息资源应用效果的评价、信息资源应用效果的评价 5、教师(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教师(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 6、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