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课程标准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941348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课程标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第二章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课程标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第二章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课程标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第二章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课程标准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第二章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课程标准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2.知道对体育课程深入研究的学科理论基础; 3.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4.全面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一、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简要历程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理性思考 我国把体育列入学校教育内容是1902 年钦定学堂章程,1904 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真正实施,当时叫“体操课”。北洋政府于1923 年把“体操课”更名为“体育课”。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课改革,一共推进八次较大规模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1.体育与健康课程名称的理解 2.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构建的转变理解 3.体育与健

2、康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的转变 4.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的转变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各地普遍开设了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而此次课程改革则取消了健康教育课,将体育课命名为体育与健康课。2011年又将小学1-6年级的课程名称从“体育”改为“体育与健康”,与7-12年级的课程名称统一起来。是否能认为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是原来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课程的综合呢? 本次基础教育改革贯彻的是“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所有课程的指导思想之一,虽然取消了健康教育课,但原来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被分散到相关的各门课程中。在体育课中相应增加了一些与体育有关的健康教育内容,例如,运动营养、运动环境、青春期运动

3、保健常识、良好的生活方式等,但这些并不是健康教育的全部。体育课程的最大变化不是增加了这些学习内容,而是更突出了体育课程的健康目的和价值。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多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特点,设置了课程目标体系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其中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一条贯穿整个课程的健康主线,与包括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运动主线共同构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体系。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是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方面中有些具有实体的学习内容,有些只有学习目标而没有具体的学习内容,是必须通过运动参与和运

4、动技能的学习载体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以往的体育课程改革基本上是建立在学科中心理论的课程结构框架内,仅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的修订,全国各个地区必须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课时安排、评价标准等都是大纲规定的,虽然后来的大纲增加了选修内容,但大一统的局面没有改变。而教学大纲等课程内容的修订是教育部和少数专家的事,教师只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教师参与的改革只能是教学方面的改革。 本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方法,而是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四级水平,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学习目标。

5、将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体现体育课程由增强体质为主向“健康第一”的理念转变。“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对我国学校体育产生过重大影响,重视学生的体能发展,关注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这对过于重视技术教学而忽视体质教学有积极意义,但导致了单纯生物观的体育教学。新课程理念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以全新的健康观来审视体育课程,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也不仅指身体的强健,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个方面都完美的状态。因此,体育课程设计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多维健康观,不仅关注学生身体的变化,还要关注学生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需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加强课程标准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四个

6、学习方面目标的相互关系,将健康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过去的体育课程评价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关注的是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是建立在学习结果应符合正态分布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少数学生的成绩是优秀或差的,大部分学生只能是中等的成绩,并有过将评价结果是否呈正态分布作为评价合理性的依据,因此,跑得快慢、跳得高低、投得远近就成了评价的基本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方面;不仅注意结果性的评价,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注意定量评价,而且重视定性评价;不仅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重视相对性评价;不仅要有

7、教师从外部对学生进行的评定,还要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的评价,以及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评价及时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的进步,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这体现了体育课程评价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一、生理学基础 二、教育学基础 三、心理学基础 四、社会学基础 五、哲学基础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中机能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论述了人体在体育活动中和运动训练影响下结构和机能的变化,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探讨人体运动能力发展和完善的生理学机制。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

8、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和超量恢复的原理等对体育课程开发、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体育课程实施等理论具有较大影响。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都受到生理学因素的影响。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直立行走推动人类进化,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许多方面的变化,同时给人类带来种种缺陷。例如,直立姿势对人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使人容易发生便秘、痔疮、静脉瘤等疾病。再如,人脑的功能明显增强,人的手越来越灵巧,而大肌肉群的运动相对减少。现代社会优裕的生活给人类健康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体育活动有利于弥补这一不足,体育锻炼为防止人类身体机能的退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人体生理机能、各器官系统结构与功能

9、提高的必要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学理论对体育课程论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因此,研究体育课程论必须把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但要培养体格健壮的人,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受教育者的身心和谐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忽视甚至损害健康的教学,或孤立发展体能和运动技能的体育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体育课程在配合思想教育中有独特的作用。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良好思想作风和善于处理

10、各种人际关系的优良品德。 体育与健康课程无论是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还是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撑,尤其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体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对体育课程论有较大的影响,是体育课程论的基础学科。体育学习的动机原理,体育运动中的认知问题,运动技能形成和迁移理论等对丰富体育课程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从关注学生身体的发展到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身心的发展,我们不能无视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社会学模式”为课程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新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模式从单纯的技术层面转向关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层面,核心概念是“社会控制”,基本命题是将课程作为一种“法定文化”,关

11、注课程中包含的社会控制的成分;将课程作为社会控制的中介,作为维护现行社会秩序稳定与和谐并且满足统治阶级利益需要的工具李定仁,徐继存.课程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1.。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评价等方面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也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还应该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加以认识,体育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为我们进行体育课程论研究提供了社会学参考。 体育哲学是哲学分支学科,从体育的已有认识中总结概括出新的哲学范畴,以唯物辩证的思想指导体育实践和体育科学研究,对体育课程论有具体的指导作用,是体育课程论

12、的基础理论依据之一。崔伟.对建立我国体育课程论的思考.体育学刊,2004(1). 体育与健康课程包括哪些学科基础,学者们存在不同的看法,将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学科,是比较一致的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2.。此外,作为课程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还应包括文化学、历史学、科学等学科,对课程基础的研究,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一、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性质 二、鲜明的课程特性 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四、把握时代要求的设计思路 (一)两种不同的体育观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动形式和各种活动方法构成

13、的身体练习 (三)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自现代教育制度形成以来,体育就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历程中,一直有两种不同的体育观,即体育的手段论和体育的目的论。手段论体育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运动的本身以外,把运动动作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运动以外的社会目标。把重心放在掌握规定的统一要求的技术上,重视技能与合理的负荷,强调体育内容自身的分类体系,强调正规化的学习课程和规范化的课堂结构。是以自然学科范畴内的生理学和生物力学为学科基础,以知识技能为中心或以提高体力为中心的体育课程理论,是学科中心论在

14、体育课程领域中的反映。目的论体育观则认为,运动的目的在运动的自身,把目的定位于运动自身和作为运动主体的人的自身。强调人在参与运动过程中达到的自身满足的目的。 体育与健康主要是技能性课程,也有学者称为技艺性课程。特征之一,体育学习过程主要是从事身体练习,每名学生自身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对象,体育的学习效果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身体和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在整个体育学习活动中,运动技术的学习、改进、巩固与提高是学习的中心,贯穿体育学习过程的始终。这一学习活动是通过身体练习进行的,同时人的思维与指挥在身体练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感知、操作、体验、思考、发现着各种身体练习。特征之二,体育学习具

15、有明显的综合性,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学习、运动技能学习、情感学习、社会学习等各种学习活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是统一在整个体育学习之中的。从体育与健康标准学习来说,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识性知识的积累和净化上,而是表现在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等方面的改变上。为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健康第一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名学生接受的前提出发,充分关注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性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有益于学生发展的积极因素,创造性的组织教学,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和成功的乐

16、趣,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作为学校教育必须对其进行体育与健康及相关教育,以保证和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并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奠定基础,这是体育重要功能之一。学校体育课程的功能和目的不是唯一的,在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同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新体育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社会人和自然人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确定,都要着眼于素质教育,从学生生活和实践出发,关注和促进学

17、生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步发展。 1、基础性 2、实践性 3、健身性 4、综合性 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在于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

18、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关注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的爱好和专长,通过身体练习,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从而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负荷适宜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穿与课程始终,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主要还是要达到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目的。 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整合多种价值。以体育教育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19、、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一)把“健康第一”理念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让“培养学生兴趣”伴随着体育学练的全过程 (三)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四)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净化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并强调在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就是一切为了

20、学生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净化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并强调在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并强调在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重视运动技能的系统传授,过于强调学生的运动技术的掌握,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导致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缺乏自觉性与

21、热情,运动技能与方法的掌握更是受到很大影响。为了防止教师误解“激发运动兴趣”理念,不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最终导致“放羊课”教学的现象,在强调激发运动兴趣的同时,提出要“重视对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 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为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这是对人的本质属性和教育的基本功能的明确阐明。新教育观的主体性

22、就是人的本质的最根本属性,发展人就是要发展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展人,完善人。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第一,自主性。第二,能动性。第三,创造性。 “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所有教师都明白的过程,现实中的学生在身体形态、体能、运动技能、爱好、个性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取决于后天的学习,而且往往与先天的因素有关,这是后天难以弥补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体育教学既确保每名学生接受,更要关注个体差异。 在确保全体学生发展与充分关注个体上,教师应着重思考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帮助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分析原因,拟定符合自己的“胜己”为目标。第

23、二,加强合作学习,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第三,加强良好的情绪调控,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在一次次克服困难和战胜自我中形成的心理教育,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 (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三)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可观察的学习目标 (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五)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方式,根据多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特点,设置了课程目标

24、体系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过去是以运动项目来确定学习领域,现在是以体育的功能来确定学习方面。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强调以下几点: 1.学生的运动表现,包括运动参与行为和运动技能状况仍然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主要形式,但掌握运动技能并非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唯一内容和目的,改善学生参与体育的态度和程度,同样是本课程学习的目标。 2.学生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是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 3.学生的运动行为表现,包括运动兴趣、爱好、习惯及其对自身健康和社会健康方面的责任感和能力,也是课程关注的重要问题。 4.强调本课程设置的课程

25、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都是为了保证学生更好的达成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程度,确定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是一切课程在具体设计时都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但是,与心理和智力发育相比,儿童少年在身体发育方面表现出更大、时间更长的个体差异性,更不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如果按照学生的自然年龄来确定学生的学习任务,按严格的技能尺度要求和评价每名学生的体育学习,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差距的扩大。这种差距不但未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发育和体育学习状况,而且不利学生良好体育行为和兴趣的形成。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身体(形态、体能和技能)和行为(兴趣、爱好、习惯、良

26、好心态以及与社会协调相处的能力等)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方面,这些变化都应以可观察、可操作的方式通过对各级水平的不同学习方面的目标进行评价。这是确保课程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的一个关键。传统体育课程确定的一些目的和任务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完成,确定有关学习目标时过于抽象,不具有可操作性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对课程实行分级管理,加大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自主性,是近二十年来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继承有关做法的基础上,加大了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推进课程建设的力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重视“一标多本”的原则,即各地甚至一切具备资格的人士,都可以按照体

27、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经适当程序获批准后组织编写出版教材,这将有助于编写出更能适合不同地区需求、学术观点多样化、风格更丰富多彩的教材,从而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发展。 其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作了特别灵活的处理。在此前不断加大选修教材比例的基础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彻底放弃了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而只是规定了学习内容选取的原则和范围,而且这个范围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具体学习内容的确定,则要由各地、各校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以及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这就使各地学校在实施时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灵活性。 第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了逐步减少运动项

28、目学习的原则。在一至六年级,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比较多,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进行全面锻炼,以促进身体的全面发育;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天性好动,多接触一些运动项目有利于他们对体育的全面了解,以培养对运动的广泛兴趣。到了七至九年级阶段,学生的兴趣开始趋于定向集中发展,即逐渐形成爱好。根据这个特点,学校可以按照内容标准中水平四的规定,根据各方面的条件和学生的兴趣,在每一类运动项目(如球类、田径等)中选择若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学生逐步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和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构建评价

29、体系的时候,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至于具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确定,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未作出统一的规定,而是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范围和原则探索。这一方面是因为体育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是一个全新的体系,需要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没有一种绝对完善,适合一切对象的评价体系,因而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只有原则性的规定,以免束缚教师的思想和创造性。 一、体育与健康

30、课程目标的层次结构 二、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依据 三、表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目标模 式 四、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一)课程目标的纵向层次 (二)课程目标的横向关系 课程目标的确定应反映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第一层次,所有课程有一个共同目标,即教育目标,反映特定社会对合格成员的基本要求,是从国家或社会的角度确定的总体性、高度概括性的目标,一般被写进国家和地方法规之中。第二层次,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了特定的要求,即培养目标,是课程总体目标在各个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中具体化的体现。第三层次是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比培养目标更具体,可以说是

31、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的表现。第四层次是教学目标,是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最微观层次的课程目标,通常分析到操作化的程度。 课程目标的横向关系实质上反映了各种目标领域的划分以及相互关系,如在教育目标层次上,我国通常用德、智、体、美、劳来划分目标领域。在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课程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各个学习方面之间应当具备逻辑上的合理性,既可以是平行并列的,又必须是相互联系的,每个学习方面都不能脱离其他领域而单独实现课程目标。 (一)以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 (二)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为依据 (三)以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为依据 (四)以

32、素质教育为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体力活动减少,脑力活动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这些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人类的健康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人们已认识到健康状况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因此,增进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则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将学生作为主导地位,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情感与能力以及已有的经验来确定课程目标,反映了人本主义课程观。人本主义体育课程主要表现为由学科结构向学习结构的方面转移,由将学生作为主导地位,依据学生

33、的兴趣和需求、情感与能力以及已有的经验来确定课程目标,反映了人本主义课程观。人本主义体育课程主要表现为由学科结构向学习结构的方面转移,由关心技能或体力发展向关心技能、体力、情意协调发展的方向转移。 以学科中心论建立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优点主要体现在逻辑结构上被认为是一种系统、高效的教学方式,便于课程的管理和教师的教学。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学科知识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田径技术、篮球战术、排球规则、体操技巧等竞技体育方面的知识在过去的体育课中一直被许多人视为体育课程目标的主要来源。由此产生了重视体育的生物性改造功能的体质目标体系;重视体育提高人的运动技能功能的技能目标体系;重视通过体育为特定项目的竞争

34、能力打基础的竞技体育的目标体系。而这些课程目标体系存在一些缺陷,表现在将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运动训练的目标混淆起来,将学生当成运动员而把体育课上成运动训练课,儿童在机械的训练式学习中丧失兴趣,在以冠军运动员为标准的练习中反复体验到失败而失去乐趣。 社会、学生、学科这三个因素是交互作用的,过于强调某一因素都会走向极端,课程史上出现过的社会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学科中心课程就是典型的例子,基本上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必须对这三种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提高的要求以及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起来,课程目标的构建应以提高学生在身体方面、心理方面和社

35、会适应方面的综合素质为中心,素质教育的理念就是构建我国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 (一)行为目标模式 (二)生成性目标模式 (三)表现性目标模式 行为目标是将课程目标表述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行为上所发生的变化。行为目标模式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行为目标的陈述可以使课程的教育意图明确,教师将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时,可以对教学任务更加清晰明了,从而能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同时,行为目标便于教师就教学内容准确地给予教育督导,使家长、学生展开交流。由于行为目标是以具体行为的形式呈现的,很容易判断目标是否达成,所以行为目标便于准确地进行评价。 生成性目

36、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实际进展而提出相应的目标。与行为目标主要表现在教育过程之前和教育情境之外事先提出结果所不同,生成性目标关注的是教育过程,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教学目标,是问题解决的结果和学生经验生成的内在要求。过程性就成为生成性目标模式最大的特点。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表现出的结果,是美国学者艾斯纳作为教学目标的补充而提出来的。他认为在课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目标,即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教学性目标是在课程计划中预先制定好的,类似于行为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的行为变化,而是描述教学中的机遇,即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将要面

37、临的问题、将要从事的任务。表现性目标重视人的个性解放,强调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性表现,反映出人本主义的追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性目标模式类似与我国教育界的主题教学。 (一)整合不同的学习方面,强调课程目标的完整性 (二)各个学习方面目标的描述和体现 (三)水平目标的划分 (四)新课标强调三维目标整体发展,强化课程目标的引领作用 首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原来实验稿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学习领域合二为一,最终形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第二,对于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先是用一段文字描述每个学习方面是什么,其次是描述重

38、点采用什么方法达成这个方面的目标,然后设置每个方面要达到的目标。第三,为了防止出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将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割裂开来进行教学的现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在“课程目标”这一部分的最后,特别加上一段文字描述,强调四个学习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且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过程来实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体育教师充分理解与有效开展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达成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 1运动参与方面目标 2运动技能方面目标 3身体健康方面目标 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目标 运动参与领域的学习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

39、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基本途径。没有运动参与,一切目标都是空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将教学活动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还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运动技能的学习目标的描述是: 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身体健康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塑造良好的体形和身体姿态;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学习目标是: 培养坚

40、强的意志品质; 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程度将义务教育阶段的九个年级划分为四个学习水平,纵向描述了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在各个水平阶段的四个学习方面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内容标准。 (一)现代社会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呼唤体育课程的改革 (二)终身体育呼唤体育课程的改革 (三)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的呼唤 (四)体育课程的现状呼唤体育课程的改革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41、季浏.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2-37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2-44-534.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515.邹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7-1096.顾渊彦.域外学校体育传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3427.谢正义.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5-479.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30210.李定仁,徐继存.课程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6-34-222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812.杨文轩.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考.体育学刊.第18卷第5期.2011年9月.1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与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二章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课程标准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