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居易与元稹白居易白居易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世称“元白元白”,与刘禹锡并称,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魔”和和“诗王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2、。公元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不久,家乡发生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
3、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
4、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
5、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
6、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18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
7、然自处,曾在庐山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 820年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绯色即朱色,为五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
8、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
9、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
10、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葬于龙门(今龙门石窟之白园)。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
11、、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
12、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元稹(zhn) 8 岁丧父,母郑贤能文,亲授书传。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元稹登书判出类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年)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为时论所非。长庆元年(821年)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 大和三年(829年)
13、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力量,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作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八百三十多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
14、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 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
15、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 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元稹为人刚直不阿,情感真挚,和白居易是一对好友。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德宗贞元
16、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了,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最著名就是: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用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
17、韦丛。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作于韦丛去世后两年。虽然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纳了妾,有些言行不一,但是他对韦丛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们不能用王维终不再娶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人。 是的,也许我们无法像元白那样风雅相深,但可以学习他们的患难与共;也许我们无法拥有像韦丛一样的贴心爱人,但可以像他们一样去关心身边的人。 元稹31岁时,在成都认识薛涛,她已经42岁了,但仍风韵不减当年,元稹亦为风流才子,曾写了举世闻名的莺莺传,后来到明朝被改编成红极一时的戏曲西厢记。莺
18、莺传名为莺莺记传,实为元稹之自传。莺莺本为良家淑女,元稹可令其深宵抱枕而来私会,此子之风流可见一斑。薛涛一生未动过男女之情,及遇元稹,忽然就把那一点温柔的女性之花爆放了开来。 元稹确实是个懂诗的人,尤其是他写给薛涛的情诗更令薛涛爱潮汹涌。在薛涛自称自己已经老了,比不得那些如花似玉的女孩子时,元稹的诗着实给她很大的刺激。他写道: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我们将会是同心人。因为我们都爱诗。大唐开国以来,女诗人并不多,洪度,你是最杰出的一个。洪度是薛涛的字。这些年来,薛涛几乎已忘记了自己的字。但,元稹居然知道。薛涛激动万分:“你也是。”两人相互依偎微笑着。他俩知道,他们都不是吹
19、捧,当时称得上诗人的也只有这两人。如此这般,两人开始日日谈诗,日日游玩在锦江边上,相伴于川中各地。那一段日子,是薛涛一生最快活的日子。那段日子里,薛涛仿佛从四十多岁回到了十四岁以前。 然而元稹也算是既风流又有头脑的人,一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之后,元稹要回京城了,临别时笑咪咪对她说:洪度,我走了,我会尽快回来的。薛涛心灰意懒随口道:勿忘我。他说:不会的,我即使会忘记你,也不会忘记你的诗啊。你的诗我全带了,如你怕我忘记,就常常写诗给我吧。”男人就这样自私,总要叫女人写信给他,生怕他先写信被人耻笑。元稹就这样带走了薛涛的诗,和薛涛的爱情。这是她一生唯一的爱情。踏上他新的仕途,后又做了乘龙婿。而薛涛重回
20、了浣花溪。 元稹早薛涛数年辞世。这个男人的一生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走门阀路线攀龙附凤娶贵族之妻的婚史,一条是在宦游途中与各地风流才女谈情说爱的情史。这样的路很多游宦的男人都走过,但是元稹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令那些高贵典雅的婚礼和隐秘欢娱的情感并行不悖,他可以在彻底的欢娱之后彻底地放弃。所以,他终其一生都是高尚君子,而那些曾与他情深似海的女人,在短暂的欢娱之后,无一例外地在蒙羞的寂寞中度过余生。 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一名句的是才子元稹。我要说的是以元稹为原型的莺莺传,与王实甫改写的才子佳人大团圆的喜剧不同,这是一出元稹始乱终弃的悲剧,更让人不齿的是,元稹还在文章里为自己开脱。他
21、说莺莺是尤物,不祸害自己,定祸害别人。我只有克服自己的感情,跟她断绝关系。 莺莺并没有挽救自己注定成灰的爱情,她知道自己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该抱枕而去,以至再不能光明正大做人妻,但她没有露出恨意,甚至去信,嘱元稹好好生活,不用牵挂她。 这是一种悲凉的清醒,她愿赌服输,另嫁他人,终身不再见张生,她看着自己的爱情成了废墟,掩埋了这些,淡出了。倒是元稹还很无耻地追忆着,因为这个女子没有纠缠他,很安静地走开了。有一些类似于张爱玲对胡兰成的态度。 无论是封建社会的唐朝,还是公元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居对于女子始终弊大于益,除非一开始就不想要结果,否则,最好还是不要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与一个男子演绎现
22、代版西厢记。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 诗歌史上有诗歌史上有“元白体元白体”之说,语出自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严羽将之说,语出自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严羽将白居易与元稹的诗体并称为白居易与元稹的诗体并称为“元白体元白体”,苏东坡也曾将其二人相提并论,苏东坡也曾将其二人相提并论,称为称为“元轻白俗元轻白俗”。白居易与元稹不但是诗歌创作上的同道,也是志同。白居易与元稹不但是诗歌创作上的同道,也是志同道合的生死之交。道合的生死之交。 白居易与元稹是贞元十七年(白居易与元稹是贞元十七年(801年)在长安相识的,白居易进士及第,年)在长安相识的,白居易进士及第,元稹则考中了明经,后来通过了
23、吏部的元稹则考中了明经,后来通过了吏部的“书判拔萃科书判拔萃科”考试,同时被授考试,同时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这是个没什么事可做的闲职,二人便一起游山玩水、予校书郎的官职。这是个没什么事可做的闲职,二人便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二人都准备参加制科考试,便一起住饮酒吟诗,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二人都准备参加制科考试,便一起住进华阳观学习。元和元年(进华阳观学习。元和元年(806年),二人在制科考试中双双胜出。以年),二人在制科考试中双双胜出。以后的岁月里,宦海沉浮、萍踪不定,二人聚少离多,屈指算来,二人在后的岁月里,宦海沉浮、萍踪不定,二人聚少离多,屈指算来,二人在一起相处较长的
24、时间只有两次:一次是在长安应试的五年;另一次是同一起相处较长的时间只有两次:一次是在长安应试的五年;另一次是同朝为官的两年,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友谊。朝为官的两年,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友谊。 元、白二人不仅在文学上情趣相同,在政治主张上也具有相同的理念,白居易文集中有策林七十五篇,宋人洪迈将策林看作是元、白二人合作的作品,是在华阳观准备制科考试时共同撰写的,策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针对当时的现实提出的政治主张。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在华阴县的敷水驿与宦官发生冲突(史称“敷水驿事件”),但由于宦官当时权势熏天,唐宪宗竟然将挨了打的元稹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白居易挺身而出,连上三书为元稹鸣冤
25、,要求朝廷公正处理此事、以还元稹的公道,白居易如此为元稹仗义执言,不但会得罪宦官,而且会得罪皇帝,但他不管这些,足见他与元稹的感情之深。 元和元年(806年),元稹的母亲去世,白居易为元稹的母亲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墓志铭;元和六年(811年),白居易的母亲病逝,元稹当时身在江陵,无法亲自吊丧,便委派侄子专程前往代表自己吊祭,并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祭文,文中说自己与白居易“坚同金石,爱等兄弟。”白居易在家守丧期间,经济拮据,元稹自己虽然也不宽裕,却三次寄钱资助白居易,总计有二十万钱,白居易非常感谢,在寄元九中写道:“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念我口中食,分君身上暖。”元稹曾写过
26、一组梦游春诗,记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情感经历,他把这首诗与白居易分享,在题序中写道:“斯言也,不可使不知吾者知,知吾者亦不可使不知。乐天知吾也,吾不敢不使吾子知。”显然把白居易当成了可以倾吐内心秘密的知己,白居易收到此诗后,当即写了首和梦游春诗一百韵来唱和。元稹的妻子韦丛去世后,他写了许多悼亡诗来纪念,也把这些诗寄给了白居易,白居易借用韦丛的口气,写了三首答诗安慰元稹。这样的倾诉与安慰,正是二人情同手足的见证。 二人都是大诗人,所以,经常用诗歌来传递彼此的友谊,元和四年(809年)三月七日,元稹离开长安前往梓州审案,二十七日那天晚上,白居易与友人在朋友李建家喝酒,席间,白居易放下酒杯说:“微之(
27、元稹)今天应该走到梁州了吧!”随后提笔写了一首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十多天后,有人带来了元稹给白居易的信,信后附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元和十年(815年),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三月二十九日启程上路,白居易一直送到长安西边的蒲池村,两人在此借宿一晚,次日依依不舍地分手,元稹赠诗与白居易:“今朝相送自同游,酒语诗情替别愁。忽到沣西总回去,一身骑马向通州。”白居易也写了一首醉后却寄元九相和:“蒲池村里匆匆别,澧水桥边兀兀回。行到城门残酒醒,万重离恨一时来。” 几天后,因长安阴雨
28、连绵,白居易又为元稹担起心来,在雨夜忆元九中写道:“天阴一日便堪愁,何况连宵雨不休。一种雨中君最苦,偏梁阁道向通州。”这一年的秋天,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得知消息后,写了一篇闻乐天受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白居易读到此诗后,特别感动,写了一篇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闇坐,逆风吹浪打船声。”后来,他写信给元稹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 大和五年(831年),元稹病逝于武昌,消息传到洛阳,白居易伤心地写了一首哭微之:“今在岂有相逢日,未死应无暂忘时。从此三篇收泪后,终身无复更吟诗。”并作祭微之文:
29、“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白居易又为元稹写了墓志。在此后的岁月中,白居易多次写诗追忆元稹,“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梦微之)会昌元年(841年),此时元稹已离世十年了,白居易读到了卢贞诗集中有卢贞与元稹唱和的诗,伤感不已,再次写诗怀念道:“早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相看掩泪情难说,别有伤心事岂知。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 今天,距元稹和白居易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一千余年,但两位诗人之间那种超越生死、荣辱与共的友情,却依旧放射着至真至纯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