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0 1 9 统 编 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导入: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能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并准确翻译文中语句。3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4.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
2、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了解孔子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特点: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启发诱导,循序渐进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
3、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名句填空:1、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论语为政)3、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4、 ,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7、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泰伯)8、岁寒, 。(论语子罕)论语名句填空: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从孔子坐着。题目解读: “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子路、曾皙、冉有、
5、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 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孔子与弟子年龄对照孔子与弟子年龄对照表姓名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孔子年龄5139311860给红色的字注音: 曾晳( ) 哂( ) 舞雩( ) 铿( ) 尔 小相( ) 比( ) 及 冠( ) 者 喟( ) 然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异乎三子者之撰。重点字词读音及句读:读音: 曾晳(x) 哂(shn) 舞雩(y) 铿(kng)尔 小相(xing) 比(b)及 冠(gun)者 喟(ku)然句读: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异
6、乎三子者之撰。对照注释,把握文意 本文记叙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文章先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再叙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等人谈自己的志向,最后写孔子对他们志向所作的评论。孔子问志,四个学生的回答,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有所不同,其实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的。解释重点字、词:居则曰摄乎大国之间求也为之端章甫风乎舞雩为之小( (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 (同介词同介词“于于”,在,在) )( (主谓之间,语气词,不译主谓之间,语气词,不译) )(“(“端端”“”“章甫章甫”都是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 (名词用作动词,吹风名词用作动词,吹
7、风) )( (双宾语结构,双宾语结构,“之之”“”“小小”都是都是“为为”的宾语的宾语) )子路、曾皙(x)、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shn)之。: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能出车千乘的国家,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摄:迫近。进而作夹讲。孔子说孔子说: :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就受拘束而不敢说话。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就受拘束而不敢说话。( (你们你们) )平时平时常说常说:
8、 :没有人了解我呀没有人了解我呀!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 (你们你们) )打算怎么做呢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曾子路、曾晳晳、冉有、公西华陪、冉有、公西华陪( (孔子孔子) )坐着。坐着。子路急忙回答说子路急忙回答说: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犯,接着又遇上饥荒; ;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听了,微微
9、一笑。方:正道。这里指辨别是非的道理。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端,礼服。章甫:礼帽。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点,尔何如?鼓瑟希,铿(kng)尔
10、,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n)。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春者,春服既成,冠(gu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风乎舞雩(y),咏而归。夫子喟(ku)然叹曰:吾与点也。曾晳,你怎么样?(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希: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11、。与:赞许,同意。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你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
12、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大事呢?一、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2、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三、活用现象1、端章甫: 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2、风乎舞雩: 风,名作动,吹风3、三子者出,曾晳后: 后,名作动,落后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勇,形作名6、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四、句式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不吾知也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5、摄乎大国之间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7、异乎三子者之撰8、浴乎沂,风乎舞雩
13、,咏而归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10、为国以礼 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 即:不知吾也 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整体把握文意结构和思路: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问志。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述志。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志。(一)通过“问志与述志”看弟子们的性格1.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
14、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2.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3.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
15、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4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
16、从容不迫,逍遥自在,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小结: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一)通过“评志”看孔子形象评志1、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2、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3、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4、对曾皙: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孔子为什么
17、赞同曾皙的观点?体会孔子形象:1孔子为什么不直接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而是先从自己谈起?明确: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作出铺垫。 体现了孔子态度谦和、亲切,循循善诱的教风。2还有其他地方表现出孔子这一教风吗?明确:“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励曾点说出自己的想法。小结: 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学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平易近人。一开口说话,就显得温文尔雅,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针对性强。启发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晳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差别大,不想发表意见。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促使曾晳敢于畅谈自己的理想。评价得体。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晳的发言,“吾与点也”。当四个学生述志后,孔子进行总结,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导意义。这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吗?【讨论】: 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论在当今社会有没有实用性?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