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二)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2、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
3、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4、民以殷盛 殷 :富足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误B.功施到今 施:施加 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让:辞让,拒绝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资:资助,供给D.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 傅:附着、加上 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付与、送给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吾尝跂而望矣B.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仇C.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第一段列举四位明君当政时,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事实来说明客
5、卿有功于秦,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那么这决不是用来跨越海内、制服诸侯的方法。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武器和粮食提供给敌人,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人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人口,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译文: (2)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译文: 【参考答案】 1、B(施:延续。说:同“悦
6、”,喜悦。)2、A(A项,表转折/表修饰。B项,两个“以”表目的。C项,两个“乎”都相当于“于”。D项,两个“乃”都是“竟然”的意思。)3、C(“把武器和粮食提供给敌人”理解有误,原文是比喻的说法,为说理服务。)4、(1)增强、巩固王室的权力,抑制豪门贵族的势力,逐步侵并诸侯,使素国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2)泰山不拒绝微小的土块,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百姓,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与妻书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授?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
7、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1、下面各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顾:关心、照顾B.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卒:终于C.使吾勇于就死也就:接连,走向D.吾充
8、吾爱汝之心充:充实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B.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C.遍地腥云,满街狼犬D.卒不忍独善其身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 辇来于秦B.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C.汝其勿悲 汝其善抚之D.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侣鱼虾而友麋鹿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译文: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文: 【参考答案】 1.D【解析】充:扩充。2.C【解析】A项,形容词作动词,敬爱,敬重;B项,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9、;D项,形容词作动词用,完善。3.C【解析】C项,均为助词,表期望语气。A项,介词,在;介词,到。B项,介词,替;动词,成为。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不译。4.(1)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我不能学那些修养高超的人忘怀于世理人情。(2)仁慈的人“尊敬我家的长辈来推广到别人的长辈;爱护我家的晚辈来推广到别人的晚辈”。促 织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10、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鬛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官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
11、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纳:使进人B.旋见鸡伸颈摆扑 旋:顷刻C.力叮不释 释:消失D.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靡:倒下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庞然修伟 项王默然不应B.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大行不顾细谨C.乃赏成,献诸抚军 良乃入,具告沛公D.则应节而舞 项王按剑而跽日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12、项是A.村中好事少年找上门一再挑衅成名,强行要求斗蟋蟀,最终其貌不扬的小蟋蟀战胜了形体魁伟的“蟹壳青”。B.小蟋蟀智斗公鸡有惊无险,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向主人报捷一样,成名看后心中大喜。C.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先是训斥,后又奖赏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又用金笼装着献给了皇帝。D.皇帝非常高兴,便下诏赏给巡抚名马和锦缎,没过多久,县令和成名也因为小虫之功得到了好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译文: (2)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译文: 【参考答案】 1.C“力叮不释”句意:(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
13、放。“释”,应为放开的意思。2.B(A项,两个“然”都是形容词词尾。用法和意义相同。B项,“顾”,副词,表轻微转折,但是/动词,顾及。用法和意义都不相同。C项,两个“乃”都是连词,于是,就。用法和意义相同。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用法和意义相同。)3.B(“小蟋蟀智斗公鸡有惊无险,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向主人报捷一样”错误。原文“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可知,文中“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是小蟋蟀战胜“蟹壳青”而非公鸡时的神态。)4.(1)他想囤积蟋蟀来谋利,抬高它的价值,也没有买的人。(2)试着拿它和别的蟋蟀搏斗,别的蟋蟀都
14、被斗败了,又试着拿它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谏太宗十思疏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 神器:帝位B.居域中之大 域中:天地间C.凡百元首 元首:帝王紫D.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胡越:原指春秋时两个彼此敌对的诸侯国,这里代指唐朝的敌对国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居域中之大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A.和相同,和相同B.和不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相同D.和相同,和不同3.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
16、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B.作者以“固本浚源”为喻来说明君主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积其德义”。因此,“德义”是君主应具备的重要品质。C.作者认为治国仅靠“严刑”“威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以“德义”来赢得民心,最终消解人民心中的“怨”,才能确保社稷的稳定长久。D.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直接明了地告诫唐太宗不要低估人民的力量,警惕人民“覆舟”的危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译文: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
17、深慎。译文: 【参考答案】 1.D(“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2.D(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为代词,天下。)3.D(“直接明了”错误,这里作者用比喻手法言明君民之间的利害关系,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4.(1)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明智的人呢!(2)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水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18、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贵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
19、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欲强聒 聒:语声吵扰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C.举先王之政 举:施行 D.辟邪说,难壬人 难:困难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盘庚之迁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以膏泽斯民D.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增强批驳的力度,作者举了“盘庚西迁”的史实,后又连用两个假设复句,措辞委婉而坚决。B.文章分
20、析反对派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C.文章中“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态度。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译文: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译文: 【参考答案】1.D(“难”的解释错误,应该是“责难、批驳”的意思。)2.D(A项,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动词,到。B项,名词,计划/动词,考虑。C项,介词,用表目的,连词。D项,都是
21、名词,事情。)3.D“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错误。“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意思是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语。4.(1)私下认为与您同游相处也有很长时间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总不一致,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观点不同的缘故啊。(2)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把不为国家大事操心、附和世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作为上策。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官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
22、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票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官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陵墙,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杭晓装也:渭流涨赋,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作惊,官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剩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
23、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萨,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蜀山兀,阿房出 兀:光秃B.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抱:怀有C.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尽:全、都D.独夫之心,日益
24、骄固 益:更加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骊山北构而西折不敢言而敢怒A.和不同,和相同B.和不同,和不同C,和相同,和不同D.和相同,和相同3、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优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B.第一段运用比喻、夸张,村托的手法和虚实结合的写法,通过写阿房宫耗材之多、占地之广、规模之大,突出了阿房宫的恢宏气势。C.第二段从两个方面进行铺陈:一是由人的被践踏写到物品的被
25、践踏,一是写尽豪华奢侈和荒淫骄横。这些描写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的特点。D.第三段写秦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推翻其统治:第四段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后人”如不知借鉴,必将重蹈覆辙。这两段议论由古及今,卒章显志。的所,突过出人子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译文: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译文: 【参考答案】1.B(“抱”意为“依靠”。)2.B(助词,的;代词,这些东西;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3.A(课文旨在向唐朝当政者发出警告。)4.(1)长桥横卧在
26、水面上,没有云彩,怎么出现了蛟龙?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2)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玉,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是(他们)经过了多少代,从百姓那里抢来,堆积如山。六国论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
27、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C.向使三国各
28、爱其地 向:以前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暴秦之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之也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以相属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B.课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
29、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译文: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译文: 【参考答案】1.D(“当”同“倘”,如果。)2.C(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A项,结构助词,的/动词,去、往。B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D项,介词,与、同/介词,从。)3.B(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4.(1)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忧患,本来就不在战争上。(2)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天下)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