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传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任务一:学习文章背景知识和相关典故,了解春秋时期的局势,由此促进对战争缘起的理解。任务二: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归纳文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以及特殊句式)任务三:对比郑伯说服烛之武出使与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语言思维的异同,外交辞令的逻辑和情感色彩进行分析,体会语言的艺术的魅力,培养思辨思维。任务四:结合人物形象的分析,思考春秋时期“礼”与“战”的关系,体会史书创作“春秋笔法”。 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一说左丘为复姓,双目失明,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国语。
2、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左传左传左传全称左氏春秋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丘明所作。左传是一部为春秋做注解的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晋】贺循“左氏经之与传,犹衣
3、之表里,相待而成,有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之也。”太平御览“春秋谨严,左氏浮夸”【唐】韩愈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历史的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历史,以及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等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史学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尊卑之
4、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诵读全文,整体感知汜(fn)南:佚(y)之狐夜缒(zhu)而出亡郑以陪(be)邻共(gng)其乏困阙(qu)秦秦伯说(yu)逢(png)孙诵读过程中,请找出叙述事件背景的句子,并概括文章各段落大意。段落大意:第一段:交代事件背景;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第三段:烛之武说退秦师;第四段:晋师撤离郑国。“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文章结构由 典 入 史由 典 入 史重耳流亡:晋公子重耳由于骊姬之乱在外流亡19年,最终在秦国秦穆公的帮助下夺回政权。秦晋之好:秦穆公嫁女文嬴给重耳。(而文嬴曾
5、经也被秦穆公嫁给重耳的侄子)城濮之战:晋军打败楚军,重耳成为新的春秋霸主。践土会盟:晋国在城濮之战获胜后,举行践土会盟,郑国也有参加会盟。由 典 入 史由 典 入 史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参加会盟归晋国,希望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重耳的流亡路线任务二: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归纳文言知识。(实
6、词实词、虚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晋函陵,秦氾南。【注释】以:因为; 贰:动词,从属二主 ; 军:动词,驻军 【明确】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写出驻写出驻军位置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文风简约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若使烛之武见见秦君,师师必退退。”公从之。辞辞曰:“臣也,犹犹不如人;今矣,无能为为也。”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求子,是寡人过也。
7、然然郑亡,子亦有不利。”许之许之。(实词实词、虚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古今异义字以及特殊句式)请在文段中标注出并翻译下列字词。(实词实词、虚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注释】若若:如果;使使:派遣;见见:拜见;师师:(敌国)军队;退退:撤退;辞辞:推辞;之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壮壮/ /老老:形作名,壮年人/老年人;犹:犹:尚且;为为:用;已已:同“矣”;而而:才,连词;之之:结构助词;也也:判断句标志;然然:然而;焉焉:语气词,不译;许许:答应。缒缒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有益于君,敢烦执事。越国,君知难也。用郑陪邻?邻之,君之也。若舍郑为,之往来,君亦无所害
8、。(实词实词、虚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注释】夜:夜:名作状,在晚上;缒缒(zhu):系在绳子上放下去;而而:表修饰,连词;而而:表顺承;以以:表顺承,连词;鄙鄙:边疆,这里作动词,意为开辟边疆。越越国以鄙远国以鄙远:越过晋国把远离秦国的郑国作为边境;其其:代词,代“那件事”;焉焉:疑问代词,为什么;亡亡:使动用法,使灭亡;以以:表顺承,连词;厚厚/ /薄:薄:形作动,变雄厚/变薄弱;以以:把,介词;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后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行李行李:外交使节;共共:同“供”,供给;乏困乏困:在食宿方面的不足。且君尝为晋君矣,许君焦、瑕,济夕设版版,君之所知也。夫晋,何有
9、?既郑,又欲肆其封,若不秦,将取之?阙秦以晋,唯君图之。秦伯,与郑人。使杞子、逢孙、杨孙戍戍之,乃还。”(实词实词、虚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注释】赐赐:动作名,恩赐;朝朝/ /夕夕: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而而:表顺承;焉焉:兼词:于此;厌厌:同“魇”,满足;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东东:表处所,在东边;阙阙:同“缺”,侵损、削减;焉焉:疑问代词,哪里;利利:使动用法,使有利;说说:同“悦”,高兴;盟盟:名作动,结盟;戍戍:驻守。子犯请击,公曰:“不可。微微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所所与与,不;以乱易整乱易整,不武。吾还也。”亦去之。(实词实词、虚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注释】之之:
10、代词,他们,指秦军;微微:假如没有;夫人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现代为尊称一般人的妻子;敝敝:损害;其其:代词,自己的;与与:结交,亲附;知知:同“智”,聪明;乱乱:分裂;易易:改变;整整:联合一致;其其:语气词,还是,表商量。【明确】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夫晋,何厌之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通假字通假字 (已,通“矣”,语气词,了。) (共,通“供”,供给。) (厌,通“餍”,满足。) (阙,通“缺”,侵损,削减。
11、)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虚词虚词 因为,连词 拿,用,介词 表顺承,连词 表顺承,连词 把,介词以而 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利于 朝济而夕设版焉。 才,连词,表顺承 表修饰,连词 表顺承,连词 表转折,连词虚词虚词焉焉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朝济而夕设版焉 (兼词,于此) 其其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失其所与,不知
12、 (代词,自己的) 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虚词虚词 代词,他们,指秦军 结构助词,的 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动词,往、到 子犯请击之 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 夫晋,何厌之有 辍耕之垄上 之词类活用词类活用(1 1)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作状语夜缒而出夜:表时间,在晚上。朝济而夕设版焉朝:表时间,在早上。既东封郑东:表处所,在东边。又欲肆其西封西:表处所,在西方。(1 1)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作动词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阙秦以利晋
13、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2 2)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作名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使动用法使动用法若不阙秦阙:使动用法,使削减。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使退却(撤兵)。词类活用词类活用(3 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作名词作名词越国以鄙远远:远地。臣之壮也;今老矣壮 壮:壮年人;老:老年人。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作动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4 4)数词活用)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14、1)(1)判断句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2) (2) 倒装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以其无礼于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佚之狐言于郑伯特殊句式特殊句式(3)(3)省略句省略句省主语省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夜缒而出(烛之武)许之(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省宾语省宾语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省
15、介词省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任务三:对比郑伯说服烛之武出使与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语言思维的异同,外交辞令的逻辑和情感色彩进行分析,体会语言的艺术的魅力,培养思辨思维。佚之狐郑伯烛之武“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坦 言 知 亡坦 言 知 亡以 退 为 进以 退 为 进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以。焉用亡郑
16、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阐 明 利 害阐 明 利 害直 击 痛 点直 击 痛 点动摇替 秦 着 想替 秦 着 想以 利 相 诱以 利 相 诱诱惑离间列 举 旧 账列 举 旧 账挑 拨 秦 晋挑 拨 秦 晋结盟与 秦 结 盟与 秦 结 盟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同:联系现实,表明双发利益相关。“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不同:郑伯对烛之武是君对臣,上对下,且郑伯对烛之武有亏欠,所以要放低姿态;而烛之武作为使臣,是国家的代表,所以即使面对两方军队围攻的严峻场面也要不卑不亢,甚至以退为进,毫无客气道“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对比郑伯劝说烛之武和烛之武说
17、服秦伯的劝说方式有何异同?任务四:结合人物形象的分析,思考春秋时期“礼”与“战”的关系,体会史书创作“春秋笔法”。 语言: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微弯曲折、步步深入外貌:老态(今老矣)心理:心中有怨恨(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发牢骚)动作:奋不顾身(夜缒而出)烛之武本身富有才华,但壮年时不受重用,危机关头才被临危受命。虽然心中苦闷,但也依然,只身出使敌营,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1、傲慢、无视礼制:“无礼与晋”2、不守诚信:“贰于楚也”3、未能只人善用:“吾不能早用子,今天急而求子”4、懂得认错:“是寡人之过也”1、遵
18、守战场规矩:“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接见烛之武2、利益至上、不守信约:“与郑人盟”3、有谋略:撤兵后,留下一些秦君守卫郑国,以此要挟晋侯。1、公报私仇:因为郑伯曾对其无礼,而要出兵郑国;2、知恩图报:因为秦国于其有恩,所以不与秦国交战;3、重礼制:讲求仁、智、武德。郑 伯郑 伯秦 伯秦 伯晋 侯晋 侯贵族一般分为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和士,士有贵族的身份但没有自己的领地。在春秋时期战争中,平民和奴隶虽参战但没有资格作战,只能做后勤保障工作,叫作“卒卒”;而战斗则是由贵族阶层来完成,也就是“士士”,所以叫“战士战士”。顾颉刚先生曾说:“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有统驭平民之权利,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
19、务,故谓之国士,以示其地位之高。”钱穆先生所说:“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是表现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与了解。即在战争中,尤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让之素养。”春秋战争礼仪宋襄之仁“不更射为鄙!”亦子路自语:“君子死,冠不免。”一、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派使者去敌国告诉对方之所以要揍他的理由,并且不能乘人之危,比如不可以趁敌国国君过世等重大变故发兵攻打。二、必须要师出有名。三、不能在险要的地方阻击敌人,必须要找个宽敞的地方,堂堂正正摆开阵仗干一架。不战而屈人之兵三、不鼓不成列。在对方没摆好阵型之前,不能发动进攻。四、不
20、重伤。就是说不能在对方已经受伤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下,对对方造成二次伤害。五、不擒二毛。意思是不能俘虏花白头发的老人。六,不逐北。就是敌人败退逃跑时,不能追。要追也只能追五十步。春秋战争礼仪春秋笔法喻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春秋笔法”没有直白的议论,而是将爱憎之情融入叙事将爱憎之情融入叙事之中,让读者自己体会之中,让读者自己体会。有时,作者也会借人物之口宣扬自己的主张借人物之口宣扬自己的主张。例如,文章最后晋侯的话语,既是晋侯的意思,也是作者的主张,主张仁、主张礼,不要以混战相攻来代替联合一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作为为春秋作注的左传也一样是为了震慑为了追逐权利无视礼制的诸侯,所谓“春秋无义战春秋无义战”,战争不应是个人追名逐利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