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992976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Oil System 石油系统石油系统W.G. Dow (1972)强调石油聚集依生烃灶不同而具强调石油聚集依生烃灶不同而具“族群族群”性性实质内容突出实质内容突出“源控论源控论”Hydrocarbon Machine 生油机器生油机器 F.F. Meissner (1984)强调生烃灶作为强调生烃灶作为“生油机器生油机器”的核心的核心强调成藏要素在三度空间有机联系对油气聚集的重要性强调成藏要素在三度空间有机联系对油气聚集的重要性Independent Petroliferous System 独立含油气系统独立含油气系统G. Ulmishek(1986)指出油气生成、运聚、成藏的独立性指出油

2、气生成、运聚、成藏的独立性强调含油气系统在资源评价和预测中的地位强调含油气系统在资源评价和预测中的地位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Petroleum System 含油气系统含油气系统 Magoon 和和Dow(1994)只适合于简单含油气系统只适合于简单含油气系统强调强调“源源 藏藏”的一次过程的一次过程Total Petroleum System 总含油气系统总含油气系统R.M. Pollastro(1999)已注意到油气混源、多个生烃灶、多阶段生烃等现象已注意到油气混源、多个生烃灶、多阶段生烃等现象强调不同含油气系统之间

3、可出现多种相关性强调不同含油气系统之间可出现多种相关性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System非常规含油气系统非常规含油气系统Law BE和和Curtis JB (2002)只适合于煤层气、深盆气、裂缝页岩气、生物气等非常规油气只适合于煤层气、深盆气、裂缝页岩气、生物气等非常规油气强调强调“源源 藏藏”一体以及油气没有发生大规模运移过程一体以及油气没有发生大规模运移过程 含油气系统含油气系统是指一个与有效生烃灶相联系的、由其中的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形成的天然流体系统,包括由该生烃灶形成的所有油气藏以及形成这些油气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过程。 一、含油气系统的

4、基本概念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油气域油气区生成子系统含油气盆地运移子系统聚集子系统区带勘探目标含油气系统油气地质系统及其组成单元图油气调查的四个层次勘探区带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勘探目标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和类型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和类型简单含油气系统简单含油气系统复合含油气系统复合含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和类型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和类型烃源灶烃源灶 单灶单灶油气成藏过程油气成藏过程 油气大量生成、油气大量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基本上一次完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基本上一次完成关键时刻关键时刻 一个一个油气分布油气分布 遵从遵从“源控论源控论” 实例:实例:松辽盆地白垩系、鄂尔多斯松辽盆地白垩系、鄂尔多斯中生界中

5、生界简单含油气系简单含油气系统统复合含油气系统复合含油气系统 烃源灶烃源灶 多个烃源灶在空间上相互叠置多个烃源灶在空间上相互叠置关键时刻关键时刻 多个(多期生烃、成藏、调整与改造)多个(多期生烃、成藏、调整与改造)独立性独立性 不同生烃灶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含油气系统不同生烃灶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含油气系统复合性复合性 不同系统之间共享部份成藏要素与油气聚集空间不同系统之间共享部份成藏要素与油气聚集空间油气资源油气资源 油气资源散失不严重油气资源散失不严重评价方法评价方法 “顺藤摸瓜顺藤摸瓜”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油气系统在其形成过程中共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油气系统在其形成过程中共享某些成藏地质条件

6、,如共同的运移通道、储集层、聚某些成藏地质条件,如共同的运移通道、储集层、聚集区带和区域性盖层,形成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含油集区带和区域性盖层,形成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含油气系统组成的复合含油气系统。气系统组成的复合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基本特征定义定义多源多期复合含油气系统源-储之间映射关系含油气系统划分含油气系统评价含油气系统选择油气成藏模式油气分布规律油气勘探方向油源-源岩关系生油岩分布储集岩发育关键时刻确定圈闭形成油气运聚含油气系统演化油气分布预测建立储集岩-油源岩之间映射关系成藏期次分析,每一个成藏期油气运聚格局生油洼陷/生油岩相带空间叠置关系储集层段的关系多少个关键时期?几个主要运聚期几

7、个圈闭形成与改造期每一个关键时刻的含油气系统划分和演化含油气系统时空复合的关系油(气)-源对比古构造分析流体势演化分析古构造分析含油气系统制图成藏过程分析叠加制图技术热成熟史分析储层地球化学储层成岩分析,储层评价原型盆地分析,有机岩相带制图,源岩叠合关系1 1、 静态地质要素的描述静态地质要素的描述包括有效烃源岩、输导层、储集层、盖层。 (1) 烃源岩描述:有效烃源岩是指特定时期内已经或正在生成油气的烃源岩。 成熟烃源岩的描述可以抽象为层段、有机岩相带、范围、潜力与时刻的确定。即包括:烃源烃源岩的展布、有效分布和关键层段;烃源岩的质岩的展布、有效分布和关键层段;烃源岩的质量及其平面变化;烃源岩

8、的热演化程度及其生量及其平面变化;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及其生、排烃量;油(气)源对比等、排烃量;油(气)源对比等。(2)输导层分析 输导层是将油气从生烃区输送至聚集地的中间桥梁,决定了流体运移的轨迹和目的地。输导体系:含油气系统中所有运移通道(输导层、断层、裂缝、不整合面等)及其相关围岩的总和。输导层的研究可归纳为“层、面、网”的描述,包括:关键时刻前后烃源岩顶或输导层的古构造形态;输导层岩性与岩相平面分布与关键时刻前后所处的岩相划分;关键时刻前后应力场与断裂组合;关键时刻前后与断层连接的不整合面的起伏形态。 (3 3) 储集岩描述:储集岩描述: 包括储层类型及空间分布,储集性能及包括储层类型及

9、空间分布,储集性能及影响因素;有利储集层段、成岩作用及储层影响因素;有利储集层段、成岩作用及储层地球化学作用等;储集体预测、建模及评价地球化学作用等;储集体预测、建模及评价。(4)盖层描述: 盖层决定一个含油气系统的有效边界。描述包括盖层层位、岩石类型及空间展布;盖层的厚度及封盖能力 (5 5)上覆岩层描述:)上覆岩层描述: 包括主要层位及岩性,厚度及空间包括主要层位及岩性,厚度及空间展布;不整合次数、剥蚀厚度、时间及展布;不整合次数、剥蚀厚度、时间及范围等范围等 2.地质作用过程描述(1)油气生成过程: 它是对有效生油岩从进入门限开始到生烃结束全过程进行恢复的描述:生烃关键时刻、有效源岩展布

10、、生烃持续时间和生烃总量。 (2)油气运移过程 探讨源岩生成的油气排出,进入输导层至发生聚集之前的过程。包括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两个环节,可概括为运移动力、运移量、路径与方向的描述。(3)油气聚集 包括油气运移汇聚区生储盖组合、油气汇聚量、运聚期与持续时间的分析 (4)圈闭的形成: 主要是对有效捕集油气目标的分析,包括圈闭类型,构成(生储盖组合与储集空间)与分类分布的图件,构造圈闭形成期与有效圈闭分析,以及近源非构造圈闭的描述与图件等。 关键时刻(250Ma)埋藏史曲线图含油气系统成藏事件图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的平面分布图含油气系统空间范围的理想剖面图表征含油气系统的表征含油气系统的“四图四图”有

11、效烃源岩评价技术有效烃源岩评价技术关键时刻确定技术关键时刻确定技术储层与油藏地球化学技术储层与油藏地球化学技术古构造分析技术古构造分析技术烃类运移研究技术烃类运移研究技术含油气系统综合模拟技术含油气系统综合模拟技术筛选出所有关键时刻,并确定其性质(成筛选出所有关键时刻,并确定其性质(成藏、破坏、调整)藏、破坏、调整)按照由按照由早早晚晚时序,站在关键时刻看油气时序,站在关键时刻看油气生、运、聚、散、调整的全过程生、运、聚、散、调整的全过程依据需要,确定成图内容详略依据需要,确定成图内容详略按按“六定六定”步骤评价系统,图件强调工业步骤评价系统,图件强调工业化化 含油气系统评价思路含油气系统评价

12、思路定定源源质量、层段、空间分布质量、层段、空间分布定定期期关键时刻与次数关键时刻与次数定定向向主要油气资源的去向主要油气资源的去向定定界界运聚单元与系统的边界运聚单元与系统的边界定定量量油气资源总量与空间分布油气资源总量与空间分布定定级级不同目标含油把握性、潜力、分级不同目标含油把握性、潜力、分级“六定六定”方法实例分析方法实例分析(据赵文智)据赵文智)站在关键时刻,编制古构造图以优势运移通道确定为核心,编制砂体、断裂分布图古水文、环境分析已知运聚系统资源丰度统计综合确定油气空间分配 定向定向运移方向运移方向基本做法基本做法运移方向判识的地球化学参数原油物性(比重、粘度、含腊量等)原油族组分

13、生物标志化合物同位素自生矿物包裹体地层水中有机酸和无机离子等油气运聚单元油气运聚单元(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Unit) 由一组油气运移汇聚流线确定的,并由油气运移分隔槽与油气运移由一组油气运移汇聚流线确定的,并由油气运移分隔槽与油气运移最大空间外边界圈定的、可供发生油气运移和聚集全过程的三维地质单元,最大空间外边界圈定的、可供发生油气运移和聚集全过程的三维地质单元,介于含油气系统与油气成藏组合之间介于含油气系统与油气成藏组合之间 同一系统有多个运聚单元;不同运聚单元油气资源丰度和总量不同同一系统有多个运聚单元;不同运聚单元油气资源丰度和总

14、量不同 相关术语相关术语油气运移分隔槽油气运移分隔槽汇聚运移流汇聚运移流发散运移流发散运移流 定界定界运聚单元与系统边界运聚单元与系统边界盆地边界盆地边界区域封盖层边界区域封盖层边界储集体尖灭带储集体尖灭带流体运移外边界流体运移外边界区域性断裂带区域性断裂带大型构造隆起的脊线大型构造隆起的脊线与大型地层剥蚀和超复与大型地层剥蚀和超复尖灭带尖灭带层内层内/ /层间阻流带层间阻流带七类系统边界七类系统边界 定界定界运聚单元与系统边界运聚单元与系统边界 “六定六定”汇总表汇总表内容 描述构成 描述图件 描述方法 有效烃源岩: 门限,层段,范围,潜力 Ro-H 曲线;海(湖)侵层序岩相图;有效烃源岩等

15、厚图; 生烃强度等值线图;TTI 等值线图;关键时刻生烃事件剖面图 油/气源对比方法;烃源岩潜力评价;海(湖)侵体系域圈定;剥蚀与埋藏史计算; TTI计算; 古地温计算;测井生油评价;热模拟实验 储集层: 岩相,岩性,几何形态,成岩作用 低位和高位体系域岩相图; 砂体几何形态图,岩性物性统计图;砂岩百分比等值线图;储集层成岩相划分图 层序地层学分析;沉积相分析;储集层描述;实验室物性分析;成岩相分析 输导层:层,面,网 关键时刻输导层顶面埋深图; 同储集层;断层与不整合面起伏形态图;裂缝与断层组合分布图 同储集层;FMS、BHTV FMI 与CBIL; 砂岩百分比统计法; 有限元法;断层与不整

16、合面描述 静 态 地 质 要 素 盖层: 区域性,局部性,质量 同烃源岩;盖层岩性变化图;盖层等厚图; 破裂压力岩性与厚度关系图;排替压力等值线图;剩余压力分布图 排替压力实验室分析;同烃源岩;同储集层;同输导层;测井地震剩余压力计算 三、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应用三、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应用含油气系统含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是指成熟的烃源岩及所含油气系统是指成熟的烃源岩及所 有已形成的与该烃源岩有关的油气有已形成的与该烃源岩有关的油气 藏,并包含油气藏形成过程中必不藏,并包含油气藏形成过程中必不 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及作用。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及作用。包括一切高度聚集包括一切高度聚集、任何状态的烃类

17、物质任何状态的烃类物质成油过程中相互依存成油过程中相互依存的地质要素和作用的地质要素和作用油气源岩、储集岩、油气源岩、储集岩、盖层、上覆岩层盖层、上覆岩层圈闭的形成和油气圈闭的形成和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源源油气成藏系统油气成藏系统 在含油气系统内或之间的一个在含油气系统内或之间的一个 油气运移、聚集的相对独立单油气运移、聚集的相对独立单 元。它包括同一运聚系统内有元。它包括同一运聚系统内有 效烃源岩及与其相关的油气藏效烃源岩及与其相关的油气藏 以及油气藏形成所需要的一切以及油气藏形成所需要的一切 地质要素和作用。地质要素和作用。藏藏含油气系统与油气成藏系统关系示意图含油气系

18、统与油气成藏系统关系示意图油气成藏系统划分的基本原则 油气成藏系统是盆地或凹陷一个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单元,其边界在纵向上为油气垂向运聚边界,即区域性分布的烃源岩层和盖层; 平面上为运聚单元分割槽,主要为生油凹陷轴线或封闭性大断层,岩性尖灭线等。据此可在大的含油气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划分若干油气成藏系统 。 在陆相断陷盆地,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在纵向上很难将不同成藏系统划分开。因此,可以正向构造带为核心,以该带油气藏所涉及的汇油气范围为边界,划分和评价油气成藏系统。 油气成藏系统是以藏为核心,或以控制油气运移指向的正向构造单元油气成藏系统是以藏为核心,或以控制油气运移指向的正向构造单元为核心。在

19、纵向上以区域性稳定分布的盖层为封隔层;在平面上由向斜为核心。在纵向上以区域性稳定分布的盖层为封隔层;在平面上由向斜轴线或流体高势分界线及封堵面(封闭性大断层或盆地边界)分开。轴线或流体高势分界线及封堵面(封闭性大断层或盆地边界)分开。油气成藏系统强调了油气成藏系统强调了“藏藏”的形成,以藏为核心,的形成,以藏为核心,是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单元。是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单元。同义语:油气成藏体系同义语:油气成藏体系 油气运聚单元油气运聚单元油气运聚单元油气运聚单元 :是由一组汇聚流线确定的是由一组汇聚流线确定的, ,并由油气运移并由油气运移分隔槽与油气运移的最大外边界圈定的分隔槽与油气运移的最大外边界

20、圈定的, ,可供实现油气运移可供实现油气运移- -聚集全过程的三维地质单元。油气运聚单元是介于含油气聚集全过程的三维地质单元。油气运聚单元是介于含油气系统与油气成藏组合之间的含油气地质单元。系统与油气成藏组合之间的含油气地质单元。成藏组合:成藏组合:具有相同储集层、源岩和区域盖层的油气具有相同储集层、源岩和区域盖层的油气藏、圈闭和油气发现的组合。藏、圈闭和油气发现的组合。 根据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划分原则,对济阳根据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划分原则,对济阳坳陷各凹陷及整个坳陷的油气成藏系统进行了划分,坳陷各凹陷及整个坳陷的油气成藏系统进行了划分,如东营凹陷划分出如东营凹陷划分出8个成藏系统,济阳坳

21、陷共划分个成藏系统,济阳坳陷共划分出出27个成藏系统。个成藏系统。1 61212121 28161220滨 县 凸 起陈 家 庄 凸 起垦东青坨子凸起鲁 西 隆 起青 城 凸 起20断 层剩余压力(MP)油气运移指向成藏系统边界莱60牛39郝6东风2纯96樊3利101成藏系统是以藏为核心,在纵向上由区域性稳定分布的封隔层分隔开生储配置,其边界在剖面成藏系统是以藏为核心,在纵向上由区域性稳定分布的封隔层分隔开生储配置,其边界在剖面上为油气垂向运聚边界,即区域性分布的烃源岩层和盖层。参照前人对东营凹陷剩余流体压力上为油气垂向运聚边界,即区域性分布的烃源岩层和盖层。参照前人对东营凹陷剩余流体压力的研

22、究成果,可将整个东营凹陷初步划分为的研究成果,可将整个东营凹陷初步划分为8 8大成藏系统:即中央隆起带成藏系统、北带东段大成藏系统:即中央隆起带成藏系统、北带东段成藏系统、北带西段成藏系统、林樊家成藏系统、北带西段成藏系统、林樊家- -平方王成藏系统、博兴洼陷南坡成藏系统、高青平方王成藏系统、博兴洼陷南坡成藏系统、高青- -花沟花沟成藏系统、牛庄成藏系统、牛庄- -八面河成藏系统、纯化八面河成藏系统、纯化- -乐安成藏系统乐安成藏系统 。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系统划分图东营凹陷油气成藏系统划分图 油气成藏动力学油气成藏动力学是指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是指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内和流体

23、输导体系格架下,通过在相应的烃源体内和流体输导体系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上历史地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上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各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各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是单一的含油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是单一的含油气系统,也可以是与某一油气藏形成有关的某些气系统,也可以是与某一油气藏形成有关的某些地质单元。(龚再升,地质单元。(龚再升,1999) 三维烃源体与油气输导体系的建立是油气成三维烃源体与油气输导体系的建

24、立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 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是以盆地为背景、以油气为对象、是以盆地为背景、以油气为对象、以油气系统为单元,研究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成以油气系统为单元,研究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成藏动力学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的学科。藏动力学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的学科。 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包括油气生成动力学、油气运聚动力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包括油气生成动力学、油气运聚动力学,以及油气藏保存与破坏动力学。学,以及油气藏保存与破坏动力学。 (张厚福,(张厚福,2002)(1)(1)查明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及盆地地球动力学类型查明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及盆地地球

25、动力学类型 ;(2)(2)开展盆地内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等开展盆地内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等“三场三场”定性定量分析定性定量分析,划划分有利生烃区及有利聚集区分有利生烃区及有利聚集区 ,研究研究“三场三场”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3)(3)成藏模式的建立:藉助盆地内油气系统或流体封存箱等地质实体详成藏模式的建立:藉助盆地内油气系统或流体封存箱等地质实体详细剖析成藏地质要素及成藏作用过程细剖析成藏地质要素及成藏作用过程 ,辅以油气成藏过程的时间、空间分辅以油气成藏过程的时间、空间分析析 ,在统一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统一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探讨、归纳油气藏形成的类型、分布及探讨

26、、归纳油气藏形成的类型、分布及模式模式,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科学依据。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2、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研究思路:研究思路: 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研究应以盆地为背景,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研究应以盆地为背景,首先首先查明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及盆地地球动力学类型查明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及盆地地球动力学类型;在此;在此基础上,开展盆地内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基础上,开展盆地内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三场三场”定性定量分析定性定量分析,划分有利生烃区与油气聚集区,研究,划分有利生烃区与油气聚集区,研究“三三场场”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藉助盆地内含油

27、气系统地质实体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藉助盆地内含油气系统地质实体剖析成藏地质要素及成藏作用过程,辅以油气成藏过程的剖析成藏地质要素及成藏作用过程,辅以油气成藏过程的时间、空间分析,在统一的时、空范围内,探讨、归纳油时间、空间分析,在统一的时、空范围内,探讨、归纳油气藏形成的类型、分布及模式,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科学气藏形成的类型、分布及模式,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科学依据。依据。五、油气聚集成藏模式 成藏模式是对成藏条件相似的一类或一组油气藏群作出的成因解释模型。它反映的不仅是单个油气藏的形成特征,而且能高度概括一种或一组油气藏群的油气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成藏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 全面性

28、、静动结合全面性、静动结合性、代表性、预测性性、代表性、预测性 油气藏成藏模式是对油气藏中的油气注入方向、运移通道、运移过程、运移时期、聚集机理及赋存地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同时也研究油气藏形成后的保存与破坏过程。油气的成藏模式是各种成藏控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相似的地质条件下,某种成藏模式就应出现,具有普遍的意义,从而有效指导油气勘探。 油气藏成藏模式研究包括油气藏的静态描述和动态成藏过程的研究。 静态描述主要包括油气藏的构造特征、类型、生储盖组合特征、储集层的物性与分布、盖层的岩性与分布、流体分布特征和性质等,实际上是对油气藏的典型解剖。 动态成藏过程的研究主要包括烃源岩成烃史、运移通道与

29、运移过程、成藏期次和成藏机理的研究。 要弄清一个地区或盆地各种油气藏的成藏模式,必须首先研究各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流体特征、温度压力特征、储集层特征等因素,之后,才能确定成藏模式。 在成藏模式中,强调烃源岩与油气藏的相对位置关系、油气运移的方式与通道、油气的注入期次、保存条件等。 通过不同地区油气藏成藏条件与特征的研究,人们提出了多种成藏机通过不同地区油气藏成藏条件与特征的研究,人们提出了多种成藏机制与模式。制与模式。 李小地(李小地(19961996)对油气藏成因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提出了一)对油气藏成因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提出了一期和多期油气成藏模式、纵向和横向油气调整模式、油气

30、藏破坏模式。期和多期油气成藏模式、纵向和横向油气调整模式、油气藏破坏模式。 谢泽华(谢泽华(20002000)通过川西天然气藏的研究认为,)通过川西天然气藏的研究认为,“分散气储,超压运分散气储,超压运移,储集体成藏、多级补给移,储集体成藏、多级补给”是天然气成藏的普遍模式。是天然气成藏的普遍模式。何登发(何登发(19971997)认为,柯克亚油气田具三阶段成藏模式,即)认为,柯克亚油气田具三阶段成藏模式,即“古油藏形古油藏形成,背斜雏形期油气充注,晚期驱替成藏成,背斜雏形期油气充注,晚期驱替成藏”。 刘得光(刘得光(19981998)对准噶尔盆地马桥凸起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模式的研)对准噶尔盆

31、地马桥凸起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模式的研究认为,中侏罗统油气藏是深部油气藏破坏运移形成的次生油气藏,中究认为,中侏罗统油气藏是深部油气藏破坏运移形成的次生油气藏,中侏罗统油气藏是多源多期混合成藏模式。侏罗统油气藏是多源多期混合成藏模式。 杨继海等(杨继海等(20002000)对莺歌海盆地中央泥拱带天然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研)对莺歌海盆地中央泥拱带天然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根据成藏较有利的中深层、浅层渗透层段的组合关系及泥拱带浅层究,根据成藏较有利的中深层、浅层渗透层段的组合关系及泥拱带浅层开启断裂与地层的水动力类型,提出了封闭式、热流体流动式和渗滤式开启断裂与地层的水动力类型,提出了封闭式、热流体流动

32、式和渗滤式三种天然气成藏模式。三种天然气成藏模式。 黄志龙(黄志龙(2001)根据库车坳陷背斜或断背斜中断裂组合与储)根据库车坳陷背斜或断背斜中断裂组合与储集层的匹配关系,将库车坳陷构造挤压区划分出三种天然气集层的匹配关系,将库车坳陷构造挤压区划分出三种天然气的成藏模式,每一类气藏的成藏模式都可对应代表性的气藏。的成藏模式,每一类气藏的成藏模式都可对应代表性的气藏。第一类:克拉第一类:克拉2型气藏,其典型特征是背斜构造完整,在背斜型气藏,其典型特征是背斜构造完整,在背斜的一翼发育一条至少盐下断裂,而另一翼则发育穿盐断裂。的一翼发育一条至少盐下断裂,而另一翼则发育穿盐断裂。第二类:克拉第二类:克

33、拉3型气藏,与克拉型气藏,与克拉2型类似,所不同的是在背斜型类似,所不同的是在背斜或断背斜顶部发育有穿过盖层的断裂,从而破坏了构造的完或断背斜顶部发育有穿过盖层的断裂,从而破坏了构造的完整性,油气成藏条件变差。整性,油气成藏条件变差。第三类:吐孜洛克型气藏,其特点是在背斜的一翼或两翼均第三类:吐孜洛克型气藏,其特点是在背斜的一翼或两翼均发育沟通气源岩的断裂,但该断裂向上正好断至储集层,该发育沟通气源岩的断裂,但该断裂向上正好断至储集层,该储集层可以是盐下储集层,也可是盐上储集层,天然气主要储集层可以是盐下储集层,也可是盐上储集层,天然气主要聚集于断裂终止的储集层中,若断层顶部为塑性较强的膏泥聚

34、集于断裂终止的储集层中,若断层顶部为塑性较强的膏泥岩地层,则天然气可聚集于膏泥岩下部的储集层中成藏;若岩地层,则天然气可聚集于膏泥岩下部的储集层中成藏;若断裂上部倾角过缓,则断面压力大而封闭,天然气也可于靠断裂上部倾角过缓,则断面压力大而封闭,天然气也可于靠下的储集层中聚集成藏。下的储集层中聚集成藏。庞雄奇(庞雄奇(20002000)通过对世界范围的油气藏的研究将油气成藏)通过对世界范围的油气藏的研究将油气成藏聚集机理分为聚集机理分为8 8种类型:高压流场驱赶油气运聚成藏、低压流种类型:高压流场驱赶油气运聚成藏、低压流场吸拉油气运聚成藏、油水携带溶解气运移释放聚集成藏、场吸拉油气运聚成藏、油水

35、携带溶解气运移释放聚集成藏、浮力顺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运聚成藏、毛管力引入油气聚集成浮力顺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运聚成藏、毛管力引入油气聚集成藏、深盆藏、深盆( (油油) )气外排水聚集成藏、煤层瓦斯气吸附聚集成藏、气外排水聚集成藏、煤层瓦斯气吸附聚集成藏、水合甲烷气聚集成藏。该模式分类考虑了多种成藏控制因素。水合甲烷气聚集成藏。该模式分类考虑了多种成藏控制因素。 油气成藏动力学成因模式油气成藏动力学成因模式(据庞雄奇,(据庞雄奇,2000)形成条件与主控因素分布特征实例成藏机理油气藏动力学成因类型油气藏动力学成因类型运聚动力与运聚动力与作用方式作用方式油气成藏模式代号模式运聚运聚方式方式动力名称代号吸

36、拉低压流场吸拉油气运聚成藏压力压力埋埋深深负压区负压区静静水水压压力力123挤压作用造成构造虚脱形成低势负压区分布在盆地有效分布在盆地有效源岩区内与褶皱源岩区内与褶皱虚脱作用伴生的虚脱作用伴生的构造带中构造带中塔里木库车依南2和克拉2等气田断层开启造成低势负压区分布在盆地有分布在盆地有效源岩区内与效源岩区内与断裂作用伴生断裂作用伴生的构造带中的构造带中渤海湾商河西油田等剥蚀减压砂体回弹造成低势负压区分布在盆地有效源分布在盆地有效源岩区内受剥蚀减压岩区内受剥蚀减压作用影响明显的构作用影响明显的构造带中造带中萨尔图构造油藏低压驱赶高压高压流场驱赶油气运聚成藏压力压力埋埋深深顶板顶板超压流体超压流体

37、封存箱封存箱水水静静压压力力12原生油气藏受断裂破坏,油气再次运移成藏分布在原生油气藏顶上方准噶尔盆地西斜坡断裂带次生油气藏异常高压流体封存箱破裂,流体向外释放导致油气成藏分布在流体高压封存箱顶板破裂处或上方塔中4油气藏12流体动力饱和气饱和气油水油水气藏气藏温压降低温压降低油气运移油气运移油水携带溶解气运移释放聚集成藏携带21a.与断裂伴生的圈闭b.与断层相沟通的深部位有效的源岩c.源岩主要以油溶相和水溶相排气沿断裂带分布剖面上成叠瓦状下油上气源区内或周边上方浅层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凹陷黑帝庙层富集的气藏a.与源区中心连接的输导层和斜坡带b.含和类母质并以溶解态排气为主的源岩源岩中心周边斜坡带剖

38、面上成串珠状近源深部为油远源浅层为气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阿拉新等气田12优势通道优势通道运移通道运移通道非运移通道非运移通道输导浮力浮力顺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运聚成藏123不整合面作为优势通道连接源区和圈闭分布在与有效源岩连通的不整合面上下塔北隆起奥陶系风化壳油气藏断裂作为优势通道连接源区和圈闭分布在与有效源岩沟通的断裂带中任丘震旦系白云岩油气藏高孔渗地层作为优势通道连接源区和圈闭分布在与有效源岩沟通的输导层内泌阳凹陷双河油气田123油气成藏动力学成因模式油气成藏动力学成因模式 (续上表续上表)引入毛管力引入油气聚集成藏DdDd高孔渗性孤立砂体受有效烃源岩包围分布在三角洲或冲积扇前缘砂岩体和浊积砂岩

39、体发育区梁家楼浊积砂体油藏油气藏类型运聚动力与作用方式代号名 称动力运聚方式成藏机理代号油气成藏模式模式形成条件与主控因素分布特征实例深盆(油)气外排水聚集成藏(油)气体积膨胀力排推123D水封气门限DD0D0DD0气源a.致密的储集层 (10%,k1md)b.能以游离相大 量排气的源岩 c.严密的底封盖 层d.平缓和稳定的 构造环境煤系地层发 育的盆地凹陷中心或 斜坡带埋深较大或 储层物性差 的地层领域加拿大阿尔伯达深盆气田孔径煤层瓦斯气吸附聚集成藏分子吸附力吸附CH4煤盖层煤层a.煤的类型和形成环境b.煤的组成和煤阶c.煤的孔隙结构d.煤的温压条件含煤盆地封盖条件较好的煤层内煤层吸附气能力

40、强淮北矿区煤层甲烷气藏水合甲烷气聚集成藏分子结合力结合H2OCH4海平面a.低温b.高压c.足够量气量地球两极永冻区300/1000m水深的深海、半深海和大陆斜坡西西伯利亚盆地麦索亚赫水合甲烷气藏,墨西哥和中美洲附近的太平洋中的水合甲烷气藏极地永久冻土水合固态甲烷21毛管力 李丕龙根据济阳坳陷各二级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地层沉积体李丕龙根据济阳坳陷各二级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地层沉积体系发育特征系发育特征, ,结合坳陷各烃源体在生、排、运、聚方面的时空结合坳陷各烃源体在生、排、运、聚方面的时空配置关系配置关系, ,对断陷盆地油气聚集模式及成藏动力机制进行了探对断陷盆地油气聚集模式及成藏动力机制进行了探

41、讨。讨。 根据济阳坳陷及其滩海地区油气聚集带成藏特征根据济阳坳陷及其滩海地区油气聚集带成藏特征, ,将其归纳将其归纳为低凸式、陡坡式、中央隆起式、缓坡式、洼陷式和凸起式为低凸式、陡坡式、中央隆起式、缓坡式、洼陷式和凸起式6 6种主要油气聚集模式。种主要油气聚集模式。 该类构造具明显的双层构造该类构造具明显的双层构造, ,下为古生界和下为古生界和( (或或) )前震旦系前震旦系残丘潜山残丘潜山, ,上为第三系披复背斜构造。圈闭类型以大型潜山上为第三系披复背斜构造。圈闭类型以大型潜山披复背斜为主披复背斜为主, ,翼部还发育有不同种类的地层圈闭。构造两翼部还发育有不同种类的地层圈闭。构造两面临洼面临

42、洼, ,油源非常丰富油源非常丰富; ;低凸起持续缓慢抬升低凸起持续缓慢抬升, ,其周缘边界断其周缘边界断层层( (裂裂) )长期活动长期活动, ,成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该类构造面积成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该类构造面积大大, ,埋深中等埋深中等, ,储层物性较好储层物性较好, ,极易形成亿吨级大油田极易形成亿吨级大油田( (如孤岛、如孤岛、孤东等油田孤东等油田),),成为济阳坳陷最有利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成为济阳坳陷最有利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低凸式油气低凸式油气聚集模式聚集模式济阳坳陷油气聚集模式(据李丕龙)(据李丕龙) 该带上接凸起下临洼陷该带上接凸起下临洼陷, ,下第三系沿陡坡带发育众多的冲

43、积下第三系沿陡坡带发育众多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为油气运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由为油气运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由于主断裂于主断裂( (层层) )长期持续活动长期持续活动, ,在断层内侧便形成了多个大型滚在断层内侧便形成了多个大型滚动背斜构造动背斜构造; ;又因主断裂又因主断裂( (层层) )分阶分阶, ,便形成了断块山等。该二级便形成了断块山等。该二级构造带可进一步细分为内带和外带。内带以大型滚动背斜圈闭构造带可进一步细分为内带和外带。内带以大型滚动背斜圈闭为主为主, ,配合扇三角洲储层可形成大型油气田配合扇三角洲储层可形成大型油气田; ;外带主要发育有各外带主要

44、发育有各种类型冲积扇形成的砂砾岩体岩性圈闭、断块山披复圈闭种类型冲积扇形成的砂砾岩体岩性圈闭、断块山披复圈闭, ,局局部还有火成岩圈闭部还有火成岩圈闭, ,可形成中型油气田。可形成中型油气田。 陡坡式油气陡坡式油气聚集模式聚集模式 此类背斜带多发育于大型凹陷的中部此类背斜带多发育于大型凹陷的中部, ,两侧临洼两侧临洼, ,其油源条其油源条件十分丰富。中央背斜带演化具有临近洼陷同沉积拱升的特件十分丰富。中央背斜带演化具有临近洼陷同沉积拱升的特点点, ,一般处于沉积盆地浅湖深湖区一般处于沉积盆地浅湖深湖区, ,往往又是大型三角洲沉积往往又是大型三角洲沉积的有利地区的有利地区, ,对沉积储层发育非常

45、有利。大型三角洲前缘砂体对沉积储层发育非常有利。大型三角洲前缘砂体直接覆盖于早期烃源岩之上或侧向插入两边的生油洼陷之中直接覆盖于早期烃源岩之上或侧向插入两边的生油洼陷之中, ,形成了一种十分有利的生储运聚配置形成了一种十分有利的生储运聚配置, ,为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为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中央背斜式油中央背斜式油气聚集模式气聚集模式 该类构造带外接凸起该类构造带外接凸起, ,内临洼陷内临洼陷, ,地层现今坡度小地层现今坡度小(0(03030),),构造变动持构造变动持续缓慢续缓慢, ,地层超复不整合发育地层超复不整合发育, ,有利于油气侧向运移。由于构造带宽有

46、利于油气侧向运移。由于构造带宽, ,构造构造带演化与沉积平面存在不均衡性带演化与沉积平面存在不均衡性, ,从洼陷向凸起方向可进一步划分出内带、从洼陷向凸起方向可进一步划分出内带、中带、外带。外带紧临凸起中带、外带。外带紧临凸起, ,发育众多大型缓坡冲积扇发育众多大型缓坡冲积扇, ,同时存在多个地层同时存在多个地层不整合和地层尖灭带不整合和地层尖灭带, ,是形成大中型地层、岩性重质油油气藏的主要地区。是形成大中型地层、岩性重质油油气藏的主要地区。中带为缓坡主体中带为缓坡主体, ,断层较发育断层较发育, ,是河流相最发育地区是河流相最发育地区, ,断层与河流相砂体配断层与河流相砂体配合合, ,多形

47、成中小型岩性断块油藏多形成中小型岩性断块油藏, ,还可形成中小型断块潜山油藏。内带为沉还可形成中小型断块潜山油藏。内带为沉降中心降中心, ,近临凹陷沉积近临凹陷沉积, ,盆倾断层较发育盆倾断层较发育, ,而且断层对沉积具有一定的控制而且断层对沉积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该地区扇三角洲、低位扇体等发育作用。该地区扇三角洲、低位扇体等发育, ,是寻找中等规模岩性构造油气是寻找中等规模岩性构造油气藏的有利场所。藏的有利场所。 缓坡式油气缓坡式油气聚集模式聚集模式该带一般是盆地的沉积中心该带一般是盆地的沉积中心, ,多为深湖相沉积区多为深湖相沉积区, ,也是盆也是盆地的油源中心。缓坡带、中央隆起带的三角洲

48、和扇三角地的油源中心。缓坡带、中央隆起带的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等储集体垮塌沉积可发育大量浊积砂体洲前缘砂体等储集体垮塌沉积可发育大量浊积砂体, ,并形并形成众多的岩性相对较细的原生砂岩油气藏成众多的岩性相对较细的原生砂岩油气藏, ,其油藏规模与其油藏规模与洼陷及砂体大小有直接关系。大洼陷大砂体可形成大油洼陷及砂体大小有直接关系。大洼陷大砂体可形成大油田田; ;小洼陷小砂体可形成小油田。洼陷带成烃、排烃作用小洼陷小砂体可形成小油田。洼陷带成烃、排烃作用较强较强, ,在与正向构造带的过渡地带中易形成不同规模的泥在与正向构造带的过渡地带中易形成不同规模的泥岩裂缝油藏。洼陷带油气藏埋深大、隐蔽性强

49、、勘探起岩裂缝油藏。洼陷带油气藏埋深大、隐蔽性强、勘探起步晚步晚, ,一般是含油气盆地的后备勘探领域。一般是含油气盆地的后备勘探领域。 洼陷式油气洼陷式油气聚集模式聚集模式 凸起也称高潜山凸起也称高潜山, ,是济阳坳陷十分发育的一种构造型是济阳坳陷十分发育的一种构造型式式, ,多发育于沉积盆地内部。该构造在盆地沉积演化过多发育于沉积盆地内部。该构造在盆地沉积演化过程中长期处于剥蚀区程中长期处于剥蚀区, ,只是盆地进入坳陷阶段后期才同只是盆地进入坳陷阶段后期才同凹陷一起深入地下凹陷一起深入地下, ,因此因此, ,其结构为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地其结构为上第三系明化镇组地层直接覆盖于残丘潜山之上层直接覆盖于残丘潜山之上, ,而且无披复背斜构造特征。而且无披复背斜构造特征。残丘潜山构造埋藏浅残丘潜山构造埋藏浅( (小于小于10001000),),远离油源远离油源, ,又由于边又由于边缘氧化或次生运移缘氧化或次生运移, ,可形成中小型潜山稠油油藏可形成中小型潜山稠油油藏, ,同时在同时在明化镇组又形成了明化镇组又形成了“亮点亮点”气藏。气藏。 凸起式油气凸起式油气聚集模式聚集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