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2999966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PPT 页数:155 大小:5.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1.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和右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形成的 .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从总体上来说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但在中国革命的不同阶段,由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的对象是不同的。国民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

2、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敌人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新军阀,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敌人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最凶恶的敌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首要因素. 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 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压迫人民和民族工商业,束缚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最基本的动力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农民:主力军主力军 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3.新民主主义革命

3、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领导权是新旧民主革命的标志.为什么中国资为什么中国资产阶级不能担产阶级不能担当领导?当领导?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是中国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私有制.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要建立以中国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产阶级领导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4、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而终极的前途是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而终极的前途是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国革命必须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这是由,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民主主义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政治纲领政治纲领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政体:民主集中制的 人民代人民代表大会制表大会制经济纲领经济纲领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没收地主

5、土地给农民经济纲领经济纲领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蒋宋孔陈经济纲领经济纲领在中国,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保护民族工商业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文化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

6、放在城市,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1)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1928年- 1930年.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探索(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确立.抗日战争时期,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和内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和内容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这是根本原因和条件。 (2)农民

7、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和武装农民,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3)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则是反革命力量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占乡村,后取城市,走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 (4)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 (5)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也是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6)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主要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8、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二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验统一战线,武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装斗争,党的建设建设,是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人的三个法宝1.统一战线 (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第 一一中国社会两头中国社会两头小,中间大,小,中间大,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性

9、坚定,但人性坚定,但人数太少,力量数太少,力量薄弱薄弱无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第二第二 拥有一拥有一 凌驾于凌驾于全国人全国人民之上民之上的中央的中央政权政权拥有一支野拥有一支野蛮、残忍、蛮、残忍、凶狠而又比凶狠而又比较现代化的较现代化的反革命军队反革命军队得到美得到美帝国主帝国主义的支义的支持和帮持和帮助助拥有一支野拥有一支野蛮、残蛮、残忍、凶狠而忍、凶狠而又比较现代又比较现代化的反革命化的反革命军队军队拥有一拥有一 凌驾于全凌驾于全国人民之国人民之上的中央上的中央政权政权 第三.工人

10、阶级 美、英帝国主义农民阶级 日本帝国主义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存在决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可能的。的存在决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可能的。 (2)19241927年的第一次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共合作时期期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战争时期的工农民的工农民主统一战主统一战线线抗日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统一战线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时期的人民民主统民民主统一战线一战线 第一第一.统一战线有两个联盟: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统一战线有两个联盟: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无产阶级和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第一个

11、联盟是基联盟,无产阶级和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本的、主要的。无产阶级必须力争并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无产阶级必须力争并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领导权指对全国人民、各革命阶级的政治领导。权。领导权指对全国人民、各革命阶级的政治领导。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无产阶级及其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政党必须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第四第四.无产阶级必须处理好统一战线中的进步、中间、无产阶级必须处理好统一战线中的进步、中间、顽固三种势力的关系。处理时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顽固三种势力的关系。处理时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

12、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毛泽东:“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全心全意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在民服务体现在打打 仗仗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生产生产 党对军队的领导是通过思想领导、政党对军队的领导是通过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1)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环境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环境第一,党的建设是在第一,党的建设是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分占大多数的级成分占大多数的 条条件下进行的。件下进行的。第二,党的建设是在同第二,党的建设是在同资

13、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环境中开展的。复杂环境中开展的。 第三,党的建设是第三,党的建设是在武装斗争的环境在武装斗争的环境中推进中推进 的。的。思想建设思想建设 延安的整风战士在学习政治建设政治建设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核心,指党运的建设的核心,指党运用用马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确定党的纲论和方法,确定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以此领、路线和方针,以此教育党员和干部,使他教育党员和干部,使他们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们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持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治方向。组织建设组织建设首先是扩大首先是扩大党的组织党的组

14、织必须坚持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作风作风 建设建设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

15、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世纪继俄国十月社会主

16、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重点内容: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一一

17、)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二,政治上建立

18、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第二,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主专政的政权。 第三,经济上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第三,经济上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居于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领导地位. 第四,文化上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第四,文化上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

19、人民大众与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帝国主义的矛盾. 19531956,国内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两重性: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经历了一个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步也就是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总路线总路线工工 业业 化化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农农 业业手手 工工 业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起,我国就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第二,过渡时期的总任

20、务,概括讲就是“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一化”、“三改”。完成这个任务,从1953年算起,大约十五年左右的时间。 第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建设与改革同时并举。“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因此,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揭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双重使命。(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依据1、理论依据 (1)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一

21、时期的主要任务一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二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共产党宣言:“工人阶级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2).民主革命的终结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3.)列宁:“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 (4).变革所有制的形式有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 (5).改造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条件。历史必然性) (1).新中国成立后,必须

22、实现工业化,这是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2.)分散的个体经济和小农经济有严重的的缺陷(当时这种经济占绝对优势),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 (3).私人资本主义不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化建设的需要,与工业化要求存在矛盾. (4).防止个体经济的两极分化.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

23、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本主义形式。 第四第四.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整个进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底以前,以发展互助组为主,并开始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的生产资料为个体所有. 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普遍建立和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 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

24、年到1956年底,全国形成了合作化高潮,大办初级社并迅速转入大办高级社。高级社以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实行集体劳动,按劳分配。这样全国提前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我国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从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绩表现在: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壮大了地方工业,拓宽了劳动就业渠道。 (3)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

25、遵循自愿互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第三,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第四,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1)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底前,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如国家委托加工,统购包销,四马分肥等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55年夏,主要是实行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国家入股,公方派代表,四马分肥. 第三阶段,从1955年秋到1956年,是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国家向原所有者支付10 年每年5%定息.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

26、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地实现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把工商业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一,从中国实际出发,以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根据马列主义原理,创造性地开辟的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地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第二,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国家资本主义形成。 第三,把对资本主义企业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使企业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企业,资本家逐步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

27、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本质是发展现代生产力,要求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与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这种方式符合我国的特点和生产力状况,避免了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和偏差,主要是“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至长时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28、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为什么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与特殊性的统一。2.中国已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3.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需要。4.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世纪

29、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巨变。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了制度条件。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4.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0、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1956年4、5月间,毛泽东提出以苏联为鉴,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明确了必须走自己的路这一根本思想。 (2)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了贯彻这一方针,报告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重大关系。 (3)“十大关系”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

31、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十大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4)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5)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矛盾中通过它们之间又统一又斗争而实现的。一般来说,积极因素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的优势,这是社会主义事业

32、必定胜利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地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专门作过论述。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1)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他提倡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分析社会主

33、义社会的矛盾。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4)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5)社

34、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 “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6)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党的八大:“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据此,根本任务是: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7)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 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已经居于

35、主导地位的人民内部矛盾。 (8)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毛泽东指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历来就主张,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 (9)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

36、工业化问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1)毛泽东指出,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只有农业发展了,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既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又可以增加资金积累和扩大市场。(2)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

37、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理论、物质基础;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

38、于求成。(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第五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重点内容:重点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科学认识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初级阶段是对中国

39、实际、国情的基本概括。国情是多方面的,而最重要的是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不同,人们将面临不同的矛盾与任务及解决途径。 认识国情关键是认识社会性质与发展阶段。对发展阶段判断失当,不论是超越历史或是落后于现实,都会带来严重损害。 只有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性质,才能正确分析我国社会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政策,推动社会前进。 只有正确地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二)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没有具体论述。因为当时历史未提出这一实际问题。 马恩对未来新社会提出过一些原则性设想。未未来来共共产产主主义义社社会

40、会分分为为两两个个阶阶段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未未来来共共产产主主义义社社会会分分为为两两个个阶阶段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存在适应一切条件的一劳永逸的方案,对马克思主义应该灵活应用。 第一个遇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过去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判断,不论是中国或前苏联,有过重大的失误,就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过高的判断,并产

41、生了严重后果。 改革开放后,要认清中国的实际,必须重新认识中国的发展阶段。(三)我国(三)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初级阶段理论的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1979年叶剑英在庆祝建国年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期”,“还不成熟、不完善还不成熟、不完善”,“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的社会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主义国家”。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

42、出第一次明确指出“我们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十二大十二大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揭示初级阶段的根本特征,物质文明不发达。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基本国情来把握,明确初级阶段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十三大十三大党的十三大全面阐述党的十三大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段理论。 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依据,制定了初

43、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强调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性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发展水平: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是从20

44、世纪50年代中期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决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第一第一, 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第二,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第二,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

45、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三,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第三,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段; 第四,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第四,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第五,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第五,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第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

46、济文第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第七,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第七,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八,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第八,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47、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第九,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第九,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复兴的历史阶段。(三)(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为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3、是我们党反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的强大思想武器。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及阶段性长期性及阶段性 初级阶段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

48、一,长期性目标要通过一定的阶段现实。 (一)初级阶段长期性: 1、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决定。 历史上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都花费了近一个世纪到几个世纪不等的时间,英国的工业革命持续了几个世纪。一个起点低的人口大国现实工业化需长时间。 2、时代特点决定。现代化的内容与标准是不断提高的。已不同于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时期,也不同于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 美国 17.4万亿美元 中国 10.4万亿美元 日本 4.8万亿美元 德国 3.8万亿美元 法国 2.9万亿美元 英国 2.8万亿美元 巴西 2.2万亿美元 意大利 2.1万亿美元 俄国 2.06万亿美元 印度 2.05万亿美元 美国 51248美

49、元 德国 45000美元 法国 43000美元 日本 40442美元 英国 38002美元 意大利 34034美元 俄国 14819美元 巴西 11311美元 中国 6629美元(世界86位) 印度 3510美元 邓小平在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年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掉以轻

50、心。”(二)阶段性特征 阶段性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2000年,我国总体进入小康,但水平不高,提出用20年时间,到2020年,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阶段的特征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2.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3.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要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领导和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