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腮腺肿瘤-ppt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3087567 上传时间:2022-07-06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3.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腮腺肿瘤-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精编腮腺肿瘤-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精编腮腺肿瘤-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精编腮腺肿瘤-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精编腮腺肿瘤-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腮腺恶性肿瘤陈十燕陈十燕2016-04-252016-04-25前言口腔有三对大的唾液腺,分别为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其中90%的唾液是由腮腺和颌下腺分泌的。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腮腺肿瘤的发生率较高,约占涎腺肿瘤的80%,发生在腮腺的肿瘤多为良性肿瘤2/3、恶性肿瘤占1/3。腮腺的组织胚胎学特点腮腺全部由浆液性腺泡组成,故属纯浆液腺,但在新生儿腮腺中可见少量黏液细胞,腮腺闰管长,有分支;分泌管多,染色浅,与深色的腺泡形成鲜明的对照。正常腮腺组织内,尤其近表面部分经常出现小的淋巴结。其中,5%10%淋巴结的髓质内出现导管和腺泡样结构;有时淋巴组织呈壳样包绕在腮腺腺叶外围。颈上区淋巴结虽说与腮腺组

2、织有明显分隔,但其髓质内亦含有涎腺组织。可能与胚胎期涎腺围绕颈静脉淋巴囊发育有关。这也是涎腺发生良性淋巴上皮病变、Warthin瘤和恶性淋巴瘤的组织学基础。在腮腺闰管与分泌管交接处,可见典型的皮脂腺结构或含脂肪之导管上皮细胞团;在大导管上皮细胞间亦见有少数含黏液的杯细胞,此细胞因腺体慢性炎症而增多。晶样体多出现在腮腺导管中,呈针状、指状或板状,嗜伊红着色。它既可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又可形成结石中心的核,一般认为它是导管上皮细胞的产物,因为在无腺泡的涎腺肿瘤中。亦可见此晶样体结构。唾液腺结构图腮腺的解剖及毗邻(一)腮腺咬肌区 腮腺咬肌区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区域。主要在的区域

3、。主要结构为结构为腮腺腮腺及及穿穿腮腺的结构腮腺的结构。 此区此区的筋膜为的筋膜为腮腺腮腺咬肌筋膜咬肌筋膜。为。为颈部深筋膜浅颈部深筋膜浅层的延续。层的延续。(1 1)腮腺的外形)腮腺的外形 腮腺以腮腺以下颌支后缘为界下颌支后缘为界分为分为浅、深浅、深二部。二部。 腮腺浅部大致呈锥形,表腮腺浅部大致呈锥形,表面包有面包有腮腺鞘腮腺鞘。 腮腺鞘:腮腺鞘: 由由颈深筋膜浅层颈深筋膜浅层在腮腺后在腮腺后缘分两层包裹腮腺而成。缘分两层包裹腮腺而成。浅层致密,浅层致密,深层薄弱而不深层薄弱而不完整。完整。腮腺鞘与腮腺腮腺鞘与腮腺实质结合紧密,实质结合紧密,并发出许多纤维并发出许多纤维隔伸入腺实质,隔伸入

4、腺实质,将其分为许多小将其分为许多小叶。叶。 (2 2)腮腺的位置 1 1)腮腺浅部腮腺浅部的位置的位置 位于外耳道前下方。位于外耳道前下方。 腮腺浅部上界平腮腺浅部上界平颧弓、外耳道,颧弓、外耳道, 下端平下端平下颌角下颌角 前前邻邻咬肌咬肌后后邻乳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份。邻乳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份。 2 2)腮腺深部的位置 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的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的深面。深面。 由于腮腺紧邻外耳道,腮由于腮腺紧邻外耳道,腮腺脓肿可蔓延至外耳道和中耳。外耳腺脓肿可蔓延至外耳道和中耳。外耳道感染亦可扩散到腮腺。道感染亦可扩散到腮腺。 由腮腺由腮腺前缘穿出,横跨前缘穿出,横跨咬肌表面,开口

5、咬肌表面,开口于于腮腺乳头腮腺乳头。 (3 3)腮腺的毗邻 腮腺的腮腺的上缘邻:上缘邻: 外耳外耳 道道 下颌关节下颌关节 腮腺的腮腺的前内面邻:前内面邻: 咬肌咬肌 下颌支下颌支 腮腺的后内面:腮腺的后内面: 乳突乳突 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 二腹肌后腹二腹肌后腹 茎突及茎突诸肌茎突及茎突诸肌 * * 腮腺床: 为紧贴腮腺深为紧贴腮腺深面的血管神经,包括:面的血管神经,包括:颈内动、静脉颈内动、静脉 舌咽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 副神经副神经 舌下神经舌下神经 * *(4 4)穿腮腺的结构 颞浅动、静脉颞浅动、静脉 耳颞神经耳颞神经 颈外动脉颈外动脉 下颌后静脉下颌后静脉 上颌动、静脉上

6、颌动、静脉 面横动、静面横动、静脉脉 面神经的分面神经的分支支 由浅入深由浅入深为:为:面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分支下颌后静脉下颌后静脉颈外颈外A A及耳颞及耳颞N N (5 5)面神经颅外段与腮腺的位置关系 分为三段:分为三段: 第一段(腮腺前段)第一段(腮腺前段) 第二段(腮腺内段)第二段(腮腺内段) 第三段(腮腺后段)第三段(腮腺后段) ( (二) )面侧深区 位于腮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的腺咬肌区前部的深面,口腔和咽深面,口腔和咽的外侧。的外侧。一面侧区(一)腮腺咬肌区 指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面和下颌后窝。 界限:上界:颧弓与外耳道 下界:下颌骨下缘平面 前界:咬肌前缘 后界:乳突和胸锁乳

7、突肌上部的缘 内容:腮腺、咬肌、相关的血管、神经1腮腺咬肌筋膜 为颈深筋膜浅层分为浅、深两 层包绕腮腺腮腺鞘 腮腺鞘特点: 与腮腺结合紧密 发出间隔伸入腺体分隔小叶 浅层致密 深层薄弱且不完整2腮腺 parotid gland 位置:外耳道前下方。 上缘邻:颧弓、外耳道、颞下颌关节 下缘平:下颌角 前邻:咬肌、下颌支、翼内肌后缘 后邻:乳突前缘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 前缘 形态:不规则楔形。分浅、深部。 浅部:倒置三角形,位于咬肌后 份浅面。 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 深面,向内深至咽侧壁。 腮腺管:parotid duct 腮腺浅部前缘发出颧弓下1.5cm横越咬肌表面咬肌前缘穿颊脂体、颊肌开

8、口于(平上颌第二磨牙)颊粘膜上的腮腺乳头。 3穿经腮腺的结构 纵行的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 颞浅动脉、颞浅静脉及 耳颞神经。 横行的有:上颌动脉、上颌静脉、 面横动脉及静脉、 面神经分支。 4腮腺的毗邻 上缘邻:外耳道、颞下颌关节后面 外面邻:浅筋膜内的耳大神经末梢、腮腺的浅淋巴结 前内面邻:咬肌、下颌支、翼内肌后缘 后内面邻:乳突、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后四对脑神经。 腮腺深面的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后四对脑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二)面侧深区 位置:腮腺咬肌区的深面,口腔及咽的 外侧,即颞下窝的范围。 顶:蝶骨大翼的下面。 底:平下颌骨下缘 前壁

9、:上颌骨体的后面 后壁:腮腺深部 外壁:下颌支 内壁: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 结构:翼内肌、翼外肌、翼静脉丛、上颌 动脉及其分支、下颌神经及其分支。 1翼内、外肌 medial lateral pterygoid muscle 2翼静脉丛 pteryoid venous plexus 位置:位于翼内外肌与颞肌之间。 交通:上颌静脉属支翼静脉丛上颌 静脉下颌后静脉 翼静脉丛面深静脉面静脉 翼静脉丛卵圆孔网及破裂孔导 血管海绵窦发病原因与涎腺肿瘤一样,病因目前仍不太清楚。腮腺恶性肿瘤可能与接触射线有关。另外, 1、病毒感染 2、长期暴露在烟雾或灰尘中 3、接触化学物品等职业者易患此病发病机制: 1.黏

10、液表皮样癌 是较常见的腮腺恶性肿瘤,来自腮腺导管上皮,主要由表皮样细胞、黏液细胞和中间型细胞(基底样细胞)构成。根据组织学特点分为高度恶性(低分化型)与低度恶性(高分化型)两型。高度恶性者以表皮样细胞及中间型细胞为主,低度恶性者以分化成熟的黏液细胞及中间型细胞为主,但此两型尚难以严格区分,中间型细胞可向表皮样细胞或黏液细胞分化发展。肿瘤有无包膜不定,故常浸润到周围组织而无明确界限。 2.腺样囊性癌 又称圆柱瘤型腺癌、圆柱瘤,是涎腺恶性肿瘤中较常见的类型,但在腮腺并不常见。来源于腮腺上皮细胞,癌细胞主要为腺上皮细胞,似表皮的基底细胞,呈多边形,常形成大小不等的团块或小梁,在团块中含有许多腺样小囊

11、,小梁多为实性,常为肌上皮细胞所环绕。团块和小梁间被致密纤维间质所分隔成为分叶状。腺样小囊中含有黏液,在瘤细胞间的纤维组织有玻璃样变。 3.恶性混合瘤和混合瘤恶变 多数学者认为恶性混合瘤是由良性混合瘤恶变而来,病理可见一部分为良性混合瘤的结构,一部分为腺癌、鳞癌,或未分化癌的病变同时存在,两者之间可看到良性病变向恶性病变移行转化的部分。恶性混合瘤呈现为基底细胞样细胞或多形细胞样细胞。癌肿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生长缓慢,可长达数年甚至10余年。显微镜下如发现混合瘤中有微小坏死灶和出血灶,营养不良性钙化和基质骨化,玻璃样变,边缘浸润性生长,都应视为恶变的征兆 4.腺癌 又称非特异性腺癌(nonspe

12、cific adenocarcinoma),系指组织学上具有程度不等的腺性分化,但又不能划归到某种组织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癌细胞可能来自闰管的储备细胞。常发生于腮腺,为不规则硬性肿块,一般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腺癌组织形态复杂,有未分化的多边形细胞,或高分化的圆柱形细胞,异形性较明显。癌细胞排列成管状或腺样结构,有时腺管扩张形成微囊,其中含有黏性分泌物,腺癌属高度恶性肿瘤。 5.腺泡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 占腮腺恶性肿瘤的7.2%19%。多发生于腮腺浅叶及尾部,局部破坏性小,为低度恶性肿瘤。肿瘤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分叶状,虽有包膜,较薄,但有的不完整,包

13、膜内可见癌细胞浸润。癌细胞由腺泡样细胞、闰管样细胞、空泡细胞、透明细胞及非特异性腺细胞组成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癌细胞较大,多角形,胞质丰富,呈颗粒状或空泡状,核圆形,很小,居中,分裂象少见。 6.鳞状细胞癌 常发生于混合瘤的恶变,有时为原发于导管的鳞状细胞癌或低分化型黏液表皮样癌,尚无定论。多由导管上皮鳞状细胞化生而来。为高度恶性肿瘤。临床表现: 1.黏液表皮样癌 绝大多数黏液表皮样癌为低度恶性,生长缓慢,质硬,表面光滑或结节状、活动,若肿瘤累及腺体以外组织则固定,并有疼痛、面瘫。2/3患者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5年后1/3的患者有远处转移,15%发生面神经瘫痪。若诊断正确、治疗规范,其预后良好

14、,其5年生存率可近于90%。10%患者则表现为高度恶性过程。低度恶性者复发率为15%,高度恶性者复发率为60%。 2.腺样囊性癌 癌肿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24cm,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其生长缓慢,病程较长,但局部破坏性较强,常沿神经扩展是其特点,故早期即有疼痛和面瘫,甚至疼痛很长时间后方查到肿块,40%有血行转移,晚期常有肺、肝、骨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因其边界难以确定,致手术彻底切除困难,故术后甚易复发。 3.恶性混合瘤和混合瘤恶变 多由良性混合瘤恶变而来,其生长缓慢,可长达数年甚至10余年,若在数月内肿物突然显著增大,质地变硬,并局部出现疼痛、麻木或面瘫时,应疑为恶变的可能。恶性混合瘤预后甚差

15、,易向肺、骨、脑转移,且多在发生转移的1年内死亡。 4.腺癌 常发生于腮腺,为不规则硬性肿块,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易侵犯神经组织和血行转移到肺及骨质。本病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高达67.2%,故术后应给予放射治疗,以减少复发,常见颈淋巴结转移(46.6%),故术中应同时作选择性颈淋巴廓清术。腮腺腺癌5年生存率为45%。 5.腺泡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 临床表现与混合瘤相似,生长缓慢,病程长,且无症状,约有1/3同时或先后发生于两侧腮腺。肿瘤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手术切除不彻底,常导致复发,一旦复发,再根治甚困难。患者多死于肿瘤局部蔓延或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为80%

16、左右。 6.鳞状细胞癌 呈浸润性生长,晚期表面皮肤可发生溃烂,继发感染和出血,并累及面神经而面瘫。此类肿瘤约15%患者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为24%。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常用方法有: 1.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具有简便、快速、安全、损伤少的优点,诊断符合率高,不仅可区别肿瘤的良恶性,还可确定其病理类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可达64.7%97%。与术后组织病理对照恶性肿瘤的符合率达82.8%(马大权,1988)。因取组织甚小,有时诊断难以确定。 2.活体组织检查 对腮腺恶性肿瘤除已向皮肤破溃和晚期不能手术而又必须明确组织病理诊断者外,一般都不宜采用活

17、体组织检查。其他辅助检查: 1.腮腺造影 适用于临床未能确诊者,造影可示肿瘤压迫所致的导管系统排列紊乱,导管扭曲、移位、中断以及腺泡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肿瘤侵蚀导管时造影剂外溢形成大小不一、点片状影等变化。此检查间接地反映了病变的存在,但对鉴别肿瘤的性质帮助不大。 2.B型超声 可作为腮腺肿块的常规检查。除可测定肿瘤的实际大小,发现直径1cm以下的肿瘤外,还可根据内部回声及其和周界的关系大致分辨其良、恶性。良性表现为周界清楚、内部回声均质,后壁有增强表现,稍大的混合瘤可以见到分叶结节状表现。恶性则多轮廓边界不清,内部回声呈高度不均质的实性暗区,后壁反射减弱或消失的声像图。诊断符合率可达78.6%

18、(俞光岩,1988),但对腮腺深层肿瘤的显示受颌骨的影响而欠佳。 3.CT及MRI 可确定肿瘤位置、大小、深浅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浸润等。特别对腮腺深叶肿瘤与咽旁间隙肿瘤的鉴别及其与颈部大血管关系显示较好。恶性者表现形态不规则,境界模糊,密度不均。鉴别诊断: 1.腮腺淋巴结核和结节型Sjgren综合征。 2.颌下凹原发性肿瘤 颌后凹出现肿块可极其酷似腮腺深叶肿瘤。典型症状有耳咽管受累的耳部症状如耳鸣、耳闷感以至听力障碍。下颌神经分布区的持续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开口偏向患侧或开口困难。X线下颌支侧位平片常见乙状切迹变深,喙突受压变形;鼻颏位片见患侧上颌窦受压变小,喙突变形。CT或MRI

19、检查会有助于诊断。 3.颈椎横突过长 第1颈椎又称寰椎,其横突正位于乳突尖端至下颌角连线中点、下颌支后缘处。发育过长时可以触及。附着其上的肌筋膜常有炎症而酸疼不适。触诊硬而固定并行压痛。颇似腮腺深叶肿瘤,触诊突起及压痛均较局限。确诊办法可以用5号针头或针灸针对准痛点刺入,投照张口后前位X线平片,可见针尖正对准横突。同时作B超检查以除外腮腺内占位性病变。 4.嗜酸性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腮腺为好发部位,临床特点是95%以上为男性,青年或中年人。腮腺区有单发或多发结节,有消长史并伴局部或胫前部皮肤瘙痒。末梢血象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可高达1000/mm3以上,具诊断价值。本病一般对放射线敏感,小量照

20、射即可治愈。 5.转移性肿瘤 头皮、眉额、眼部及鼻咽部恶性肿瘤均可转移至腮腺内淋巴结。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临床时有所见。锁骨以下脏器如肺、肝癌转移至此亦偶有所见并为首发灶。对腮腺下极深面肿块例行鼻咽部检查是必要的。在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约占2/3,恶性占1/3。腮腺肿瘤80%发生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以混合瘤最多见,其次为腺淋巴瘤;恶性肿瘤中以粘液表皮样癌最 多见,且多为高分化型。 腮腺肿瘤无论良性或恶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3050岁多见。良性肿瘤呈无痛性缓慢生长,常为无意中偶尔发现。病程长短不一,可由数天至数年不等。混合瘤常以耳垂为中心,呈无痛性逐渐生长,呈球形或椭圆形,或呈结节状。表面光滑,

21、质韧,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瘤体较大时可呈典型结节状表现,表面凹凸 不平,与皮肤无粘连,高起之处常较软,低凹之处较硬。混合瘤除表现面部畸形外,一般都不引起面神经功能障碍。若混合瘤生长缓慢、存在多年,在近期生长加 速,出现疼痛、瘤体不再活动、面神经麻痹等恶性征象时,应考虑有恶变可能。混合瘤恶变率约在5%10%。腺淋巴瘤常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男女之比为 610 1。好发于腮腺后下方,直径一般为36cm。肿物表面光滑,较软,有时有波动感。腺淋巴瘤具有多灶性特点,可在一个腺体内多发,也可在双侧腺 体内同时发生,多发几率约为15%。其他各型腺瘤临床表现均类似混合瘤。腮腺恶性肿瘤生长较快,约20%30

22、%发生面神经麻痹,常伴自发性疼痛,肿块一 般较硬,可浸润周围组织,不活动,常有压痛。注意不要把肿瘤浸润腺体所致腺体的移动性误认为是肿瘤的活动度。腮腺恶性肿瘤中低分化的腺癌、粘液表皮样癌、 未分化癌及鳞癌都具有上述特征,而且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高。但腮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常不具备上述典型恶性征而颇似良性肿瘤, 瘤体一般均较硬。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常直接侵犯腺内或腺周围淋巴结。腮腺深叶肿瘤由于位置隐蔽,不易被早期察觉。在体检时常可发现扁桃体后 上方、软腭部有肿块膨出,或下颌后凹丰满,可扪及不活动的肿块,双手合诊时可被推动。深叶的恶性肿瘤常伴有张口受限、头痛、听力

23、下降、耳鸣、面瘫等症状。 腮腺副腺体肿瘤典型位置是在颧弓和颧骨体相接下缘的1cm处,常被误诊为颊部肿瘤。腮腺肿瘤混合瘤 mixed tumor ;pleomorphic adenoma 最常见 类圆形 实性 无痛腺淋巴瘤 adenolymphoma ;papillary cystadenoma lymphomatosum:warthin瘤(乳头状淋巴瘤性囊腺瘤) 淋巴内有腮腺组织后份表面和下极 多灶性 软 包膜 囊 无痛粘表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高分化 与混合瘤相似低分化 界限不清 浸润 复发腺泡 acinic cell carcinoma 复发少腺样囊性aden

24、oid cystic carcinoma 面瘫局部转肺骨腺 adenocarcinoma 界限不清浸润复发转移预后差未分化腺 un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短快面瘫转移恶性混合瘤 malignant mixed tumor 定义与病因腮腺肿瘤:来源于腮腺腺体或腺管上皮细胞 的肿瘤。病因:具体不详,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感染:细菌、病毒2.遗传因素3.环境因素腮腺肿瘤的概论及分类腮腺肿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中良性肿瘤约占70%,恶性肿瘤约占30%左右其中部分会发生恶变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肿瘤生长较快,当原本生长缓慢或无明显生长的肿瘤突然生长加快时,要考

25、虑良性肿瘤恶变可能分类:以粘液表皮样癌、恶性混合瘤、腺样囊性癌和腺癌常见。临床表现良性(70%)生长缓慢 病期长无痛表面光滑呈结节状质地中等硬界限清楚活动无粘连不会出现面瘫 PS:在多行性腺瘤中常有肿块缓慢生长多年的良性肿瘤病史,近期出现生长速度加快,表现出良性肿瘤向恶性肿瘤转变的过程。恶性(30%)生长较快 病期短疼痛、压痛肿块大多形状不规则质地硬界限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而不活动20%出现不同的面瘫有的侵及皮肤,出现表面溃疡。侵犯咬肌时致张口受限,少数病例出现淋巴肿大。治疗原则目前对腮腺肿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如位于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做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位于腮腺深叶的肿瘤,需同

26、时摘除腮腺深叶。手术技巧:面神经解剖。分为找总干及分支。 术前患者入院后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做好入院宣教。 由于腮腺肿瘤患者面颊部都有不同程度大小包块隆起,影响患者外观,再者患者对于术后的效果是否有并发症、后遗症等,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所以应充分沟通,指导患者减压的方法。保持口腔清洁。腮腺导管开口于口腔,因此保持口腔清洁尤为重要,术前检查患者有无龋齿或口腔疾患,如有该疾病应及时治疗。术前给口灵或复方洗必泰漱口,预防口腔炎及溃疡的发生。术区备皮、剃发至患者耳后4指。男患者剃胡须,女患者询问月经是否来潮,并在术晨将头发梳到健侧,充分暴露手术部位,术前应全面了解病史,做好全身

27、检查,根据手术的性质与麻醉的需要,完善术前的各项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免疫系列、肝功能、X线照片、B超、心电图及其他特殊检查,确保次日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伤口观察 注意创口的渗血、出血情况,由于颌面颈部血管、淋巴管丰富,术后创口渗出液较多,术后多留置伤口引流管,应在术后注意观察引流液及伤口敷料渗血性质及量,保持伤口引流通畅,做好记录。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有利于减轻血肿,确保有效负压引流切勿扭曲引流管,压迫阻塞和脱出,注意观察引流球是否漏气,保证引流球的负压状态等。保证伤口敷料加压包扎的正确与松紧适度,腮腺肿瘤切除术后敷料加压包扎时间长,一般需要2周3周,正确适度的局部加压包扎可促进残余腺体萎缩,减

28、少涎瘘的发生。如敷料包扎过紧,可引起头痛不适,影响进食、睡眠、眼睑、颜面部肿胀,甚至呼吸困难,包扎期间随时观察患者的面部血供及循环是否正常。疼痛:因手术创伤、加压包扎所致。若包扎太紧可适当放松;手术后取半卧位,减轻头部充血、组织水肿、减轻疼痛;告诉患者疼痛的原因及持续时间,指导患者减轻疼痛的方法:如聊天,必要时给予止痛剂和镇静剂 。耳垂麻木:耳大神经受损。饮食护理 手术后伤口加压包扎,导致患者伤口疼痛,张口及咀嚼困难,患者因此减少进食,可告诉患者这是暂时性的,松开包扎后可恢复。在此期间进高热量、高蛋白、无渣不含纤维素的温凉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勿食酸性食物,尽量减少咀嚼,少食多餐,因进食少容易

29、引起口腔炎症及营养不足,护理上给予口腔护理,用口灵漱口液或洗必泰漱口液漱口。并发症并发症3.1 涎腺瘘 多因腮腺术中残留腺泡结扎不彻底,引流不畅,尤其是术后加压包扎失误引起,多发生于术后3天以后,故术后应加压包扎1周,包扎期间随时观察患者面部血供及循环是否正常;拆线后仍应加压包扎1周2周,同时术后可口服山莨菪碱,抑制涎液分泌。3.2 味觉出汗综合征 症状指术后3个月6个月可出现。当咀嚼饮食或刺激分泌唾液时,术侧局部出汗并伴有发红现象,多数患者感觉不适,发生原因一般认为是手术切断了副交感分泌神经支与皮肤汗腺及表浅血管的交感神经支错位再生连结,导致刺激唾液分泌后出现汗与发红。3.3 面神经麻痹 引起的原因在于腮腺与面神经在解剖上密切相连。术后可用丹参、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烟酸等增加面神经周围微血管的供血量,改善局部微循环,营养神经,用针炙、理疗、推拿、热敷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面瘫所致的眼闭合不全者,应注意眼的保护。出院健康指导忌食酸冷刺激性食物2周。绷带加压包扎需12周或更长时间。拆线或拆除绷带后,切口处防晒,避免摩擦,尽量减少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影响美观。嘱患者定期复诊,不适随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医疗、心理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精编腮腺肿瘤-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