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3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8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5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21第二单、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5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5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27第7课、近代以来 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8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29第8课、中国古代的 法治与教化29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31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32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34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34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36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3
2、8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39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41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4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42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47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47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48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表现:夏朝中央:启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家天下取代公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并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同时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地方:对夏
3、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商实行内外服制,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内服: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外服:王畿四周是外服周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制)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图示:周天子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诸侯国分封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卿大夫诸侯在封国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士卿大夫再分封士;特点:贵族等级分封,等级森严、家国同构;按照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核心)评价: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
4、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春秋时期,列国纷争,礼崩乐坏,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政治秩序动荡,王权衰弱;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诸侯变法图强,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特点:(1)神权色彩浓厚,借助神权强化王权;(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等级严格,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4)夏商周政治制度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3)商朝内外服制与西周分封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都是国家结构的体
5、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不同:与王室关系:内外服制之下,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的主体与王室有学缘或姻亲关系。对地方控制力:内外服制下,商王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分封制下诸侯国义务明确,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1.2、秦朝的政治制度皇 帝御史大夫丞 相太 尉奉常廷尉少府卫尉宗正郎中令太仆典客治粟内史图示 1、核心:皇帝制度 ,特点: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其实质是皇权专制;2、中央行政制度: 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长,统领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
6、察官;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 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主管宫廷舆马; 廷尉:主管司法: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主管皇室事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 少府:主管皇室财政。通过九卿职责可看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家国同构” 特点: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三公”各有分工,既相互牵制又有配合,最后集权于皇帝; 3、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 特点: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组成:郡: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
7、)、县丞、县尉,在县下设立乡、里等基层机构,管教化、听诉、赋税等,职权颇重;4、实行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系统 5、秦朝文书制度有何作用?加强对官员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保障政令传达,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利于制度传承,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 具有较高史料价值。6、秦朝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早期(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中国古代早期政治: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 秦朝:权力高度集中(君主集权、中央集权);官僚政治;1.3、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朝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西汉西汉初年: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 九卿制;汉武帝:为了裁抑相权,加强集权,设立中朝
8、,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弱;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汉初,地方制度基本沿袭秦朝郡县二级制,但也形成了郡国并行制;a、郡县制: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选用属吏,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 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b、郡国并行制:郡县封国(王国侯国)后期随着封国势力的增强,形成了“吴楚七国之乱”,削弱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推行“推恩令”;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国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将天下划分为十三州部,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9、;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执掌行政权、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三省制逐步形成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组成:中书省: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场所:政事堂特点: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意义: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
10、家的不同职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熟与完善,为后世所沿袭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沿隋制,并形成了道、州、县;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 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在边境战略重地设节度便统兵征战,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宋二府三司制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掌行政权;枢密院专掌军政权;三司使,专掌财权;元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 设立枢密院:管理全国军事;设立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吏;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形成了省、路、府、州
11、、县多级行政制度;明为加强皇权,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内阁”,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 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明初,废行中书省,分设三司,但省的格局并 未改变,省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布政使司分掌行政 按察使司分掌监察 都指挥使司分掌军事明末,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地方:清承明制,在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a、省
12、设巡抚,成一省长官,增设总督掌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b、省之下设府(州) c、府之下设县(州);边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藏族等民族事务(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览朝代中央行政地方治理夏世袭制商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春秋战国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郡县制西汉中朝外朝制郡国并行制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隋三省六部制州、县二级制唐道、州、县三级制 节度使两宋二府三司制路、州(府)、县三级制元中书省(一省制)行省制明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
13、乐)省、府、县三级制清军机处(雍正)(2)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趋势a.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削弱到无b.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c.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d.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演变趋势: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
14、,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1、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希腊政治制度表现: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城邦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其制度中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但各城邦实际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雅典:民主政治(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 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之上,公民意识组成:公民大会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陪审法庭是主要司法机关,陪审员全体达6000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
15、庭审理大小案件。斯巴达:寡头政治特点:王位世袭,国王垄断了军事统帅权组成:权力机构产生方式主要职责或说明公民大会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实际权力有限国王世袭继承垄断军事统帅权长老会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实际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主持国民大会、审判国王等二、古罗马政治制度(1)罗马共和国特点:a、罗马共和国政体,贵族共和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b、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掌握;c、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 表现:权力机构产生产生方式主要职责或说明主要职责或说明主要职责或说明执政官政府最高
16、职务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有两人,一年一任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元老院权力中心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但其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2)罗马帝国:君主政治、独裁专制;建立: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崩溃,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特点: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3)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在政治制度上有何不同?政体不同: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共和制,而罗马帝国是
17、君主制,君主集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职权于一身。公民权不同:共和国时期授予的公民权数量有限,而帝国时期则扩大了公民权的授予范围,从而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2.2、中古西欧国家的封建制度阶段:a、建立: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建立了一系列王国,日耳曼人君主将被征服的地区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b、发展:法兰克王国查理一度建立起庞大帝国,在其死后,形成后世西欧法、意、德三国的雏形。特征: a、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 b、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表现: 法国:等级君主制背景:伴随王权的强大,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 过程:a、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
18、皇对抗,召开了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b、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评价: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英国:议会君主制阶段:a、13世纪初,贵族、骑士和市民迫使国王约翰签署大宪章,肯定了国王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1、大宪章的影响积极:限制了王权,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大宪章被用作为争取权利的法律依据,并被确定为英国宪法性文件之一。局限:大宪章是英国主张地方分权的贵族同中央王权斗争的产物,是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
19、配,并未改变农民的地位。b、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 c、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特点: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制度(1)开端:962年,德意志国王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2)形成:1125年,部分德意志诸侯选举萨克森公爵罗退尔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罗退尔承认他们的选举权。(3)确立: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为了能让自己儿子继承皇位,发布“黄金诏书”确认选帝侯的合法性。(4)终结: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要求解散。2、中古西欧政治的特点? 前期:封君封臣制度下政治分裂,王
20、权较弱;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教权高于王权;后期:英法等国出现议会君主制和等级君主制,王权逐步强化;3、英法等国出现等级君主制的原因? 工商业发展; 强化王权的需要; 自治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4、英法等国出现等级君主制的作用? 推动工商业发展; 利于强化王权; 推动统一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2.3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背景:近代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表现: 英国君主立宪制、美法的共和制最为典型;1、英国: 过程a、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b、1689年,议会颁布权力法案: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
21、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c、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国王的权力仅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d、英国通过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宪政体制;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但议员席位仍根据数百年前划分的选区分配,不合理的选区划分和选举制度,使土地贵族继续把持议会和政府,政治极其腐败;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中等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大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除矿工和农业工人外,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1884至18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英国基本
22、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特点:a、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是“统而不治”的虚君;b、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c、下议院多数党领袖组阁,作为首相,掌握行政权,并可通过议会控制立法权,只要能保住多数党领袖即 可连选连任;内阁全体成员对首相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同进退首相对议会负责,议会如果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可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评价: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对其他国家民主制度的建设有重要影响,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议会各党派很多问题通过协商和妥协来完成,避免了不必要的
23、暴力和内战。1、英国是如何体现分权制衡的? 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并上台组阁;议会监督内阁,可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解散内阁; 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2、美国过程:a、1775年,大陆会议通过邦联条例,规定美国独立后实行邦联制度;b、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c、1787年,美国通过合众国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体现原则:联邦制(中央集权),分权制衡,民主1787年联邦宪法的评价: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评价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
24、作用;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有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调动创造性;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使美国以后的政局长期保持稳定,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广大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相同的权力,深深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3、法国: 过程:a、1792年9月,法国建立第一共和国,但共和制度并不稳固,1793年1月,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b、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c、1815年10月,拿破仑再次退位,波旁王朝,路易十八再次复辟;d、1830年至1848年,七月王朝(君主立宪制王朝)统治法国;e、1848年11月到1852年12月:法兰西第二共和国f
25、、1852年12月到1870年9月: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g、1870年9月,建立法国第三共和国,1875年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 内容:行政权:总统掌握行政权,作为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一切文武官员;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共同选出,经众议院同意有权解散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任期七年;立法权: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参议院: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三分之一,有权否决众议院的议案; 众议院:任期四年,权利很小,并受到参议院和总统的控制;司法权: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4、德国经历1864-1871年的王朝战争,结束分裂,通过1
26、871的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特点:皇帝拥有较大权力(国家元首,决定对外政策,主宰议会,创制法律,任命官吏)评价: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5、比较英、美、法、德四国政体国家项目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政体名称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建立方式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资产阶级革命七年王朝战争建立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1787联邦法案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元首称谓国王总统总统皇帝产生方式世袭民选议会选举世袭任期终身任期四年,最多二届任期七年,可连任终身权力统而不治行政权,军队统率权行政权,军队统率权行政,军队统率,召开解散议会政
27、府首脑首相总统总理宰相产生方式议会选举总统任命议会选举皇帝任命与议会关系对议会负责相权独立,分权制衡对议会负责控制议会行政权归属首相总统总统与内阁宰相议会组成上下两院参众两院参众两院联邦议会,帝国议会产生方式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选举产生参议院议员每州选两名,众议院议员按州人口比列选举参议院间接选举,众议院普选产生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主要权力立法权,财政权立法权,财政权立法权,财政权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总统议会皇帝6、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建立的启示(1)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完善是
28、一个长期、曲折、反复的过程,它既是民主政治力量斗争的结果,更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这一过程说明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可逆转。(3)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呈现出统一性与多样性,这是由各国国情决定的。(4)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都带有局限性,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同时分权制衡也会影响行政效率。7、古代雅典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区别和联系比较项古代雅典近代西方不同点民主的形式直接民主代议制适用的国家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国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国家民主的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民主的范围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后者更加广泛,基本实现了普遍的民主相同点两者都有选举制,行政首脑和议员都是选举出来的,都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
29、原则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南京临时政府(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制政府)(1912.1.1-1912.3):背景: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内容:a、采用五色旗为国旗;b、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 年为民国元年;c、1912 年 3 月,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思想启蒙思想内容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中副署才能生效,大
30、大削减了袁世凯的权力;评价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1、 背景: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2、表现:a、“宋案”与二次革命背景: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并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多数
31、党领袖,负责组织责任内阁,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表现: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反袁。结果: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b、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运动表现:a、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b、袁世凯正式大总统后,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c、古德诺、筹安会等积极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1915年,袁世凯接受参议院“劝进”当上了皇帝, 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结果:蔡锷等发起护国运动,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土的反对下,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
32、中华民国纪年;c、军阀割据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表现:a、北洋派各系军阀割据一方,并争相投靠帝国主义列强,围绕着争夺中央政权相互之间展开混战;b、形成了滇系、桂系等西南军阀;3、结果: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袁世凯死后,国家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4、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 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休。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
33、928-1949)1、“训政”:背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内容: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a、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b、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c、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评价: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并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结束“训政” 的时间,其实质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2、“宪政”:实施: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 建
34、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结果: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3.2、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背景:中国共产党相继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内容: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评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
35、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2、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9):在抗日根据地,建立边区政府背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表现:a、建立边区政府,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b、为巩固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评价: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在解放区设置大行政区理论基础: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要“
36、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背景:随着战局发展变化和解放区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表现:建立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设立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评价: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时期制度建设地区意义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参议会、三三制原则抗日根据地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解放战争时期大行政区解放
37、区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3.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3.3.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背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阶段:建立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核心: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内容:人民通过人大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挫折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十年“文革”,人大制度
38、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人大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完善1982年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大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人新的阶段,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表现:人大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如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 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等等;a、人大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b、人大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
39、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3.3.2基本政治制度 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性质: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阶段:建立1949年9月,一届政协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发展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根据我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 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
40、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完善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明确政协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人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评价: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3.3.3基本政治制度 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概念: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阶段:a、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1954年,中华人民
41、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该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依据: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评价: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3.3.4基本政治制度 之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概念: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阶段: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总结:建国初期,人大制度与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现代中国民主政治体系;3.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
42、家治理体系: 阶段:确立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2019年10月底,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大会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
43、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比较项人民代表
44、大会人民政协不同点性质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职能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物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产生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相同点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4.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春秋战国时期:背景:铁犁牛耕使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促进生产关系急剧变动。各诸侯国为了适应兼并战争等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根本目的),纷纷推行变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