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情与理”教学设计课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情与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2. 咬文嚼字,对比鉴赏,结合作者经历深入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与哲理。教学重点:鉴赏诗句,理解诗情,感悟哲理。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困厄中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1-2分钟一、导入从刘禹锡的简介导入本课学习。2-3分钟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律美请同学们听范读,然后自己反复朗诵诗歌,感受这首七言律诗的韵律之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
2、/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5-20分钟三、咬文嚼字,理解诗歌的情与理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凄凉”: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官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巴山楚水”的荒凉之地。“凄凉”一词,既写出了“巴山楚水”这些贬谪地的荒远偏僻,更是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悲凉。“弃置”:就是被抛弃,被放逐。诗人从805年“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谪,到写作这首诗歌时,已经将近二十三年。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痛苦简直无法言传。同学们,请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诗,要注意重读关键词“凄凉”“弃置”
3、,把握声音的轻重缓急和节奏。“空”:就是徒劳地。诗人怀念当年参加“永贞革新”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更何况这些旧友大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个“空”字,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悲痛怅惘,以及知交零落的孤独感。“翻”:有转折意味,可以理解为“却”“反倒”。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请同学们结合以上对字词的推敲,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前两联表达的情感。(重音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通过“凄凉”“弃置”“空”“翻”等词语,我们从诗歌的前四句读出了巴山楚水的偏僻荒凉,读出了诗人对旧友的悼念、对人事变迁的怅惘。接下来,请同学们诵
4、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哪些意象或词语表现出来的?后四句,诗人跳出了个人遭遇和恩怨的藩篱,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这样两两相对的意象,来表达他历尽沧桑、再次归来时的心境。诗句中“沉舟”“病树”比喻什么?“千帆”“万木”又比喻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千帆”“万木”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后继者。刘禹锡从白居易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翻出这两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相反,对于个人的遭遇、世事的变迁、仕宦的升沉,刘禹锡表现出虽处困厄而依旧坚定乐观、豁达坦然的人生态度。这两句诗形象
5、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新旧事物是不断更替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请同学们读读刘禹锡另外一首酬答白居易的诗,思考:这首诗歌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表达的情感和哲理上有何共同点。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刘禹锡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诗的尾联,说的是酒席上的事情,似乎写得很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同学们怎样理解诗句中的“长精神”三字?“长精神”,就是增长精神、振作精神。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人由辛酸悲凉到坚定乐观的情感变化。1-2分钟四、总结反思,感悟诗情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推敲字词、品读意象,以及对比阅读等,学习了刘禹锡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深入理解了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坚定。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生命,因为经历了苦难和困厄,才格外深厚丰富;人生,因为拥有了坚定乐观,才异常可贵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