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含义与基本内容;2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3领会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能力目标能力目标 1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去思考身边的各种经济现象;2初步掌握与应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经济学与你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经济学与你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引入案例引入案例第一节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一、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 什么是经济学?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存在很大争议。经济学之所以会产生和存在是由于客观上的稀缺性及由此所引起的选择的需要。(一)欲望的无限性(一)欲望的无限性 人类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可分为许多不同层面的需求
2、。(二)资源的稀缺性(二)资源的稀缺性 稀缺性有相对稀缺性和绝对稀缺性之分。当稀缺不是就资源和物品的绝对数量而言,而是就有限的资源和物品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就称为相对稀缺性相对稀缺性。当稀缺是相对于资源和物品的绝对数量和物理限制而言时,它可以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任何时期和任何地方,如阳光、空气和水最终将会被耗尽,稀缺便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的普遍现象,这就称为绝对稀缺性或物理稀缺性绝对稀缺性或物理稀缺性。(三)经济学的产生(三)经济学的产生稀缺性是经济学的根本。稀缺性是经济学的根本。在经济学意义上,这些对于人们的经济行为表现为稀缺性的资源及其物品可被分为:自由品,没有价格;经济品,有正的价格
3、;废品,有负的价格。如果所有物品都像空气一样,可以自由取用,那就没必要节省资源和研究经济问题了。世界上绝大多数资源和物品都不是“自由品”。所谓“经济品”,是指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来的物品。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人们必须将资源转化为人们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这种转化过程被称为生产过程生产过程。而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资源被称为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经济学中,常常把生产要素归结为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四大要素。当我们在讨论土地、资本、劳动等市场要素的有效利用时,实际上就是在讨论资源的有效资源的有效利用利用问题。二、生产可能性与选择二、生产可能性与选择(一)生产可能性(一)生产可能性“大炮与黄油的矛盾”是经济
4、学家经常谈论的话题,大炮代表一个国家的军费开支,黄油代表民用开支。从简单起见,假设某国(经济体)只生产大炮和黄油两种物品,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大炮和黄油的生产量是一个此消彼涨的关系,多生产大炮就要少生产黄油,多生产黄油就要少生产大炮。根据该国的状况,大炮和黄油的生产存在表1-1所描述的六种可能性,组合A和组合F是该国把所有资源都用于生产大炮和把所有资源投入到黄油的生产上两种极端情况。用横轴表示黄油,纵轴表示大炮,把表1-1的六个组合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曲线,如图1-1,曲线AF即为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物品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的组合。根据图1-1所示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我
5、们可以分析和思考:(1)曲线AF上的任何一点都实现了大炮和黄油最大产量的组合,是有效率的,但社会在多种生产可能性中选择哪一种?(2)曲线AF线内的任何一点上(如G点上)不是最大数量的组合,为什么有时社会生产的大炮与黄油的组合达不到AF曲线,导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曲线AF线外的任何一点上(如H点上)是大炮与黄油更大数量的组合,但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无法实现,怎样才能使社会生产的大炮与黄油的组合超出AF曲线?(二)选择(二)选择 在解决资源的稀缺性与生产和需求欲望之间的矛盾时,每个民族、每个社会、每个国家、每个历史时期都必须解决三个基本的经济学问题。一是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生产多少?二是
6、如何来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三是为谁生产?以及怎样在社会成员中分配这些物品和劳务?这三个问题是经济学家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一切经济体制所共有的问题,虽然不同的经济体制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可供选择的有限资源,以求人类现在和将来无限欲望的最大满足。”萨缪尔森萨缪尔森曾给“经济学”下了一个试图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定义:“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做出最终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
7、。”三、资源利用三、资源利用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充分表明,即便社会资源是稀缺的,但稀缺的资源还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为社会中存在太多的失业和机器闲置。图1-1中的G点就是稀缺的资源被浪费的表现。另一方面,人类社会要不断发展,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水平,还要使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物品,如图1-1中的H点。这个问题就是如何使稀缺的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使稀缺资源能生产更多的物品。资源利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资源利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在经济学中,要解决的是“充分就业”问题,也即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消除失业和资本与土地的闲置?2为什么产量是不稳定
8、的,时高时低?在经济学中,要解决的是“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问题,也即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3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对生产有哪些影响?在经济学中,要解决的是“通货膨胀”的问题,也即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实现物价的稳定?以上三个问题是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四、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方式四、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方式(一)市场经济(一)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上的价格调节市场上的价格调节来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二)计划经济(二)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是由中央政府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中央政府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策的经济制度。(三)混合经济(三)混合经济
9、混合经济是一种市场和计划相结合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第二节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一、微观经济学一、微观经济学(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
10、(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基本假设: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完全信息。二、宏观经济学二、宏观经济学(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称为宏观经济学。对宏观经济学可以做以下四个方面的规范:(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二)微观经济学和宏
11、观经济学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者各有其研究的课题和相应的分析工具,存在着区别。但它们作为一门科学的一套理论体系或知识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又是密切联系的:首先,它们之间是整体与整体由以构成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其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者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的。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第三节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旨在回答“是什么”、“能不能做到”之类的实证问题。实证经济学是或者说可以是“客观的客观的”科学。实证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实在性。规
12、范经济学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要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可以归纳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可以归纳为:1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如果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则为规范经济学;如果仅仅是就事论事,那么就是实证经济学。2解决问题不同。如果解决的是“是什么”问题,则是实证经济学;如果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则为规范经济学。3是否具有客观性。规范经济学的分析结果带有较浓的主观色彩;而实证经济学的分析结果是客观的。4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二者并不是绝对排斥的。在现实经济分析中,两种方法是经常混合使用的。二
13、、实证分析方法二、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方法是经济分析中的最基本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则可以简化为某种能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的形式。实证分析是现代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最重要的分析方法。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应该把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三、实证分析工具三、实证分析工具(一)均衡分析(一)均衡分析 均衡(equilibrium)是从物理学中引进的概念。局部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在经济学中,大多采用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一般均衡
14、分析则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决定。(二)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二)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动的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现象的方法。比较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总量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
15、应的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动态分析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则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总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总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等。在微观经济学中,无论是个别市场的供求均衡分析,还是个别厂商的价格、产量均衡分析,都采用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学中,则主要采用的是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采用的主要是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三)经济模型(三)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是指用来描
16、述所研究的经济现象之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简单地说,把经济理论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就叫作经济模型。一个经济模型是指论述某一经济问题的一个理论,如前已指出,它可用文字说明(叙述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表达(代数法),还可用几何图形式表达(几何法、画图法)。(四)边际分析法(四)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实际上是把数学中的微分学引进了经济学,边际就是一阶导数。边际分析法是利用边际量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边际是额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个单位或最后一个单位。在经济学分析中,简单地说,边际是指对原有经济总量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严格地说,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
17、因变量的变动率。例例1-1汽车票价汽车票价某个体运输公司某线路的票价为100元,汽车在车站即将出发时,还有一个空位。有一个乘客只想花70元坐这辆车,70元低于每个乘客的平均成本80元。如果你是该个体运输公司的车主,你让不让乘客上车?从经济学的角度,应该让这个乘客上车。虽然70元低于票价100元,也低于汽车运输一趟所花费的每个乘客的平均成本80元,但车主为这名最后的乘客额外增加的成本只是在路上提供的一瓶饮料和汽车因此增加的一点汽油,在20元以内,这样,车主可以增加50多元的收益。一瓶饮料和汽车增加的一点汽油是边际成本,乘客的70元是边际收益。根据边际分析法,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企业就应该提
18、供这种产品和服务。例例1-2企业产品开发企业产品开发 某企业最近考虑开发一个产品,开发甲产品需要投入1000万元,开发乙产品需要投入800万元,企业的决策思路应该是怎样的?显然,开发甲产品的边际成本是1000万元,开发乙产品的边际成本是800万元,从经济学的角度,只要开发甲、乙产品的边际收益分别大于或等于1000万元和800万元,两个产品的开发都是有利的。如果开发的两个产品都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个时候,选择两个产品中边际收益减去边际成本中大得多的那个产品作为企业产品的开发对象。第四节第四节 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一、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一)古代和
19、中世纪的经济学说(一)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学说(公元前(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世纪)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二)近代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二)近代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世纪至19世世纪纪60年代)年代)近代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不过,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形成之
20、前,曾经有过一个重商主义经济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古典经济学主要的和典型的代表是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古典经济学的最主要成就是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为主要理论的一整套经济理论体系。(三)现代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三)现代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世纪70年代至年代至20世纪世纪30年代)年代)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叫做新古典经济学。它以18711874年经济学界所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为起点。这个重要事件就是后来经济学界所说的“边际革命”。这是指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和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同时各自独立地分别出版了他们启动“边际革命”的代
21、表性著作。而1874年,瑞士经济学家莱昂瓦尔拉斯也独立出版了从不同角度论述相同理论体系和观点的重要著作。从这三本著作开始,直至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艾尔弗雷艾尔弗雷德德马歇尔马歇尔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标志着新古典经济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成学理论体系的完成。新古典经济学对于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变化是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体的价值理论改变为边际效用价边际效用价值论值论,引进了数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由强调供给和生产转变为强调需求和消费。这种理论体系的主要代表是英国的马歇尔和皮古。直到20世纪30年代之前,新古典经济学一直是西方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和学说,被认为是比古典经
22、济学更为合理、也更为精致的理论体系。(四)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流派(四)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流派(20世纪世纪30年代中期以年代中期以后)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学开始出现了大的变化,即发生了“凯恩斯主义的革命凯恩斯主义的革命”。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倾向,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的时代。沿着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思潮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道路,经济学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发展变化,又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流派。二、近现代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二、近现代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一)(一)1776年亚当年亚当斯密代表作的产生是近现代西方经济斯密代表作的产生是
23、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经典性传世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国富论)。国富论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多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正是斯密的这部巨著开创了经济学说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所以,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正式出版标志着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第一次革命。(二)(二)19世纪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边际主义革命是近现代经济理年代以后出现的边际主义革命是近现代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论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瑞士的莱昂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几乎同时在不同的
24、国家、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从而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这就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所说的“边际主义革命边际主义革命”。“边际革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最终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体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系”。事实上,从“边际革命”起,直到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一直居于支配地位,这也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边际革命”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三)(三)20世纪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是近现代经济理论年代的凯恩斯革命是近现代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发展史上的第三次
25、革命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也就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在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理论上:理论上:凯恩斯反对代表基本传统理论观念的“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方法上:方法上:凯恩斯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克服了此前传统的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分开的“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这一做法开辟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时代。政策上: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
26、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特别是,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功能性的财政预算政策,主张以赤字财政政策来解决大的经济萧条和危机问题。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出现确实使西方经济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这也正是“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影响所在。(四)(四)20世纪世纪50年代货币学派的产生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年代货币学派的产生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革命论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20世纪506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发起了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这就是西方经济学家们所说的经济学说史上的第四次革命第四
27、次革命。弗里德曼的理论体系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稳定,主要是因为货币因素的扰动造成的。经济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货币问题。从政策方面来说,弗里德曼认为,财政政策对经济只能起到负面作用,只有适当的货币政策才能稳定经济,让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充分就业。(五)(五)20世纪世纪60年代的斯拉法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年代的斯拉法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五次革命发展史上的第五次革命 1960年英国经济学家皮罗皮罗斯拉法斯拉法出版了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在理论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震动。该书篇幅不大,但思想深刻,在复兴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价格理论,对新
28、古典经济理论体系进行了批判。斯拉法的这本书被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理论著作。它造成的影响不亚于一场“革命”。所以,斯拉法这本书的出版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五次革命第五次革命。(六)(六)20世纪世纪70年代以后的理性预期学派的挑战是近现代年代以后的理性预期学派的挑战是近现代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六次革命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六次革命 在20世纪70年代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过程中,产生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六次革命。这就是所谓“理性预期革理性预期革命命”。理性预期学派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理性预期的概念已经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并对以往的宏观经济理论模
29、型和政策效果分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被认为是对西方经济理论界的又一次革命。三、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三、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一)经济学的流派划分标准(一)经济学的流派划分标准 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与现代经济学思潮的划分标准是有所不同的。现代经济学思潮的划分标准是以对经济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为标准的。而现代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则要具体一些。一般说来,能够成为现代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划分标准是:理论观点上基本一致,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政策主张上基本一致的经济学派别。(二)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二)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既与
30、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这些经济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与下面三种情况密切相关:(1)由于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说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和补充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包括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剑桥学派,非均衡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希克斯的经济学体系,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2)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后遇到了经济“滞涨”的挑战,这时,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相对立的各种学说,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的情况下,出现了恢复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倾向,其中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主要有:货币主义学派,
31、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奥地利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芝加哥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3)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流派,也不同于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流派的非主流经济学派。这包括:瑞典学派,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体系,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新制度学派,激进经济学派。(三)现代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趋势的意义(三)现代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趋势的意义(1)现代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的趋势:主要经济思潮由轮流居于主要地位向更多相互渗透发展,经济思潮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但不会消失,而各种流派则变化较大。流派的时期特点和区域特点较为明显。(2)现代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
32、的趋势的意义:第一,反映了现实经济问题的要求和矛盾。第二,反映了经济发展中不同的利益和要求。第三,反映经济理论和认识的进步。第四,对提高我们学习和借鉴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思考题:思考题:你认为“资源诅咒”的形成原因何在?是否有破除的对策?资资 源源 诅诅 咒咒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1.什么是资源的稀缺性?为什么说资源的稀缺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2.什么是经济学所谓的“选择”?它要解决哪些基本问题?3.什么是资源利用?它包括哪些基本问题?4.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有何联系?5.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互动讨论互动讨论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需求和供给的含义;灵
33、活掌握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2.深刻理解需求曲线的形状和内在规律;领会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的内涵及原因;3.全面理解市场均衡的形成机制和变动规律。能力目标能力目标1.能够以动态思维方式,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供给现象;2.能够运用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领会商品价格联动机制。中国股市为何总是暴涨暴跌?中国股市为何总是暴涨暴跌?引入案例引入案例第一节第一节 需需 求求 理理 论论 一、需求与需求函数一、需求与需求函数(一)需求的含义(一)需求的含义需求又称为有效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即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价格数量”组合关系。这一概念强
34、调两个方面:第一,需求必须以个人愿望为出发点,没有愿望就不会产生实际的购买动机;第二,需求必须以购买能力为支持力量,没有购买能力,再强烈的购买愿望也无法转变为实际的购买行为。(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1.商品本身的价格商品本身的价格假定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通常的情况是,该种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越少;反之则反是。2.相关商品(主要指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相关商品(主要指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如果两种商品在功能上可以相互替代,我们称二者为替代品替代品关系。例如,钢笔和铅笔在更多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因此我们就可以称铅笔为钢笔的替代品,反之也可以称
35、钢笔为铅笔的替代品。显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其替代品,导致对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增加。这样,一种商品的需求需求量量变化往往与其替代品的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化同方向变化。如果两种商品在功能上必须配合着使用,我们称二者为互互补关系补关系。例如,钢笔和墨水、电脑与打印机、等等。显然,一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会提高消费者使用该商品的成本。因而下述结论应该成立: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需求量变动与其互补品的价格变动成反方向变化反方向变化。3.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 可支配收入是消费者购买愿望转化为购买行为的基础,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加,其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
36、就会增加;反之则反是。有些商品的需求则会随着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经济学中的恩格尔定理恩格尔定理就揭示了食品需求增长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反方向变动关系。4.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偏好 偏好就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其愿望能力的主观评价的倾向性。消费者偏好实际上是消费者购买愿望得以产生的内在基础,进而它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5.人口数量与结构人口数量与结构 人口数量的增减会直接影响需求的变化,而人口结构的变动则主要通过影响需求的结构而影响某类商品的需求。6.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如果消费者预期自己的未来收入上升,商品的价格也将上升,则消费者会增加当前的需求和消费;反之则反是
37、。7.政府的经济政策政府的经济政策 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会直接改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成本、未来预期等,因此会对消费者的需求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综上,如果将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把商品的需求作为因变量,则可以得到需求函数如下:二、需求表、需求曲线与需求定理二、需求表、需求曲线与需求定理(一)需求表(一)需求表 需求表就是表明商品价格与需求量相互关系的二维表格。例如,表2-1就是一个假想中的某商品的需求表,它明确表示了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二)需求曲线(二)需求曲线如果我们将商品价格和与之相对应的需求量的关系绘制在二维坐标平面内,就可以得到需求曲线。或
38、者说,需求曲线就是表示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价格同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几何图形。图2-1就是根据表2-1中的数据绘制的需求曲线。通常情况下,需求曲线一般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形状如图2-2。在图2-2中,价格由P1下降为P2时,需求量由Q1上升为Q2,反映了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其中,2-1a中的需求曲线为线性需求曲线,2-1b中的需求曲线则为非线性需求曲线。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即根据应用习惯,一般将需求量标示在横坐标轴,而将价格标示在纵坐标轴。(三)需求定理(三)需求定理 当价格上升时,人们通常会倾向于寻找并购买该种商品的替代品来替代价格上升的该种商品。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替代效
39、应替代效应。当价格上升时,如果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变,则人们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因而消费者会倾向于少购买该种商品。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与价格上升的情形相反,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则会发生下面的情况:第一,较低的价格吸引更多的替代商品的购买者,或者说,较低的价格能够带来新的购买者。第二,价格降低可使消费者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增加该种商品的购买量。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均具有上述关系,即二者成反方向变动规律。我们将这一规律称为需求定理需求定理。或者说,需求定理是指商品价格上升,则其需求量将下降;商品价格下降,则其需求量将上升的规律。但是,需求定理仍然存在例外需求定理仍然
40、存在例外,具体包括如下三种情形:第一,奢侈品,如珠宝、贵重首饰等等。第二,投机性商品和收藏品,如股票、黄金、邮票等。第三,低档生活必需品(也称吉芬商品吉芬商品)。三、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三、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一)需求量的变动(一)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由于价格变化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称为需求量的变动。例如,D=20P,价格从2上升到3时,需求量就会由10变动到5。从需求曲线上看,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沿着需求曲线发生位置移动。图2-3中,当商品价格由P1 下降P2,而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量就会由Q1增加到Q2,在需求曲线上就会表现为A点沿着需求曲线移动
41、到B点。(二)需求的变动(二)需求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非价格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在坐标平面上一般表现为需求曲线的水平移动。见图2-4。图中假设非价格因素发生变化(如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那么在每一个相同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的需求数量都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最终结果就表现为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水平移动。假定每个消费者对于X商品的需求函数均为Q=20-4P,市场上一共有100个消费者,则市场需求函数就是QM=100(20-4P)=2000-400P。这时,我们可列该商品的市场需求表为表2-2,并据此绘制出市场需求曲线为图2-5。第二节第二节 供供 给给
42、理理 论论 一、供给与供给函数一、供给与供给函数(一)供给的含义(一)供给的含义 单一厂商的供给是指厂商或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强调两个方面:第一,厂商在可以获得利润的预期下愿意向市场提供产品是供给概念的基础;第二,企业在规模、技术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所具有的生产能力是供给概念的直接保证。(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既然供给是厂商生产愿望和生产能力的综合,那么凡是能够影响生产愿望和生产能力的因素均构成影响供给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2)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3)生产要素的价格。(4)厂商目标。(5)厂
43、商技术进步程度。(6)政府经济政策。(7)厂商的预期。(8)社会习俗、经济体制等。综上,如果我们把影响供给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将企业的供给量作为因变量,则可以建立下面的多元供给函数:为了简化问题,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我们只考虑商品本身价格对该种商品供给量的影响,则我们可以得到一元供给函数如下:二、供给表、供给曲线与供给定理二、供给表、供给曲线与供给定理(一)供给表与供给曲线(一)供给表与供给曲线 厂商在特定的时期内愿意而且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商品数量与该种产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把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反映在坐标平面内,就可以得到供给曲线。表2-3是一个假想的某种商品的价格-供给
44、量关系表。根据表2-3我们可以得到该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如图2-6。实践证明,图2-6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大多数商品的供给曲线均具有类似特征,即价格与供给量呈同方向变动关系。当然,该图基本是一个线性供给曲线。图2-7为非线性的供给曲线。图2-7中,横轴表示商品的供给量,纵轴表示商品的价格,S代表供给曲线。尽管图中S是非线性的供给曲线,但它与线性供给曲线具有的共同特征在于二者均反映了供给量与商品价格的同方向变动关系。而这一变动关系又具体可描述为供给定理。(二)供给定理(二)供给定理 供给定理是指当非价格因素保持不变时,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关系。供给定理概括了绝大多数商品供给量随价
45、格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但是,这一定理仍然存在例外情况。劳动的供给就是一例。一般而言,在劳动者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工资的提高将会刺激劳动力的供给增加;但是,当工资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工资继续提高,劳动的供给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出现绝对减少的情况。如图2-8所示。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因为在工资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劳动者在收入和闲暇之间可能更为偏好前者,从而提高工资会促使劳动者增加劳动供给;但是,在工资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劳动者可能就会更加偏好闲暇,工资水平越高,对闲暇的需求越大,因而减少劳动的供给。三、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三、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一)供给量的变动(一)供给量的
46、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非价格影响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而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在供给函数中,价格P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导致供给量S的一个变化。因此,供给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就变现为供给曲线上的某一点沿着供给曲线移动到供给曲线上的另一点。图2-9中,当商品价格由P1 上升到P2,而其他条件不变时,供给曲线上的A点就会沿着供给曲线移动到B点。(二)供给的变动(二)供给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非价格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发生变化时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由于排除了价格因素的变化,所以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供给的变动就表现为供给曲线的水平移动:供给增加,则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减少,则供给曲线
47、向左移动。见图2-10。第三节第三节 均衡价格及其变动均衡价格及其变动 一、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一、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相等时的市场状况为市场均衡市场均衡,而达到市场均衡时的商品价格和商品数量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一般情况下,只要市场供给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是已知的,就可以通过下列联立方程求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利用几何图形来描述市场均衡,我们可以将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叠加在同一坐标平面内。二者的交点即为市场均衡点,此时的价格和数量分别就是市场均衡价格和市场均衡数量。具体可见图2-12。图2-12中,市场需求曲线D与市场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决定了此时的市场均衡价格为P
48、*,市场均衡数量为Q*。当价格高于P*,比如为P1时,市场供给大于市场需求,市场存在过剩,价格存在向下的压力;当价格低于P*,比如为P2时,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给,市场存在短缺,价格存在向上的压力。无论是过剩还是短缺的存在,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市场价格和供求数量均存在着向均衡价格P*和均衡数量Q*收敛的趋势,最终在E*处实现市场均衡。二、供求定理与市场均衡的变动二、供求定理与市场均衡的变动 在竞争市场上,市场价格向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收敛的状况我们称之为供求定理。供求定理基本可分解为四个方面:第一,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和均衡数量的增加;第二,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和均衡数量的减少
49、;第三,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和均衡数量的增加;第四,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和均衡数量的减少。需求的变动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的变需求的变动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而与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动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而与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上述供求定理的内容可通过图2-12显示出来。第四节第四节 价格政策价格政策 当今大多数国家采取了混合经济体制,政府在经济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发挥着“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从微观角度看,政府为了实现经济目标,往往会对市场进行适当的价格干预,制定价格政策。而这种价格政策有两种,分别为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一、
50、支持价格一、支持价格 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支持某些弱势产业或特殊行业的发展而规定的该行业的最低产品价格。一般来说,支持价格总是要高于市场均衡价格。“谷贱伤农谷贱伤农”图2-13显示了政府对某种产品实行支持价格政策的原理和结果。图中P*和Q*为市场供求力量自发决定的均衡价格和数量。P1为政府所实行的支持价格。在支持价格下,消费者按照P1的价格购买商品,这时市场供给大于市场需求。为了使剩余产品Q1-Q0 出清,政府按照P1的价格全部购买。二、限制价格二、限制价格 限制价格是政府出于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尤其是某些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过快)的考虑而制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理论理论上讲,限制价格总是低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