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J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1.2.烛之武退秦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
2、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退”活用为“使退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转的别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左传简介,左传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简介,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
3、治通鉴等。,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鉴赏分析全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公、侯、伯、子、男),以:因为。,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贰: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军:驻军。名词动词,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试分析。,秦晋围郑示意图,秦、
4、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故事背景,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p)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
5、、齐、秦四国联军, 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故事背景,第一段:秦晋围郑。共有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属于开端,从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内容上交代的形式。 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秦晋围郑,来势凶猛; 弱小郑国,危如累卵。,齐桓公姜小白,秦穆公赢任好,春秋五霸,宋襄公子兹甫,春秋五霸,楚庄王熊(芈)
6、侣,晋文公姬重耳,春秋五霸,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一段,秦军,晋军,开端,秦晋围郑,发展,高潮,结局,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若:如果。使:派遣,师:军队。,之:代词,他。,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
7、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犹:尚且,为:做(什么)已,同“矣”,而:承接关系连词,“才”,是-也:是,代词,这。也,判断句的标志。,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烛之武其人
8、,想一想,?,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侧面烘托,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自责(情),晓义(理),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 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秦军,开端,秦晋围郑,晋军,发展,临危受命,烛之武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服秦伯退兵呢?结果如何?,齐读第三段,共同探讨。,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1、欲扬先抑,以退为进,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有关官员),对对方的敬称,当夜,烛之武用绳子从城
9、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这段采用了什么方法?,烛之武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鄙:把作为疆界,焉:怎么,疑问代词,陪:通“倍”,增加,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形作动,2、阐述利害,晓之以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
10、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3、以利相诱,为秦着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共:通“供”,乏困:缺少的物资。,形名,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4、引史为例,巧设离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晋君,为:w i 介,给,赐:恩惠,朝:早晨在早上,夕:傍晚在晚上,名作状语,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
11、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之:主谓之间,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公死,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背景介绍(二),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12、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背景介绍(二),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厌:通”餍”满足,封:使作疆界。,阙:通“缺”,削减,焉:哪里,利:使获利,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何厌之有:有何厌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5、推
13、测未来,劝秦谨慎,秦军,开端,秦晋围郑,发展,临危受命,晋军,夜缒而出,高潮,劝退秦师,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阐明利害,晓之以理,以利相诱,为秦着想,引史为例,巧设离间,推测未来,劝秦谨慎,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说:通“悦”,高兴。,乃:于是。,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于是,秦伯就率军回国了。,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赏析其高妙的劝说艺术。,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技巧,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利用矛盾; 讲究语言艺术。,机智善辩的外交家,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
14、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之:代指秦军,夫(f )人:那人,因:依靠,敝:损害,所与:同结盟,知:通“智”,其:还是。表商量语气,微:假如没有,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易:代替,“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晋文公重耳返国即位。,晋文公为什么不进攻秦国军队?,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
15、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对秦国心怀感恩之心,“义”作祟。,秦军,开端,秦晋围郑,发展,临危受命,夜缒而出,高潮,劝退秦师,晋军,结局,秦晋退兵,烛之武的语言艺术,郑 亡 (言于秦),亡 郑 (害于秦),舍 郑 (利于秦),赐 晋 (负于秦),肆 晋 (阙于秦),晓 以 利 害,处处言秦,处处为郑,明则为秦,暗则图晋,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8 “君”,6 “郑” 。)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1、郑既知亡,对秦,退出(示弱),2、亡郑陪邻,对秦,有害(离间),(表面),3、舍郑利
16、秦,对秦,有利(利诱),4-5、亡郑阙秦,对秦,有大害(瓦解),(深层),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烛之武谋略小析,处处言秦,处处为郑,明里为秦,暗则为郑,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 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请用简洁的语言(或一副对联)概括各段内容。,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秦晋退兵,1、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2、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3、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 4、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