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史前文明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241415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史前文明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台湾史前文明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台湾史前文明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台湾史前文明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台湾史前文明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臺灣史前文明前言在三百萬年至一萬年前這一段遠古時代,地球歷經多次的冰河時期,台灣與大陸間的海峽也時存時沒,當海峽成為陸地時,許多大陸上的動植物紛紛遷移來台,獵人們追隨獵物的腳步,也來到台灣,在台南出土的左鎮人與台東的長濱人,就是這一批最早的台灣人。一萬年前,台灣海峽上升成為今日的面貌,而在長濱人與左鎮人神秘消失後,善於航海的南島民族先後渡海來台,成為現今台灣原住民的祖先,開啟了台灣島史的新一頁。台灣最古老的人類台灣目前出土的考古遺址中,年代最古老的便是出土於台東縣長濱鄉的長濱文化,他們出現的時間不會晚於15000年前,最可能約在50000年前。但在約5000年前,長濱文化突然在台灣島上消失,之

2、後的新石器時代與鐵器時代文化,都與長濱文化沒有承續關係,而是在冰河時期結束,台灣重新成為海島後,才由海上傳進來的新文化,以大坌坑文化為代表。公元前2500年前後,許多不同系統的新石器時代紛紛在台灣各地出現,學者推測可能與南島民族的遷移有關。是不是祖先台灣島上發現許多的考古遺址,這和來到台灣已經數千年的原住民之間是否有關係呢從文化特質來看,確有類似之處,如圓山文化人就有鑿齒的習慣,原住民中如泰雅、賽夏、布農、邵與部分的平埔人,也有相同的習俗。根據目前研究成果確定,部分遺址與原住民間的關聯,如北部地區十三行文化(分布於台北盆地內淡水河兩岸低地及河口沿岸一帶)、番社後文化(三芝到金山之間的北海岸)、

3、埤島橋文化(淡水河口兩岸到金山之間的北海岸,以及台北盆地西北側)和凱達格蘭族之間關係密切;舊社文化(三芝以東的北海岸地帶及蘭陽平原)亦與巴賽族、噶瑪蘭族有關。而中部地區的番仔園文化與拍瀑拉族;南部的蔦松文化(1400550B.P.)與西拉雅族;東部靜浦文化與阿美族之間,也都有密切的關聯。消失的矮人台灣原住民中有不少族有矮黑人的傳說,包括賽夏、泰雅、魯凱、排灣、阿美、邵、鄒、布農、噶瑪蘭等,當中最著名的便是賽夏族的矮靈傳說。由於這些傳說分布極廣,令人不由得懷疑矮人存在的真實性。在這些傳說中,矮人多半居住在山中或森林,擁有高明的手藝與技術,並懂得法術,具備超能力,而且在各地,矮人的生存年代都早於先

4、住民,最後也都被後來的南島民族殲滅或趕走。矮黑人的傳說也令人想起在菲律賓、馬來半島、印度南部的小黑人,這些民族的語言隸屬至今不明,在遠古時代,這些民族是否曾經分布到台灣呢?在缺乏證據下,這個問題尚待進一步的澄清。臺灣的史前時代考古發現臺灣史前文化的來源不只一處,臺灣附近海域的航海交通要比一般人所想像的更早。分布在臺灣的史前遺址已有一千多處,包含著約十四個史前文化,時間則跨越了至少一萬五千年鳥居龍藏(1897):臺灣史前文化的主人是來自馬來語系的一支鹿野忠雄(1943):將臺灣的史前文化分為七個文化層,最早(最基底)的四層來自中國大陸東南,中間兩層來自中南半島,最晚近的一層則從菲律賓傳入。臺灣光

5、復後,考古學者們發現更多的遺址,蒐集到更多資料,加上碳十四測年法及植物花粉分析法等技術的引進,使得臺灣史前文化層次的架構更加清晰。台灣的史前文化台灣的史前文化由舊石器時代開始,台灣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依照使用的器物分期,大概可以分為下面幾個階段:舊石器時代(距今650030000):長濱文化長濱文化新石器時代早(距今45006500):大坌坑文化大坌坑文化新石器時代中(距今35004500):圓山文化圓山文化、繩紋紅繩紋紅陶文化陶文化新石器時代晚(距今20003500):卑南文化卑南文化、麒麟文麒麟文化化金屬器時代(距今4002000):靜浦文化、番仔園文化靜浦文化、番仔園文化舊石器時代舊石器

6、時代更新世末期,也是冰河期的晚期,臺灣海峽還是陸地,人類可以輕易地隨狩獵的動物由中國大陸來到臺灣,進而定居臺灣。但是到了全新世(約一萬二千年前),冰河消退形成臺灣海峽,阻隔了大陸與臺灣的交通,此後大陸地區逐漸演變為新石器時代,而臺灣則可能因為長期的孤立而停滯在舊石器時代。這個時期的史前人類以小群體的方式活動、居住,並以狩獵採集為生,石器完全以敲打的方式製作,技術仍相當原始,也還沒有燒製陶器的技術。這個文化一直延續到五千年前左右。長濱文化是臺灣舊石器時代的代表,時間大約在五千多年前到一萬五千年前之間,甚至可能推溯到五萬年前,是臺灣最古老的史前文化。當時人們以狩獵與採食為生,還沒有農耕和畜牧,也沒

7、有磨製石器和製造陶器的技術,他們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用敲擊製成的石片器和砍伐器,此外他們也使用骨器。代表性遺址有八仙洞遺址、小馬海蝕洞遺址、鵝鑾鼻第二遺址、龍坑遺代表性遺址有八仙洞遺址、小馬海蝕洞遺址、鵝鑾鼻第二遺址、龍坑遺址。址。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約六、七千年前,另一群人由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帶入了新石器時代文化,學者稱之為大坌坑文化。這個文化廣泛分布在臺灣全島(尤其是沿海)及澎湖,以繩紋陶為主要特色。約四千五百年前,以大坌坑文化大坌坑文化為基礎,發展出繩紋紅陶文化繩紋紅陶文化,但是與大坌坑文化僅略有差異而已。兩者在文化內容上一直維持很高的同質性。約三千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前,臺灣的史前文化展現出

8、繽紛多樣的面貌。文化分化十分顯著,各地史前文化的來源與發展方向並不相同,遺址也急遽增加,從海濱、平原、丘陵到高山都有這一時期的遺址存在。這個時期已有定居的聚落,發展成部落社會,有農耕及畜牧,製作石器的技術越來越進步,也開始有製陶、紡織、編織等工藝。大坌坑文化大坌坑文化大坌坑文化是臺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時間大約在六千多年前到五千年前之間,又稱為粗繩紋陶文化。遺址多出現在海濱、河口或湖濱,是一個適應海洋、河流、沼澤等環境的文化。許多學者認為,大坌坑文化是從大陸東南沿海移入的新文化,而且是南島民族最早的祖先之一是南島民族最早的祖先之一。代表性遺址有大坌坑遺址、鳳鼻頭遺址、八甲遺址、長光遺址、果葉

9、遺址。細繩紋陶文化細繩紋陶文化大約在四千五百年前到三千五百年前之間,臺灣的史前文化由大坌文化逐漸演變到另一個階段。考古學者稱為細繩紋陶文化或繩紋紅陶文化。這個文化廣泛分布在全臺灣各沿海地區,晚期沿河谷向內陸移動。學者按各地區細繩紋陶文化的差異又區分為牛罵頭文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東部繩紋陶文化化、牛稠子文化、東部繩紋陶文化等。陶器表面的細繩紋是它們的共同特徵。生活型態以穀類農業為主,但狩獵及漁撈仍佔重要地位。代表性遺址北部:萬里加投遺址中部:牛罵頭遺址南部:牛稠子遺址、鳳鼻頭遺址、墾丁遺址東部:富山遺址澎湖:鎖港遺址圓山文化圓山文化圓山文化是距今約四千五百年到二千多年前,流行於臺北盆地的史前

10、文化,是繼大坌坑文化之後,來自大陸東南沿海的另一批移民。當時臺北盆地是個湖泊,人們就住在湖濱較高處,以農業及漁獵為生,並且已懂得栽種稻米。圓山文化的器物以有肩石斧、有段石錛、大型磨製石鏟及雙口圈足罐最具特色。代表性的遺址:圓山遺址、芝山岩遺址、土地公山遺址、狗蹄山遺址。大湖文化大湖文化距今約三千五百年到二千多年前分布於大湖臺地和臺南臺地。有的學者依地域性的差異將大湖文化分為大湖文化相及烏山頭文化相。特色:貝塚和大量使用骨、角、貝器陶器以紅、黑兩色為主。大湖文化相以紅陶較多,且常有帶狀的波浪紋圍繞在陶器唇口及頸部烏山頭文化相則以黑陶佔大多數,且很少有紋飾。代表性的遺址:大湖遺址、鳳鼻頭遺址、烏山

11、頭遺址。營埔文化營埔文化臺灣中部地區繼牛罵頭文化之後的黑陶文化約三千五百年到二千多年前,人們逐漸沿大肚溪和濁水溪河谷向內陸移動,直到現在的埔里盆地和集集附近陶器以灰黑色陶罐及陶缽為主,表面常有豐富的紋飾。以羽狀紋、凹弦紋、刺點紋、圓圈紋等為基本圖案,依各種排列組合組構成不同的樣式。這些構圖具有對比調和、平衡對稱的特點,充分表現他們的美感及藝術才能。代表性的遺址:營埔遺址、大坪頂遺址、洞角遺址、大馬璘遺址、水蛙堀遺址。鳳鼻頭文化鳳鼻頭文化主要分布於後勁溪以南到恆春半島南端的海岸。距今約三千五百年到二千年前,與大湖文化並存而且有某種程度的交流。陶器類型與大湖文化類似,但仍有許多特色是大湖文化所沒有

12、的。鳳鼻頭文化的陶器以棕褐色為主,燒製的火候較高,陶質較硬。陶器有紋飾的比例很高,大多是以拍印的方式形成羽狀紋、刺點紋,也有蓆紋及籃紋。彩陶則以紅彩繪成幾何形花紋。代表性的遺址有鳳鼻頭遺址、桃子園遺址、鵝鑾鼻第二遺址。卑南文化卑南文化主要分布於花東海岸南段、花東縱谷及臺東平原。極盛的年代大約在三千五百到二千年前,與麒麟文化並存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遺物種類繁多,除了石柱、石板棺、石梯、石臼等大型遺物,還有各式陶器、石器及玉器,精緻的玉器或陶罐通常做為陪葬品。農業及狩獵相當發達,已有某種程度的社會階級和社會組織。Note:卑南文化與卑南族文化完全不同,也沒有證據可以證明兩者的關係。代表性的遺址有卑南

13、遺址、富山遺址、加路蘭遺址、老番社遺址、三和遺址、掃叭遺址、公埔遺址。麒麟文化麒麟文化麒麟文化主要分布於海岸山脈中段的山麓。年代與卑南文化相近,距今約三千年前左右。最大的特色是巨石,其中包括單石、岩棺、石壁、石輪等類型,因此又稱為巨石文化。這些加工過的巨石可能和祭祀活動有關。這種巨石的特色,在臺灣其他地區都不曾出現,它的淵源可可能與中南半島的巨石文化有關。能與中南半島的巨石文化有關。代表性的遺址有都蘭遺址、泰源遺址、麻竹嶺遺址、麒麟遺址、白守蓮遺址、白桑安遺址、忠勇遺址、膽曼遺址。花岡山文化花岡山文化分布於臺灣東海岸的北段,又稱為大坑文化某些器物特徵及製作方式採借自臺灣北部的圓山文化,但是某些

14、文化內涵也和卑南文化及麒麟文化相似。從文化內容及地理位置來看,它代表了新石器時代臺灣東部及北部的交流。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在表面塗有紅彩,大型的陶製甕棺是花岡山文化在東海岸地區迥異於其他文化的主要特色。代表性的遺址有花岡山遺址、嶺頂遺址、大坑遺址、鹽寮遺址。鐵器時代鐵器時代約一千五百年前,製作鐵器的技術傳入臺灣,使得臺灣史前文化進入另一個新階段。隨著鐵器等金屬器的增加,石器的數量顯著減少。除了鐵器之外,也出現銅飾、金飾及玻璃裝飾品,燒製陶器的火候較高且較為堅硬。從十三行遺址出土的唐宋時代古錢,可以推測當時已有和中國大陸貿易的情形。這一時期的文化可能是原住民與平埔族早期所留存的文化。靜浦文化靜浦

15、文化主要分布在東海岸中南段的縱谷與海階,距今約一千五百年到二、三百年前,是臺灣東部鐵器時代的代表。除鐵器之外,也出現銅飾、金飾及瑪瑙、琉璃等來自海外的裝飾品。石器不多,陶容器趨向大型化,質地較粗厚。由於陶器的器型、種類和傳統阿美族陶器十分類似,而且遺址大多位於阿美族傳說中的舊社,因此推測靜浦文化是阿美族祖先所留下的文化,也因此又稱為阿美文化。代表性的遺址有白桑安遺址上層、靜浦遺址、水璉遺址、富南遺址。蔦松文化蔦松文化主要分布在臺南縣及高雄縣一帶,是臺灣西南部鐵器時代的代表。陶器以無紋飾的橙紅色陶佔多數,還有許多陶環及陶支腳,但最特別的器物是小陶罐及陶製的鳥頭形器。小陶罐大多為黑陶,質地堅硬且表

16、面光滑。鳥頭形器頂端鳥頭為實心,下端為空心且有一穿孔,這兩種器物應該都和祭祀有關。許多證據都顯示西拉雅族很可能就是蔦松文化的主人。代表性的遺址有蔦松遺址、覆頂金遺址、西寮遺址、看西遺址。十三行文化十三行文化大約二千年前,十三行文化在臺北盆地附近興起,後來散布到北部海岸,甚至到達宜蘭境內。十三行文化的陶器質地堅硬,外表有幾何形紋飾,工具以鐵製作,有自行煉鐵的技術。房屋為木造干欄式建築,以種稻為生,但狩獵、捕魚、採貝仍很重要。埋葬習俗方面,流行側身屈肢葬。從出土的唐宋古錢及金飾、玻璃手環等,可知他們有海外貿易的情形。考古學家推測,十三行文化和臺灣北部的凱達格蘭族有密切關係。代表性的遺址有十三行遺址

17、、西新庄子遺址、社子遺址、小基隆遺址、大竹圍遺址、流流遺址、普洛灣遺址。資料來源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http:/www.dmtip.gov.tw/Museum/Article.aspx?CategoryID=15考古學習網http:/archae.nmp.gov.tw/index.aspx台灣史前文化http:/twstudy.sinica.edu.tw/twstudy/history/text/book.html#man_naturehttp:/twstudy.sinica.edu.tw/twstudy/preHistory/index.html延伸閱讀臧振華,臺灣考古,台北:文建會,民國88年,初版。劉益昌,1992,台灣的考古遺址。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劉益昌,1993,史前文化。台東: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劉益昌,1996,台灣的史前文化與遺址。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台湾史前文明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