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宋】杨万里杨 万 里 简 介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二十四年(宋高宗年号,1131-1162)中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作品语言通俗明畅、清新自然且幽默情趣,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称为“诚斋体”。走近杨万里杨 万 里 简 介 杨万里一生作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等。走近杨万里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于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径衢州,正
2、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背 景 探 寻正音朗读插秧歌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mu)蓑(su)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唤渠朝(zho)餐歇半霎(sh),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sh)未匝(z),照管鹅儿与雏鸭。插 秧 歌(1)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2)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3)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是否吃饭。(4)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家里的小鹅小鸭,不
3、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插秧歌文意理解 所谓“插秧”,是指将稻秧栽到稻田里。插秧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插秧劳作的情景。文 题 解 读插秧,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育种的时候插秧,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秧田秧田稻田稻田拔秧抛秧插秧接秧接秧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勾勒勾勒出一幅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一齐全家一齐出动出动,分工明,分工明确,各尽所能确,各尽所能,配合默契,配合默契。田夫田夫抛抛秧田妇秧田妇接接
4、,小儿,小儿拔拔秧大儿秧大儿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诗人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头盔和铁甲都是战士打仗必备的装束,如此比喻,也就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实际上饱含苦涩意味,表现了农民的艰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雏鸭。”如何理解这里的“只不答”,从这四句能看出劳动人民怎样的品质?送饭人(妻子)招呼农夫休息送饭人(妻子)招呼农夫休息一会儿,并且
5、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吃早饭。“低头折腰只不答低头折腰只不答”是农夫的是农夫的反应:他(们)依然低头弯腰的反应:他(们)依然低头弯腰的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歇”或者不或者不“歇歇”。事实上事实上,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们不能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们不能“歇半霎歇半霎”的原因: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秧还,秧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歇半霎”呢呢?作作者模拟者模
6、拟农夫的口吻,写出农夫对妻子的农夫的口吻,写出农夫对妻子的嘱咐。嘱咐。由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全都表现了出来。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抛秧接秧图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农夫应答图 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结合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从内容上来看从内容上来看,直接,直接从现实生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因而既形象形象自然自然,又,又新鲜风趣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富有生活趣味。味。从语言形式来说从语言形式来说,浅近浅近明白明白的语言的语言和和流畅直至的章法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近于口语,生动活泼口语,生动活泼。从感情来看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