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说师说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尺矣。(宋史宋史杨时传杨时传)1.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和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和相关文学常识,通过朗读,梳理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通过朗读,梳理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2.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与探究,培养学生通过讨论与探究,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教师的作用,从认识教师的作用
2、,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培养学生尊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韩愈(韩愈(768768824824),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昌黎”,谥号文(经天纬地曰谥号文(经天纬地曰“文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韩吏部”,唐代散文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唐代散文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昌黎先生文集。宋朝的苏东坡在文中盛赞韩愈。宋朝的苏东坡在文中盛赞韩愈“文文起八代之衰起八代之衰,道
3、济天下之溺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而勇夺三军之帅”,前两前两句就韩愈的文学成就而言句就韩愈的文学成就而言,后两句写的是韩愈在仕途上的一件大作为后两句写的是韩愈在仕途上的一件大作为,突显出韩愈耿直不惧的个性突显出韩愈耿直不惧的个性 。八代之衰顿起,听石鼓歌,诵佛骨表,八代之衰顿起,听石鼓歌,诵佛骨表,舍坡老雄词而外,更谁渡海与齐名?舍坡老雄词而外,更谁渡海与齐名?频年与公有缘,宿太安驿,登阳城山,频年与公有缘,宿太安驿,登阳城山,皆先生宦辙所经,每以采风深尚友;皆先生宦辙所经,每以采风深尚友;古文运动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
4、是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
5、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韩愈写师说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
6、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师说,因抗颜,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是难能可贵的。“说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
7、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师说。所以所以师师说说,即,即“说师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从师”的道理,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弊,宣扬从师的道理。句句读(读(dudu)或或不不焉焉(fufu)经经传(传(zhunzhun)近近谀(谀(yy)老老聃(聃(dndn)传传道道(chunchun)李李蟠(蟠(pnpn)苌苌弘弘(chnchn)无无少(少(shosho)择师而择师而教教之之(jiojio)不耻不耻相相师师(xinxin)1.1.
8、听配乐范读。听配乐范读。2.2.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3.3.分组朗读课文。分组朗读课文。1.1.通假字通假字传道受业解惑传道受业解惑或不焉,或师焉或不焉,或师焉“受受”通通“授授”,传授。,传授。“不不”通通“否否”。2.2.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停顿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停顿惑惑/而不从师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先乎吾夫夫/庸知庸知/其年之先后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生于吾乎吾从吾从/而师之而师之(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学问的人。(古)特殊指示代词(古)特殊指示代词“所所”与介词与介词“以以”结
9、合,译为结合,译为用来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3.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古之古之学者学者必有师必有师所以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受业解惑也(古)小的方面;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古)小的方面;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小学小
10、学而大遗而大遗句读句读之不知之不知今之今之众人众人古之学者必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吾吾师师道也道也吾从而吾从而师师之之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巫医乐师师百工之人百工之人十年春,齐十年春,齐师师伐我伐我名词,老师名词,老师4.4.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动词,学习动词,学习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师为师动词,从师动词,从师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名词,军队名词,军队师道之不师道之不传传也久矣也久矣所以所以传传道受业解惑也道受业解惑也六艺经六艺经传传皆通习之皆通习之朔气朔气传传金柝金柝舍相如广成舍相如广成传传舍舍动词,流传动词,流传动词,传授动词,传授名词,古代解释经书
11、的书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动词,传递,传送动词,传递,传送名词,客舍名词,客舍名词,道理名词,道理有有“风尚风尚”的意思的意思名词,道德学问名词,道德学问名词,疑难问题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形容词,糊涂动词,遇到疑难问题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传传道道受业解惑也受业解惑也 师师道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相似也相似也惑惑之不解之不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惑矣矣惑惑而不从师而不从师其其下下圣人也亦远矣圣人也亦远矣而而耻耻学于师学于师小小学而学而大大遗遗位卑则足位卑则足羞羞吾从而吾从而师师之之吾吾师师道也道也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5.5.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
12、现象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耻为耻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大的方面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羞为羞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师为师名词作动词,学习名词作动词,学习6.6.文言虚词文言虚词 乎乎(1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介词,相当于“于于”,前一个是,前一个是“在在”的意思;后一个是的意思;后一个是“比比”,表比较表比较)(2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译为“吗吗”)(3 3)其皆出于此乎)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语气助词
13、,表揣测,译为“吗吗”或或“吧吧”)(4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助词,表感叹,与与“嗟嗟”连用,译为连用,译为“唉唉”)而而(1 1)人非生)人非生而而知之者知之者(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2 2)惑)惑而而不从师不从师(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3 3)吾从)吾从而而师之师之(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4 4)择师)择师而而教之教之(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5 5)授之书)授之书而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并列)(6 6)小学)小学而而大遗大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7 7)则群
14、聚)则群聚而而笑之笑之(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8 8)如是)如是而而已已(与(与“已已”连用,表陈述语气)连用,表陈述语气)之之(1 1)古)古之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必有师(助词,的)(助词,的)(2 2)人非生而知)人非生而知之之者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 3)道)道之之所存,师所存,师之之所存也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子独立性)(4 4)夫庸知其年)夫庸知其年之之先后生于吾乎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消句子独立性)(5 5)师道)师道之之不传也久矣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
15、子独(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立性)(6 6)欲人)欲人之之无惑也难矣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立性)(7 7)彼童子)彼童子之之师,授师,授之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代词,指代童子)(8 8)句读)句读之之不知,惑不知,惑之之不解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9 9)巫医乐师百工)巫医乐师百工之之人人(代词,这,这一类)(代词,这,这一类)(1010)郯子)郯子之之徒徒(代词,这,这一类)(代词,这,这一类)(1111)作师说以贻)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之(代词,
16、他,指代李蟠)其其(1 1)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 2)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生乎吾前”者)者)(3 3)夫庸知)夫庸知其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代词,他的)(4 4)其其皆出于此乎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 5)其其可怪也欤可怪也欤(副词,与(副词,与“也欤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相当于“这不是这不是吗?吗?”)(2 2)不拘于时,学于余。不拘于时,学于余。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之之”为
17、提宾标志为提宾标志(1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被动句式被动句式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7.7.特殊句式特殊句式1.1.作者认为作者认为“师师”的职责范围是什么?的职责范围是什么?“从师从师”的原则是什的原则是什么?正确的师生关系是什么?么?正确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提示提示】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之所存也。关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关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18、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 2第一自然段正面立论,作者是从哪几个层次来第一自然段正面立论,作者是从哪几个层次来 分分析论述的?析论述的?【提示提示】第一层,第一层,“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来,立足古代,突兀而来,立足古代(两汉以前两汉以前),提出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论述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第二层,正面论述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传道传道”是核心,是核心,“受业受业”是手段,是手段,“解惑解惑”是老师最是老师最基本的任务。基本的任务。第三层,从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阐明从师的必要第三层,从反面论述无师不能
19、解惑,阐明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有疑难问题是客观存性。人非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有疑难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要解决疑难问题必须从师。在的,而要解决疑难问题必须从师。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以师。以“吾吾”之语气言之,有切身之感受。之语气言之,有切身之感受。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 3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20、。作者是分几个层次论证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是分几个层次论证的?【提示提示】本段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慨叹师道不传,指本段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第二层,把第二层,把“古之圣人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为愚”的原因。的原因。第三层,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第三层,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
21、师的现象对比,批评批评“今之众人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做法。的不明智的做法。第四层,把第四层,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与“士大夫之族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耻于从师的恶习。4.4.上面第一、二自然段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要从师上面第一、二自然段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第三自然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第三自然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进一步阐述要从师学习的道理的呢?进一步阐述要从师学习的道理的呢?【提示提示】第三自然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为例第三
22、自然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为例,进进一步论证论点,使文章有极大的说服力。一步论证论点,使文章有极大的说服力。“圣人无常圣人无常师师”,孔子曰:,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既说明了从既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原则,而且为第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原则,而且为第一自然段一自然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古之圣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事例选得提供佐证,事例选得非常精当,是典型的举例论证方法。最后从孔子的事例非常精当,是典型的举例论证方法。最后从孔子的事例
23、中推出中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的结论。5.5.第四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第四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么?【提示提示】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对士大夫们“不从师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最后一段交代了写作本文的原因。最后一段交代了写作本文的原因。6.6.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
24、点?【提示提示】(1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2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3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传世名言韩愈传世名言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马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韩愈治学名联)云
25、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原毁)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送孟东野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进学解)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原毁)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调张籍)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原道)1.1.背诵全文。背诵全文。2.2.整理本文文言知识。整理本文文言知识。3.3.写一篇写一篇师说师说读后感,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