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教材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333099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教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教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教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教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教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二章 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解释第1页,共51页。第一节 绪论一、关于人性的假设与犯罪性(一)性恶论1.中国古代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doc2.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人的本质是反社会的。个体生理就具有自我享乐的本能(二)性善论1.儒家的性善论孟子性善论.doc 性本善第2页,共51页。2.马斯洛的性善论(三)性善恶说(社会契约论)性三品性三品.doc上品中品下品柏拉图柏拉图的人性论.doc社会契约论第3页,共51页。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两个理论前提:人生而自由、社会秩序神圣 其理论的特点是反对暴力不管是政府的还是个人的,其要解决的问题是:“把权利所允许和私利所期望的结合起来,使得正义和功利不再分割

2、”。在卢梭看来,“放弃自由,就是放弃了人性,抛弃了做人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在卢梭的思想中,人做为个体显然不是至高无上的,“人生而自由”的理论会产生极端的思想“任何人都可以认为他是他人的主人”,这样的社会暴力横生,个人自由反而失去保障第4页,共51页。社会契约下的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的社会。“社会公约为政体带来存在和生命;而立法为政体带来意志和行动的能力”,形成的契约必须有一系列强制执行的社会准则来规范缔约各方的行为,以保护契约各方的公共利益,保障人民的自由和平等,使契约得以执行。卢梭认为人民必须遵守法律,这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义务。第5页,共51页。二、对犯罪的两种不同的看法 同质论 异质论(一)异

3、质论1.生理异质论 把犯罪人看成是有遗传界定的生理结构上(体型、血型、染色体等)与正常人不同 。代表人物龙勃罗梭,提出天生犯罪人观点:认为生理上的异质或部分异质是诱发犯罪行为的驱力与机制第6页,共51页。2.心理异质论 把犯罪人看做是心理上异常的人或具有某种犯罪人格的人 (二)同质论认为正常人与犯罪者都存在着侵害他人利益以满足自己欲望的犯罪倾向。只有程度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差别 讨论:你认为犯罪人与正常人在心理、生理上是同质的还是异质的?第7页,共51页。三、社会化 过程 自然人(xxxy)到社会人的过程2.影响因素:生物因素 社会因素3.社会化的差异(1)完全社会化(2)不完全社会化 社会化缺

4、陷 社会化不足(3)社会化错误第8页,共51页。第二节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的探讨一、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1856-1939)1.心理结构2.人格结构3.心理动力4.心理发展阶段第9页,共51页。二、有关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犯罪的解释(一)超我与犯罪 弗洛伊德并没有用他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诠释犯罪的本质,但后来的追随者以及犯罪心理学者试图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揭示犯罪,其观点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不平衡,是人们犯罪的心理根源第10页,共51页。1.薄弱的超我与犯罪 在三者不平衡的结构中,本我过强,也就是说人的本能冲动太强,超我薄弱,就好比一匹未驯服的烈马与一位骑术不精的骑手,控制不了本我的非

5、理智冲动与欲望,当追求自我的享乐而不顾及社会行为规范时,就走向犯罪。第11页,共51页。2.严厉的超我与犯罪当超我过强,像一位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的人,不仅本我的欲望不能满足,而且,经常产生罪责感,进行自我惩罚。长期的自我压抑与自责,会导致人们的心理病变,进而诱发人们的反社会行为走向犯罪的。第12页,共51页。3.错误的超我与犯罪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我们通常说的良心和自我理想,追求社会道德标准,它代表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的“可以”和“不可以”的联合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在儿童与父母、老师及其他的社会道德权威接触教育中形成的。如果教育内容出现了错误,可能会导致行为的越轨。第13页,共51页。(二)

6、本能与犯罪 本能的理论,开始他提出来了人的本能冲动是利比多性冲动,在晚年,他把本能修改成生本能与死本能。1.生本能与犯罪(欲求不满论)生本能是人追求生存的欲望,是人们一种内驱力,生本能就是生活和生长的原则。美国犯罪心理学家希利等人认为,这种欲望不能满足是犯罪心理的原动力。第14页,共51页。低层次需求中,性是犯罪的一个根源,高层次的需求中,大部分都会联系到犯罪。比如“地位、名誉、财产”等人类的欲望。在我们的时代,渴求发财和力图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欲望正在产生着犯罪,这种犯罪的结果比由于贫困而产生的犯罪严重得多。每个费城大学教授巴伦斯第15页,共51页。2.死本能与犯罪 死本能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侵害

7、他人进行毁灭的本能冲动,是衰退和死亡的原则,是恨和破坏的动力。弗洛伊德用这个观点解释战争。人的犯罪是死本能突出地发展。本来认识从动物演化而来的。在长期的进化中,这种野蛮的侵犯性已逐渐消失,但不可能完全消失,在发怒与激烈争斗时,不自觉的泄露出来,用此解释激情状态下的杀人。第16页,共51页。3.自卑感与犯罪(权欲说)第17页,共51页。三、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来解释犯罪人的心理挫折与犯罪(精神分析及新精神分析)(一)冲突“接近接近”型(即“双趋冲突”,只能择其一)指个体在遇到或存在两个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时只能选择其一而感到困惑的动机斗争状态。第18页,共51页。就犯罪人而言,其双趋冲突主要有良知冲突

8、(不甘心堕落、怜悯心与不愿放弃满足私欲的机会)和利益冲突(犯罪过程中不能同时满足性欲和利欲)“回避回避”型(即“双避冲突”,必须择其一)指个体对两个都不愿接受、竭力回避的目标,必须选择其一而感到困惑的动机斗争状态。就犯罪人而言,其“双避冲突”主要有实施犯罪时的“双避冲突”(窃时被发现,要么束手就擒,要么杀人灭口)和犯罪后的“双避冲突”(在遭通缉后既不想被严惩又不想自动归案,投案自首)。第19页,共51页。“接近回避”型(即“趋避冲突”)指同一目标同时对个体具有正负两种吸引力,即要达到有正吸引力的目标。必须通过有负吸引力的领域,使之同时既想趋近又想躲避的动机斗争状态,就犯罪而言,作案既具不劳而获

9、取不义之财的快乐又具被捕受惩的风险或有违自己良心的痛苦。面对冲突的局面,有人后退,回避冲突;有人选择不合理的或攻击的方法即陷入犯罪;还有人因本人陷入强烈的痛苦状态,甚至造成不安、恐怖、悲惨的结果。第20页,共51页。(二)挫折1.含义 机体根据某种需要发生有目标的行动时,由于内在的、外部的障碍,需求的满足受到妨碍的状态。2.挫折容易联系上犯罪,是攻击反应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有三种情况第一,指向外部的惩罚,把愤怒指向别人(身体的、语言的)第二,指向内部的惩罚即惩罚自己 第三,不做惩罚性反应,将他最小化或完全忽略。第21页,共51页。米勒及其他研究者假定:任何挫折必然导致攻击行为。攻击是挫折后最原始

10、、最简单的反应。“侵犯永远是挫折后的一种后果”,“侵犯的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米勒假定考虑一下三方面的原理。第22页,共51页。第一,侵犯强度与目的的受阻(受挫)强度呈正比例关系。受挫的强度越大,受挫驱力也越强,因而攻击和侵犯的强度也就越大。与受挫强度,受挫驱力强弱有关的因素包括:受挫是人为的还是情景的、当事人认为受挫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期望值的大小等。第二,抑制侵犯的力量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呈正比例关系。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第23页,共5

11、1页。第三,疏通、发泄对减弱挫折驱力、攻击力有作用米勒于1941年提出了修正观点: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之外的其他后果,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并且,侵犯与挫折的关系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的。最后,他认为,在犯罪增加的情况下,要制定更严厉的法律,并严格加以执行。第24页,共51页。攻击理论的意义:1、有利于分析一些犯罪行为2、有利于做好预防犯罪的工作 A、尽可能减少挫折的发生。社会为每一个成员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 与条件;培养每个社会成员正确对待人生目标,有合理的期望值 B、培养容忍力 C、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与正确思路第25页,共51页。(三)防御机制为了消除由心理性冲突、挫折、不安所引起的紧张,

12、以求得原来的的平衡时,在无疑是领域里,防御机制就形成了。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引起个人行为中的紧张状态的力量,是促使一个人去减少这种紧张状态的动力。人的自我可以建立起许多抵抗性的防御,如自居作用的机制,升华机制等等犯罪是一种保护精神平衡或作为一种努力纠正已经被破坏的精神平衡而实施的行为。第26页,共51页。精神分析犯罪理论的评价贡献:第一,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因素在犯罪行为中的巨大作用第二,大大扩展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三,引起我们对犯罪人早期经历的关注第27页,共51页。第三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概述(一)S-R理论1.S-R理论的重点,是放在分析促进刺激与反应联合

13、条件上,主要与赏罚相联系的“效果律”和强化理论上。理论假设:如果反应结果联系上报酬、奖赏、赞赏,那么,就会使受刺激者怀有希望,如果联系到惩罚与斥责就会挑起恐怖心情,那么这样引起的情绪反应就会产生强化作用。第28页,共51页。实验结果:斥责对优秀儿童能产生较强烈的影响,对劣等儿童、有退缩倾向的儿童和后进儿童赞扬比斥责更有效果结论:多数违法儿童,他们总是缺乏受赞扬机会而总是受无益的惩罚与斥责。2.泛化原则“西尔士”实验:西尔士1951年以幼儿园的孩子为实验对象。得出的结论即儿童在家里对母亲产生的攻击行动是与受处罚的恐惧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可以泛化到家庭以外的场所。在幼儿园里儿童对类似母亲的刺激对教

14、师攻击的同时,也惧怕受教师的处罚。推测:如此产生的攻击倾向和害怕倾向,随着儿童的进一步的成长,是否会在更广泛的环境中进一步的泛化到与别人的关系上?第29页,共51页。艾森克的“良心”形成理论艾森克依据巴浦洛夫的古典条件反射学说,认为“良心”的培养是通过从小形成的条件反射;“社会化”即所谓“朝正确方向的条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向社会性规范学习,是对道德性和社会性行动的条件反射,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人就容易成为一个犯罪者。艾森克认为外向型形成良知较内向型的难外向性及精神病症倾向容易引起犯罪第30页,共51页。(二)操作条件反射的作用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强化说等重要理论观点了充分的运

15、用。1.反应-刺激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除了直接由生理因素决定的行为之外,其他都是通过学习、训练、强化而获得的。变态行为也是学习、训练获得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所有行为包括犯罪行为与变态行为获得的一种方式。第31页,共51页。杰弗利也提出,犯罪行为是一种操作条件反射行为,犯罪行为受直接的环境性强化刺激的控制,财产犯罪通过获得偷来的赃物而得到强化,伤害犯罪通过除掉对手而得到强化。制约行为的核心是强化作用。第32页,共51页。2.模仿作用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模仿也是产生变态行为的重要因素。人们通过模仿可以获得大量的行为,非正常的行为也通过模仿而习得。如攻击行为、暴力行为、性行为等成年人

16、的表现,儿童都会模仿第33页,共51页。3.自我强化说自我强化说也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之一。认为动机、思想也可通过学习而获得。一个人的行为方式,部分地受环境影响,但自我评价又反过来又制约、决定着环境。自我评价,说明了人的自我强化的作用,它决定着个体对客体的行为。自我强化决定着人的学习方式。例如,变态人格偏执狂患者,总认为所有的人都对他怀有敌意。这种认识经强化后,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变态心理,甚至施行攻击性违法犯罪行为。第34页,共51页。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1)人类行为的学习途径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2)人类行为的起因三元交互作用论(3)人类行为的自我调节班杜拉.

17、doc第35页,共51页。2.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1)攻击行为的获得机制(2)攻击行为的启动机制(3)攻击行为的保持和自我调节机制第36页,共51页。社会学习理论家发现了四种易于导致暴力行为的因素:增强情绪唤醒的事件,如人身攻击和言语侮辱;攻击技能,即通过观察别人学会的习得性攻击反应;预期的结果,即认为攻击行为会受到奖赏的信念,这种奖赏包括减轻紧张或愤怒,获得一定的物质利益,建立起自尊,获得别人的赞许等等;行为与价值观念的一致性,即认为攻击行为在当时的情境中是正当的、合适的信念。第37页,共51页。四、对行为主义犯罪理论的简评第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为犯罪学者研究犯罪行为开辟了一条

18、新的途径。行为主义直接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家直接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犯罪行为是人类若干社会行为之一,因此行为主义者发现的行为规律(包括行为的习得、启动、保持、调节机制)等等可直接或间接用于对人类犯罪行为的解释。第38页,共51页。第二,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班杜拉等人设计的关于人类攻击行为的一系列实验研究,为我们对犯罪心理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由于犯罪心理的复杂性、隐蔽性、伦理道德上的限制等因素,用实验研究探求犯罪心理的因果关系十分困难,班杜拉精心设计的“宝宝玩偶”等实验是一种很好的示范,为我们用实验方法研究犯罪心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直接经验。第39页,共51页。各种

19、社会化理论都求助与超我、良心或者自我控制的发展。道德是通过条件反射、模仿或者认同形成的对社会规则的内化,这种内化是通过父母、教师和同辈朋友的影响而实现的,主要是源于生物的需要的感性反应,或者说是在追求社会奖赏和避免惩罚的过程中感情性反应。所以 ,道德行为是对文化标准的非理性遵从。道德的社会化模式受到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挑战。第40页,共51页。第三节 认知发展与犯罪一、认知发展理论与犯罪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受自我实现与认识现实的认知需要推动,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儿童主动通过社会互动经验来建构道德判断,而不是被动地通过将社会化力量的标准内化来建构道德判断 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

20、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皮亚杰.doc第41页,共51页。(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1.道德情感萌生阶段 02岁,这个时期在认知发展上属于感知运动时期。2.道德的“他律”阶段。26、7岁,这个时期在认知发展上属于前运算时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最初阶段,“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守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制约和支配。3.“自律”阶段。6、711、12岁,这个时期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在道德发展上,则是属于.“自律”阶段 4.“公道”阶段11、1214、15岁,这个时期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在道德的发展上,则属于.

21、“公道”阶段。第42页,共51页。(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doc 采用的道德两难论法。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如常用的一个故事便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利用这类两

22、难故事,科尔伯格研究了75名1016岁的被试。以后每隔三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他让被试听了故事后判断是非,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第43页,共51页。同时又根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的量表,再来测定其他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科尔伯格从被试的陈述中区分出30个普遍的道德属性,如公正、权利、义务、道德责任、道德动机和后果等等。每一个属性可分为6个等级,合计180项,然后把谈话中儿童的道德观念归属到180项,然后把谈话中儿童的道德观念归属到180项分类表的一个小项下作为得分。儿童在某一阶段的得分在其全部表述数中所占的面分比,便是儿童在该阶段

23、的道德判断水平。据称其信度高达0.680.84。这种方法是科尔伯格研究人的道德判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研究中发现人的道德判断存在着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第44页,共51页。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儿童的道德观念是外界施于的。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即儿童判断过错行为的严重与否是根据其后果的严重程度而定。儿童为了免遭惩罚须听从权威人物的命令。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工具性取向这一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尊从准则。“你奉承我,我也就奉承你”是相互对等的

24、实用主义倾向。过错行为的严重与否已部分地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第45页,共51页。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场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阶段3:“好孩子”取向这一阶段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悦他人,有助于他人,为他人所赞赏。他们能从行为者的意向去评价行为。阶段4: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这一阶段儿童为了免遭法定权威的谴责而接受、遵从社会准则和社会习俗。第46页,共51页。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已不限于遵从某一权威人物,而是与人共同承担责任。此时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良心或原则取向这一阶段的人基于他

25、自己的良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第47页,共51页。2.道德发展与少年犯罪(1)一般而言,少年犯罪人会表现出发展演化现象,他们的道德成熟度低于守法少年。(假设)结论认为少年犯罪人有可能处于前习俗推理水平的结论。(2)一种理论假设:道德不成熟是少年犯罪人在家庭中缺少角色扮演机会的结果。结论:少年犯罪人的目前表现出的道德推理水平,明显低于守法少年的目前;缺少父爱或是代替父亲的少年犯罪人尤其表现低的道德推理水平第48页,共51页。二、认知态度理论1.海伊德所提倡的“POX”模式(认知平衡理论)2.弗埃斯亭格的“认知不协调论”第49页,共51页。三、勒温行为公式与犯罪动力学(一)勒温的行为公式1.心理冲突与犯罪2.行为公式:人的行为(B)及其发展依存与个体(p)和环境(E)即B=f(p.E)行为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二)犯罪动力学的观点第50页,共51页。B=f(素质.环境.主观能动因素)*(犯罪情境的诱惑)第51页,共5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教材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