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姚鼐有关泰山的古代诗句l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l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l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李白游泰山l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贾鲁登泰山l 岱顶凌霄十八盘,中原萧瑟思漫漫。徐文通岱宗l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张养浩登岳l 干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李白游泰山其五学习目标姚鼐(1732-1815),。字姬传,室名为惜抱轩,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桐城(今属安徽)人,是清代著名文派的奠基人之一,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馆纂修官等职。辞官后,在南京、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多年。姚鼐辞官后相关资料一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三年(17),主
2、持扬州梅花书院。二乾隆四十五年至五十二年),主持安庆敬敷书院。三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四年(19),主持徽州紫阳书院。四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五年(1),主持江宁钟山书院。五嘉庆六年至嘉庆十年(),主持安庆敬敷书院。六嘉庆十年至嘉庆二十年(1),主持江宁钟山书院。七嘉庆二十年),卒于江宁钟山书院。主要作品主要作品惜抱轩文集九经说。姚鼐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编辑成古文辞类纂,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师承刘大櫆,提出三者兼备的观点(即要求文章寄寓道理,重视坚实的事实考证,注重文采),发展、补充了桐城派文论。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主张 风格 散文注重考据,简洁精练,
3、语言雅洁,温润清新,富有文采,形象性强;诗有清微淡远之致,尤工近体。文题解说记,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游览的地点。本文记述作者登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背景资料 乾隆三十九年(1774)冬,姚鼐在壮盛之年、青云直上之际决意辞官,专程前往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同登泰山,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后写下了这篇游记。读标题由标题可知,本文为,按照顺序来写的。(),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泰山之阳,汶水西
4、流;其阴,济水东流。通过写南北河水位置及流向,将山水连在一起。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先顺势写河流界线,再写日观峰位置。l第1段:介绍泰山及其最高峰的位置本段描写对象一句一换,粗笔勾勒山水、古长城、日观峰概貌,为下文做铺垫。作者采用由“”到“”再到“”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日观峰的位置,是“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做了铺垫。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5、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以入,(),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道中迷雾冰滑,磴()不可登。及既上,苍山()雪,明()天南。望晚日照城郸,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雾若带然。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西北谷)越(长城)至(泰安)“乘风雪”点明时令,为写冬景做铺垫。几个动词短句简洁传神地写出路线。登山时间、同伴及路况 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 砌石为磴 七千有余级 始循(中谷)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6、写山路,看似轻描淡写,却写出山高路漫,攀登艰险;写登山路线,顺势插入郦道元的记载及古人登山的路线,丰富文章内容。山顶所见:泰山夕照图(描写重点之一)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字写出雪之厚,这两句,语言简洁明快,写出日光雪光交相辉映的奇观和泰山的气势。2.望晚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几句由苍山负雪写到低处的城郭、河流,又转近处写半山,以“若带”之雾的比喻烘托泰山的高峻雄伟,给人以刚柔相济之美。(),(),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日上,正赤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日,此东海也
7、。回视日观以西峰,()得日或否,()()()色,而皆若()。待日出日正出日将出日出后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日将出须臾成五采。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日出后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写泰山的人文景观 (略写)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以日观亭为参照写古代人文建筑,加之石刻的模糊或缺失,表现出泰山的古老风貌。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
8、少杂树,多松,生石(),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介绍泰山冬季的景色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1.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2.第六段:同城姚鼐记交代记游人泰山概貌AB登山过程C日出美景E自然景观D人文景观本文小结登泰山记雄伟艰险艰险壮观悠久1.登泰山记创作于姚鼐辞官之后、南归前夕,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在天地自然中感悟理趣,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表现了其“义理”的创作思想义理 “泰山正南西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
9、经注汶水中云“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此处以古人名著来考证泰山的名胜。“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东谷天门,远在秦汉时代就是皇帝祭天、举行封禅仪式的地方;东谷也是古时人们登泰山顶峰通常经由的山口。这体现了他考据的创作思想。考 据辞章观日出的描写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日出景象瞬时变幻,难以描摹。姚鼐登泰山记中日出场面描写十分壮观,色彩鲜明,对照强烈;文辞清丽,给人如诗如画的感觉。同时结构严谨,句式错落有致,体现了有关辞章的创作要求。小结义理、考据、辞章的综合运用,简白中见瑰丽,平淡中见雄奇,当之无愧成为古代散文中广为传诵的名篇。对比分析篇目体裁背景事件景色及特点情景处理精神主题共同点赤壁赋文赋被贬,人生低谷夜游赤壁赤壁水月朦胧空灵宁静自由将人生哲理融于赤壁水月之中实现精神突围,在矛盾中走向超然旷达自然中寻求精神归宿,在山水中寄托人生思考。登泰山记游记抽身官场登山临雪泰山日出雄伟壮丽崇高胸襟磊落情怀融入泰山风雪中心灵安放在自然山水中寻求精神寄托游记据景写实寓理于景微写作假期旅游,和同学们一起组团登泰山,你拍下一段泰山美景小视频,请从课文中选择一个心动点,根据文章内容,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解说中要有“泰山夕照图”或“泰山日出图”的基本介绍,语言优美,尽量做到富有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