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新版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卖家):1207392380yun 文档编号:3401554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30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秋新版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2022秋新版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2022秋新版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2022秋新版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2022秋新版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版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 认识空气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2.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能依据证据概括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3.在玩注射器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4.能够列举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的性质。难点:认识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分组材料:小口瓶、漏斗、橡皮泥、烧杯、水槽、玻璃杯、面巾纸、塑料瓶、气球、锥子、注射器、橡皮、水。教学过程(一)过渡谈话,建立“空间”概念,揭示课题.出示一空杯子,倒入水,杯子的空间被什么占据了

2、,再放入石头会怎样?把水倒掉,杯子里还有什么?空气占据空间吗?(二)学习新课.活动一:验证空气占据空间1、出示透明玻璃杯:同学们这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它里面有什么?(空气)2、教师演示,将纸塞入玻璃杯后竖直倒扣入水槽中,预测:杯中的纸会不会被水浸湿?3、小组汇报: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纸没有湿,说明杯子里水进去了没有?水为什么进不去?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4.如果杯子倾斜会怎样?演示,纸为什么湿了?这说明了什么?活动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1、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空

3、气和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可以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和水占据空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2、(出示注射器)我们要借助它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是什么?介绍各部分名称(筒身、刻度和活塞)它都可以怎么玩?下面我们就用向下压和向上拉的方法来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3、课件出示实验要求:1用2个注射器分别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怎样做到同样多?抽到相同的格)2将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下压,注意一定不能让空气或水跑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3将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上拉,注意不要把活塞从筒里完全拉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4、小组进行实验活动。5、汇报交流:空气

4、和水占据空间有什么特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能变化。)6、解释:为什么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能被压缩呢?学生尝试解释。7、小结: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自由状态下的空气微粒间的距离很大,当我们用力压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小,所以能被压缩;而水微粒间的距离本来就很小,不能被压缩了。8、(课件出示维恩图,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和水都会占据空间,空气能被压缩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会变化。9.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被压缩的例子?出示课件。(三)根据例子解决问题.1、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童话故事,看乌鸦是怎

5、么喝到水的?(播放课件)教师演示.2、谁能说说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3.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空间,你们有没有信心利用这个性质挑战难题呢?4、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你们能利用这些东西和看不见的空气使水从吸管里流出来吗?不要以为简单,老师还有要求:(1)不能倾斜杯子。(2)不能压瓶子。(3)不能用嘴吸。5、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6、请成功的一个小组给大家讲讲你们是怎么做的?橡皮泥在这里的用处是什么呢?(堵住瓶口,不让空气跑出来。)这么做为什么

6、水会流出来?是谁把水挤出来的?(里面的空气多了,多余的空气占据空间,把水挤出来了)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如果不用橡皮泥,水还会被挤出来吗?做一做.7、第小组你们做成功了吗?不成功也是很正常的,科学家们也都是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走向了成功,才有了新的发现。(四)趣味实验结束新课.老师将乒乓球用去底饮料瓶扣入水底,会怎样?为什么乒乓球沉入水底?怎样让它浮起来?这用到了今天学习的什么知识?让我们学会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难题,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六、全课小结:本课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认识“空间”入手,用魔术吸引学生,通过老师的演示和学生自己实验,知道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空气占据的空

7、间可以改变”,进而通过范例学会了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老师带着学生在科学的海洋中徜徉,学生的智慧火花时时迸发,无不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让我信心百倍,我将不断努力,使自己的羽翼更加丰满,能在未来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板书设计:1.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2.空气有质量吗1.教学内容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已经知道了书本、水果、水等物体有质量,但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却很少思考过它是否有质量这一问题。本课从提出“空气有质量吗”的问题入手,通过搜集证据,证明空气有质量,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

8、小棍平衡状态的变化,判断气球里的空气是否有质量,在此之前可以做一个猜测。第二部分,用电子天平分别称木块、小石块、水杯、夹子、回形针、羽毛等,知道物体都有质量。再称瘪皮球和充气30下以后的皮球质量,通过电子天平显示的数字,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有质量。第三部分,提供阅读资料,帮助学生了解17世纪伽利略证明空气有质量的实验方法,从科学史中了解科学家为人类所做的贡献。2.教学目标能用实验和测量的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能依据证据概括空气有质量的性质。通过阅读伽利略的相关资料,感受科学家为人类所做的贡献。3.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空气有质量的性质。难点:用小棍平衡实验判

9、断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操作细节。(如何让小棍平稳、怎样给气球充气、怎样给充足气的气球打结、如何把气球挂在小棍上、如何放气等等)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分组材料:各种称量物品、细长棍、线绳、支架、打气筒、气球、电子天平、皮球(或排球、篮球)。5.教学过程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1师:同学们喜欢玩跷跷板吗?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想和我们一起玩跷跷板,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儿童卡通片:小宝宝与小动物们玩跷跷板)师:兔宝贝也想玩,可小孩子不能把两个小动物跷起来,为什呢?生:两个小动物比小孩子重。师:加了一桶沙子就能把两个小动物跷起来了,说明沙子也有生:重量师:你们有重量吗?(板书:重量)多重?师:

10、噢,生活中我们常说的“重量”多少斤,多少千克,科学上应该说成“质量”(板书:质量)这两个量在科学上不是一回事。(播放视频:重量和质量)师:所以我们应该说沙子有质量。2出示两个黑色塑料袋(其中一袋比较重,另一袋是空而鼓的),让个别学生尝试提一下,说说感受。猜猜塑料袋里是什么?打开看到重的塑料袋里是一个皮球,轻的塑料袋里空空的,引导说出里面有空气。师:刚才你的感觉是装有皮球的塑料袋比装有空气的塑料袋要重,说明皮球有生:质量师:那空气呢?有质量吗?(板书课题)。二、用平衡尺来证实空气是有质量的。1师:小朋友,你们觉得空气有质量吗?学生猜测,说说各自理由。2师:你们能想到哪些方法来证明咱们的猜测呢?学

11、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有:(1)拿个塑料袋装空气,然后用弹簧秤称(2)用塑料袋装了空气后感觉一下有没有质量(3)拿个塑料袋装空气,放在电子秤上,如果有显示读数就说明空气有质量等等)师:掂一掂空塑料袋和装满空气的塑料袋,说一说能否感知出空气是否质量?生师:有什么更好办法证明空气有质量?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个类似跷跷板的装置,叫平衡尺。(展示)老师在两边各挂了一个回形针。回形针上面做了一个钩子,可以用来挂东西。再挂上夹子。这个夹子可以加紧物体。现在平衡尺平衡吗?除了这些材料,我还给每个组准备了气球和打气筒。利用这些材料你们能设计一个方法来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吗?接下来就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把你

12、们想到的方法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3小组成员谈论交流,并画下实验的方法。4汇报交流实验方法。投影,一边汇报一边教师演示。5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收获。6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空气有质量。7师:如果在吹大气球这边不动的情况下,怎么使平衡尺再达到平衡呢?引导学生在瘪气球这边加重物,把大米粒放入瘪气球中,再次使平衡尺再达到平衡。体会到打入气球中空气的质量至少有十几粒大米粒那么重。(提醒:注意实验完成后,请清理好桌面,并用最优美的姿势坐好告诉老师你们组已经完成实验)三、用电子称称量皮球内空气的质量。1(出示充满气的皮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有质量的,那么这个球里的空气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

13、知道吗?生2(出示电子秤)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能精确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电子秤,它的精确度很高,可以精确到0.1克。学习电子秤的使用方法:(1.将电子秤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2.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重之前显示为“0”。(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秤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3演示实验:称量充满气的皮球质量(记录在黑板上)。这个质量是什么的质量?板书:球+空气。接下来怎样做?请两个学生放气,再称量球的质量(记录在黑板上)。这又是什么的质量?板书:球。那这两数之间的差是什么?(空气的质量)4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空气有质量。四、了解人类认识空气有质量的历程1阅读:古代,人们一度认为空气是

14、没有质量的。到了17世纪,伽利略做了一个实验:用气泵向一个大玻璃瓶打足气,使瓶中尽可能多装一些空气,并封住瓶口,用天平称出瓶子的质量。然后把瓶口打开,再称,发现瓶子的质量减少了。伽利略认为,减少的质量就是把瓶口打开后跑出来的空气的质量,从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后来,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教师出示1立方分米体积模型,学生体会1升体积有多大。2拓展:塑料袋里少量的空气并不重,所以我们感觉不明显。我们这样一间普通教室容纳的空气质量大约为200千克,大约相当于多少个小朋友的体重?(一个三年级小朋友大约重30千克),而弥漫在天空和地球

15、周围的空气有多重呢?请大家回去查找一下资料。五、课堂小结1这节课大家都很棒,我们利用简易工具和精确工具帮助我们研究了“空气有质量吗”这个问题,看来工具的发明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科学研究。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3.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板书设计2.空气有质量吗球+空气=( )克球=( )克空气=( )克说明;空气具有质量。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目标能借助其他物体觉察冷热空气的流动。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利用模拟图推想风的成因。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难点:烟在冷热瓶中流动实验;理解风的成因。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分组材料:蜡烛、火柴、纸蛇、细线

16、、铁架台、大塑料袋、水槽、玻璃瓶、玻璃片、线香、热水、空矿泉水瓶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2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空气是流动的,我们就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4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二)自主探究1.空气的流动(1)研究热空气的上升原理。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实验1: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哪里。学生实验。学生汇报。(热空气在蜡烛火焰的上方

17、)提问:说明热空气可能向哪里流动呢?学生回答。提问:能设计实验证明热空气向上流动吗?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实验2: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实验。学生汇报。(纸蛇转动)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呢?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2)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学生猜测,交流。实验3:在木棍两端各挂一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个纸杯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汇报实

18、验结果。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学生回答。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1.你知道热空气有那些性质么?2.学生回答。二、自主探究(3)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提问: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学生根据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进行推理。提问: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学生讨论、回答。(如: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风飘向哪里?打开冰箱时,看看“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4)探究风的成因提问: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风是什么?风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思考、讨论。学

19、生看课本P8上插图开展分组讨论并汇报。(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小结: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2.热空气的用途(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3)利用光盘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三、回顾和解释1通过对冷空气和热空气的研究,你有什么样的发现?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2那么,在一个空间范围内生活中的空调和取暖器各应摆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四、评测活动1.你能科学地解释大自然中风的形成吗?板书设计3、热空气和冷空气

20、空气是会流动的热空气向上升冷空气向下降空气流动形成了风第二单元 研究土壤4.土壤的成分1.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指导学生亲近土壤,感受大自然中土壤的样态,了解土壤里有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到田野、花圃、池塘等处寻找土壤、观察土壤、采集土壤,亲身触摸、感受不同的土壤。第二部分,仔细观察采集来的土壤,寻找里面有哪些物质,认识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第三部分,用一组简单易行的实验操作研究土壤的成分,发现土壤中有不容易觉察的空气、水等。操作1:用纸巾包住土块,握一握,观察纸巾上的水迹,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操作2:把土块放入水中,观察土块中

21、冒出来的气泡和土块疏松的过程,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操作3:搅动水杯中的土壤,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分层现象:大颗粒在下,那是沙;细小颗粒在上,那是黏土。2.教学目标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土壤,了解土壤在自然界中的样态。观察土壤样本,说出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通过实验,识别土壤中存在的空气、水等重要成分。3.重点与难点重点:发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难点:做实验,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包含各种成分的土壤样本。学生分组材料:(1)采集土壤的工具:小铲子、瓶子等;(2)观察土壤的工具:托盘、培养皿、小棍、筛子、放大镜等;(3)研究土壤的工具:纸巾、250mL烧杯(或一次

22、性透明塑料杯)。5.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认识土壤。1.师出示自然风光图片,学生交流感受。2.师:我们知道大多数的花、草、树木等植物都生长在土壤里。有了土壤,大地才成为万物之母;有了土壤,大地才变得郁郁葱葱。那么,什么是土壤?3.揭示概念,板书课题。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二)野外考查,采集土壤。1.引导学生怎样采集土壤。师:为了更好地观察、研究土壤,我们可以采集一些土壤样本。采集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强调:必须有大人陪同才能靠近水边,采集时不要伤害土壤里面的动植物。)2.分组采集不同地方的土壤。师:哪里有土壤?生结合生

23、活经验交流。预设:草地、菜地、花圃、田野、池塘、山坡把学生分成三个组,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去户外分别选取田野、花圃和池塘边等不同地方采集土壤样本。3.交流野外采集中的发现。师:我们到大自然去实地观察和采集了土壤,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小组在观察采集土壤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并出示采集的土壤样本。(三)观察实验,研究土壤。1.根据土壤与动植物的密切关系,猜想土壤里有什么。师:刚才,我们每个小组都到不同的地方采集了土壤。猜一猜,土壤里有什么?生猜想并说出理由。2.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采集来的土壤里有什么。(1)师:现在我们把装有土壤的塑料瓶放在桌上,将土壤倒在盘子中,用木棒把土壤颗粒分开,一起来看看

24、土壤里究竟有什么。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把自己的发现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2)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后汇报、交流。3.验证土壤中含有水。(1)师:一些预测中出现的物体如水和空气等,我们现在还没有观察到,是不是我们预测错误呢?大家认为土壤中有水,你能通过实验证明隐藏在土壤中的水分吗?(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设计验证方案。如:用塑料袋装着土壤放在太阳下晒,用试管装着土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等。(3)师引导学生:能不能利用桌上现有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4)学生用吸水纸包住土壤,使劲握一握,然后摊开纸巾,观察、分析并汇报发现。4.验证土壤中含有空气

25、。(1)师引导学生设计验证土壤中有空气的方案。(2)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方法:把土壤倒进装有水的玻璃杯里,不搅动,发现有气泡冒出来。证明土壤里面有空气。5.分离土壤。学生分组实验:一只手扶着杯口,另一只手拿着木棒,顺着一个方向搅,让土壤与水一起旋转起来。最后把木棒取出来,静置十分钟左右,观察发现,水面上漂浮着枯枝烂叶和植物的根等,下面沉下去的土壤分成两层。上层是颜色较浅、颗粒细腻的黏土,下层是颜色较深、颗粒较粗的砂质土。6.师小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我们把土壤里的这些东西水、空气、黏土、沙石、枯树叶等叫做土壤的成分。只有了解了土壤的成分,我们才能想办法让植物更好得生长。(四)拓展延伸,总结评

26、价。1.想一想:土壤里的这些成分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呢?2.整理器材,将土壤样本交给老师保存。板书设计4.土壤的成分5.土壤的类型【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按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三类。2.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科学探究:1.运用多种感官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如摸、看、捻、握和搓等2.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科学态度: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感官的作用。2.愿意亲近土壤。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通过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挑选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教学重点】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27、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课件、视频。学生材料:一定量的土壤,另准备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烧杯、搅拌棒、纸巾、纱布、放大镜、漏斗、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1.出示花生、苹果、藕的图片.2.提问:你们喜欢吃花生、苹果、藕吗?那你知不知道哪里的的花生、苹果、藕最好吃?这些地方的花生、苹果、藕为什么最好吃了?有什么奥妙吗?3.预设:(1)与气候有关(2)与土壤有关(3)与光照有关4.是的,植物的生长不仅与气候、光照有关,还与土壤息息相关,今天老师专门托人从这些地方捎来了一些土壤,一起探究土壤的奥秘。二、合作学习,研究土壤种类。

28、1.活动一:观察颗粒大小。那么我们来了解土壤吧,请同学们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说说你们的发现。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2.活动二:运用多种感官了解土壤的特点。那你们想知道不同类型的土壤有什么特点吗?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的特点?认识一个事物可以用哪些感官?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舌头舔、手摸一摸等。那么认识土壤,用手来引导学生用捻一捻、握一握的方法来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差异。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齐体验,用手捻,发现沙土粗糙,黏土细腻。握成团,发现沙土不能握成团,黏土能,所以制作陶瓷,所以选用

29、黏土为最好。3.活动三: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不同的土壤,渗水能力是否不同呢?想一想,哪种土壤类型的渗出来的水多?预设:沙质土渗出来的水多。黏质土渗出来的水多。壤土渗出来的水多。4.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烧杯、水、过滤器,(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5.活动过程:(1)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2)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4)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

30、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6.小结:土壤类型特点沙质土渗水性、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黏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壤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渗水性、透气性都较好7.请同学们根据花生、苹果树、藕植物的特点,想一想,属于哪种土壤?藕:同时荷花对失水十分敏感,夏季只要3小时不灌水,水缸所栽荷叶便萎靡,若停水一日,则荷叶边焦,花蕾回枯。花生:喜通气性、透水性良好的土壤,不喜潮湿。苹果树:需要适宜的水分、肥力和通气性。通过对土壤的了解,我们现在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了:花生对应、苹果树对应、藕对应。哪一种组刚刚猜测正确了,分发一枚大红星。三、学以致用,根据不同的土壤的特点,挑选出适合不同

31、植物的土壤。1.提问:老师这里还有几种植物,你认为它们分别适合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2)仙人掌:耐高温、干旱、瘠薄,不喜潮湿。(3)水稻:喜高温、潮湿,对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要求较高。2.你最喜欢的植物是什么,你知道它适合什么土壤吗?3.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5.土壤的类型6.肥沃的土壤1.教学内容对植物而言,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本课围绕腐殖质说开去,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成因,了解改良贫瘠土壤的常用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土壤的认识。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土壤表层、下层颜色等方面的差异,利用图片和文字,介绍腐殖质是什么,以及正是腐殖质的多少造成土壤

32、颜色的深浅。第二部分,通过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土壤动物,了解土壤动物的活动对于腐殖质的形成所产生的促进作用。第三部分,通过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壤有肥沃和贫瘠之分,介绍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第四部分,制作一个肥料袋,让学生看到落叶等动植物的遗体是怎样一点点变成腐殖质的。通过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肥料袋,学生将会发现腐烂的动植物随着时间在发生变化。2.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3.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

33、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难点: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分组材料:做肥料袋的材料(透明塑料袋、香蕉皮、菜叶、草根、土壤)。5.教学过程(一)观察比较土壤的颜色,探究表层土的形成。1.师出示土层剖面图:仔细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表层土和下层土颜色不同。)表层土为什么比下层土的颜色黑呢?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3.老师带学生到指定地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4.师出示落叶腐烂过程的图片,小结:长年累月的落叶积攒下来,加上雨水的作用,压在最下面的落叶会慢慢腐烂掉,变成土壤的一部分,使得土壤发生改变。5.明

34、确“腐殖质”的概念: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二)观看视频,探究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1.师:除了落叶,土壤中的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它们的这些活动对土壤的改变有影响吗?学生猜想、汇报。2.观看视频,了解一些常见的土壤动物。3.师小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科学家通过辛勤工作,迄今已经从土壤中发现1000多种不同的土壤动物。它们为形成腐殖质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吃和排泄食物,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三)观察家乡贫

35、瘠土壤照片,学习改良土壤。1.师出示家乡某山区土壤照片:这些土地肥沃吗?学生汇报。2.介绍家乡某地区土壤的特点,并分析原因: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3.土壤经过改良才能适应多种植物的生长,你知道人们是怎么改良土壤的吗?学生汇报。如:施肥、换土、埋树叶、翻地等办法。4.小结:人们常用种植绿肥、施农家肥和收集落叶沤肥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我们家乡的绿化来之不易,是多少人辛勒耕耘的结果,我们要爱护家园,保护土壤。(四)制作肥料袋,坚持观察记录。1.师:想不想亲自观察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究竟会怎么变化,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得

36、到结果的,要持续几个星期才行,能坚持下来吗?2.教师结合课本P19插图,讲解做肥料袋的方法。师:在做肥料袋中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3.学生讨论、汇报。如:选择香蕉皮、韭菜叶等容易腐烂的植物,并要记录好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物品,以便今后查寻、对照。4.给学生分发透明塑料袋、土壤,学生拿出实验器材制作肥料袋。(1)学生将土壤和自己带来的一些果皮、菜叶等装进塑料袋。(2)用小棒将土壤和其他物品混合在一起。(3)往肥料袋里均匀洒一点水,扎好塑料袋。(4)填写好标签内容,并在肥料袋上贴上自己的标签。(5)将肥料袋放在阴暗的地方。5.师巡视、指导。6.小结:肥料袋制作好了,同学们要记得经常翻动肥料袋,并坚持

37、观察五个星期,同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板书设计6.肥沃的土壤腐殖质 改良土壤 肥沃7.保护土壤1.教学内容在本课中,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与人类及动植物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土壤造成的危害,引发保护土壤的意识,并从自身做起,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保护家乡的土壤。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读图与讨论,了解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的贡献,包括为植物生长提供养料、水分,为动物生存提供安身之所,与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蔬菜等食物息息相关。第二部分,通过阅读资料和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认识到植物对于保护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失去植物保护的土壤会出现怎样严重的问

38、题。第三部分,通过读图与讨论,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哪些行为是在努力保护土壤。第四部分,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并指出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2.教学目标能够列举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都做出了哪些贡献。通过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体会植物对土壤起到的保护作用。能够举例说出人类的哪些行为在破坏土壤,哪些行为在保护土壤。知道自己能够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什么和怎么做。3.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怎么做。难点: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解释植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分组材料:做水土流失模拟实验的材料(两个同样大

39、小的托盘、一块草皮、土壤、铲子、洒水壶、水)。5.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1、课前欣赏:动画。2、谈话:这美丽的场景,把我们带入了鸟语花香的世界。是不是每个人的心情也因为这美妙的音乐和漂亮的田园景色而变得愉悦起来了?相信你们会和老师一样感受到大地的神奇与美丽。是这样吗?说一说: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结合刚才的视频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说一说,土壤为动植物和人类都做了哪些贡献?(随机出示图片并板书:土壤)4、学生汇报。5、小结:看来土壤做的贡献还真不少。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壤是位伟大的母亲。为我们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各

40、个方面的物质,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我们这美丽的家园,正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可爱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好土壤。(板书课题)二、关注土壤状况,引出水土流失问题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吗?请大家了解一下吧。(视频:土壤的形成)。2、提问:你了解到土壤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非常缓慢,形成几厘米厚的土壤层要经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3、思考:土壤的形成如此不容易,即便如此,土壤还在受到流失和沙化的威胁。(出示课本插图)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现象长此下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有没食物)4、感受水土流失真实情景:真的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可怕吗

41、?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吧!(视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看了这段视频,老师接收到了你们满是担忧的信息。那你们能谈谈此时的感受吗?(治理和改变)5、小结: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土壤资源正遭到破坏,导致土壤流失、土壤退化等。而土壤流失还会加剧水资源的流失,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土地荒芜、环境恶化。三、实验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1、谈话: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能置之不理,老师也看到了同学们的决心和热情。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得找到原因。2、讨论:同学们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水土流失呢?(下雨)下雨下到平坦的地上会产生水土流失吗?(有坡度)那就说明水土流失的地带肯定是有坡度的。3、猜一猜:猜测一下还有其他原因

42、能产生水土流失吗?(没有植被)植物像被子一样将土壤覆盖起来,我们称其为植被。也就是说可能和有无植被有关。4、设计实验:这只是我们的猜测,如何证明你的猜测是对的?可以一起做一做实验。但是这个实验怎么做呢?我们得需要一些东西来模拟降雨和坡度,你们觉得用什么材料来模拟降雨和坡度呢?(水、木板)下面我们还需要什么材料?(土壤,小草)土壤需要准备几份?(无植被的土壤和有植被的土壤模拟)还需要哪些材料?(1)确定材料:结合大家的要求,老师准备了土壤、植被、喷壶、水、水槽等。(2)确定方法: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坡度可不可以一个高一点,一个低一点?那我在模拟雨水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呢?可不可以一个雨水很大,一个

43、雨水很小?(雨水量一样多,倾倒角度一样)(教师演示)5、讲解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要求。(1)取两块土壤,一块有植被覆盖,另一块没有,分别斜搭在两个水槽的边沿上。(2)往两块土壤上浇同样多的水,模拟自然界的降水情况。(3)观察并记录土壤被冲刷和积水的情况。)6、温馨提示:注意实验的公平性(1)相同:倾斜角度、土量、水量、水流(2)不同:一个有草皮,一个没有草皮(3)组内分工合作,合理利用时间。7、汇报实验: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有植被的水较为清澈,流失的水也少。)8、思考:为什么了有植被之后,水土就会流失的较少呢?那有植被的土壤有什么结构呢?简单观察一分钟。(植物的根牢牢抓住了土

44、壤,植物还能吸收水分)9、小结:其实植被不仅仅对于土壤流失有影响,对土壤的蓄水能力也有影响。当植被被破坏,不仅影响土壤流失,还会影响蓄水能力。四、探究解决保护土壤的方法1、讨论:看来,没有植被覆盖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请大家分析人们以下的这些活动对于土壤的保护是好还是坏呢?(出示:砍伐森林、修筑梯田、开窑烧砖、轮作休耕的图片。)2、讨论分享:说出自己的理由。3、讨论: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可我们人类却用我们的无知一次次让伟大的母亲流泪-长此下去,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既然我们找到了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那我们能不能为保护土壤做些

45、什么吗?(板书:植树造林、环保宣传)4、视频:大家要为土壤妈妈做的事情好多呀!最重要的是这些办法是否切实可行呢?如今黄土高原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治理后的黄土高原。)5、小结:看来,我们的办法是行之有效的,这下我们就放心了。五、学以致用,做环保小卫士1、欣赏:总之,大家都是深爱土壤妈妈的。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欣赏一首小诗爱土壤妈妈,再次感受一下土壤妈妈的伟大。爱土壤妈妈小草儿可爱,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呵护;绿枝儿美丽,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滋养;小鸟儿快乐,是因为她有茂密森林的保护;我们快乐,是因为有小草、森林和小鸟朋友们,请一起来爱护土壤吧,让生长在上面的小草、森林更加的健康,让我

46、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2、小任务:土壤无私地为我们奉献着一切,从地球上的生命诞生的那一时刻起,这位伟大的母亲就用它那庞大的身躯孕育着世间万物。你还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吗?课后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制作成视频或手抄报和大家共同分享。六、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土壤是人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也了解了保护土壤的常识。希望大家把这些知识讲给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听,让他们也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共同践行习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板书设计:7.保护土壤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8.认识固体1.教学内容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分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并了解其性质。这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辨认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活动二,判断一些柔软的或细颗粒状的物体是否属于固体。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固体,了解固体的一些性质,如有确定的形状、体积、质量等。第二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苏教版(2024) > 三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秋新版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1207392380yun)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