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第一课时。它属于科学探究活动中观察与实验这一类型。一 本节课总的教学目标 带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并激励学生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和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活动主要围绕“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这一主线进行。二 本节课的具体目标有五个1. 能够通过观察水从水壶中流出来的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2.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3.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证实水有热胀
2、冷缩的性质。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4.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5. 能解释瓶装水没有装满的原因。三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并让学生完整的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提出问题)通过科学家牛顿的事例和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并思考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这也是思维发展的起点。 第二个环节(猜想与假设)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互相质疑,排除不合理猜想(例如:水沸腾),然后从不确定的猜想中确定研究的问题即:水在加热的过程中体积可能变大,受冷时,体积可能变小。 第三个环节(设计实验方案)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思维
3、发展的升华点。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设计前准备阶段,为设计实验方案做铺垫。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设计实验相对困难,所以设计前教师要有恰当的提示,否则学生无从下手。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实验所需的材料及其作用。(能出示的可以拿出让学生看看)。实验材料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本材料水和盛水的容器。第二类是控制条件材料:酒精灯,炉火,热水,电,冷水等。第三类是检验材料:也是检验实验现象是否明显的玻璃管等。此时,我没有出示玻璃管和橡胶塞。主要是考虑到学生此时不知道玻璃管与本实验有何关系,如果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知道它的用途,这样学生会朝着这个方向进行设计,这样就会整齐划一的设计一
4、个实验方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二阶段即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阶段,此环节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力争实验方案的多样性,获取学生最真实的想法。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目的是聚集每个学生的思维,力争实验方案的整体性和可行性。第三阶段即汇报交流完善优化实验方案阶段,汇报各组设计的方案(其实这个方案也是实验操作的过程)。汇报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互相完善每一个方案,即:把盛水的烧瓶放在冷水和热水中,为了效果更明显,教师再出示玻璃管和橡胶塞。这样设计是为了使学生思维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后引导出一个完善的方案,呈现给大家。在此阶段,通过让学生汇报质疑,教
5、师引导完善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目的是为下一环节即实验验证做准备的,从而体验出实验方案的严谨性和完整性。第四环节(实验验证与思考结论)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思考并填写表格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并通过思考得出结论。第五环节(表达与交流)在这个环节就是让小组汇报实验结论,从而归纳出正确的结论。也就是将表象的思维梳理成完整的认知。第六个环节(知识运用)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瓶装水没有装满的原因,这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运用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学习科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观察生活中处处隐含的科学道理,只要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就
6、能解释许多想知道的现象。(以上就是设计的环节另外板书也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只要学生对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探究,这样设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的考虑:1. 时间有限2. 避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使研究流于形式,造成水过地皮湿现象的发生。3. 我认为科学探究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让它扎扎实实,首先要考虑学生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深度,在考虑活动的频率。下面我谈谈我的不足由于我的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1. 对于课堂生成的情况不能及时处理。2. 评价性语言和关注全体学生方面不到位。3. 语速较快。4. 四年级没有接触体积这一概念,所以引导稍微困难。重建:1.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加大胆地放手,在每个环节让学生表达的更充分。2. 展示更多的实验方案,如果时间允许自选材料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