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过驰骋其想像、自由其意识、生发其学说、论辩其观念的诸子百家。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强和滔滔的雄辩口才,雄居“亚圣”之位,使儒学得以发展,“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旗帜。他的散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一下这位先贤的思想以及其光耀千古的论辩艺术。孟子浩然正气王者师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1 1、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 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
2、提升: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3 3、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4 4、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孟子,名 ,字 。曾受业于 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 、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孟子,名 轲,字 子舆。曾受业于 孔子 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
3、继续了解继续了解孟子孟子: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 1)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孟子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 2)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
4、民、教民两个方面。养民,一要制民之产,即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即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即主张薄税轻敛。教民,即向人民施以教化。孟子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3 3)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谓“王道”,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优以天下”。(4 4)性善: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是统一的,人的本性与动物
5、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将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合在一起称称 四书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
6、五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四书 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卷梁惠王上、下卷;公公孙丑上、下卷孙丑上、下卷;滕文公上、下卷滕文公上、下卷;离娄上、下卷离娄上、下卷;万章上、下卷万章上、下卷;告子上、下卷告子上、下卷;尽心上、下卷。尽心上、下卷。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于是就出现“争
7、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他的“发政施改革
8、政治,实行发政施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王道”的主张,这就是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题目中的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题目中的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霸。“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指齐桓公、晋文公用武,指齐桓公、晋文公用武力称霸于诸侯的力称霸于诸侯的“事业事业”。本文记录了孟子晚年。本文记录了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王道”问题的谈话。问题的谈话。春春秋秋五五霸霸齐桓公齐桓公晋文公晋文公秦穆公秦穆公宋襄公宋襄公楚庄王楚庄王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685前
9、前643643年在位,春秋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终年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终年7373岁。是岁。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晋文公(前晋文公(前697697年年前前628628年),姬年),姬姓姓,名重耳,是春,名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秋时期晋
10、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636年前年前628628年在位,晋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齐桓晋文”。战战国国七七雄雄齐齐楚楚燕燕韩韩赵赵魏魏秦秦三家分晋给下面的字词注音:给下面的字词注音:王()胡龁()便嬖()觳()觫()褊()恶()挟()度()莅()惛()盍()畜()赡()豚()彘()庠()序 颁()wnhpin bhs binwxidulhnhxshntnzhxinbn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
11、事者,是以后世 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之:助词,的闻:使听到之:这徒:一类人无道:没有谈论是以:“是”,这。“以”是介词,因、由于。“是以”宾语前置,“以是”因此。无传:没有流传之:代词,这件事无以:不得已,“以”,通“已”,止。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齐宣王问(孟子)说: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
12、还是说说行王道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的事吧!”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桓文之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用“臣未之闻也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这样的话推
13、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臣未之闻也”呢呢?圣人也会
14、说谎么圣人也会说谎么?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何如:如何则:才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保:使动,使.受保护,安抚而:表顺承之:代词,他代指保民而王者御:阻挡,抵挡若:像乎哉:加强疑问语气,“吗”何由:从何处 (齐宣王)说:(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孟子)说:(孟子)说:“安抚才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安抚才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
15、安抚百姓吗?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孟子)说:“可以。可以。”(齐宣王)说:(齐宣王)说:“从何处知道我可以做到呢?从何处知道我可以做到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孟子)说:(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这样一件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这样一件事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牛(牵)到哪里去?
16、”(那人)回答说:(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你说:“怎么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怎么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而:表修饰之:到,往以:用舍:放觳觫:恐惧发抖的样子若:如此,这样而:表转折就:走向然则: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以:用易:换识:知道诸:兼词,之乎,“
17、之”代指“牵牛”这件事,“乎”表示疑问语气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以:认为爱:吝啬固:本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忍:忍心然:是诚:的确褊:狭小即:就是故:所以(齐宣王)说:(齐宣王)说:“有这事。有这事。”(孟子)说:(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本来就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不忍心。知道您是不忍心。”(齐宣王)说:(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
18、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换它。”(孟子)说:(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齐宣王笑着说:“这真的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啬钱
19、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这真的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没有关系,这是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20、,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无:通“毋”不要异:形容词的意动,对.感到奇怪。以:认为.小、大: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恶:何,怎么若:如果隐:怜悯;痛惜择:区别诚:真的宜:应当,理所当然无伤:没有妨害仁术: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不接近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
21、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说:通“悦”,高兴忖度:揣测,估量乃:这样戚戚:有所领悟所以.:.的原因合:符合复:禀告钧:30斤为一钧而:表转折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秋毫: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舆薪:整车的柴则:那么许:赞同,认可齐宣王高兴了,说: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
22、原因,是什么呢?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齐宣王)说:“不相信。不相信。”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
23、真正目的是想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王”天下,而且根本没天下,而且根本没有有“保民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不忍之心”也就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24、。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诗云: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25、,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而:表转折于:到独:究竟为:因为之:主谓之间,不译见:表被动形:表现何以:即“以何”凭什么异:区别“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究竟是为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用力气;看不见整车的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用力气;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不被安抚,是因为不肯布施恩德。所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不被安抚,是因为不肯布施恩德。所以,大王您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以,大王您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
26、,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说:(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这是不肯做,而
27、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行。子。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行。以:表承接超:跳过是:这诚:真的折枝:“枝”,通“肢”肢体老:形容词做动词,尊敬老;形容词做名词,老人以:表递进,进而及:到幼:形
28、容词做动词,爱护幼:形容词做名词,孩子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诗经说: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
29、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于:给寡妻:自己的妻子或正妻于:到御:治理于:引出动词“御”涉及的对象
30、“家邦”不译举:拿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无以:没有用来.所以.:.的原因权:名词作动词,用称秤重量度:衡量长短甚:厉害,严重度:考虑,思量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孟子)(孟子)“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同各诸侯结怨,然后在现在痛快?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同各诸侯结怨,然后在现在痛快?”齐宣王说:齐宣
31、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对这个痛快呢?我是想凭借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不是的,我怎么会对这个痛快呢?我是想凭借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
32、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抑:副词,难道危:使.受到危害构怨:结怨,结仇;构,构成,造成于:跟,同于:在于:对以:凭借闻:使.听到为:因为肥甘:形容词做名词,肥美甘甜的食物轻暖:形容词做名词,又轻又暖的衣服抑:还是采色:绚丽的颜色;采通彩便嬖: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
33、而为之,后必有灾。”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辟:开拓朝:使.朝见莅:临,这里指统治中国:指中原地区若:这样若:像,如殆:恐怕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缘,攀登。木,树。(孟子)说:(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齐宣王说:齐宣王说:“像(你说的)
34、这么严重吗?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觉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全国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
35、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全国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齐宣王)说:(齐宣王)说:“(这是什么原理)可以让我听听吗?(这是什么原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孟子)说:“(假如)邹国和楚国交战,那您以为谁胜呢?(假如)邹国和楚国交战,那您以为谁胜呢?”(齐宣王)说:(齐宣王)说:“楚国会胜。楚国会胜。”(孟子)说:(孟子)说:“那么,那么,小国小国本来不可以与本来不可以与大国大国为敌,为敌,人少的国家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人多的国家为敌,为敌,弱国弱国本本来不可以与来不可以与强国强国为敌。全国的土地,方圆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
36、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为敌。全国的土地,方圆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交战有什么差异呢?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您此刻宣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交战有什么差异呢?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您此刻宣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全国当官的都想赶来申诉给大王,耕田的人都想在您的田野上耕耘,经商的都要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全国当官的都想赶来申诉给大王,耕田的人都想在您的田野上耕耘,经商的都要(把货品)在大王的集市上存放,观光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进出,各国那些痛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把货品)在大王的集市上存放,观光的人都想在大王
37、的道路上进出,各国那些痛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假如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跑来向您申诉。假如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方:方圆集:会集,总算起来服:使.战胜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本:根本疾:憎恨,怨恨赴诉:奔走求告其:如果若:像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惛(hn):通“昏”糊涂敏:聪慧恒:长久惟:只有士:有志之士若:至于民:一般人,平民百姓苟:假使放、侈:放纵、过度辟、邪:不正已:通“矣”,表示确定语
38、气及:等到于:在.中从:紧接着刑:名词活用为动词,处罚。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陷害 齐宣王说: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
39、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焉:哪里而:表转折制:规定事:侍奉,赡养畜:养活妻子:妻子和儿女乐岁:丰年之:往,走向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代词,
40、指君主惟:只赡:足,够奚:何,哪里暇:空闲治:讲求哪有仁爱的君主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哪有仁爱的君主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去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去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的产业,上不能赡养
41、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有空闲讲求礼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有空闲讲求礼义呢?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
42、)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
43、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仁政反:通“返”回来本;根本树:种植以:把衣:名词作动词,穿豚:小猪彘:猪夺:耽误,失谨:重视庠序:古代的学校申:反复说明以:把悌:尊敬兄长颁白:须发花白。颁,通“斑”。负:背负东西戴:头顶东西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完全对立完全对立 欲擒故纵
44、、缩短距离欲擒故纵、缩短距离 孟子从宣王孟子从宣王“以羊易牛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有“保民而王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难事,让宣王树立起施行王道的信道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难事,让宣王树立起施行王道的信心。心。接着孟子以接着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臣固知王之不忍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现出自己很了解宣王,从而与之作对比,表现出自己很了解宣王,从而博
45、得了宣王的信任。博得了宣王的信任。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对于对于“王道王道”孟子提出的具体措施是什么呢?孟子提出的具体措施是什么呢?明确:明确:1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2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3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4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结果:老者衣帛食肉
46、,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结果: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开头至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足道,提出足道,提出“保民而王保民而王”的主张。的主张。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从从 王说王说 到到 王请度之王请度之),论述齐宣王之,论述齐宣王之“不王不王”不不是是 不能不能,而是,而是 不为不为。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抑王兴抑王兴甲兵,危士臣甲兵,危士臣 至至 孰能御之孰能御之),指出齐宣王,指出齐宣王之大欲,论证其不可能实现,指出应当反本而行王道。之大欲,论证其不可能实现,指出应当反本而行王道。第四
47、部分第四部分(王曰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到篇末),归结到,归结到“保民保民而王而王”的主张,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主张,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讨论】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讨论】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明确: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
48、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思想,描用迂回曲折的方式,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思想,描绘了一幅绘了一幅“保民而王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劝说齐宣王放的社会蓝图,劝说齐宣王放弃弃“霸道霸道”,实行,实行“王道王道”,“保民而王保民而王”。孟子的文章从表面上看
49、,纵横恣肆,似乎散漫无羁,而实际上紧扣论题,层层深入,层次井然。文章的主旨是“保民而王”,有些文字似乎与此无关,实际上是有的从侧面讲,有的从远处讲,有的巧设比喻,以造成波澜起伏的文势,引人入胜。有人说孟子的文章“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这是说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表面上看所用比喻似乎是信手拈来,而实际上是事先有周密的准备,才使说理生动、精到。在本文的论述中,孟子使用了“以羊易牛”和“挟太山以超北海”等许多故事和比喻,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对方易于接受的生动具体的直觉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形成这种气势的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形成这种气
50、势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语言因素是其中重要的一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语言因素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这表现在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陈述事理,质条,这表现在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陈述事理,质疑辩难,咄咄逼人,还多使用工整的对偶句,使两疑辩难,咄咄逼人,还多使用工整的对偶句,使两种事物处于鲜明的对照状态,相对举而见义,相映种事物处于鲜明的对照状态,相对举而见义,相映衬而生辉。衬而生辉。总结总结 :孟子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主张行王道,制民产,省刑薄赋,申孝悌之义。他又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他还提出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