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史书类别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断
2、代体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国语战国策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史记三国志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体裁。汉书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汉书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其一,郑国两次得罪晋国。1.公元前637,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出亡至郑国,郑文公未以礼相待。2.公元前632的城濮之战,晋国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郑国在这场战争中出兵帮助楚国,因此与晋国结怨。是年九月,晋国联合秦国对郑国形成合围。其二,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再加上秦晋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互通,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
3、0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秦晋之好烛之武 退秦师烛之武人物,郑国大夫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秦师对象氾(fn)南 佚(y)之狐 缒(zhu)而出 共(gng)其乏困 不阙(qu)秦 秦伯说(yu)逢(png)孙 失其所与,不知(zh)微夫(f)人之力不及此字音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文公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叙事脉络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参照配图,用成语概括文中所说郑国面临的形势兵临城下危在旦夕腹背受敌迫在眉睫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4、,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若:如果;使:派军队于郑伯言推辞尚且主谓之间不能干什么了。古代对人的尊称(烛之武)答应这件事然而1.概括本段内容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2.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3.分析本段主要的手法。语言描写;正侧面结合1.概括本段内容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
5、。2.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3.分析本段主要的手法。语言描写;正侧面结合细细品味,人物的对话该赋予何种语气?夜缒而出,见秦伯,曰:情况危急不畏危险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已经代指秦穆公,表示尊敬边邑,做动词增加外交使者“供”给予恩惠渡河修筑防御工事有何厌
6、之,宾语前置扩张削减哪里希望你考虑这件事。1.探究烛之武的游说艺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最终使之退兵,完成了一次出色的外交。游说特点:说辞虽短,却委婉谦恭,有理有据,动之以情,晓之于理。游说技巧:(1)以退为进:坦言郑国“知亡”,示弱臣服;(2)正反两方面分析利害得失:站在秦国的角度,表现出处处为秦国着想,亡郑对晋有利,存郑对秦有利;(3)摆事实:用史实离间秦晋关系,点破晋国对秦国的威胁;(4)推测未来:劝秦谨慎。2.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他的外交辞令外,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
7、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重点翻译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1.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不仁不智不武”的“不战之论”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霸主风度。晋文公是依靠秦国的力量取得国君的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别人,不仁;打郑国容易,与秦国交恶时机未到,失去盟国,不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知恩图报以及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聪慧。2.找出文章的伏笔与照应,以此来思考烛之武游说成功的深层原因。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
8、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你最欣赏这篇文章中的哪个人物?-畅所欲言佚之狐烛之武郑文公秦穆公晋文公烛之武烛之武虽不满郑文公不看重他,但为了救国,还是用尽智慧去说服秦穆公,说明他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是爱国志士;知难而上,夜缒而出,孤身入秦营,可谓勇士;富有智慧,机智善辩,是难得的“辩士”。佚之狐佚之狐“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9、秦君,师必退。”说明他敢于直言进谏,也是荐贤举能的伯乐。郑文公郑文公肯听佚之狐的话,相信烛之武能退秦军;当烛之武一开始满腹牢骚且不愿受命时,陷入尴尬境地的郑伯没有放弃,先是自责以抚慰烛之武的情绪;然后又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见其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知错能改,是一位有见识的君主。秦穆公秦穆公从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听取了烛之武的建议,是一位善于决断、善谋利益的君主。晋文公晋文公“不仁不智不武”的“不战之论”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霸主风度。晋文公是依靠秦国的力量取得国君的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别人,不仁;打郑国容易,与秦国交恶时机未到,失去盟国,不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知恩图报以及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