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第四单元)万里一线牵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微能力2.0认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目 录作业设计方案撰写:TFCF优秀获奖作品3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学期部编版第四单元 多样的交通和通信单元组 织形式团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第11课四通八达的交通第一课时P70-73 我的出行体验多样的交通方式2第11课四通八达的交通第二课时P74-77 家乡交通在发展怎能忘记他们3第12课慧眼看交通第一课时P78-81 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交通发展大家谈4第13课万里一线牵第一课时P82-85 神
2、通广大的现代通信历史上的通信5第13课万里一线牵第二课时P86-89 飞速发展的通信世界通信交往中的文明二、单元分析(一) 课标要求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版) 中“第二学段 (34年级) ”道德教育内容要求第7条“尊重劳动者,懂得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感受并感激他 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第8条“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 活带来的便利,形成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的意识。 ”第9条“学习环境保护的基本常识,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第10条“学习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做到文明上网。 ”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第7条“从衣、食、住、
3、行等方面,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以来的伟大成就。 ”国情教育内容要求第3条“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对祖 国未来充满信心。 ”符合学业要求中“能够了解家乡发展和国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 的要求。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本套教材的编写安排,本单 元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交通、通信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认识交通和通信方式的多 样性,并侧重展现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交通和通- 1 -信事业发展所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社会生活问题。(二) 教材分析图1 本册教材各单元主旨梳理第四单元围绕“交通与通信”这一学习主题,设计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慧
4、眼看交 通万里一线牵三课内容。本单元的逻辑思路是:先从正面介绍交通的发展,再从反 面思考交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最后引入有关通信的主题。本单元从学生的出行体验和 了解的交通工具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多样的交通方式及其特点。同时,也能结合本地实际 情况,了解本地区的交通发展,并能够体会各类交通行业人员为交通事业的发展所做的努 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交通发展,了解交通迅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以及人 们采取的应对措施,帮助学生对公共生活中的交通事业有整体且深入的认识。最后,帮助 学生了解通信方式的变迁、通信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养成文明通信的行为习惯,遵守 通信中的法律和道德要求。图2 第四单元
5、逻辑结构图(三)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方法主要仍以具象思维为主,虽然可以某种程度上理解抽象概念, 但需要具体内容作为支撑,本课涉及的40余年间的交通发展变化,由于学生年龄和阅历的 局限性,因此在设计本课作业时首先应考虑学生实际特点,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在实践 活动中让学生真实感受发展变化及成就。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一) 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发展成就,感受交通和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2.合理使用交通工具、规划交通路线,正确使用不同的通信方式。感悟交通和通信给 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3.学会辩证看待交通和通信发展带来的利与弊,养成良好的出行和通信习惯。- 2 -(二)
6、单元作业目标围绕多样的交通和通信这一单元主题设计系列作业,通过阅读、交流、辨析、情 境体验等作业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交通发展变化;外出时如何合理使用交通工具,正确规 划外出路线;通过阅读和实践,感悟交通和通信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辩证看待交通 和通信发展带来的利与弊,体会现代通信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1.围绕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版) 要求,分析教材内容和学情。 2.制订单元学习和作业目标。3.作业设计基本流程:围绕作业目标选取情境素材基于学情特点设定问题任务着 眼学生发展设计评价标准和方式。4.为排列整齐、美观,每项作业图片都是缩略图,A4排版作业原图见末尾
7、附件。五、课时作业第11课四通八达的交通第一课时作业 11.作业内容我是小小调查员采访身边的朋友和家人,问一问他们外出旅游、购物、探亲时会使用哪种交通工 具。其中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填写下面的调查表。- 3 -2.作业时长要求采访他人,3分钟内采访1个人,至少采访3人 (根据“双减”政策及安徽省教育厅关 于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水平的实施意见 (皖教基202118号) 文件规 定,本次作业时长控制在10分钟内) 。3.评价设计作业评价标准4.作业分析及意图本题属于课前预习,是基础的一些采访,是较为简单的问答形式,学生负责询问 及填写。本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与
8、身边人的交谈中便能快速且高质 量地完成作业。此项作业在为本课时的第一个话题做好课前铺垫,充分调动班内的每一位同学积 极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他人的出行方式,以及不同出行方式带来的感受。作业 21.作业内容家住上海的达理一家想去青岛旅游,听达理说,妈妈想坐轮船看一看蔚蓝的大海;爸爸想节约交通成本;达理则想体验一下“复兴号”高铁,体验一下“中国速 度” 。假设你是一位导游,你会如何设计他们的往返行程呢?不要忘了,要综合考虑 每个人的愿望、每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出行费用等因素。2.作业时长要求- 4 -8分钟。3.评价设计作业评价标准4.作业设计意图本题是课中作业。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主动
9、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让学生 合理选择交通工具,在规划路线时兼顾路程的远近和出行时间,根据现有经费量力而 行等,重在认识交通工具的特点。外出旅游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本 题来自生活,用于生活,初步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第11课四通八达的交通第二课时作业 11.作业内容蚌埠处在京沪铁路和淮河交接之地,百年前因铁路而兴起,被誉为“火车拉来的 城市” 。四通八达的交通给蚌埠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在课前通过询问家 人、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相关表格。- 5 -2.作业时长要求不做时长限制。3.评价设计作业评价标准4.作业设计意图本题为本课时课前预习,搜集蚌埠近三十年
10、来交通发展变化情况。初步培养了三 年级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考察了同学们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从更多的层面 和视角感知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为本课时教学打下了基础。作业 21.作业内容2.作业时长要求不做时长限制。- 6 -3.评价设计作业评价标准4.作业设计意图本题可以作为课后延时课堂作业。三年级学生对于“交通人”的了解源于真实的生活 经验,通过模拟表演岗位体验活动,引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顾,通过第2课时的学习和模 拟表演,引导学生对交通工作者的劳动和付出进行深入体会和思考,帮助学生巩固“交通 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人的贡献”这一概念。第12课慧眼看交通第一课时作业 11.作业
11、内容课前阅读中国百年交通工具,见证时代变迁2.阅读时长要求5分钟。- 7 -3.作业设计意图本篇阅读串联了四通八达的交通和慧眼看交通两课,让同学们通过了解 百年来交通工具的变迁,感受时代的变化,通过自行车是环保的出行方式引入本课的 内容,是一篇承上启下的好阅读。作业 21.作业内容2.作业时长要求3分钟。3.评价设计作业评价标准4.作业设计意图四道选择题为课堂练习,第一题考察公共交通相关知识点;第二题考察清洁、可 再生能源知识点,电动汽车也是国家积极推广的,与本题完美结合;第三题是与环保 出行相关,环保出行方式较多,但也要考虑出行距离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第四题稍 微有一点难度,地铁在大城市是避
12、免拥堵的一种好出行工具,要优于地上交通。设计 四种不同的题型,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本课的知识点。- 8 -作业 31.作业内容请你做一名绿色交通小卫士,给人们写一封绿色出行倡议书。2.作业时长要求10分钟。3.评价设计作业评价标准4.作业设计意图本作业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完成。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了交通发展带 来的相关问题,明白了交通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通过设计此题目,进一步加强引导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绿色出行,提高自身的文明素养。- 9 -第13课万里一线牵第一课时作业 11.作业内容2.作业时长要求8分钟。3.评价设计作业评价标准4.作业设计意图本作业为课堂作业。本题引导了学生
13、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解决相关问题,认识通信,感知现代通信的多样性。通过生活回望,调动学生的记忆储存,拓宽学生对通信 方式“多样性”的感知,初步体会现代通信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10 -作业 21.作业内容写一写古代通信的不足之处2.作业时长要求写内容5分钟,组内交流修改5分钟,班级交流5分钟。3.评价设计作业评价标准4.作业设计意图本作业可作为课后的延时课堂作业。本题衔接的是本课末尾的阅读角两篇小短文 日夜兼程也嫌迟 古代报火警有多难通过同学们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古代通 信的艰难与风险,感受古代信息的传递和不易,进而明白通信发展背后的动力。也衔 接了下一课时的相关内容。- 11 -第13课万
14、里一线牵第二课时作业 11.作业内容2.作业时长要求不做时长限制。3.评价设计作业评价标准4.作业设计意图本题属于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课前通过调查和走访进行自主探究,通过每个时间 段使用的不同通讯工具,让被调查者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自己的发- 12 -现,从而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有一些了解。作业 21.作业内容2.作业时长要求7分钟。3.评价设计作业评价标准4.作业设计意图本题为课后习题,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巩固通信中的法律法规 常识,让学生从小树立文明通信的自觉意识。也为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 信息万花筒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13 -(一)
15、 单元质量检测内容学完本单元,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让我们一起来闯关吧。第一关:我会选一选第二关:我会解决问题- 14 -(二)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附件:课时作业及单元作业A4排版原图 (见下页)- 15 -“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最重要的就是体验。”这是 FT1 老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种认识,这也反映了她对课程的教学理解。教学理解会影响她在教学准备阶段,对其内容处理作出判断和教学计划决策。开学初,FT1 老师和她的学科团队,按照学校要求申报了每学期单元开发研究的单元及课例,这一次他们选择研究的单元是二年级下册的“我们生活的地方”单元。谈到选择本单元的理由,FT1 老师讲到:“我们生
16、活的地方单元名挺好的,但是每节课的题目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我爱家乡山水, 家乡物产养育我,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家乡新变化,灌输的痕迹太重了。家乡这个概念太抽象了,家乡物产,家乡山水,家乡人,家乡新变化,这些内容超出了他们的经验范围。他可能去过南湖公园,净月潭,但是在他们眼里,净月潭也好南湖也好,就是他们活动、玩乐的一个场所而已,怎么给他提升到家乡山水美这个层面上呢?这完全是大人想当然地想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们。还有物产,我们省特产乌拉草、鹿茸,这些都离孩子们太远了。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知道有哪些机构或者地方、哪些人和我的生活有关系,为孩子们和这个社会进行初
17、步的连接,这些就够了。物产也好、故乡山水,故乡名人完全可以等他们大了之后,五六年级之后讲。”基于这样的思考,FT1 老师和年组老师们商量之后,在不改变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在内容处理上做了如下决策:重新界定学习活动的范围由对整个城市的学习,调整为对学校周围、也是大部分孩子们生活的地方的探究;调整单元内容结构按照探究式学习基本步骤即发现、调查、总结的顺序重新调整内容,调整后的内容分别为“了解我生活的地方”“制定探险的计划”“实地探险”“探险后的汇报交流”。FT1 老师认为,低年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直接体验和真实的发现是最重要的,对内容做如此决策的理由也是为了改变整个单元的学习方式。“如果按照教材的
18、设计上这个单元,我们就得靠老师大量的讲,偶尔有内容可以留作业,让孩子们提前调查,然后课上汇报,就是讲授式的,这完全就是灌输,不需要你思考。但是,现在做了处理之后,可以领着孩子们做探究学习,我们先说一说自己生活的地方都有什么(机构、店铺等)。这就是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啊,然后你对哪些地方比较感兴趣,那些地方是干什么的、那里的人每天都在做些什么。有了问题,孩子们就可以制定一个计划,要去的地方是哪儿啊,你去那儿想了解什么,和谁一起去等等,当然还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像怎么过马路啊、怎么和那些大人沟通,这些都是要学习的。然后我们就要领着孩子们去实地考察了,孩子们分小组在家长志愿者的陪同下,去学校周围的一些机
19、构、商铺做调查,然后回来做汇报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是动用孩子的器官的,是可以进入到孩子们心里的,是真正活的学习。”这种大胆的内容决策尝试,对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如何呢?FT1 老师说“探险回来汇报交流的时候,孩子们都很兴奋,虽然他们说不太出来多么特别的发现,但却是和他的生活有很大联系的。像有的孩子说我知道了原来大人挣的钱都是放在银行里的,你如果想花了就可以去取出来,银行是帮我们保管钱的。还有采访了水果摊摊主的孩子说,阿姨很辛苦,她得凌晨三点多去批发市场进货,因为那样可以用便宜的价格进到水果,她就可以用便宜的价格卖给我们了。虽然说得很浅显,但是他知道了这些人和我的生活,我的衣食住行是有关系的。如果老
20、师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就能很自然地实现和原来内容一样的教学目标,扩大自己的生活空间,和我生活的地方发生联系,让他们意识到我们是共同生活、互相帮助的依存的关系。这种学习方式显然更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据年组的其他老师说,每个班孩子们都翘首企盼实地探险的一天,家长们也早早地报名参加志愿者活动。基于对低年级儿童认知特点的分析,她认为“道德与法治”应该是一门体验性课程,在这样的信念下,课程实施过程中 FT1 老师会倾向于对教学内容做细化、重组、创生,给学生提供更多可以直接体验和真实感受的机会。能够看出 FT1 老师非常重视儿童与周围人、社会、自然直接的活动和体验,重视对这些活动和体验中的发现进行指导。
21、她认为,这种主动接触自己周围人、自然、社会的过程中产生的感受、思考、发现是真正属于儿童认知结构的、真正有意义的和有效力的“活”的知识,这种自主的知识构建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用有限的课时上更有意义的内容”是 ZT1 老师在访谈中提到的一句话。这是 ZT1 老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对课程内容做决策的重要依据。对“更有意义的内容”ZT1 老师的解释是,“像效率最大化一样,能够对解决孩子们的问题起到关键作用的内容,或者我认为,通过我的课的确能够对他的道德认知或者道德行为有改观的内容。”在访谈中她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我们学校的情况是一周一个班只有一节课,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两个课时给准备内容的,这我就得权衡
22、一下,我不能完全照着教材讲,我觉得有用的我就重点讲,我觉得说了也没有太大用的就不讲了,还有的可能得换个角度讲,就是效率最大化。”(ZT1-B1-2-1) ZT1 老师做此决策的缘起是被动的、在有限的条件下被迫做了内容处理。但另一方面,我们能从她表述的“有用的知识”里看出她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即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以教材为本,而是以儿童需要为本。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ZT1 老师在内容处理上有着这样的决策:常常以内容是否能让孩子们获得提高、是否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标准,分析、组织和处理教材内容。“像今天的这节课也一样,教材是说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但是家里有爸爸妈妈看着,吃的、睡的也都是家里大人
23、给照顾着。但是,学校就不一样了。刚来学校这个新环境,哪里是安全的、哪里是不安全的,学生需要知道。所以,今天我讲的是学校的安全与健康。”从访谈中可以看出,老师的这种做法是内容创生的积极尝试,能提高德育课程的现实意义,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内容决策破坏了课程原有的结构,教材要传递的“引导学生由自然的家庭生活状态,进入到自觉、文明、安全、自主治理的家庭生活状态”目标就消失了,教师的内容决策以学生为本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也影响教师在内容决策上的做法,而且有时会直接影响课程价值的落实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 FT2 老师的教材观念,很多老师在访谈
24、中都谈到这种观点。他们不再唯教材论,而是从更现实、更理性的角度审视教材,在这种教材观的指导下很多老师在教学准备阶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内容作出了很多创新决策。“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主题、话题、素材,我觉得越是全国统编教材越需要做校本化处理。统编版四册教材我们都已经接触过了,原来的品德与生活内容框架我们也知道了,到了这一步就不能还在面上全铺开,浮在上面、哪个都深入不进去,现在得有取舍地、有重点地深入地上几个单元的内容,一个个的攻克,构建一个适合我们学校的框架。一年上的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和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我们就做了处理,把两个单元内容打乱了、重新排序上的。正常来到一个新环境里,认识环境是第一步,但是教材是第二个月才开始认识校园和校园的铃声等一般规则制度,这个是不合理的。”(FT2-B1-2)知识备份(根据实际情况删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