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课 14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时代背景。2.根据作者的行踪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以及如何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3.品味文章善用叠词、朴素典雅、准确传神的语言风格。素养目标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 年出版诗和散文集踪迹。1925 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方面转为以散文为主,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
2、美文笔独树一帜。1931 年,朱自清留学英国,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朱自清散文的风格: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古诗词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作者简介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景对象“荷塘”和“月色”。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即作者描写的“荷塘”是“月色”之下的“荷塘”,描写的“月色”是“荷塘”之上的“月色”。“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清华大学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既指“荷塘”之上的实实在在的月色,又指作者
3、心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荷塘”与“月色”相互依存,相互映衬。题目解说散文的情与景 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往往是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中情与景是相融相生的,自然景物往往会涂上作者的主观色彩,从中可以读出他的个性、情趣以及精神境界。“情”是散文的核心要素之一,魂魄所在。散文中“情”的表达方式不一,但是往往都是把主观情感投射并寄寓到客观景物之中,也就是通过对景物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从手法上看,有的是直抒胸臆,有些则是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荷塘月色中作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有淡淡的忧愁,在领略了静谧、梦幻的月下荷塘美景后,忧愁虽还
4、挥之不去,但也增添了淡淡的喜悦,暂得超脱之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自然寄寓在景物之中,景物描写均为情感抒发服务。知识卡片1927 年4 月12 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直至1949 年败退台湾期间,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以及其他政治异见人士进行迫害,这一时期也称“白色恐怖”。本文写于1927 年7 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国家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此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四一二政变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苦闷与彷徨,于是纷纷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作为一位爱国的民主主
5、义者,朱自清面对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既无法投笔从戎进行革命,又无法平息内心的不满与憎恶,心中充满了抑郁与挣扎。怀着孤独苦闷的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文中流露出想寻找安宁而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终无法超然的复杂心情。写作背景清美自然的体物抒情小赋采莲赋 原赋:紫茎兮文波(微波),红莲兮芰荷(出水的荷花)。绿房(莲蓬)兮翠盖,素实(白色的莲子)兮黄螺(成熟后的莲蓬)。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兰木做的船桨),芦侵罗(丝织的卧席)。菊泽(湖泊)未反(同“返”),梧台回见。
6、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徘徊),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进献)君子,愿袭(衣上加衣)芙蓉裳(有莲花图案的衣裳)。”阅读链接简析:全赋以莲起,以莲结,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而实际上“棹移”“船动”“荇湿”“绕钏”等,无不是对采莲过程的动态渲染,清美自然。赋中的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小家碧玉与荷花之相映媲美,体现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全篇语言整饬,音节谐美。而其举体轻灵小巧,笔调婉柔多姿,时时闪现出玲珑剔透、潇洒飘逸之气,堪称南朝抒情小赋中的上乘之作。最折磨人的情诗西洲曲 原诗: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
7、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暗含望书信的意思)。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简析:诗歌描写了一位少女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达技巧。全诗以动作展现心境,托物寄情,借景抒情,运用虚
8、实相生和谐音双关的手法,使得整首诗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诗歌前后粘连不断,时间跨度很大,从冬到春,由夏到秋;一会儿折梅,一会儿采莲,一会儿登楼;一会儿是现实,一会儿是回忆,最后竟然是在梦中;前一句写此,后一句就变成了写彼,转换全无交代,很难读懂,有人称其为一首“最折磨人的情诗”。1.默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理清全文的思路和线索。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第 1 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部分(26 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部分(末两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
9、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课文探究2.再读课文 第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第二段:1.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
10、,抒发作者的感情。小路(第 2 节)荷塘(第 4 节)月色(第 5 节)荷塘周围的树(第 6 节)漫步思索(线索)2.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3.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的?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第三段: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
11、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第 4 段: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荷叶 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12、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荷波 闪电,比喻,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流水 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第五段: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浮”,水
13、汽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
14、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第六、七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
15、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结构图解本文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明线,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暗线,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写夜游荷塘的所见,绘制出一幅醉人的月下美景图,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交织的心理体验,展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虽不满现实却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主题归纳文章从作者出门开始,经小径到荷塘独赏荷花,然后归来结束。从空间上看,是一次夏季夜游。从情感脉络上来看,作者感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此有了夜游的念头,为摆脱忧郁心境而起意前往
16、荷塘。沿着荷塘,作者看到的景色别具特色,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心中充满了“淡淡的喜悦”。1.作者起笔于“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收束于“轻轻地推门进去”,收尾别有意味,请加以品评。深入探究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作者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渐写渐淡,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独处静赏令人暂时忘却现实,但很快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愁相
17、互交织,显示了作者感情的复杂。最后“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终于回到现实中来。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与开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形成呼应,结构巧妙。当时的社会环境使作者不得不隐晦、含蓄地表达其思想感情,将他因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郁闷感情,藏在周围环境和他独自漫步的描写中,意在其中,呈现出“淡淡的”特征。当时军阀统治黑暗,制造白色恐怖,压制言论、思想自由。社会黑暗残酷、言论不自由,作者只能把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寻求不到出路的苦闷、抑郁的感情融入朦胧的月光、淡淡的云层之中,自然而含蓄地流露出淡淡的哀愁情绪。2.荷塘月色中呈现了清淡的月色、淡雅的荷香,为什么一切都是“
18、淡淡的”?与“淡淡的哀愁”并存的还有“淡淡的喜悦”。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正是作者想摆脱愁绪而欣然前往荷塘寻求快乐的原因。晚上没有月光时阴森森的小路,在“满月的光里”却显得很好;作者在寂静中“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好像“到了另一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独自受用这美妙的荷塘月色,将自由的思绪寄情于无边的美景中,由赏景而思古,联想到古人热闹的采莲场景。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融入全文之中。正是这“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交织展现,给幽美的荷塘披上了朦胧的轻纱,使作者笔下的荷塘之景变得淡雅、安谧、柔和,同时真实自然地反映出作
19、者不满现实而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一冷一热、一静一动的色调和动静对比起来,作者越是迷恋夜色下的荷塘,实际上越反衬出他内心深深的矛盾和苦恼。他企图用赏景的办法来摆脱烦恼,寻求片刻的安静。到赏尽美景而愁未消的时候,又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采莲嬉游”的热闹场面,借怀古以抒情。另外,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使作者“颇不宁静”与富有诗情画意的荷塘使作者如痴如醉,形成鲜明反差;江南悲惨的现状与古代江南采莲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反差。作者就是通过这两种鲜明反差,表达了对白色恐怖的严酷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从这种情绪中可以看出他憎恶黑暗社会,不向反动势力屈服,不愿做时代逃兵的可贵的思想品质。3.文中写“荷塘月色”与“采莲嬉
20、游”的场景构成一冷一热、一静一动的色调和动静对比,这有什么用意?(1)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江南有作者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1920 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 年。其间,他不仅得以再次领略江南的锦山秀水之美,而且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江南见证了他一段自由、美好的生命历程。作者对江南充满热爱与向往。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南方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了午饭,偶然抽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了三年前给S 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
21、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南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4.联系作者的经历,分析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在行文中有何作用。眼前的荷塘月色美景,让作者触景生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回忆起古时江南采莲的美好与乐趣,又以西洲曲里的诗句含蓄地表达内心寻求宁静而不得的失落与惆怅。月下荷塘虽有“过人头”的莲花,“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怎能不“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呢?(2)这句话在行文中起过渡作用。“惦着江南”有身处忧愁之中而回忆往昔的美好的意义。从行文来说,这一句话是对前文忆江南内容的收束与小结,同时又是从忆江南回到眼
22、前现实的过渡,是从眼前景到忆江南,再到眼前现实的转接。写荷塘,动静结合。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零星地点缀着的荷花,这是静的画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则是动的景致。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月下荷塘幽静又富有生气的特点。虽无“月”字,但处处有月色。叶子、花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月色映射下才形成了动人的景致。写月色,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子和花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写月下的投影,有“灌木”的“参差
23、的斑驳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景。此处写月色,但处处有荷塘。5.试从动静、虚实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描写荷塘和月色的。善用比喻。文章多处运用比喻,这些比喻新奇贴切,激发着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写出了月下荷塘多样的色彩、光影变化。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中此景此物的美的特征。词语准确生动,尤其善用动词。如
2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很平常,但与“静静地”相配合,生动地写出了月光像流水一般缓缓倾泻,没有声响的幽静幽美。6.本文语言清新典雅,生动传神,充满了诗情画意。请加以分析。善用叠词。这些叠词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描摹的效果,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所谓通感,指感觉的转移、迁移。本文中通感往往跟比喻连在一起用,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用听觉来烘托嗅觉,使荷花的
25、香味变得具体传神。观点一:不应该。引用古典诗词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风格,体现了他写作“其来有自”的特点。有人曾说:“朱自清对中国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作散文时能信手拈来,镶于其中,不仅成为描景绘物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充满浓郁的民族风味。”如果删掉这一部分内容,朱自清的这一写作特点就无法明显体现。7.荷塘月色一文语言朴素优美、意境深远,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然而文中引用的采莲赋中的一段文字,却命途多舛,多次被删除。你认为这段引文应该被删除吗?为什么?观点二:不应该。作者惦着生活过的江南,做着少年的梦,心中涌动着青春的活力。少年男女勃发的青春活力,像小鹿一般冲击着他,使他不能不产生许多联想。如果删
26、除了采莲赋,就会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割裂,使剩下的西洲曲晦涩难懂,让人不知所云。观点三:不应该。文章前后篇幅搭配相称,浑然天成。正因为这样,如果将采莲赋这部分删除,就破坏了文章的结构,不能保持作品的完整性,体现不出作者的艺术匠心。课堂训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 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着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却有
27、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文中标有横线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的正确的一组是()A轻轻 薄薄 淡淡 弯弯 B静静 淡淡 薄薄 柔柔C轻轻 淡淡 薄薄 柔柔 D静静 薄薄 淡淡 弯弯D2文中加红色的“这”指代的是()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B不能朗照C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 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A3“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A作者感到生活惬意,别有风味。B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C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D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C4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主要是()A月下的荷塘 B月的光和影 C荷塘上的月色 D月下的荷塘及月色C5对选段开头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