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 国 建 筑 的 特 征 梁 思 成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建筑专业术语。通过对“文法”“可译性”含义的理解及对科学论文语言的品味,提升文本理解、语言鉴赏能力。2.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和观点,明确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3.体会科技论文的特点,赏析科学论文的语言特色学习阅读科技论文的方法。4.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激发对祖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建筑审美能力。作者作者u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祖籍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作者作者u 梁启超,清末改革家,
2、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就读。1915年,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滨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作者作者u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之后赴欧洲参观古建筑,8月18日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1946年为清华学创办了建筑系。u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
3、院士(1948)、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作为主要设计者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参与北京市城市规划与建设。著作有清代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4卷)。写 作 背 景写 作 背 景u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了本国的建筑师,然而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于是他就立志“中国建筑史要有中国人来写”。u 1931年9月,在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踏上了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写 作
4、 背 景写 作 背 景u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找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文 体 知 识文 体 知 识u科技论文是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运用逻辑思维手段(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分析和阐述,揭示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撰写成的论文。文 体 知 识文 体 知 识u科技论文区别于其他文体
5、的特点,在于创新性科学技术研究的科学论述,是某些理论性、实验型或观测性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是某些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的科学总结。因此,完备的科技论文应该具有创新见解、讲究证据、合乎逻辑、有使用价值等基本特征。u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的科学论文,有比较浓厚的学术色彩。本文发表于顶级学术刊物建筑学报,是其1954年创刊号上的文章。读准字音读准字音u 字音字形。抱厦()墁地()混凝土()疾 接榫()屋脊()穹隆()如翚斯飞()斗拱()瓦当()琉璃()潜力()切削()戗兽()枋檩()帷幕()榫()蚂蚱()切削()理清思路理清思路u 通读课文,梳理概括文章结构脉络。思考:全文共
6、20段,大致可划分为几个部分,请根据下面的表格,填写出相应内容。段落层次内容大意第一部分(段)第二部分(段)第三部分(段)第四部分(段)段落层次内容大意第一部分(12 段)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第二部分(313段)谈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第三部分(1417段)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词汇”),第四部分(1820段)中外建筑进行联系对比(“可译性”),继承发扬,古为今用具体分析具体分析u 1-2段思考:这部分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个观点的?具体分析具体分析u 3-13段思考: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有哪些?快速阅读,提取关键词。个体建筑的立体构成群体建筑的片面布
7、局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户外起居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斗拱举折、举架构成弯曲面的屋顶屋顶着色以朱红色为主,大量使用彩绘建筑材料的装饰具体分析具体分析u 3-13段思考: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个体建筑的构成群体建筑的布局木材结构-梁架斗拱举折、举架屋顶的装饰作用颜色的选择-朱红、彩绘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中国建筑的特征个体建筑的构成群体建筑的布局木材结构-梁架斗拱举折、举架屋顶的装饰作用颜色的选择-朱红、彩绘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结构特征装饰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个体建筑的构成群体建筑的布局木材结构-梁架斗拱举折、举架屋顶的装饰作用颜色的选择-朱红、彩绘部
8、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结构特征装饰特征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整体局部主次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u 介绍完九大基本特征后,文章接着讲述了什么内容?u 我们该怎样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文学文学建筑学建筑学文法词汇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u 思考:作者说“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具体表现在哪里?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u 文章18-19段又讲了什么内容?u 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文学文学建筑学建筑学“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即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
9、的语言来表达。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具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和运用的手法又有很大区别。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u 作者为什么要提出“可译性”这一问题?联系第20段并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写 作 意 图写 作 意 图u 写作背景 40年代中期,二战即将结束,各国都在准备着战后的和平建设,讨论着新城市的立项规划,探索着新住宅的多种形式。梁思成也向往着自己祖国在胜利后的建设 他认为新中国建筑也和新中国的文化一样,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他写文章、作报告,连续发表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等,热情地介绍中国建筑传统,论述
10、建筑创作的主张。他向往着一种既能用新技术、新材料,又具有民族传统的新建筑形式的出现。写 作 意 图写 作 意 图u本文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和建筑的“文法”“词汇”及其“可译性”的问题,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同时指出了每个建筑体系有其自身的“文法”和“词汇”,遵照这些法式才造就了世界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表达了发扬我国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社会生活的建筑的热切愿望。写 作 意 图写 作 意 图u标题为中国建筑的特征,但梁思成先生并不是孤立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并进行对照练习。u在最后一段中他写到对中国建筑上的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建议要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