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木叶”林庚统编版高中语文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学 习 目 标1.1.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文章的理性之美。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文章的理性之美。2.2.辨析相似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辨析相似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3.3.分析其他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暗示性,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分析其他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暗示性,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 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 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
2、曲及其他,还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6部新诗集。作 者 简 介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他在古典文 学上的研究成果有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
3、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解 说 题 目学 习 活 动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方法方法】通读课文,划出每个段落中与通读课文,划出每个段落中与“木叶木叶”相关的关键语句,相关的关键语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1.文章如何围绕“木叶”这一概念层层展开?【第第1 1段段】以谢庄、陆厥、王褒的诗句为例,说明从屈原以谢庄、陆厥、王褒的诗句为例,说明从屈原九歌九歌开始,开始,“木叶木叶”成为历代诗人们钟爱的艺术形象,从而引出成为历代诗人们钟爱的艺术形象,从而引出“木叶木叶”这一
4、论述对象。这一论述对象。【第第2 2段段】说明说明“木叶木叶”就是就是“树叶树叶”,但古诗中用,但古诗中用“树叶树叶”的却很少,的却很少,单独使用单独使用“树树”和和“叶叶”的也有,但似乎并不是为文字洗练的缘故,因为同样的也有,但似乎并不是为文字洗练的缘故,因为同样两个字用两个字用“木叶木叶”却不少,后来甚至发展到使用却不少,后来甚至发展到使用“落木落木”。将。将“树叶树叶”与与“木木叶叶”在古诗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层层设问,引发思考。在古诗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层层设问,引发思考。【第第3 3段段】对前面抛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对前面抛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木叶木叶”“”“落木落木”与与“树树叶
5、叶”“”“落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的不同,关键在“木木”字。由对字。由对“木叶木叶”的讨论聚焦到对的讨论聚焦到对“木木”的讨论,为下文的论述张本。的讨论,为下文的论述张本。【第第4 4段段】说明说明“木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第5 5段段】承接上一段,说明承接上一段,说明“木木”具有这一艺术特征的原因在于具有这一艺术特征的原因在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第第6 6段段】说明说明“木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即有落叶的微黄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即有落叶的微黄干燥之感
6、,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第第7 7段段】总结全文,总结全文,“木木”与与“树树”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说“木叶”(1-31-3)“木叶木叶”成为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诗人钟爱的形象发现问题发现问题(4-64-6)“木木”的两的两 个艺术特征个艺术特征分析问题分析问题(7 7)小结小结“木叶木叶”“树叶树叶”的异同的异同总结全文总结全文诗人们钟爱“木叶”古诗很少用“树叶”“木叶”“树叶”不同一: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二:微黄、有干燥感(颜色性)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一字千金2.请同学们梳理课文脉络,理清文章结
7、构。学 习 活 动 二辨析概念,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木叶下。下。屈原屈原九歌九歌洞庭始波,洞庭始波,木叶木叶微脱。微脱。谢庄谢庄 月赋月赋木叶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陆厥临江王节士歌临江王节士歌秋风吹秋风吹木叶木叶,还似洞庭波。,还似洞庭波。王褒王褒渡河北渡河北亭皋亭皋木叶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柳恽捣衣诗捣衣诗九月寒砧催九月寒砧催木叶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沈佺期 古意古意“木叶”都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都是秋天里的落叶形象。感受下列诗句后皇嘉后皇嘉树树,橘徕服兮。,橘徕服
8、兮。屈原屈原橘颂橘颂桂桂树树丛生兮山之幽。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淮南小山招隐士招隐士庭中有奇庭中有奇树树,绿叶发华滋。,绿叶发华滋。无名氏无名氏叶叶密乌飞碍,风轻花落迟。密乌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萧纲折柳折柳皎皎云间月,灼灼皎皎云间月,灼灼叶叶中华。中华。陶渊明陶渊明 拟古拟古“树”叶”都用在春夏之交,描写枝繁叶茂的形象。感受下列诗句意象意象场合场合外形外形颜色颜色质感质感意味意味联想联想(落)(落)木(叶)木(叶)树(叶)树(叶)秋风秋风叶落叶落春夏春夏之交之交脱尽脱尽叶子叶子 枝叶枝叶繁茂繁茂枯黄枯黄绿(叶)绿(叶)褐绿(干)褐绿(干)干燥干燥饱含饱含水分水分空阔空阔疏朗疏朗离人的叹息离人
9、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清秋的性格饱满饱满绵密绵密密密层层密密层层浓阴满地浓阴满地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柔条纷冉冉,落叶落叶何翩翩。何翩翩。曹植曹植 美女篇美女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木叶下。下。屈原屈原九歌九歌无边无边落木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杜甫登高登高落木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黄庭坚登快阁登快阁感受下列诗句,说说“落木”和“落叶”有什么不同的意味。落叶、木叶落叶、木叶 虽然从树,上落下,但在飘落的过程中,还保留一点叶”的绵密之感和对树的依恋之
10、感。落木落木 洗尽绵密,仿佛有落完树叶的光秃秃的树的影子,显示的是更为空阔的意境,更为萧瑟、肃杀的秋意。【明确明确】【明确明确】其一,其一,“木木”仿佛本身就含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其二,“木木”还暗示了它的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滋润的。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滋润的。思考:“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明确明确】从字面上讲,从字面上讲,“木木”就是就是“树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也不同。同,引起的联想也不同。“木木”具有具有“木
11、头木头”“”“木料木料”“”“木板木板”等的影子,或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叶”因此常被排斥到因此常被排斥到“木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这排斥也就暗示着落叶。的疏朗的形象之外,这排斥也就暗示着落叶。所谓所谓“暗示性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诗歌语言的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暗示性,即它带,即它带给人的给人的联想联想,构成了诗歌含蓄蕴藉、意蕴丰富而难以言说的美感。,构成了诗歌含蓄蕴藉、意蕴丰富而难以言说的美感。思考:你对“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
12、子”这句话的理解。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五段,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下面诗句中“雁”形象为什么可以表现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感情?乡心正无限,一乡心正无限,一雁雁过南楼。过南楼。赵嘏赵嘏寒塘寒塘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李清照清照声声慢声声慢学习活动三:拓展提升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就容易使那些滞力飞回故巢,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如期回家的游子,留外乡、不能如期回家的游子,对比自己,每每牵动起思乡之情,对比自己,每每牵动起思乡之情,生发出无尽的乡思、乡情。生发出无尽的
13、乡思、乡情。【明确明确】乡心正无限,一乡心正无限,一雁雁过南楼。过南楼。赵嘏赵嘏寒塘寒塘我国古代一般说我国古代一般说“鸿雁传书鸿雁传书”“”“鸿鸿足传书足传书”,因为古人与外出的亲人之间,因为古人与外出的亲人之间难通音讯,所以就让大雁承担了难通音讯,所以就让大雁承担了“信使信使”的使命。所以,诗句传达了作者思念远的使命。所以,诗句传达了作者思念远方亲人,期盼亲人的消息的情感。方亲人,期盼亲人的消息的情感。【明确明确】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李清照声声慢声声慢阅读诗歌的方法 1.1.显现诗中的意象。显现诗中的意象。意象简言之是包融诗人情感的形象、图景。形象性是诗歌的一大特点,理解了诗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还不等于跨进了诗歌的大门,只有通过语言符号这一环节,在头脑中浮现出诗句所描绘的形象与图景,才算真正进入了鉴赏阶段 2.2.探求诗句的意蕴。探求诗句的意蕴。阅读诗歌的时候,透过词句在自己的脑海中显现出一个个形象、一幅幅画面,还不是阅读欣赏的终点。只有把握了一首诗的意蕴,即诗中具体形象、画面所贯注的精神内容,才进入到阅读鉴赏的深层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