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ppt课件26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3510345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3.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9.《说“木叶”》ppt课件26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9.《说“木叶”》ppt课件26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9.《说“木叶”》ppt课件26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9.《说“木叶”》ppt课件26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9.《说“木叶”》ppt课件26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说“木叶”林庚 林庚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时,林庚先生与吴组缃、季羡林、李长之四名学生风流倜傥,才华出众,被称为清华园里的“四剑客”。他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读者

2、健康的艺术情趣。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这个评价有一个论证过程。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2、3自然段):现象:“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部分(4、5、6自然段):本质:“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总结:“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学习活动:把握文本内容与作者观点 1、阅读文章,梳理作者提出的关键性问题,思考作者是怎样推进对“木叶”的阐释的。提示:关键性问题推进作用 “木叶”是什么呢?对“木叶”的概念进行字面解释。引出“木叶”与“树叶”的对比。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

3、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诗歌中用“叶”取代“树叶”,但“木叶”却不会减省。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引出对“木”字的分析。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与“树”字对比,引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因素。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引出“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颜色感。2、阅读课文,圈画有关诗句,体会“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和不同意味,了解其所营造出的诗歌意境的差别,完成下表。角度概念场合形象颜色触觉 意蕴联想木、木叶、落木 树、叶、树叶、落叶 角度概念场合形象颜色触觉 意蕴联想木、木叶、落木 树、叶、

4、树叶、落叶 秋天单纯、疏朗、空阔黄干燥 飘零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春夏繁茂、饱满、绵密绿湿润 缠绵密密层层的浓荫,缠绵的情感 3、阅读课文,结合文中引用的诗句,分析“树”与“木”、“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的区别,完成下表。词语引用诗句区别“树”与“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午阴嘉树清圆。”“树”有_之意;“木”则_,有_的因素,有_的意蕴。“落叶”与“落木”“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落叶”与“落木”相比,_。“木叶”与“落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

5、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_提示:词语引用诗句区别“树”与“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午阴嘉树清圆。”“树”有_之意;“木”则_,有_的因素,有_的意蕴。繁茂的枝叶、枝叶绿色的饱满疏朗、干燥落叶悲愁“落叶”与“落木”“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落叶”与“落木”相比,_。“木叶”与“落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_。叶片饱含水分,缺少飘零之意“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而“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6、 4、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来说“木叶”,其真正目的是什么?请加以概括。目的: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征。5、作者在分析诗歌语言暗示性时,运用了比较分析,请具体说明。同时引用了大量的关于“木叶”的诗句,从总体上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提示:比较分析 文章说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人“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人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使读者也一同进人诗歌鉴赏的境界,自然学会品味诗歌的

7、内部和外部语言。提示:引用诗句作用 援引古代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一是作为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分析说理有凭有据,深入浅出;三是调节文气,读来赏心悦目,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6、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提示: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可能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性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

8、,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理。“木叶”具有暗示性,用来闸释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问题,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7、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从上述意象中选择一个,体味其在古诗中的艺术特点。探究与分享 学生选取其中一个意象,搜集相应的诗句,整理出来;分析这些诗句中的该意象的暗示性。课堂交流,相互分享与补充,共同完善。示例:以“月”为例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海

9、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纯洁无暇的感情 人生短暂的悲伤愁苦之情 象征人的高洁品质 象征美人和恋情 月圆人不圆的愁绪 课堂练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深人挖掘“木叶”中“木”字所蕴含的意境,从而阐发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B 第三段开头一句“从木叶也正在此”,这句话由“落木”引

10、出对“木”的思考,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C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叶”的“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但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树叶”“树”等相关意象。D 作者在阐述“木叶”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时写道,“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仿佛”一词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准确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阐述了“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的观点,激发了读者浓厚的兴趣,照应了题目。B 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句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C 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处,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D 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3、作者通过大量的举例分析,总结出了哪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4、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9.《说“木叶”》ppt课件26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