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国论六国论苏洵 六国论六国论,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山(现四,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山(现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年间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笔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年间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代都城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文章(机策机策二篇、二篇、权书权书十篇、十篇、衡论衡论十篇),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
2、叫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叫嘉祐集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并称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并称“唐宋八大唐宋八大家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苏洵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苏洵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借古讽今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与契丹(后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把晋阳(今山西
3、太原)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以南十县的土地割让给他们,结果宋朝没有割地,但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苏洵反对宋王朝的投降让步政策,主张对辽与夏用兵,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因而作六国论,给北宋统治者敲响警钟。北宋地图 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很多人从不同角度作过探讨,例如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策略,例如秦国“连横”政策的成功运用,例如秦国善用离间之计;例如六国不爱护自己的臣民,例如六国“合纵”之计被破坏,例如六国各自为阵不讲团结,等等。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第一段第一段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好,弊端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就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拿土地贿赂秦国就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有人问:“六国相继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六国相继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秦国吗?”(回答)说:(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
5、贿赂秦国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为什么贿赂秦国会走向灭亡的?赂秦赂秦力亏力亏六国是不是都贿赂了秦国?哪几个国家贿赂了秦国?哪几个国家没有贿赂秦国?(1 1)韩魏楚)韩魏楚 以地赂秦大事年表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前290290年年 韩割武遂予秦。韩割武遂予秦。前前280280年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前275275年年 魏割温予秦。魏割温予秦。前前273273年年 魏割南阳予秦。魏割南阳予秦。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为什么也会灭亡的?
6、失去强援失去强援不能独完不能独完(2 2)秦灭六国时间表)秦灭六国时间表前前230230年灭韩年灭韩 前前225225年灭魏年灭魏 前前223223年灭楚年灭楚 前前222222年灭年灭赵、灭燕赵、灭燕 前前221221年灭齐年灭齐(3)3)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前269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兵解去。前247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233年秦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232年秦攻番吾,又年秦攻番吾,
7、又被李牧击退。被李牧击退。六国破灭六国破灭力亏力亏不赂者不赂者以赂者丧以赂者丧失去强援,不能独完失去强援,不能独完 秦以攻取之外,秦以攻取之外,小小则则获获邑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大则得城,较秦之所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其/实实百倍;诸侯之百倍;诸侯之所所亡亡,与,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所大欲欲,诸侯之,诸侯之所大所大患患,固固不在战矣。不在战矣。思思厥先祖厥先祖/父父,暴暴霜露,斩荆霜露,斩荆棘,棘,以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之不甚惜,不甚惜,举举以予人以予人,如弃草芥。如弃草芥。第二段第二段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
8、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土地,那实际那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那实际那实际也要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与六国诸侯最大的多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与六国诸侯最大的忧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忧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
9、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就像扔掉小草一。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然后得一夕安寝。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秦之欲无厌厌,()奉奉之之弥繁,弥繁,()侵侵之之愈急。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判矣。至于颠覆,矣。至于颠覆,理理固固宜然宜然。古人云:古人云:“以以地地事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秦,犹
10、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灭。”此言此言得得之。之。第二段第二段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得到一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得到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强弱胜负就已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强弱胜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
11、人说: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这话说的很正确。1、秦:攻取所得、秦:攻取所得受赂所得受赂所得2、诸侯:赂秦所亡、诸侯:赂秦所亡战败而亡战败而亡3、祖父创业艰难、祖父创业艰难 子孙轻易割地子孙轻易割地4、割城得一夕安寝、割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5、诸侯之地有限、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暴秦之欲无厌6、奉之弥繁、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侵之愈急这段文字用了哪些对比句?通过对比得出了什这段文字用了哪些对比句?通过对比得出了什么结论?么结论?结论:结论:秦之所大欲,
12、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齐人未尝赂秦,齐人未尝赂秦,终终继五国迁灭,何哉?继五国迁灭,何哉?与与嬴嬴而不而不助五国也。五国助五国也。五国既既丧,齐亦不免矣。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燕赵之君,始始有有远略,能守其土,远略,能守其土,义义不赂秦。不赂秦。是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燕虽小国而后亡,斯斯用兵之用兵之效效也。至丹也。至丹以以荆卿为计,荆卿为计,始始速速祸焉。祸焉。第三段第三段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为什么呢?(
13、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致了(灭亡的)祸患。赵赵尝尝五战于秦,二败五战于秦,二败而而三胜。后秦击
14、赵者三胜。后秦击赵者再再,李,李牧连牧连却却之。之。洎洎牧牧以以谗谗诛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也。且燕赵处秦且燕赵处秦革灭革灭殆殆尽尽之际,可谓之际,可谓智智/力力孤危,战败孤危,战败而亡,而亡,诚诚不得已。不得已。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数,存亡之,存亡之理理,当与秦相当与秦相较较,或或未易量。未易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
15、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16、(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第三段: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是怎么灭亡的?第三段: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是怎么灭亡的?齐齐燕燕赵赵与嬴而不助五国与嬴而不助五国不免不免以荆卿为计以荆卿为计速祸速祸牧以谗诛牧以谗诛用武不终用武不终智力孤危智力孤危失失去去强强援援不不能能独独完完邯郸为郡邯郸为郡勿 附 于 秦 刺 客 不 行良 将 犹 在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如假如例证法,列举六国灭
17、亡的史实,以论证观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点的正确性。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服力。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二、三段除了对比,还运用了二、三段除了对比,还运用了什么什么论证方法?什么什么论证方法?第四段 呜呼!呜呼!以以赂秦之地赂秦之地封封天下之谋臣,以天下之谋臣,以事事秦之秦之心心礼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为秦人秦人积威积威之之所所劫劫,日削月割,日
18、削月割,以以趋于亡。趋于亡。为为国者国者无使无使为为积威积威之之所所劫哉!劫哉!第四、五段:对六国灭亡发出感慨,向第四、五段:对六国灭亡发出感慨,向统治者提出忠告统治者提出忠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于秦,秦,而而犹有犹有可可/以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不赂而胜之之势;苟苟以以天下之大天下之大,下下而而从从六国破亡之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是是又在六国下矣。又在六国下矣。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天下的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
19、,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日日月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势所胁迫,日日月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家,却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
20、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国了。1、弊在赂秦2.韩魏楚贿赂秦国而灭亡3齐燕赵因别国贿赂而灭亡4、5.希望六国不为积威所劫,并力抗秦,希望宋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覆辙全文结构全文结构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 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后秦击赵者再 始速祸焉 可谓智力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G 刺客不行 没有行刺 H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I 至于颠覆 2、下列各句的通假字下列各句的通假字 暴霜露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暴秦之欲无厌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当与秦相较当与秦相较 “当当”通通“倘倘”如果如果“暴暴”同同“曝曝”。读。读p,晒,引申为,晒,引申为“暴露暴露”,意为,意为“
21、冒着冒着”“厌厌”同同“餍餍”。读。读yn,满,满足。足。“无无”通通“毋毋”,读,读 不,不要。不,不要。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日割月削、日割月削、李牧连却之、李牧连却之、义不赂秦、义不赂秦、不能独完、不能独完“义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日日”“”“月月”,名词作状,名词作状语语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却,动词使动用法,使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退却;击退。4、解释下列多义词、解释下列多义词1 诸侯之所诸侯之所亡亡,与战败所,与战败所亡亡者者 丧失,丢失,动词丧失,丢失,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亡
22、灭亡,动词。灭亡,动词。2 以荆卿以荆卿为为计计 作为,动词作为,动词 邯郸邯郸为为郡郡 成为,动词成为,动词 而而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被,介词 为为国者无使为国者无使为-治理,动词治理,动词3 六国破六国破灭灭 灭亡灭亡 薪不尽,火不薪不尽,火不灭灭 熄灭,动词熄灭,动词 且燕赵处革且燕赵处革灭灭殆尽之际殆尽之际 消灭消灭 4 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使三国各爱其地 如果,连词如果,连词 并力西并力西向向 朝着,介词朝着,介词5 而秦而秦兵兵又至矣又至矣 军队军队 斯用斯用兵兵之效也之效也 武力武力 军事军事 非非兵不利兵不利 兵器兵器6 以地事秦,以地事秦,犹犹抱薪救火
23、抱薪救火 好像好像 良将良将犹犹在在 副词,还副词,还7 或或曰曰 有人,有的人有人,有的人 或或未易量未易量 也许,或许,连词也许,或许,连词8 以地以地事事秦秦 侍奉,动词侍奉,动词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事 事情,名词事情,名词9 燕赵之君,燕赵之君,始始有远略有远略起初,副词起初,副词 始始速祸焉速祸焉才,副词才,副词10 终终继五国迁灭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终于,副词 惜其用武而不惜其用武而不终终也也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11 故故曰曰“弊在赂秦也弊在赂秦也”所以,因此,连词所以,因此,连词 从六国破亡之从六国破亡之故故事事 旧,形容词旧,形容词12
24、 强弱强弱胜胜负已判矣负已判矣 胜利,名词胜利,名词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胜之之势之之势 战胜,动词战胜,动词 13 较秦之所得得 得到,获得,动词得到,获得,动词 此言得得之 适宜,得当,形容词适宜,得当,形容词 诚不得得已 能够,动词能够,动词14 暴暴霜露 暴露,显露,动词暴露,显露,动词 暴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15 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 和,跟 其势弱于秦 介词 比16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名词作状语在六国之后 是又在六国下矣 名词下面 食之不得下咽 名词作状语咽下17 存亡之理 天数,命运 理固宜然 道理18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
25、之外举以予人以地事秦洎牧以谗诛以事秦之心苟以天下之大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判判 断断 句句(1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 3)斯用兵之效也)斯用兵之效也 被被 动动 句句1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 2)洎牧以谗诛)洎牧以谗诛3 3)日削月割)日削月割 省省 略略 句句1 1)举举(之)之)以予人以予人2 2)()(六国)六国)奉之弥繁,奉之弥繁,(秦)(秦)侵之愈急。侵之愈急。介词短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 1 1)赵尝五
26、战【于秦】)赵尝五战【于秦】2 2)其势弱【于秦】)其势弱【于秦】非 不利六国互丧,赂秦耶 百倍思 先祖父暴秦之欲无 。兵率其实厥厌以地 秦,犹抱薪救火 嬴而不助五国始 祸焉后秦赵击者 。李牧连 之事与速再却 牧以谗诛洎处秦革灭 尽之际殆 使三国各爱其地向则胜负之 ,存亡之理数可谓 孤危当与秦相较,或未 量易智力 天下之奇才礼 以天下之大苟吾恐秦人 之不得下咽也食始有远略始速祸焉或曰或未易量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智力孤危,战败而亡战不善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犹抱薪救火良将犹在秦之所大欲暴秦之欲无厌故曰弊在赂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不终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举以予人以地事秦以事
27、秦之心苟以天下之大洎牧以谗诛 阅读苏轼和苏辙的六国论,思考苏轼和苏辙认为六国为什么会灭亡的?六国论六国论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
28、亦千人,魏文侯、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半农夫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贵族喜欢养士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贵族喜欢养士 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
29、,昆虫之有毒螫也。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
30、出于学,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论之。正确安置社会上的士人,关系到国家存亡正确安置社会上的士人,关系到国家存亡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
31、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
32、,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 速也。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皇为智,吾不信也。六国比秦暴虐,却比秦存在的时间六国比秦暴虐,却比秦存在的时间长,就是因为六国正确安置了士人长,就是因为六国正确安置了士人六国论六国论 苏辙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
33、,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韩、魏在战略上的重要地理位置韩、魏在战略上的重要地理位置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
34、,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受其祸。其他四国任由韩、魏受到秦国侵
35、略,其他四国任由韩、魏受到秦国侵略,最后使自己也遭受灾祸最后使自己也遭受灾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
36、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取其国,可不悲哉!如果其他四国能帮助韩、魏,就不会如果其他四国能帮助韩、魏,就不会被秦国所灭被秦国所灭六国论六国论 李桢 以余观之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罪秦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其溺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兵连祸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克为秦所为,为秦所为,是以卒自是以卒自弱弱,而取夷灭。,而取夷灭。1.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解释解释:罪罪 溺溺 克克 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