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题解读回答,回复司马光,时任右谏议大夫书信作者简介人物概况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三年(1058)提出变法主张,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主要成就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身后称司马温公。对手简介治天下譬如
2、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司马光人物概况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退居洛阳,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司马光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主要成就背景资料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将近4000字的长信,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信中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表达了王安石坚持改革的决心。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文本解读某:代指本人名字。见+动词,被动句式。翻译方式:动词+我;被+动词。窃:私下,私自。操:持。术:方法、主张。强聒:唠叨不休。辨:同“辩”,分辩。厚:优厚。具:详细。所以:的原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文本解读二人私交甚好直陈分歧所在,彰显君子坦荡气度。言辞诚恳而理性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
4、明,则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文本解读盖:代句首语气词。名实:名,名称,此处可理解为“罪名”。实,实际。得:明白,清楚。以为:认为。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则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文本解读抓住问题本质,确立逻辑基础确定反驳目标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与王介甫书中对王安石的批评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谤议沸腾,怨嗟盈路。首建制置条
5、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詈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资料链接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文本解读人主:君主。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举:施行。辟:批驳。壬人:巧言谄媚、惑众取宠的人。固:本来。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
6、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文本解读总结,本段的论证方式:先立后破。受、议、修、授:变法名正言顺,程序合理遵循古代先王圣君的德政,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征利出发点正确批驳邪说,排斥佞人早有意料,不值一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怨谤固前知其如此也(不值一驳)名实名实之争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7、?文本解读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恤:顾念,考虑。量:考虑。汹汹:大吵大闹。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文本解读天下怨谤的原因:社会风气不思进取,因循守旧。揭示变法受阻的深层原因。“天下怨谤”并非变法的过错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文本解读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特:仅仅,只是。度:计划。ddu是:认为正确。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文本解读论证手
8、法:举例论证思考:王安石以盘庚为例,意在证明什么问题?盘庚迁都,反对者既有“民”也有“士大夫”。但是盘庚尚且没有退缩,当下的改革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充分表明了自己不会为怨诽之多而退缩的坚定态度,体现出一名改革家的刚毅不屈的精神意志。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文本解读膏泽:恩惠。这里用作动词。事:动词,做。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不任:不胜。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9、文本解读先退一步语气委婉以退为进再进一层态度坚决思考: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驳论文有何特点?文本解读(一)行文简洁、结构严谨。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对方的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文本解读(二)反驳的方法多种多样。l 直接反驳对方观点。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l 反驳对方立论的根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变法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合理合法的。l 列举史实进行反驳。以盘庚迁都为例,论证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
10、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文本解读(三)态度坚决,语气委婉。l 态度坚决: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擅于排比、反语(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l 语气委婉: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则某知罪矣;则非某之所敢知。既考虑到了两人私交深厚,又做到了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立场。探究学习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提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给出了简洁有力的反驳,换一个角度思考,你认为王安石的反驳有没有逻辑错误?如果你是司马光,你应该如何反驳王安石的观点?探究学习司马光随后在与王介甫第三书中再次反驳了王安石的观点四部丛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不为侵官夫议法度以授有司,
11、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探究学习不为生事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探究学习不为征利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探究学习不为拒谏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曰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探究学习致怨有因盖盘庚遇水灾而迁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探究学习学习任务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殿为臣,素有私谊,但在变法问题上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很多方面甚至针锋相对。你觉得他们二人谁的观点更有道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辩论。注意深入阅读课文,参考相关资料,把握二人思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秉持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