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感情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1.通过学习本单元五篇写景抒情散文,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培养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并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2.反复诵读,注意积累、赏鉴、品味三篇现代散文中重要的词句、语言,掌握两篇文言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3.了解写景
2、抒情散文的基本写作特点,分析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手法;掌握写景抒情散文中景物描写、借景抒情、景情理结合等写作的一般方法,并尝试借鉴应用。4.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作技巧。学习目标 学习篇目篇目篇目作者作者写作内容写作内容表达情感表达情感主题主题任务任务故都的秋郁达夫对故都“秋味”的吟唱自然情怀文学阅读与写作荷塘月色朱自清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我与地坛史铁生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赤壁赋苏轼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泰山记姚鼐登临东岳的畅想一、平时你是否留意过身边的自然景物?哪此景物曾经溜起你心灵的涟漪,引发你对生命的感悟
3、?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都表现了作者眼中的自然美,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完成下列任务。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任务一】2.这几篇文章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赤壁赋,分析文中的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如有兴趣,可以选取文中的一个片段,拟写视频拍摄脚本,挑选合适的音乐和场景,制作一个小视频。【任务二】学习任务(P55)二、本单元的文章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从下面的话题中
4、任选一个进行研讨。1.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任务三】2.游览胜迹,登临高山,常常能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从而催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赤壁是古代战场,当年的“舶舶千里,旌旗蔽空”,引发无数人的怀古之情;泰山为五岳之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登临赋诗者众多。阅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搜集一些写赤壁或泰山的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任务四】三、同是写景抒情,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借鉴这些文章的写法。
5、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写完之后与同学交换阅读,互相品评、提出修改建议。修改后,把全班的习作编辑成册,拟定书名,撰写序言,作为高中生活的一份纪念。【任务六】以下题目供参考,也可以自拟题目。【任务五】1.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_为题,写一篇散文。2.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立春”“立秋”“夏至”“冬至”,这些字眼都能引发很多遐想和回忆。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任务分解(任务、问题、活动、要求)任务任务一
6、一问题(话题)问题(话题)活动活动情境情境要求要求鉴赏品味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和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选取你认为最姿多样的美。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小组分享会1.小组成员独立完成品读鉴赏,形成4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2.学科长组织小组成员相互交流鉴赏文章。任务分解(任务、问题、活动、要求)任务任务二二问题问题活动活动情境情境要求要求制作小视频结合赤壁赋,分析文中的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如有兴趣,可以选取文中的一个片
7、段,拟写视频拍摄脚本,挑选合适的音乐和场景,制作一个小视频。小组合作拍摄小视频1.每位同学以作业的形式独立完成赤壁赋中“情景结合”的分析。2.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小视频拍摄:任意选取一处景致,拟写视频拍摄校本,拍摄小视频,视频剪辑,配乐。3.班级赏析并评点。任务分解(任务、问题、活动、要求)任务任务三三问题问题活动活动情境情境要求要求专题研讨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小组合作研讨1.阅读课文,独立完成问题;形成个人小组发言300400字的书面稿2.小组合作学习,学科长组织小组交流,各自分
8、享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成果。任务分解(任务、问题、活动、要求)任务任务四四问题问题活动活动情境情境要求要求探究学习阅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再搜集一些写赤壁或泰山的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成果分享汇1.各小组在“赤壁或泰山”中任选一点,组内分工查阅资料,搜集历代文人写赤壁或泰山的诗文,至少6篇(首)。2.组内互助阅读搜集到的古代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或泰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3.各小组指定代表整理大家发言稿,形成小组“思想汇”,不少于2000字。任务分解(任务、问题、活动、要求)任务任务五五问题问题活动活动情境情境要求要求
9、抒情散文写作借鉴本单元这些文章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写作以下题目供参考,也可以自拟题目。1.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_为题,写一篇散文。2.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立春”“立秋”“夏至”“冬至”,这些字眼都能引发很多遐想和回忆。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任务分解(任务、问题、活动、要求)任务任务六六问题问题活动活动情境情境要求要求编辑文集任务五完成之后与同学交换阅读,互相品评、提出修改建议。修改
10、后,把全班的习作编辑成册,拟定书名,撰写序言,作为高中生活的一份纪念。制作纪念册1.抒情散文写作。2.组内交换阅读,并提出修改建议。3.进行修改、自行打印成word文档。4.提交老师,老师编辑,拟定书名。5.制作成册。项目、篇目、任务、课时、教学安排学习项目篇目任务课时进度安排单元概述第二单元1单元概述1课时独抒灵性,情思悠远品出散文的情味故都的秋任务一任务三任务五任务六71.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1课时,课堂学习1课时。2.景物描写赏析2课时。3.文中作者情感品析1课时。4.散文写景的语言艺术品味2课时。5.借鉴参照,尝试写作1课时。6.编辑作品集。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项目、篇目、任务、课时、
11、教学安排学习项目篇目任务课时进度安排心灵的远游探寻山水文化赤壁赋任务二任务四任务六51.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2.疏通文言字词句意2课时。3.景物描写赏析1课时4.领悟情理、品味言语1课时。5.登山临水,心灵远游1课时。登泰山记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1.学生自主阅读三篇现代写景抒情散文,为第一个学习项学生自主阅读三篇现代写景抒情散文,为第一个学习项目独抒灵性,情思悠远目独抒灵性,情思悠远品出散文的情味做准备。品出散文的情味做准备。2.2.将将第第1414、1515、1616三篇文章中写景的句段、抒情的语句表三篇文章中写景的句段、抒情的语句表示出来,并思考情与景的关系示出来,并思考情与景的关
12、系。学生自主阅读三篇学生自主阅读三篇现代现代写景抒情散文,为第一个学习项目写景抒情散文,为第一个学习项目独抒灵性,情思悠远独抒灵性,情思悠远品出散文的情味做准备。品出散文的情味做准备。要求:要求:1.1.速读:了解文章大概内容。速读:了解文章大概内容。2.2.细读:圈划文中写景句段和抒情语句,并思考情与景的关系。细读:圈划文中写景句段和抒情语句,并思考情与景的关系。3.3.品读:完成品读:完成“同城景致美不同同城景致美不同”的表格。(见下表)的表格。(见下表)请在每篇文章中任选三幅图画,为画面命名,然后从景物选取、形声色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精读进行赏析。课文序号画面名称选取景物氛围意境写景
13、方法表达情感故都的秋123荷塘月色123我与地坛123同城景致美不同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1.完成完成“同城景致美不同同城景致美不同”的表格的表格。2.2.反复诵读反复诵读三篇文章中写景抒情的段落,体悟情与景的关三篇文章中写景抒情的段落,体悟情与景的关系,分析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系,分析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3.积累积累1010段初高中学习过的关于段初高中学习过的关于“秋秋”的诗句、文段。的诗句、文段。回顾初高中学过的有关回顾初高中学过的有关“秋秋”的诗文。的诗文。沁园春沁园春 长沙长沙:“独立寒秋独立寒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琵琶行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
14、秋瑟瑟。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登高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啸哀,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悲秋常作客”声声慢声声慢:“咋暖还寒时候咋暖还寒时候雁过也雁过也满地黄花堆积满地黄花堆积”温故知新 郁郁达夫(达夫(1896-1945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3 3岁丧父,家道衰贫;岁丧父,家道衰贫;1913 1913 年随兄赴年随兄赴日本留学。日本留学。19211921年年6 6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创作的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立创造社;同年创作的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沉沦
15、,以其,以其“惊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震惊国内文坛;震惊国内文坛;1930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41 1941 年年 12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华侨文化界抗日工作;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华侨文化界抗日工作;1945 1945 年被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1952年,被追认为年,被追认为“为民族解放事业殉难的烈士为民族解放事业殉难的烈士”。作者简介1.1.快速快速阅读文章,标好阅读文章,标好自然段。自然段。2.2.根据文章内容,整理文章结构。根据文章内容,整理文章结构。3.3.找出找出“故都的秋故都的
16、秋”的的总体特点。总体特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第第一部分(一部分(1-21-2):通过比较指出北国之秋的特点。):通过比较指出北国之秋的特点。第二部分(第二部分(3-123-12):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第三部分(第三部分(13-1413-14):再次总结写出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再次总结写出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浓。感受和向往江南之秋总写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树五幅秋景图分写秋的色味眷念之情总括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总特点总特点 北国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清,来得,来得静静,来得,来得悲凉悲凉。“来得清,来得静,来
17、得悲凉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统领全篇,是全篇的统领全篇,是全篇的“文眼文眼”。知识链接知识链接 文文眼: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眼: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 作者选取五幅图来表现故都秋的特点,请从景物选取、氛围意境、写景方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鉴赏这些段落。小组交流,分享展示。可以用图表的方式,从“景物选取、氛围意境、写景方法和情感表达”四个维度来呈现。课文 序号 画面名称选取景物氛围意境写景方法表达情感故都的秋
18、12345课文 序号 画面名称选取景物氛围意境写景方法表达情感故都的秋1秋院静观2秋槐落蕊3秋蝉残鸣4秋雨话凉5秋果奇景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课文 序号 画面名称选取景物氛围意境写景方法表达情感故都的秋1秋院静观碧空、驯鸽、日光、槐树、蓝朵、秋草清静、悠闲声色结合动静结合热爱2秋槐落蕊3秋蝉残鸣4秋雨话凉5秋果奇景1.1.“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改为改为“北平的秋北平的秋”好不好好不好?2.2.文章描绘故都秋景时时文章描绘故都秋景时时如何体现如何体现“清、静、悲凉清、静、悲凉”的特点?的特点?3.3.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选取了哪些平常景物进行了描写?有何作用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选取了哪些平常景物进行了描写
19、?有何作用?4.4.文章前后都写到了文章前后都写到了“南国之秋南国之秋”,用意何在?,用意何在?品读赏鉴 不好。不好。“故都故都”二二字不仅仅是表明字不仅仅是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故都”(以前(以前的都城)而的都城)而不用北平或北京,不用北平或北京,更是带有更是带有一一种深厚的文化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底蕴和沉重的历史和沉重的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1.“1.“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改为改为“北平的秋北平的秋”好不好?好不好?1.1.“驯鸽的飞声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写出以动衬静,写出了城市的了城市的宁静和作者宁静和作者内心的安宁。内心
20、的安宁。“细数细数”两两字字传达传达出了作者悠闲的情趣,出了作者悠闲的情趣,“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写出了环境的清静写出了环境的清静。2.2.牵牛花为什么是蓝色或白色为佳?陪衬的草为何要疏疏落落,尖细且长?蓝、牵牛花为什么是蓝色或白色为佳?陪衬的草为何要疏疏落落,尖细且长?蓝、白色为冷色调,突出悲凉特征。衰弱的秋草一如故都当下的命运白色为冷色调,突出悲凉特征。衰弱的秋草一如故都当下的命运,此时,此时的故都,的故都,已然不是当年的皇城,留下的衰败与沧桑的感触正似那风中摇曳的细弱秋草,给已然不是当年的皇城,留下的衰败与沧桑的感触正似那风中摇曳的细弱秋草,给人以人以悲凉之感悲凉之
21、感。3.3.“破屋破屋”感受到的感受到的是历史沧桑、文化沉重和时代衰败的悲凉之感。是历史沧桑、文化沉重和时代衰败的悲凉之感。4.4.一大片一大片一大片一大片“铺得满地铺得满地”的落蕊,写出了一种生命的凋零。的落蕊,写出了一种生命的凋零。2.2.文章描绘故都秋景文章描绘故都秋景时如何时如何体现体现“清、静、悲凉清、静、悲凉”的特点?的特点?5.5.秋蝉秋蝉,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常常被赋予特殊的色彩,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常常被赋予特殊的色彩。郁达夫。郁达夫抓住蝉短暂生抓住蝉短暂生命的特点赋予了蝉悲凉的色彩。无处不在而又时断时续的蝉声,带给人的命的特点赋予了蝉悲凉的色彩。无处不在而又时断时续的蝉声,带给
22、人的是生命将终的悲凉与愁苦是生命将终的悲凉与愁苦。6.6.都市闲人的叹天凉正好与作者心境的清、静、悲凉相契合,没有名姓的都都市闲人的叹天凉正好与作者心境的清、静、悲凉相契合,没有名姓的都市闲人是故都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市闲人是故都一道特有的风景线。7.7.作者抓住秋天枣树的特点,从形与色两方面突出北国清秋佳日是作者抓住秋天枣树的特点,从形与色两方面突出北国清秋佳日是“全盛时全盛时期期”的秋(的秋(“七、八月之交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作者的心境吻合。(1)(1)作者主要从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三方
23、面(角度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秋声秋声(静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秋色处透着寂静与落寞。秋色(清清):碧空、蓝朵、青布、淡绿微黄,都是冷色:碧空、蓝朵、青布、淡绿微黄,都是冷色调。作者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秋味调。作者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秋味(悲凉悲凉):疏疏落落、落寞、衰弱、:疏疏落落、落寞、衰弱、凉风、微叹、清秋,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凉风、微叹、清秋,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2)2)作者从声、色、味的角度很好地表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作者从声、
24、色、味的角度很好地表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3.3.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选取了哪些平常景物进行了描写?有何作用?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选取了哪些平常景物进行了描写?有何作用?作者作者要写的是故都的秋,却在第二段写要写的是故都的秋,却在第二段写江南之秋,目的就是以南国之秋江南之秋,目的就是以南国之秋的的“慢、润、淡慢、润、淡”的特点来衬托北国之秋的的特点来衬托北国之秋的“醇厚、浓郁、尽情醇厚、浓郁、尽情”的特点的特点,形成一种对比,形成一种对比,表达自己对表达自己对北国秋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北国秋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第六段写北
25、方的秋雨,也和南方的雨对比,第六段写北方的秋雨,也和南方的雨对比,“似乎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有味,下得更像样像样”,突出北方秋雨的急促、畅快、,突出北方秋雨的急促、畅快、短暂。充分地表达短暂。充分地表达了了对北国之秋的赞美对北国之秋的赞美之之情。情。最后最后两段再次写到南国之秋,从结构上来说照应前文、前后呼应;从内两段再次写到南国之秋,从结构上来说照应前文、前后呼应;从内容说,运用四组对比,以南国之秋容说,运用四组对比,以南国之秋的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突出北国来突出北国之秋的之秋的“浓烈、隽永、爽气、阔浓烈、隽永、爽气、阔远远”。对。对故
26、都之秋故都之秋的喜爱、的喜爱、眷恋。眷恋。4.4.文章三次写文章三次写到了到了“南国之秋南国之秋”,用意何在?,用意何在?作者作者写秋,不用明快的笔调来写,而是用深沉的忧思和寂寞写秋,不用明快的笔调来写,而是用深沉的忧思和寂寞的悲凉来写的。从开头的的悲凉来写的。从开头的“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凉”,到结尾的,到结尾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寿命的
27、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为什么都充,为什么都充满着一种悲凉的感情色彩呢满着一种悲凉的感情色彩呢?品悟探究提示:提示:1.1.“性情之秋性情之秋”:郁达夫,三岁丧父。:郁达夫,三岁丧父。17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善感,多感,多有有“临风殒泪,对月伤情临风殒泪,对月伤情”式的才子风范式的才子风范。2.2.“心中之秋心中之秋”:在生活上,郁达夫此时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在生活上,郁达夫此时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
28、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心中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心中的“悲凉悲凉”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3.3.“时代之秋时代之秋”:此:此文写于文写于1934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因因此,作者描写此,作者描写的的“悲凉悲凉”显然是一个时代的显然是一个时代的“悲凉悲凉”。4.4.“故都之秋故都之秋”:故都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在这动荡不安的乱世呈现出衰败和:故都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在这动荡不安的乱世呈现出衰败和荒凉,映射在人心和普通的事物上,难免会悲凉、伤感。荒凉,映射在人心和普通的事物上,难免会悲凉、伤感。故都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的
29、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落寞。故都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故都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清醇。其实其实,不变的是季节的轮回,变幻的是人的心境。让我们用一颗更细腻、,不变的是季节的轮回,变幻的是人的心境。让我们用一颗更细腻、敏感的心灵去感受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生命敏感的心灵去感受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生命。课文小结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1.完成完成“同城景致美不同同城景致美不同”的表格的表格关于关于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部分。部分。2.2.反复诵读反复诵读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中写景抒情的段落
30、,体悟情与景中写景抒情的段落,体悟情与景的关系,分析作者景物描写的手法的关系,分析作者景物描写的手法。3.3.赏析赏析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中的描写技巧。中的描写技巧。朱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1898年年1111月月2222日日),卒于,卒于19481948年年8 8月月12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19201920年毕业于北大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江浙一带从事中学教育
31、工作后在江浙一带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因在;因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扬州人”。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抗战爆发。抗战爆发后,后,在抗日在抗日民主运动影响下,思想认识逐步提高民主运动影响下,思想认识逐步提高。19481948年贫病中年贫病中逝世。毛泽东逝世。毛泽东称他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著作有朱自清全集朱自清全集。作者简介 本文本文写于写于19271927年年7 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住在清华园。文中的荷塘就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住在清
32、华园。文中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了“四四一二一二”反革命反革命政变政变和和“七七一五一五”反革反革命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朱自清处于彷徨之中,一方面对北洋军阀勾结国民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朱自清处于彷徨之中,一方面对北洋军阀勾结国民党摧残革命的黑暗现实不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生活上的原党摧残革命的黑暗现实不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生活上的原因,他又不可能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而是最终选择了因,他又不可能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而是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暂时逃避”的方法。的方法。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
33、,他又不能安心于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他又不能安心于“超然超然”,心情十,心情十分矛盾复杂。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分矛盾复杂。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世佳作世佳作荷塘月色荷塘月色。表现了那一历史时期里部分知识分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现了那一历史时期里部分知识分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磊落的情怀保持自己高洁磊落的情怀。写作背景1.1.快速快速阅读文章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2.2.梳理出作者月下游荷塘的行踪线路和文章结构。梳理出作者月下游荷塘的行踪线路和文章结构。3.3.
34、文章着意描绘四幅画面,请一一体味。(完成表格)文章着意描绘四幅画面,请一一体味。(完成表格)4.4.散文散文讲究讲究“形散神不散形散神不散”,请你就这篇文章,谈一谈这个问题。,请你就这篇文章,谈一谈这个问题。整体感知 因为这几天内心的因为这几天内心的“颇不宁静颇不宁静”,作者乘着月光前往日日走,作者乘着月光前往日日走过的荷塘去看一看,文章描绘了作者沿着荷塘边的小煤屑路、荷过的荷塘去看一看,文章描绘了作者沿着荷塘边的小煤屑路、荷塘、荷塘四周的所见所闻的朦胧、优雅的景致以及个人所感,并塘、荷塘四周的所见所闻的朦胧、优雅的景致以及个人所感,并因此而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境。因此而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境。作
35、者的情感随着所见景色的变化作者的情感随着所见景色的变化而微澜起伏,由而微澜起伏,由“颇不宁静颇不宁静”到到“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到,到“受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再到,再到“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到到“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当年嬉游的光景当年嬉游的光景”。最后。最后“猛一抬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又回到“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起点。的起点。1.快速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文章采取明暗双线结构文章采取明暗双线结构。明线:游踪明线:游踪(外结构外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
36、暗线:情感(内结构)游踪:出家门游踪:出家门踱小路踱小路观荷塘观荷塘赏四周赏四周回家门回家门 情感:不宁静情感:不宁静宁静自由宁静自由享用美景享用美景无福消受无福消受难以宁静难以宁静2.梳理出作者月下游荷塘的行踪线路和文章结构。3.文章着意描绘四幅画面,请一一体味。课文 序号 画面名称选取景物氛围意境写景方法表达情感荷塘月色1234课文 序号 画面名称选取景物氛围意境写景方法表达情感荷塘月色1塘边小路2月下荷塘3荷上月色4荷塘四周课文 序号 画面名称选取景物氛围意境写景方法表达情感荷塘月色1塘边小路小煤屑路、路边的树、月光幽僻、寂静恬淡、自由渲染、比较喜爱、受用2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37、、流水静谧、朦胧柔美博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喜爱、受用3荷上月色月光、青雾、淡云、投影、光影静谧、朦胧柔美比喻、通感沉浸、喜爱4荷塘四周高低的树、远山、路灯、蝉声、蛙鸣阴森、热闹比喻、对比现实的苦闷和烦恼、淡淡的哀愁 形(形(文章取材文章取材):月夜下荷塘边的所见所闻所感):月夜下荷塘边的所见所闻所感 出家门出家门踱小路踱小路观荷塘观荷塘赏四周赏四周回家门回家门 神(神(文章中心文章中心):追求宁静而不得的心绪):追求宁静而不得的心绪 不宁静不宁静宁静自由宁静自由享用美景享用美景无福消受无福消受难以宁难以宁静静4.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请你就这篇文章,谈一谈这个问题。1.1.怎样理解怎样理
38、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2.“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是不是有点矛盾盾?3.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4.4.第四段是如何描写荷花的?第四段是如何描写荷花的?5.5.文章第五段写月色月影时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文章第五段写月色月影时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分析“泻泻”“”“浮浮”“洗洗”“”“笼笼”“画画”的表达效果的表达效果。品读赏鉴6.6.本段中本段中“酣眠酣眠”“”“小睡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39、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7.7.如何理解如何理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8.8.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破了他内心的平静,作者的思绪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了作者的思绪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了,为什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西洲曲情景的文字情景的文字?是否是否可以删去可以删去?“颇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颇不宁静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40、和诱因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诱因。文。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都和这“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认为,这一句是文眼,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认为,这一句是文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基调。探究:作者内心为什么会探究:作者内心为什么会“颇不宁静颇不宁静”?1.1.怎样理解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里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冷静”和和“独处独处”,因为,因为“我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
41、冷冷静静”和和“独处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这是独处的妙处处”。2.“2.“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是不是有点矛盾?点矛盾?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它与第它与第2 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文字的一个接续,2 2、
42、3 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 3段并非段并非“游离游离”出来的段落)。出来的段落)。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3.“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运用拟人运用拟人、比喻、通感、博喻的比喻、通感、博喻的修辞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和动静结合的描写技法自上而下描写技法自上而下描写月下月下荷塘里的荷花、荷叶、荷香、荷波、流水。荷塘里的
43、荷花、荷叶、荷香、荷波、流水。通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例。例:(1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 2)人靓歌甜。)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听觉转为味觉)(3 3)夜空挂着一轮寒月。(视觉转为触觉)夜空挂着一轮寒月。(视觉转为触觉)4.4.第四段是如何描写月下荷塘的?第四段是如何描写月下荷塘的?()()()()()荷叶荷叶荷花荷花荷香荷香荷波荷波流水流水月下的荷
44、塘月下的荷塘弥望 田田 舞女的裙(比喻)零星点缀 袅娜 羞涩(拟人、比喻)缕缕 渺茫的歌声 (通感)颤动 闪电 肩并肩(比喻、拟人)看不见的 脉脉(拟人)静静 上上动动 下下幽雅宁静幽雅宁静泻泻。以流水喻月光,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质感。化静为动,。以流水喻月光,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质感。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的轻快。写出了月光的轻快。浮浮。写深夜雾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写深夜雾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盈状态。绘雾的轻盈状态。洗洗。在月光映照下荷叶与荷花纯净的状态。在月光映照下荷叶与荷花纯净的状态。笼笼。表现了
45、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以及月光的朦胧柔和。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以及月光的朦胧柔和。画画。有。有“人为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倩影”,写,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5.5.文章第五段写月色月影时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文章第五段写月色月影时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语句,分析“泻泻”“”“浮浮”“”“洗洗”“”“笼笼”“”“画画”的表达效果。的表达效果。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光月光月影月影如流水如流水 静静地静静地泻泻薄薄薄薄的青雾的青雾浮浮起起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
46、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中洗洗过一样,又像笼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着轻纱的梦灌木斑驳的黑影灌木斑驳的黑影 杨杨柳稀疏的倩影柳稀疏的倩影光和影和谐的旋律光和影和谐的旋律如名曲如名曲虽是满月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实实虚虚朦胧优雅朦胧优雅正面正面写月写月侧面侧面烘月烘月实实虚虚 “酣眠酣眠”比喻月光朗照;比喻月光朗照;“小睡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的月光。深层深层含义:作者不喜欢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含义:作者不喜欢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做不到投身于现实的阶级斗争,就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心态,做不到投身于现实的阶级斗争,
47、就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微妙心态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微妙心态。6.6.本段中本段中“酣眠酣眠”“”“小睡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这这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在内容上,作者用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在内容上,作者用“蝉声蝉声”“”“蛙声蛙声”的热闹来衬托自己依然苦闷、哀愁的内心世界,表明作者仍然摆的热闹来衬托自己依然苦闷、哀愁的内心世界,表明作者仍然摆脱不了先前的烦恼脱不了先前的烦恼;在结构上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味着作者从获得暂时承上启下,意味着作者从获得暂时解脱的淡淡的喜悦中清醒过来,又回到了现实,流露出淡淡的哀解脱的淡淡的喜悦中清醒过来,又
48、回到了现实,流露出淡淡的哀愁愁。7.7.如何理解如何理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荷塘四周荷塘四周远远近近远远近近 高高高高低低低低 阴阴的阴阴的 像一团烟雾像一团烟雾杨柳杨柳树梢树梢远山远山树缝树缝灯光灯光树上树上蝉声蝉声水里水里蛙声蛙声由远及近由远及近由静及动由静及动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读起来节奏节奏鲜明鲜明,富有音乐美富有音乐美。从从全文看,这是作者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
49、游全文看,这是作者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由荷花想到采莲,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不宁静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描绘出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更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8.8.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作者的思绪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作者的思绪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了了,为什
50、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西洲曲情景的情景的文字文字?是否可以删去?是否可以删去?西洲曲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采莲赋与西洲曲犹如两幅图画,形成了热与冷、动与静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表现出作者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苦恼的心情。课文小结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1.诵读诵读赤壁赋赤壁赋,读准字音、句读、节奏、情感。,读准字音、句读、节奏、情感。2.2.借助工具书,翻译借助工具书,翻译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