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

上传人(卖家):天方乘风 文档编号:3545437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微能力2.0认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目 录作业设计方案撰写:TFCF优秀获奖作品20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统编人教版中 国 境 内 早期人类 与文 明的起源单元组织方式团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第一单元第 1 课2原始农耕生活第一单元第2 课3远古传说第一单元第 3 课二、单元分析(一) 课标要求本单元内容是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标题是“史前 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22

2、 版) 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如下:1. 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 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2.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 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原 始农耕生活。3. 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4.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5.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本单元通过对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文明遗址、原始农耕生活场景及远古人类神话传说等介绍,讲述了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境内这 些早期人类文明遗址遗迹与原始社会晚期的神话传说等大致情况,掌握并理解中 国文明的起

3、源源远流长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课程标准在“教学活动建议”中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根据教学用途,想象 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二) 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2.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主要历史发展线 索是通过考古发现早期人类遗址遗迹和远古神话传说,突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多元一体格局。本单元的各课内容围绕核心内容展开,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第 1 课讲述的是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早期的人类活动遗址,通过一系列的考古发现, 中国是人类起源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文明发展源远流长。第 2 课讲述的原始农耕 生活是随着历史演进,

4、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进步,出 现了原始农业。并以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农耕生活出现。第 3 课讲述的是远古的传说,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生活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下,生产 力的进步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以神话色彩浓重的炎黄传说为代表。本单元内容是初中历史的开篇,对于学生的启蒙意义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具有不可代替的功能。本单元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 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 生正确的历史观。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 对我国原始社会的

5、了解,理解中华文明起源源远流长,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也为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目标。(三)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第六课“探访古代文明”中已 对中国境内文明起源尤其是原始农业代表河姆渡文明和半坡文明有了初步的了 解,使得在学习本单元时不至于陌生。但六年级时对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 起源的学习只停留在简单认知相关事件,且内容介绍相对较少。另外,对于中国 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所呈现出的特点与实质缺乏理性认识。此外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成人、半儿童的阶段,小学阶段 升到初中,传统的感性认知方式与中学阶段历史学习注重理性分析和实证精神之 间还

6、存在较大差距,理解水平仍有缺陷。针对以上学情和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 “小初衔接” ,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趣味与知识相结合。通过开展各种活动、 直观教学方式、多途径历史资料、互动智慧课堂建设等方面深入探究中国境内早 期人类与文明起源问题,寻找历史背后的深层含义。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1.能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时间地点及其生活方式;掌握半 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原始社会晚期炎黄等传说故事。2.通过对早期人类遗址遗迹发掘,掌握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3.通过原始农耕生活学习理解文明的曙光出是在劳动中产生的,理解考古发 现是历史研究中重要依据

7、。4.通过早期人类产生与文明起源探究,感悟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源远流 长特点,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本单元作业设计紧扣单元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在分析课 标、教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分解、 落实 到 3 个课时教学中,通过 3 个课时作业和 1 个单元检测作业加以检测和巩固。课 时作业立足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以基础题为主,辅之以活动或论述 等主观题,并设计分层作业,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单元质量检测作 业在课时学习和课时作业的基础上,紧扣单元学习和作业目标,从大单员角度出 发,综合考察学生能力,以创造性、探究性

8、、合作性作业为主,评价方式多元化,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五、课时作业第一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作业时间: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性作业)(1) 北京人遗址是研究远古人类的宝贵资料。图中北京人遗址所 在位置大致在( ) 处A B C D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地位于华北平原处;地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地为长江中下游; 地为华南地区。此题设问为北京人遗址,根据对北京人的了解,北京处于今天 华北平原处,故选项 A 正确。【设计意图】本题设计以图文方式呈现,选择北京人的发现遗址。考察学生对我 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遗址的了解,通过地图呈现方式选择,符

9、合七年级学生对于 图文并茂的感性认知水平的识图能力。通过本题,使学生了解北京人的生活地点, 结合地图,培养学生掌握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素养。(2) 某中学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早期人类北京人后,根据老师的提示和查 阅资料,他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可能出现在他 所绘制的想象图中的是 ( )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种植水稻,蒸煮米饭A B C D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解决本题首要的是确定北京人的生理和生活特征,确定后再去筛选 正确答案就相对容易许多。学生在完成本题时可能会在北京人生活特征上记忆不 清楚,从而判

10、断不准确。通过题干“符合北京人”,分析选项正确性。头部带 有猿的某些特征符合北京人的特征;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也符合北京人 的基本特征;用火取暖符合北京人会使用火这一基本史实;种植水稻,蒸煮 米饭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状态,故错,答案为A:【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相关信息的掌握情况。以情景再现方式, 营造刚刚结束小学生活的七年级新生容易接受的试题情景,拉近作业题与学生的 距离,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3) 时间轴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通过时间轴能清楚的显示历史发展脉络和 历史传承。观察下面示意图,判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生活时期大约 所在的位置 ( )A (1) B (

11、2) C (3) D (4)【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本题的设计是希望学生了解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古人类的生活年 代。本题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呈现不同年代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要求学生判断 最早古人类年代。本题难度为较易。通过时间轴的形式能够使历史认识更加条理 化,给学生留下基本的时间线索概念,也符合学生对于我国境内古人类活动不同 年代的整理。解决本题首先判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 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生活年代,本题设计主要是通过“时间轴”这一载体,能 更好的展示历史发展脉络,给学生以历史学习线索整理的重要性启发。 通过题 干“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

12、判断是元谋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 的生活年代为距今约 170 万年,故本题答案为 A: (1) ,其余时间均不符合元 谋人的生活年代。【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元谋人生活年代的认知,使学生掌握我国境 内早期人类不同的生活年代。通过对时间线索的考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理归 纳能力和时序观念素养。(4) 毛泽东在贺新郎 读史中吟道: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 儿时节。 ”下列对“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 人与猿只在一起磨过几个石头后就告别了B 人与猿在几个磨过的石头边告别了C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D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磨几个

13、石头【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本题设计是希望学生理解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能否制造工具。本 题通过诗词的方式,展现了人与古猿的区别,进而分析出能否制造工具是人和古 猿是最大的区别,基于学生目前认知水平,对学生的古诗词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 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难度较难。解决本题首先需要学生对题干所给 的古诗词含义理解,然后分析人与古猿主要区别。本题通过诗词这一载体,要求 学生的语文功底和历史知识相结合,跨学科综合能力得到锻炼。通过对诗词“人 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指的是人的祖先-类人猿进化到人, 告别了类人猿的漫长时代。之后,就进步到最早的石器时代,并

14、把这个时代形象 化地比喻为“小儿时节”。而人与猿的分别主要是工具制造的出现,故答案为 C 项。【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人与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否制造工具, 通过历史史实与考古实际,认识到这一重要理论。通过诗词文学这一角度,结合 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与知识迁移能力。(5)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 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研究北京人的情况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B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C 、知名历史学家著述 D 、考古现场影像资料【评价实施

15、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本题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理解历史研究中史料的真实性问题,理解 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的区别。学生在完成本题时需要思考历史研究方法以及 唯物史观的运用,难度一般,解决本题需要理解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区别,研究 北京人需要的一手史料综合分析即可,本题通过历史解释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 区别,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事实判断能力。通过题干对于“第一手史料” 和“第二手史料”介绍,理解两者区别在于是否是直接作用于历史事件本身。A 项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不是直接在历史当时发生,是第二手史料;B 项北京人头 盖骨化石是北京人当时历史直接发生,为第一手史料;C 项“知名历史学家著

16、述” 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故为第二手史料;D 项“考古现场影 像资料”亦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为第二手史料。故本题正 确答案为 B 项。【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历史研究方法中的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的区分,通过本题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和史料实证、历史 解释、唯物史观等素养。(6) 2021 年 12 月,知名网络主播薇娅逃税漏税新闻瞬间在网上传播,据悉其 逃税漏税加之罚款共计 13.41 亿元。有网友将戏谑按照自己的工资计算需要从原 始社会古人类开始不吃不喝工作 35000 年才能挣够巨额资金。若依网友所说,其 可能从中国境内哪一古

17、人类生活年代开始工作才能挣够“这笔钱”?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本题设计主要是将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问题放在历史学的考量中,理 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于更多社会问题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完成本题 时需要找到题干中关键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则能判断出正确答案,难度为 较易,本题通过网络热点与创设情境方式考察学生对于古人类生活年代记忆和提 取信息能力。通过题干中“35000”年,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山顶洞人大致生活 年代距今约为 50000 年-30000 年,元谋人生活年代距今约为 170 万年;北京人 生活年代距今约

18、为 70 万-20 万年;河姆渡人生活年代距今约 7000 年。故本题正 确答案为 C 项。【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中国境内古人类生活年代的掌握,更加贴近 生活的方式,拉近学生对于历史学的了解,主要考察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和时空观 念素养的培养。二、材料题 (选做)(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03 年中科院公布了对周口店遗址地质病害调查结果:周口店遗址目 前面临全面危机。地震、爆破和火车震动的影响,造成岩石从较陡的斜坡滑落, 产生塌方。遗址旁边采石厂的爆破作业,对遗址保护非常不利,周围水泥厂的粉 尘容易形成酸雨,侵蚀岩石。过量的开发也使得坡度过大或者洞顶过薄,致使洞顶塌方、斜坡

19、滑落。周口店遗址群地质病害调查报告 材料二 人民日报 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在“周口店遗址”看什么。文章 指出,作为考古重大发现的遗址博物馆,周口店遗址的游客锐减,建筑陈旧,展 览馆的文字说明模糊不清,很少看到其他语种的解说,展馆几十年不变等。人民日报(1)在“周口店”发现了哪些远古人类遗址。(2)请你就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周口店遗址,给遗址管理的负责人写一封信。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1) 通过题干中“周口店”这一关键词,可知此地所发现的古人 类遗址为距今约 70 万年前20 万年前的 “北京人”和距今三万年的山顶洞人。 (2)题文要求“你就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周口店遗址,给遗址管理的负责人

20、写一封 信”。可以就保护好周口店遗址的重大意义来写,也可以就合理利用周口店遗址 保护遗址来写。例如:周口店遗址负责人,你好,周口店遗址是我国原始人类遗 址的代表,它代表着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历史见证,我们应保护好它,建设好它。 (言之有理即可)【作业分析】本题通过两则材料,综合考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及对中华文明传承 延续的建议,培养学生对于文物保护及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学生在完成本题时 需要调动所学知识,回忆“周口店”的远古人类遗址,并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 做出对文物管理的建议。【设计意图】本题综合本课所学中国境内早期人类遗址和对于保护遗址重要意义 两个角度,重点考察学生对于一般性知识和文化产业

21、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于 历史研究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再认知,对于历史学中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素养 贯彻有重要意义。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作业时间:1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性作业)(1) 暑假期间,某中学组织七年级学生参观了浙江省一处著名的原始人类遗址, 如图是学生在该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区发现陈列的干栏式房屋复原图。据此 推断该遗址是(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本题设计是希望学生了解河姆渡人的生活特征,本题以情景再现方式,选择符合河姆渡人的房屋建筑。本题难度为较易,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拉 近与学生的距离,

22、使学生能更容易的接受并去作答。解决本题首要的是确定图片 中建筑的类型,确定后再去筛选是哪一原始人类代表就相对容易许多。学生在完 成本题时可能会对干栏式建筑特征上记忆不清楚,从而判断不准确。本题培养学 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史料实证素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干栏式房屋复原图”和 “浙江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江流域潮湿炎热,位于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 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北方寒冷干燥,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 的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因此,答案为 D。【设计意图】本题主要通过对河姆渡人生活特征及主要建筑类型,考察学生对于 河姆渡人的生活状态相关知识的掌握,结合图片和所学内容,培养

23、学生的关于历 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史学素养。(2) 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 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 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本题设计是希望学生了解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状态,本题以熟悉的 纪录片切入,难度为较易,通过学生熟知的纪录片,联系平时的生活实际。解决 本题首要的是确定题干中关键词“米饭”,确定后再去选择是哪一原始人类就相 对容易许多。学生在完成本题时可能会对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和半坡人种植粟相混 淆,从而

24、判断不准确,本题在解题时要善于抓住题干所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其 中 “米饭” 可排除元谋人、北京人和半坡人,加以“江南”作为佐证可判定该 古人类为河姆渡人,故本题选择 D。【设计意图】本题主要通过对米饭这一生活中常见的主食,考察学生对于河姆渡 人农耕生活相关知识的掌握,结合生活和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关于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等史学素养。(3) 英国一文化教育考察团要到西安半坡博物馆实地考察,要求请学生去当一 名导游,学校正在进行挑选,如果你当选为导游的话,你不会向客人介绍的是 ( )A生活在长江流域B住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C种植粮食作物粟D使用磨制石器生产【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

25、分析】本题设计是希望学生了解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状态,本题以再创情 境为切入点,确定符合半坡居民的生活特征,难度为较易。通过学生对于半坡居 民相关特征的了解,再融入到情境中来。解决本题首要的是确定题干中关键词“西 安半坡博物馆”,确定半坡居民的生活状态。学生在完成本题时可能会对半坡人 生活特征掌握不牢固,可能会遗忘相关知识.本题在解题时要善于抓住题干所示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其中 “半坡博物馆”、“不会向客人介绍”等,判断半坡 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建筑类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是粟, 使用磨制石器等工具。结合以上知识,可知 A 项“生活在长江流域”为河姆渡居民,故本题答案为 A

26、项。【设计意图】本题主要通过创设为外国考察团介绍半坡博物馆这一情景,将学生 平时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对于半坡居民生活特征这一知识点,考察学生对 其掌握程度。结合生活和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关于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史学 素养。(4) 诗歌艺术形式是对生活中事物的总结,历史学中也有这样的描述: “彩陶 形制美,面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郭沫若这首诗描写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本题设计是希望学生了解半坡居民的主要手工业发展成就,本题以 诗歌的形式为切入点,确定“彩陶”这一手工制品,难度为较易。通过学生对于

27、 半坡居民相关特征的了解,再融入到情境中来。解决本题首要的是确定题干中关 键词“彩陶”,确定半坡居民的生活状态。本题在解题时要善于抓住题干所示材 料中的有效信息。 其中 “彩陶” 、“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等,可知是半 坡居民使用的代表性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判断此句诗描述的应该是生活在 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故本题答案为 A 项。【设计意图】本题主要通过郭沫若的这首诗“彩陶形制美,面纹亦多殊。或则呈 人面,或则呈双鱼” ,考察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与历史研究相联系的能力。同时对 于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也有一定要求,正确寻找关键语句,理解题意,对于半坡 居民生活特征这一知识点,考察学生对其掌握程度。

28、结合生活和所学内容,培养 学生的关于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史学素养。(5) 下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 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 )石斧 骨耜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朝代 D 铁器时代【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本题设计是希望学生在理解史学研究中唯物史观的指导意义,通过 工具的发现进而理解考古学意义上的石器时代。本题以原始居民生产工具为切入 点,解决本题需要了解原始居民生产工具的使用和考古学意义上的石器时代概念, 基于此知识再做出判断即可。本题难度为一般,学生在完成本题时可能会遇到对 原始居民

29、生产工具理解不深以及对新旧石器时代概念不熟悉.本题在解题时要善于抓住题干所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其中 “距今六七千年” 、“工具为石斧、 骨耜”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为处于河姆渡、半坡居民同时期原始居民,结合 原始农耕生活状态可知,这一时期基本使用磨制石器,结合考古学知识应为“新 石器时代”。故本题答案为 B 项。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主;青铜时代大 致在商周时期;铁器在春秋是才开始少量使用。【设计意图】本题主要通过展示原始居民生产工具图片这一切入点,考察学生对 于生产力的进步推动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这一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素养培养,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生产力

30、决定生产关系, 唯物史观对于历史研究中的指导作用。(6) 有学者认为,仅凭高大的宫殿台基、宏伟的城墙、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 以及那数以千计象征着权力与信仰的玉器,就足以让人们相信,5000 年前这里 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这位学者所说的“这里”是指 ( )A河姆渡聚落 B半坡聚落C 良渚王城 D二里头宫殿【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本题设计是希望学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大格局下的具体表 现。本题通过学者表述良渚文明的高度发达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之初的高度领先, 通过这一角度,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问题。解决本题首先需了解中华文明 起源之初的诸多文明代表

31、,再根据年代判断。本题难度为一般,学生在完成本题 时可能会遇到对早期文明记忆不深刻等问题。本题在解题时要善于抓住题干所示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其中 “玉器”、“高大的宫殿台基、宏伟的城墙、古老而 庞大的水利工程”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处应为距今 5000 年左右良渚文明区, 良渚古城当时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等,并有宫殿、城墙等遗迹。结合考古学知识课 判断为“良渚古城”故本题答案为 C 项。【设计意图】本题主要通过对良渚古城的介绍,考察学生对于中华文明起源这一 问题的再认识。通过良渚文明这一切入点,显示了中华文明起源源远流长,致力 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及对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热爱。同时也通过各种史料

32、、 考古发掘等实物,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二、选做题 (分层作业)(7) 爱好观察,喜欢思考是当代中学生的共同特征。为更好了解和体验中国古 代远古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观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三集-农业起源。结 合视频内容和教材所学,请写一篇观后感,字数不限,并在班级交流。【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评价标准】要求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史论结合、感由史生、有感而发, 综合上述要素按优、 良、合格、基本合格 4 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分析】通过观看纪录片,对原始农业起源史实有更清晰的认知。观后感的 书写可以从史实阐述、感受启发等角度出发,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要做 到“史论结合、 感由史生、有感

33、而发” ,是一种较为开放的作业形式,能体现 学生的个性化认识。由于观看电影、写作读后感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对学生的 能力要求也较高,故 而将本题设置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设计意图】一是通过观看纪录片,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原始农业起源问题,更 专业、系统了解农业发展及形式;二是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扩宽获取历史知识的来源,帮助学生养成研究历史问题的途径多元化意识,主动利用互联网 等各种资料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等素养。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作业时间:10 分钟一、选择题 (基础性作业)(1)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2021 年 4 月 14 日上

34、午,近 300 名在陕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代表齐聚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与在西安、台湾 分别设立的视频连线点代表参加公祭典礼。此举是因为 ( )A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黄帝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发源地C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黄帝部落发展而来的D黄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本题设计是利用祭祀黄帝这一现实场景,追溯远古传说。通过这一 祭祀传统,使学生理解在远古传说中早期文明的诞生。本题主要以“黄帝”这一 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考察学生对于“黄帝”等被称为人文初祖的理解。本题难度 为一般,学生在解决本题时可能会对祭祀典礼与黄帝对于中华民族贡献这一知识 理

35、解不够清楚。本题在解题时要抓住题干所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主要判断全国 各地同时祭祀黄帝这一事件,体现了黄帝作为人文初祖这一史实。再结合选项判 断,本题正确答案为 A 项。B 项描述“黄帝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民族唯一的发源地” 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C 项“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黄帝部落发展而来的” 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 项“黄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立法知识”与题意不符。【设计意图】本题通过全国祭祀黄帝这一人文事件,主要考察学生对于黄帝作为 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理解,通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及发展 史,并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将史学研究中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结合起来。 (2) 图 1

36、和图 2 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 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 ( )A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皇帝制度已经确立 D远古传说真实可信【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 两组各具特点,但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 B 正确。题干图片中没有关于文字的描述,故 A 排除。皇帝制度是在秦朝确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排除。远古传说不一定可信,有很多虚构夸张的成分,故 D 排除。【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

37、通过展示河 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与四川三星堆文物,在比较中同一时期不同区域中华文明出现 了惊人的相似,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多元一体”这一概念。通过本道题可以培 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落实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以及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 意识的养成。(3) 关于以下这些发现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些东西都是黄帝发明的 B.这些东西都是炎帝发明的C.表明远古传说都是真的 D.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本题设计是通过原始社会时期出土的文物,展示原始社会晚期当时 生产力发展水平。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中重要的核心素养,本题旨在通过图片使 学生联系远古传说时

38、期诸多发明创造,通过出土文物验证远古传说中合理部分。 本题难度为一般,学生在完成本题时可能会对出土文物与传说难以联系起来,导 致判断错误.解决本题首先要判断图片中所示出土文物大致处于我国原始社会晚 期时期,结合远古传说内容,可以得出应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晚期社会生产力发展 水平。A 项这些东西都是黄帝发明的表述错误;B 项这些东西都是炎帝发明的;C 项表明远古传说都是真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 项。【设计意图】本题主要通过出土文物图片的形式,考察学生对于考古发掘和历史 史实之间的联系,通过此设计,让学生对于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有一认识。此 外对于远古传说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别有清楚的认知

39、。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对唯 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指导地位能更清晰。尧舜禹传说 (下图)一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上古时代尧、舜、禹的生平和 政绩。据此完成 45 题。(4) 尧王的传说是该书的一部分,本部分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尧的传说。下列哪一描述是该部分的内容( )A.鼓励人们开垦农田B.发明舟车C.治水有功D.让位于禹(5) 在此书中,作者用证据说明尧、舜、禹是人类文明的先驱,对他们先后担任 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进行了较为严谨客观的归纳与评价。该方式是( )A.战争 B.世袭C.禅让 D.谦让【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 C【作业分析】本题设计是通过尧舜禹传说这一连环画为载体

40、,考察学生对部 落联盟时期部落首领选举制度这一知识的掌握。通过尧舜禹等继承发展,理解部 落联盟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部落首领的一种军事民主制禅让制的含 义。本题综合考察学生对尧舜禹等首领成就的掌握及对禅让制的理解。本题难度 为一般,学生在解决本题时可能会遇到对尧、舜、禹的历史贡献记忆不清和对禅 让制理解不深,解决这两道题首先需要提取出每道题的关键信息,第 (4) 题中 “尧的传说”,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尧的传说为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明舟车为黄 帝;治水有功为大禹;让位于禹的是舜;综合以上,本题答案为 A 项第 (5) 题中“尧、舜、禹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 ,通过此句话可判断出 此种继承方式为禅

41、让制。故本题答案为 C 项。【设计意图】此题组以连环画为切入点,主要考察学生对部落联盟时期首领继承 制度禅让制的理解以及对尧舜禹等传说帝王的功绩再认知。本道题组主要考 察学生对于一般性材料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培养。(6) “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 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 族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B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本题设计通过介绍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华夏族 (中华民 族) 的形成是在众多民族

42、交往融合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中华民族多民族这一特 征。本题难度为一般,学生在解决本道题是可能会遇到对于材料中关于华夏族形 成这一表述理解不清晰,导致认知错误影响判断.解决本题时要善于提取题干中 所给出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再做出判断。据“诸族错居各去小异 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它提到的内容中可以看 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 融合而成,故 D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发祥地,A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 交通问题,故 B 不符合题意;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故 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华夏族形成过

43、程的理解,对于重要史料的分析 能力。在史学研究中,分析史料,提取重要信息是关键能力。通过理解华夏族形 成过程,使学生明白中华民族这一多民族大家庭的特征,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认同 感,培养家国情怀这一素养。二、材料题(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远古中国”时期展览的部分展品,请 按时序排列并选一个简要介绍当时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北京人复原像河姆渡遗址骨耜半坡彩陶盆山顶洞人复原像【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选取其中一件代表性物品并介绍但是社会生活状况,随 机选取任意图片均可,在介绍时需明确该图片的出处、年代、代表性生产生活状 态即可。示例:图是河姆渡人的骨耜。河

44、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 7000 年,已经 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和骨耜进行农 业生产,人工栽培水稻。饲养家畜,聚落有水井,还会制作陶器和艺术品。【作业分析】本题将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和文明起源问题结合在一起, 考察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宏观视角下思考中国史前时期历史。本题难度一 般,学生在完成本题时可能会遇到对史前时期代表性物件年代记忆不清楚,以及 对于历史解释这一素养的欠缺,在表达上会有一定障碍。【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境内史前时期重要文化遗存的认识,了解 早期人类生活。通过博物馆布展情境,综合单元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遗迹、遗 物、化石等

45、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的认识,使其初步了解历史呈现 方式的多元化,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通过辨析材料,提高处理历史信息 的能力和时序观念,初步学会运用史料阐述历史。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一)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作业时间:30 分钟一、选择题 (基础性作业)(1) 七年级同学观看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其中可以看到的生 活场景可能有 (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A. B. C. D.【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早期人类遗存生活特点,在原始时代,早期 人类北京人已学会使用火,故正确;此外,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使用的 工具基本上为石器、骨器等,而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故使用打制石器,正确;原始社会早期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威胁能力较弱,多选择群居生活, 共同劳动分享成果。故正确;山顶洞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有了进 一步的发展,具备爱没意识和磨光钻孔技术,故正确。【设计意图】本题主要综合考察学生对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生存生活方式的了解。 通过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历史 > (部)统编版 > 七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为本站会员(天方乘风)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