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

上传人(卖家):天方乘风 文档编号:3545579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微能力2.0认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目 录作业设计方案撰写:TFCF优秀获奖作品3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统编人教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 组织方式团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三国鼎立第四单元第 16 课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 族的内迁第四单元第 17 课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 开发第四单元第 18 课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 融第四单元第 19 课5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第四单元第 20 课二、单元分析(一) 课标

2、要求本单元内容是统编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标题是 “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011 年版和 2022 年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总体概述如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 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2011 年版课标对本单元的“课程内容”要求如下:1.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 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

3、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3.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 和农历。2011 年版课标对本单元提出的“教学活动建议”有: 1.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 2.搜集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资料,编写一期板报。 3.搜集古代名家书法,欣赏书法艺术。22022 年版课标中本单元的“课程内容”列举了“内容要求”,阐述了 “学 业要求”和“教学提示” 。“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三者之 间内在关联,密不可分。1.“内容要求”指向学生“学什么”,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即“通过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

4、口迁徙和区域开发, 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 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 新。 ”2.“学业要求”指向学生“学得怎么样”,结合教学内容要求,提升五大核 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3.“教学提示”指向学生“怎么学” , 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运 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如何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 学指导,特别提到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哪些活动提升核心素养。总之,不管是 2011 年版课标,还是 2022 年版课标,都要求通过本单元

5、的学 习,学生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在曲折中坚定发展,我国各族人民交往、 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民族共同 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从 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五大核 心素养。(二) 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2.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所述历史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 北朝等几个阶段,除西晋短暂统一以外,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政权并立时期的民族交融和社会发展。这一时期,中原 王朝衰弱,周边民族迁入,民众在迁移和混居中相互交融、学

6、习、发展,从而孕 育着新的社会变革和发展。同时北民南迁,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江南地区的经 济地位逐渐上升,奠定了日后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在科技文化方面也取得重大 成就。这一时期的制度演进、区域开发、民族交融和科技文化发展,都为隋唐统 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3本单元共 5 课内容,第 16 课三国鼎立由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魏蜀吴 三国鼎立,实现局部统一;第 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陈述 西晋的短暂统一、灭亡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上承三国鼎立并引出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的主要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第 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 区的开发和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接第

7、17 课时序而分别叙述 南方和北方的发展概况,第 18 课以区域开发为重点,第 19 课以社会变革为重点, 这两者都是开启隋唐统一局面的重要因素;第 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叙述这一历史时期的农学、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科技发展和书法、绘画、 雕塑等文化发展,这些也都为隋唐文化昌盛奠定了重要基础。(三)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七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大多 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 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了从教科书和史料中获取知识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具备了一定同伴间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并且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

8、,乐于表现, 求知欲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这就便于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 发,通过大量图片、史料、小故事和地图等资料,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引导学 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但七年级学生只经历不到一个学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对知识了解比较零 散,对朝代的整体性认识不够,历史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历史学习方法有待改善, 历史核心素养有待进一步培育。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合本单元内容,让学 生形成整体性认识,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育 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1.能构建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图,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时期出现的封建国家分 裂、民族大交融

9、、北方经济恢复和南方经济开发的社会情形,并探究这些社会情 形之间的关联。(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能结合图文史料举例说明,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推动民族交往、交流、 交融;能结合图文史料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民族交融这一潮流;能通过多种 途径,阅读各种史料,感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感受各民族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能结合图文史料叙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成效;能结合地图、史 料等,阐释人口南迁与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上升的关系,以及为日后经济重心南移 奠定的基础。(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历

10、史解释)4.能叙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成就,能阐述时代进步与科技文化发展的 关系,能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5.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贾思勰、祖冲之、王羲之的事迹成就,感受政治改 革家勇往直前的革新精神;农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数学家严谨求真的科 学精神,艺术家创造美的艺术魅力。能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以及杰出人物在历 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唯物史 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6.能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 论证,以提高眼界,开拓历史思维,树立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

11、结的意识,强化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四、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思路设计本单元的作业时,主要体现了如下四点原则:1.落实双减提升素养:作业减负是双减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设计作业时, 控“量”重“质”,所有题目均围绕课程标准以及核心素养设计,抛弃题海战术, 用有限的时间提升作业效能。2.进行大单元设计:每课作业不应相互孤立,要体现单元主题政权分立、 民族交融、社会发展,体现知识的整体性,顺应认识的顺序性,层层递进,使学 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断深入立体。3.注重学科迁移:中学阶段各科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如语文与历史有很 多相通之处,尤其以古文、诗词的学习最为明显。因此,在中

12、学历史教学中,或 许可以尝试借助文史科目之间的交集,构建高效的学习模式。如果教师在授课以 及作业布置中注重相互渗透,设置跨学科作业,那么将形成非常有效的学科迁移。 本次作业设计,涉及了历史与语文、地理、数学、美术等学科的关联。4.体现形式的灵活性:每课时的作业设计中,不必局限于历史课本,在设计 基础类作业、提升类作业之余,还设置了实践类作业、跨学科作业。丰富作业内 容的同时,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技能收获,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 素质。基础类作业和提升类作业,是巩固历史主干知识,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实 践类作业、跨学科作业,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考虑到学生的能力以及客观条件, 设置为选做。基础

13、类作业、提升类作业 (必做) 与实践类作业、跨学科作业 (选 做)的设置,是分层设计作业的体现。五、课时作业第 16 课 三国鼎立(一)课时作业时间:必做题: 10 分钟左右;选做题:弹性时间。 搜集资料,编写历史剧,建议周末完成;表演历史剧可 以在历史社团课中完成,。(二)课时作业内容基础性作业(必做)1.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础的战役是( )5A.C.B.D.【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B【作业分析】A 项是发生于公元 200 年的官渡之战,交战双方为曹操和袁绍,此 战影响也较为深远(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且因为是本课的第一节内容, 学生印象较深,因此容易错选。B 项是

14、 208 年曹操率大军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 壁发生激战,最终被联军用火攻击溃,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C 项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D 项淝水之战是东晋与 前秦之间发生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因而 B 项正确。【设计意图】赤壁之战是本课的课标要求,该战役与本课另一重点“三国鼎立” 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是学生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前提。本题的设计 与下一题紧密相连,在保证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知识的完整性的同时,帮助学 生更好的辨别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解决了一个易混点。2.下图为公元 222 年政局形势图, 图中 ABC 所代表的政权依次是( )A.魏 、蜀

15、 、吴 B.楚 、吴 、魏 C.魏 、楚 、吴 D.蜀 、吴 、魏【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D【作业分析】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 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 贵地区。孙权在巩固江东的同时,向南向西不断扩张势力。220 年曹操死后,曹 丕称帝,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之后刘备、孙权也先后称帝。 因而 D 项正确。【设计意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本课的课标要求,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通过本题的设计,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及政权分布等细节均有一定程度的 考查,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扎实的掌握该知识点。围绕着一张地图

16、展开问题,在提 升学生识图记图能力的同时又注重对“时空观念”的培养,既减轻了作业负担, 又提升了作业效能。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战乱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C.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D【作业分析】东汉末年因年年战乱,以致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社会动 荡,百姓流离。而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为了战胜对方,纷纷大力发展生产,夯实 经济基础。曹魏大力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孙吴造船业发达,开展海外贸易, 开发江东。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发展经济,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17、东汉末年与 三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积极意义局 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因而 D 项正确。6【设计意图】本题承接上两题三国鼎立相关知识,继续深入引发同学思考, “三 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学生结合三国时期社会发展的 相关知识,通过比较使学生理解 “三国时期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这一 难点内容,提升“唯物史观”素养。提升性作业(必做)4、在纪念辛亥革命 110 周年时,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提出了“四个坚持” , 其中指出,“坚持中华民国(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意为:台湾 不属于中国,而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对此你怎么看?【评

18、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答 题 要 点提炼观点评论者的主观认识判断表态正确的、错误的、对中有错、错中有对揭示真相用史实说话,史论结合认识升华为什么产生这种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评价指标优秀合格需再努力学生互评教师 评价论述内容能准确提炼观点,正 确判断表态,充分运 用史实揭示真相,能 进行认识升华较准确的提炼观 点,进行正确的 判断,能运用有 限的史实论证。观点模糊,史 实不够准确, 条理欠缺。文字表述语言流畅准确,渗透 积极的思想感情,富 有感染力。语言基本准确、 流畅,有思想感 情。语言不流畅, 缺乏感情。参考示例:材料中,蔡英文认为台湾不属于中国,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公元 23

19、0 年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最早的联系,此后历朝历代,两岸之间都 交往密切(学生能写出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 年,台湾正 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等史实更好) 海峡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血浓于水,并不是蔡英文的三言两语就能割舍的。蔡英 文的做法是妄图分裂大陆和台湾,以谋求自己的私利,这种行为是我们广大人民 群众所应唾弃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心系祖国,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 团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业分析】230 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

20、台湾最早的联系,此后历 朝历代对台湾的管辖,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题 在回答时首先需要将题干中的观点提炼并判断,接着表明观点并结合史料进行论 证。本题既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考查学生准确把握材料观点,并结合所 学知识进行合理论证的能力,层次要求较高,有一定的区分度。【设计意图】本题考查 230 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这一知识点,联系当今热点的 台湾问题,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情感传递给学生,培植学生的“家国情 怀”。同时论述题的形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史料实证”素养。拓展性作业(跨学科作业,选做)75208 年曹操率大军南下,欲消灭南方势力统一全国。

21、据三国志记载,危 急关头诸葛亮以自己的雄辩成功劝说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大 败曹军。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编排历史剧,演绎诸葛亮劝说孙权的过程,并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感受古代以少胜多战役中的智慧。【评价实施主体】教师和学生【评价标准】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以投票的方式评 出优秀小组作业。【作业分析】跨学科作业,需要一定的时间,考究小组的合作探究,建议假期完 成。历史剧的编排,实际上考查了学生对赤壁之战内容的详细理解。需要学生对 赤壁之战相关知识详细掌握的同时,认真搜集资料并充分发挥想象力,活用历史 思维。【设计意图】通过趣味历史剧、身份带入,激发同学们学

22、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搜 集资料的过程中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赤壁之战内容的记忆,启发同学们认识到正确 的战略战术的重要性。侧重对知识的理解、转化和运用,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与 资料搜集能力。(三)课时作业属性序 号作业类型题型对应单元作业目标对应学习水平难度来源完成时间了解理 解应用1基础型选择题1易改编10 分钟左右2选择题1易改编3选择题1中等改编4提升型论述题6中等原创5拓展型编历史剧1、6较难原创弹性时间第 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课时作业时间必做题: 6 分钟左右;选做题:学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容后,10 分钟左右完成作业,建议周末或假期完成。(

23、二)课时作业内容基础性作业(必做)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示意图,读图完成 13 题。1与图中 A 处人口流动的出现有关的事件是( )A.七国之乱 B.黄巾起义 C.赤壁之战 D.八王之乱【评价实施主体】教师8【评价标准】 D【作业分析】西晋的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破坏,使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 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形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人口迁徙高潮。图中 A 处人口流动的方向是由中原指向江南,结合地图标题中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出是八王之乱带来的人口南迁, 因而 D 选项正确。【设计意图】人口流动既是魏晋南北朝政局动荡的重要原因,也是其最直观的反

24、 映,人口流动中往往隐藏着重大的历史事件,因此本题通过简洁而不简单的图片, 向同学们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人口流动概况,实则是考查本课涉及到的八王之 乱、五族内迁等重要知识点,在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同时,又注重对 “时 空观念”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立体。2图中 B 处人口流动所代表的事件是( )A.永嘉南渡 B.官渡之战 C.五族内迁 D.孝文帝迁都【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C【作业分析】“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 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 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

25、迁到陕西及河套 地区。 ”根据历史时期及迁移方位判断,这 B 处指的是五族内迁。因而 C 项正确。【设计意图】本题既考查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知识点,又对流向的细节有一定 凸出,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扎实的掌握该知识点,体现了对“时空观念”的培养。3图中 B 处人口流动带来的最深远影响是( )A.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B.促进了江南的开发C.结束了北方的战乱 D.促进了民族的交融【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D【作业分析】五族内迁后,内迁各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向汉族靠拢。与此同时, 内迁各族的习俗也影响了汉族,民族交融成为大的时代趋势,这是魏晋南北朝时 期最为突出的时代特征。 因此 D 选项正确。【设

26、计意图】本题考查了民族交融这一单元主线内容,同时,这也是贯穿了整个 七年级历史的重要主线。本题既可以锻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也能 强调仔细审题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提升性作业(必做)4 (匈奴) 左贤王刘宣等窃议曰:“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 此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1)材料中“司马氏”建立的王朝是什么?(2)此王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3)此王朝的灭亡给了我们什么历史启示?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西晋;原因:统治集团腐朽;八王之乱;向内迁的民族征收重税, 民族矛盾激化。 启示:奢侈腐败会亡国;要采取正确的政策治国, 维护社会稳定; 要民族

27、团结,民族平等,共同繁荣。9【作业分析】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然而,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八 王之乱、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等原因逐渐衰败,最终在 316 年被内迁的匈奴所灭。 短短一段材料包含了许多信息: “司马氏骨肉相残”代表了西晋的八王之乱、统 治腐朽,而匈奴这一身份表明少数民族此时心含怨恨。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结合 所学内容,可以完整得出答案。而启示结合西晋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设计意图】紧扣课标,精选材料,既帮助学生梳理西晋灭亡线索,巩固课本知 识,通过材料的展示又能锻炼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材料分析能力,从而提升学 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素养。拓展性作业(

28、选做)5西晋向内迁的各族征收重税,引起激烈反抗,加速了它的灭亡。请同学们课 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2021.08.27) 上的讲话,思考一 下,今天我们该如何处理民族问题。【评价实施主体】教师和学生【评价标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学生搜集材料,结合时政热点,围绕 “民族团结”这一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评分标准:评价 指标优秀合格需再努力学生 互评教师 评价论述 内容观点正确,史实充 分,史论结合,条 理清晰。观点比较正确,史 实比较充分,条理 比较清晰。观点模糊,史实不 够准确,条理欠缺。文字 表述语言流畅准确,渗 透积极的思想感 情,富有感染力。语言

29、基本准确、流 畅,有思想感情。语言不流畅,缺乏 感情。【作业分析】“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民族矛盾尖锐是西晋灭亡的 原因之一,吸取西晋灭亡的教训,联系当今的民族关系,认识到民族平等、民族 团结的重要性。【设计意图】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紧密结合时政热点,拉近历史和现实的 距离,帮助同学们理解民族交融重要性的同时,又能加深对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三) 课时作业属性序 号作业类型题型对应单元作业目标对应学习水平难度来源完成时间了解理 解应用1基础型选择题1易原创6 分钟 左右2选择题2易原创3选择题2中等改编4提升型材料题1、6中等改编5拓展型论述题1、6较难原创

30、弹性时间10第 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作业时间 必做题: 6 分钟左右 选做题: 10 分钟左右(二)课时作业内容基础性作业(必做)1.中流击楫是中华传统励志典故,意为手敲船桨,借以比喻立志奋发图强,与该 典故相关的事件是( )A. 祖逖北伐 B.八王之乱 C. 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A【作业分析】中流击楫与祖逖有关。西晋末年,北方战乱不断,祖逖等一批杰出 的爱国将领为了收复中原艰苦作战。但东晋建立之后,统治者不思进取,腐朽软 弱,最终使得祖逖等人的努力付之东流,而东晋的偏安也为其日后灭亡埋下伏笔。 故选择 A。【设计意图】东晋的兴亡

31、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识记基本史实,具备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中流击楫的故事,让同学们认识英雄人物的 杰出品质,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2.仔细观察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形势图,对这一时期的形势解读正确的是( )A东魏统一黄河流域 B北朝时期北方统一C南方政权定都成都 D宋齐梁陈依次更替【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D【作业分析】仔细观察地图可知,东魏时期,北方处于分裂状态,故 A 项错误; 北朝时期,北魏之后北方出现分裂,直到北周灭掉北齐,完成北方统一,故 B 项 错误;南方政权都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 故 C 项错误;在南方,东晋之后相 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32、故 D 正确。因此本题选择 D 项。【设计意图】本题以一组地图为切入点,观察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不同时期的形 势图,从历史地图中辨识、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并将历史地图中的信息与 所学内容建立起联系,一方面可以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另11一方面可以“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培养时空观念。提升性作业(必做)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指出江南地区开发的前提条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江南 地区开发的根本原因。(2)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有长足的发展”的影响。(3)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 “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有长足的发展

33、”的表现。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 前提条件:江南地区相对安定;根本原因:北方人的南迁, 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 影响: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 农业:耕地面 积增加,兴修水利工程,粮食产量提高;手工业:制瓷业有显著的发展。【作业分析】第(1)问中的“前提条件”,学生可在材料一中提取到的信息 是“江南地区相对安定”;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因素角度总结江南地区开发 的根本原因。第(2)问, 学生可在材料一中提取到的信息是“为日后中国古 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第(3)问需要从材料二中提取农业发展的

34、表现,从材料三中提取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根据材料二中 “良畴亦数十万顷” “苍陵立堰,溉田千余顷” “岁收谷百余万石”从耕地面积、水利工程、粮食 产量等方面概括农业的表现。根据材料三中东晋南朝青瓷作品,从制瓷业方面 概括手工业的表现。【设计意图】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内容,教材用了大量篇 幅进行叙述。本题选取多则材料,图文并茂,一方面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 取有效信息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江南地区 开发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素养。拓展性作业(跨学科作业,选做)4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结

35、合教 科书内容,运用地理知识,绘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历史地图(简图) ,12并用文字描述绘制地图时遇到的困难。提示:绘出黄河、长江两条重要河流。(2 分)绘出人口迁移的方向,并用简略的文字标注人口迁移的大致地点。(8 分)【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评价标准】绘图要点:准确绘出黄河和长江的位置北方民族迁往中原(或少数民族内迁);迁徙方向中原汉族迁往江南(或北民南迁);迁徙方向学生把绘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用文字描述下来。【作业分析】这是跨学科作业,涉及历史、地理、语文学科,把人口迁徙绘制到 一张地图中,这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的表现,便于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形成整 体性、关联性、结构性认识。同时又要

36、运用一些地理知识绘制简图。学生把绘图 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用文字描述下来,这又涉及到语言描述能力,与语文有关。【设计意图】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历史地图的解读,除了需要学 生具有扎实的历史基础外,还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具备史地结合能力,是跨学科 考查的重要载体,因此是学生历史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题作业以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第一次人口迁徙示意图为出题点,引导学生把握史实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相 互联系,在时空框架下唯物辩证地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即 “借历史地图,育历 史解释”。学生叙述绘图遇到的困难,又把历史与语文结合起来,培育语言表达 能力。(三)课时作业属性序 号作业类 型题型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37、对应学习水平难度来源完成时间了解理 解应用1基础型选择题1易原创6 分钟 左右2选择题1易原创3提升型材料题1、3中等原创4拓展型跨学科类绘制地 图2、3较难改编10 分钟左右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时作业时间 必做题: 6 分钟左右 选做题: 10 分钟左右(二)课时作业内容基础性作业(必做)1当你穿越到 498 年的北魏,你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13A.鲜卑贵族穿着汉族的服装 B.鲜卑人与汉族人举办婚礼C.大臣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D.姓元的鲜卑人在学习汉礼【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C【作业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 规定

38、: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故 A 项可以看到) ;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 联姻” (故 B 项可以看到) ;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故 C 项不可能看到) ; “改鲜卑姓为汉姓,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学习汉 族的礼法”(故 D 项可以看到)。因此本题选择 C 项。【设计意图】本题用设置情境的方式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需要学生提炼 本课所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所带来的影响,重点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 灵活运用能力。2对下图反映的历史趋势,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 体现了各民族生活方式的变化 B. 体现了各族政治上的双向交融C. 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

39、D. 彻底地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 C【作业分析】本题依据图片判断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 史趋势。 “耕耙图”、 “放牧图”说明各民族出现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属于经济 上的双向交融。这种经济上的交流与融汇,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使 民族之间的隔阂逐渐减少,但并没有彻底消除。 故选 C。【设计意图】本题意在通过图片材料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往、交流、 交融的历史趋势,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2022 年版历史课程标准中 国古代史的学业要求中强调“通过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认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

40、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 观” 。 本题设计符合这一学业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提升性作业(必做)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1) 西晋被内迁的哪个民族所灭?西晋灭亡后,内迁的各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 权,其中有些少数民族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请举一例。(2) 材料二与哪次改革有关?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魏主”把“拓跋氏”改为 “元氏”意图。(3) 材料三中社会生活情景说明了什么?这些情景的出现与材料一、二有什么 联系?【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匈奴族。前秦或北魏或北周(2) 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是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 域的控制。(3) 民

41、族交融趋势加强。由于少数民族内迁,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了适应这一 历史发展潮流,北魏孝文帝实行了改革,最终又加速了民族交融。【作业分析】(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 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西晋灭亡后,内迁的各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其中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氐族 建立的前秦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北周。(2) 依据材料二的“土地是万物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当改姓为元氏”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材料二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魏主”把 “拓跋氏”改为“元氏” 是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的情景是民族交融的体现,说明民族交融趋势 加强。北

42、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故材料一、二与 材料三是因果关系。【设计意图】本题考查西晋灭亡及前秦、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民族 交融等知识点,涵盖本课课标“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 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等要求。培养学生运用 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渗透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拓展性作业(跨学科论文式作业,选做)4历史学习必须明确前后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只有做到前后联系,才能 真正理解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请把以下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 归纳成一个主题,并结合该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100 字的小短

43、文。 (要求:归纳主 题,史实正确,语句通顺,体现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关系。)【评价实施主体】学生、教师【评价标准】历史小短文评价量规评价 指标优秀合格需再努力学生 互评教师 评价论述 内容有主题,史实正确、 能围绕主题准确 阐述事件之间的 关联。有主题,史实基本 正确,基本能围绕 主题阐述事件之 间的关联。无主题,史实阐述 不清晰,事件之间 的关联混乱。15文字 表述语言流畅准确,渗 透积极的思想感 情,富有感染力。语言基本准确、流 畅,有思想感情。语言不流畅,缺乏 感情。【作业分析】写历史小短文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还要做到“史论结合、 感由史生”,是一种较为开放的作业形式,能体现学生的

44、个性化认识。由于收集 材料、写作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较高,故而将本题设置为 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设计意图】本题通过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拟写小论文,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 史信息、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明确前后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理解 历史发展脉络,能提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三)课时作业属性序 号作业类 型题型对应单元作业目标对应学习水平难度来源完成时间了解理 解应用1基础型选择题2易改编6 分钟 左右2选择题2易原创3提升型材料题2、5中等改编4拓展型跨学科类论文写 作1、2、5、 6较难改编10 分钟左右第 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一)课时作业时间: 必做题: 8 分钟左右; 选做题: 10 分钟左右。(二)课时作业内容基础性作业(必做)1.“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 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 算方法,并求得圆周率为 3.1416。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历史 > (部)统编版 > 七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为本站会员(天方乘风)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