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566332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PPT 页数:188 大小:4.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8页
人口、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8页
人口、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8页
人口、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8页
人口、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授课教师:黄利春20062007(2)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第二章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章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第四章第四章 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第五章第五章 人口质量与可持续发展人口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第六章第六章 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第七章第七章 中国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第八章 资源与发展资源与发展 第九章第九章 发展中的资源困境与持续利用发展中的资源

2、困境与持续利用 第十章第十章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配置管理配置管理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中国的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环境与发展环境与发展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护和管理 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3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一、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兴起一、可持续发展观和人

3、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兴起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特征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特征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4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在可持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人们对人口、资源与续发展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人们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至关重要而又密不可分关系环境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至关重要而又密不可分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把人口、资源与环境三的认识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把人口、资源与环境三种因素综合起来种因素综合起来,在可持续

4、发展主线贯穿下进行研究在可持续发展主线贯穿下进行研究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在国际上通称为可持续发展经济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在国际上通称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研究人口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学,是研究人口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之间辨证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展相互之间辨证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5一、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兴起一、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兴起1、从资源稀缺到资源枯竭:对经济学的对象和、从资源稀缺到资源枯竭:对经济学的对象和主旨认识的深化主旨认识的深化2、从物质财富到综合财富:对传统经济学的财、从物质财富到综合财富:对传统经济学的

5、财富观的发展富观的发展3、从看不见的手到看不见的脚:对经济人假设、从看不见的手到看不见的脚:对经济人假设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挑战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挑战4、从持续增长到稳态经济:对传统经济学发展、从持续增长到稳态经济:对传统经济学发展观的更新观的更新6经济学发经济学发展阶段展阶段关于经济学性质和关于经济学性质和研究对象的观念研究对象的观念所处时代的生产方式及所处时代的生产方式及自然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自然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人类面临的人类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基本经济问题古典经济古典经济学及其以学及其以前的经济前的经济学学经济学是经国救世、经济学是经国救世、探求致富之路的科探求致富之路的科学。学。人类处于

6、农业经济时代,主要人类处于农业经济时代,主要的社会生产活动(农业)主要的社会生产活动(农业)主要依赖于再生性资源,而且人口依赖于再生性资源,而且人口规模所造成的资源压力总体上规模所造成的资源压力总体上并不明显,资源约束问题还没并不明显,资源约束问题还没有完全浮出水面。有完全浮出水面。在资源无约束状态在资源无约束状态下如何致富。下如何致富。现代经济现代经济学学经济学是研究利用经济学是研究利用稀缺资源满足各种稀缺资源满足各种需求、谋取最大福需求、谋取最大福利的学问。利的学问。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所依赖的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所依赖的资源由可再生资源向不可再生资源由可再生资源向不可再生资源转变,而且急剧膨

7、胀的人资源转变,而且急剧膨胀的人口规模对再生性资源和不可再口规模对再生性资源和不可再生性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生性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有限的资源与无限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人类欲望之间的的人类欲望之间的矛盾矛盾可持续发可持续发展观展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整体福利最大人类整体福利最大化的科学。化的科学。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非再生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非再生性资源作为主要资源来源,人性资源作为主要资源来源,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人类越来越依赖于人类越来越依赖于不可再生性资源与不可再生性资源与不可再生性资源枯不可再生性资源枯竭的可能性越来越竭的

8、可能性越来越临近之间的矛盾。临近之间的矛盾。7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四种资本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四种资本自然资本拥有的各类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本拥有的各类自然资源的价值;生产资本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各种人造资本的价值;生产资本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各种人造资本的价值;人力资本对人力进行投资的教育、医疗等形成的资本价值;人力资本对人力进行投资的教育、医疗等形成的资本价值;社会资本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价值。社会资本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价值。这种新方法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把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作这种新方法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把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作为财富基本组成部分,而传统的经济学实际上是把人造的

9、资产为财富基本组成部分,而传统的经济学实际上是把人造的资产作为确定财富的主要标志。作为确定财富的主要标志。8稳态经济的主要特征稳态经济的主要特征(1)持衡的人口数量;)持衡的人口数量;(2)持衡的人造资本;)持衡的人造资本;(3)人口与人造资本数量的持衡水平要足以使)人口与人造资本数量的持衡水平要足以使人们过上较好的生活并可延续到未来;人们过上较好的生活并可延续到未来;(4)维系人口和资本数量所需的物质)维系人口和资本数量所需的物质能量流能量流通率要降到最低的可能水平。通率要降到最低的可能水平。9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特征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特征1

10、、研究对象:可持续发展、研究对象:可持续发展2、学科性质: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学科性质: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3、学科特征、学科特征1011123、学科特征、学科特征1)系统性)系统性2)复合性)复合性3)协调性)协调性4)战略性)战略性5)可持续性)可持续性13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2、系统论方法、系统论方法3、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4、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14第二章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国历史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一、中国历史上的可持续发

11、展思想渊源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理论背景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理论背景四、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现实条件四、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现实条件五、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五、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15一、中国历史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一、中国历史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和谐和谐”与与“中道中道”思想思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观念观念绿色意识绿色意识互动共济的人伦观互动共济的人伦观16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斯密提出的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人

12、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李嘉图的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资源相对稀缺论”穆勒的穆勒的“静态经济论静态经济论”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20世纪世纪70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171、马尔萨斯的生活资料与人口关系论、马尔萨斯的生活资料与人口关系论历史原理历史原理 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

13、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182、以罗马俱乐部、以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增长的极限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张、等等。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张、等等。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污染。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围绕这五大

14、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梅多斯等人综合成名为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增长的极限一书。一书。19其他学者关于人类发展问题的研究其他学者关于人类发展问题的研究E.M.East发表的发表的处于十字路口的人类处于十字路口的人类(1923年)年)E.A.Ross发表的发表的只有站票吗?只有站票吗?(1928年);年);皮尔逊和哈勃出版的皮尔逊和哈勃出版的世界的饥饿世界的饥饿(1945年);年);威廉威廉福格特在其福格特在其生存之路生存之路中提出的中提出的“人口压

15、力人口压力”论、论、“资源耗竭资源耗竭”论、赫茨勒和艾利奇提出的论、赫茨勒和艾利奇提出的“人口爆人口爆炸炸”论等(二战后)。论等(二战后)。L.Karson出版的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寂静的春天(1967年)年)G.Taylor的的世界末日世界末日(1970)E.Goldsmith的的生存蓝图生存蓝图(1972)B.Ward主编的主编的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1972)20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理论背景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理论背景21四、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现实条件四、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现实条件1、人口、人口2、资源、资源3、环境、环境22五、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五、可持续

16、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1972年联合国的人类环境会议年联合国的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我们共同的未来同的未来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年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3第三章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三、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三、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四、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四、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241、定义、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可持续发展是

17、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害的发展。253、原则、原则1)一般性原则)一般性原则2)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污染排放原则污染排放原则非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非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26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1、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人口与可持续发展2、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4、制度与可持续发展、制度与可持续发展27三、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三、可持

18、续发展的途径1、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国民经济核算和评价体系、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国民经济核算和评价体系2、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3、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5、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意识,建立绿色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意识,建立绿色的生产和消费模式6、提倡国际合作,共同呵护地球家园、提倡国际合作,共同呵护地球家园28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1)金融政策)金融政策2)财政政策)财政政策3)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4)产业政策)

19、产业政策5)污染许可证制度和交易政策)污染许可证制度和交易政策29四、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四、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1、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2、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进展的回顾、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进展的回顾3、评价与展望、评价与展望302、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进展的回顾、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进展的回顾1)绿色)绿色GNP2)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CSD和和FISD体系体系3)SCOPE和和UNEP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5)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6)西雅图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西雅

20、图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313、评价与展望、评价与展望首先,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将随着人们对可持首先,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将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内含的人事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发展、提高续发展理论内含的人事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发展、提高和完善。和完善。其次,环境经济学方法和社会经济统计学方法仍然将其次,环境经济学方法和社会经济统计学方法仍然将是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不可偏废的两大途径。是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不可偏废的两大途径。再次,国家层次和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在体再次,国家层次和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在体系框架和具体指标设置上,既应该又相容行性,又应系框架和具体指标设置上,既应该又

21、相容行性,又应该各具特点,不可混为一谈。该各具特点,不可混为一谈。32第四章第四章 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一、人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二、世界人口数量发展的历史、趋势与人口转变二、世界人口数量发展的历史、趋势与人口转变三、人口数量决定的微观分析三、人口数量决定的微观分析四、人口数量与发展的宏观分析四、人口数量与发展的宏观分析33一、人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一、人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1、可持续发展问题随人口发展而产生、可持续发展问题随人口发展而产生2、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是不断增加的人口及其活动、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是不断增加的

22、人口及其活动3、膨胀的人口及其对资源无度的利用是资源短缺的、膨胀的人口及其对资源无度的利用是资源短缺的根源根源4、调控人口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调控人口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34阶阶段段时间时间人类面临的可人类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持续发展问题人口增长特征人口增长特征人类生存和发展压力的化解方式人类生存和发展压力的化解方式人人类类发发展展的的史史前前阶阶段段自人类自人类早期到早期到大约距大约距今约今约1000010000年左右年左右的新石的新石器时期。器时期。人类能否生产人类能否生产下来?下来?人类基本靠自然的恩赐而人类基本靠自然的恩赐而生息和繁衍后代。在采集生息和繁衍

23、后代。在采集和渔猎经济下,人口增长和渔猎经济下,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几乎长期处于极其缓慢,几乎长期处于准静止状态,有时甚至绝准静止状态,有时甚至绝对减少。人口增长主要受对减少。人口增长主要受制于自然和极端低下的人制于自然和极端低下的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一是人类通过不停的迁徙和流动,在一是人类通过不停的迁徙和流动,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取自然界的食物资源,更大的范围内获取自然界的食物资源,二是人类通过采集和狩猎技术的发展二是人类通过采集和狩猎技术的发展和提高,逐步形成原始畜牧业和种植和提高,逐步形成原始畜牧业和种植业,从而人类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食业,从而人类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

24、彻底摆脱了食物毫无保障的物来源,彻底摆脱了食物毫无保障的困境,由此,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困境,由此,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次“人口革命人口革命”,并解决了史前时期,并解决了史前时期人类面临的持续发展问题。人类面临的持续发展问题。当当代代大约从大约从2020世纪世纪中期开中期开始始人类能否发展人类能否发展下去?下去?人类发展已经到达相当水人类发展已经到达相当水平和高度,人口呈指数性平和高度,人口呈指数性增长的发展趋势和物质需增长的发展趋势和物质需求不断提升,使得新的生求不断提升,使得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下食物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下食物和其他资源的有效供应面和其他资源的有效供应面临着越来越难以为继的

25、压临着越来越难以为继的压力。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35二、世界人口数量发展的历史、趋势与人口转变二、世界人口数量发展的历史、趋势与人口转变(一)人口增长阶段(一)人口增长阶段(二)人口转变(二)人口转变36(一)人口增长阶段(一)人口增长阶段1、人口缓慢增长阶段、人口缓慢增长阶段1 1)公元前)公元前80008000年以前的约年以前的约200200万年时期万年时期2 2)公元前)公元前80008000年至年至1717世纪中期的约世纪中期的约1 1万年时期万年时期2、人口高速增长阶段、人口高速增长阶段3、人口规模趋于稳定阶段、人口规模趋于稳定阶段373839年份年份16501800193019

26、60197519871999人口数量(亿)人口数量(亿)5.45102030405060所用年数(年)所用年数(年)200万万1501303015121240(二)人口转变(二)人口转变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也伴随着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也伴随着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即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即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被一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被一些学者总结为些学者总结为“人口转变人口转变”。411、不同学者对人口转变现象的不同描述、不同学者对人口转变现象的不同描述汤姆逊:将人类历史

27、上的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汤姆逊:将人类历史上的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布莱克:将人口转变过程细分为布莱克:将人口转变过程细分为5个阶段个阶段联合国:在一份文件中对人口转变的阶段及其参考指标联合国:在一份文件中对人口转变的阶段及其参考指标提出四个阶段的划分方法提出四个阶段的划分方法422、对人口转变现象的理论解释、对人口转变现象的理论解释诺斯特坦诺斯特坦寇尔和胡佛寇尔和胡佛43目前世界总人口约目前世界总人口约65亿人。总的来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已经经亿人。总的来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已经经历了漫长增长、高速增长两个阶段,目前仍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后历了漫长增长、高速增长两个阶段,目

28、前仍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后期,再经过约期,再经过约50年左右的时间将进入相对稳定或缓慢减少的第三个阶年左右的时间将进入相对稳定或缓慢减少的第三个阶段:段:1)人口缓慢增长阶段:人类出现在地球直至)人口缓慢增长阶段:人类出现在地球直至17世纪中期的约世纪中期的约200多万年时间,是人口缓慢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又可以以原始农业和畜多万年时间,是人口缓慢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又可以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的新石器时期分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牧业出现的新石器时期分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公元前公元前8000年以前年以前的约的约200万年时期;万年时期;公元前公元前8000年至年至17世纪中期的约世纪中期的约1万年时

29、期。万年时期。2)人口高速增长阶段。人口高速增长阶段。3)人口规模趋于稳定阶段。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规模趋于稳定阶段。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也伴随着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即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也伴随着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即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即为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即为“人口转变人口转变”。人口再生产模式变化的基本趋势是:高出生率、高死。人口再生产模式变化的基本趋势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阶段亡率和低增长率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增长率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增长率阶段低出

30、生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阶段。整个过程中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平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阶段。整个过程中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人口转变的以上规律是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人口转变的以上规律是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的。44三、人口数量决定的微观分析三、人口数量决定的微观分析1、孩子的价值、成本与效用、孩子的价值、成本与效用 1 1)孩子的价值)孩子的价值 2 2)孩子的成本)孩子的成本 3 3)孩子的效用)孩子的效用 4 4)孩子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孩子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2、影响人们生育行为的

31、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人们生育行为的社会经济因素 1 1)家庭经济活动的内容)家庭经济活动的内容 2 2)妇女参与家庭经济活动的程度)妇女参与家庭经济活动的程度 3 3)家庭养老方式)家庭养老方式 4 4)经济活动中的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经济活动中的人口流动和城镇化45四、人口数量与发展的宏观分析四、人口数量与发展的宏观分析(一)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一)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二)适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二)适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46(一)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一)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1、人口数量影响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人口数量影响经济发展

32、的传导机制(1 1)人口数量对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的影响)人口数量对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的影响(2 2)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影响(3 3)人口数量对有效投资需求的影响)人口数量对有效投资需求的影响(4 4)人口数量对社会消费需求的影响)人口数量对社会消费需求的影响(5 5)人口数量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人口数量对技术进步的影响2、人口数量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人口数量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474849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有如下特点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有如下特点(1)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适度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具有生态、

33、经济和社会适度人口的多维特性。多维特性。(2)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不仅仅是指人口规模的适度,而且)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不仅仅是指人口规模的适度,而且在人口的质量和结构方面也有其要求。在人口的质量和结构方面也有其要求。(3)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客观上存在这样一种趋势和要求,)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客观上存在这样一种趋势和要求,即人们不应该再在某一国家和区域范围内孤立研究该国家和地即人们不应该再在某一国家和区域范围内孤立研究该国家和地区的适度人口,而是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区的适度人口,而是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50第五章第五章 人口质量与可持续发展人口质量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质量及

34、其度量一、人口质量及其度量二、人口质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二、人口质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三、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三、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51较早系统提出人口质量问题,大约开始于较早系统提出人口质量问题,大约开始于2020世纪中期法国学世纪中期法国学者朗德里,他在者朗德里,他在19491949年即提出与年即提出与“量的人口学量的人口学”相对应的相对应的“质的人口学质的人口学”的概念。随后索维在其的概念。随后索维在其人口通论人口通论则专门则专门开辟章节研究从前很少被人们提及的人口质量问题。开辟章节研究从前很少被人们提及的人口质量问题。2020世纪世纪中期美国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开拓性研中

35、期美国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开拓性研究,奠定了人口质量研究在经济学、人口学中不可或缺的地究,奠定了人口质量研究在经济学、人口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对知识在经位。随着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对知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核心地位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人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核心地位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人口问题的关注焦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人口问题的关注焦点也由传统的人口数量问题不断扩展和深入到人口的质量和点也由传统的人口数量问题不断扩展和深入到人口的质量和结构层面。结构层面。521、人

36、口质量的内涵、人口质量的内涵人口质量与人口素质有什么区别?人口质量与人口素质有什么区别?人口质量的外延是什么?人口质量的外延是什么?在人口质量的外延方面,主要表现为在人口质量的外延方面,主要表现为“三要素三要素”和和“两要素两要素”之争。之争。“两要素两要素”论者认为,人口质量是由可以量化、测度从而可以比较的人论者认为,人口质量是由可以量化、测度从而可以比较的人口身体方面和文化科技方面的素质构成的,它不应该包含难以界定、无口身体方面和文化科技方面的素质构成的,它不应该包含难以界定、无法测度和比较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因素。法测度和比较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因素。“三要素三要素”论者则坚持认为,除了身体健康

37、和文化科技方面的因素外,论者则坚持认为,除了身体健康和文化科技方面的因素外,人口质量还应该包含有反映人口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因素,否则,人口质人口质量还应该包含有反映人口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因素,否则,人口质量就是不完全的。在量就是不完全的。在“三要素三要素”论者之中,对于三个要素的表达也有不论者之中,对于三个要素的表达也有不同意见,传统的提法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的同意见,传统的提法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的学者主张用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或心理素质)来取而代学者主张用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或心理素质)来取而代之。之。532、人口质量的测度、

38、人口质量的测度通常用来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指标:通常用来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指标:婴儿死亡率,平均婴儿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口死亡率,人口发病率,青少年发育状况(身预期寿命,人口死亡率,人口发病率,青少年发育状况(身高、体重、胸围)等等。高、体重、胸围)等等。通常用来衡量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指标:通常用来衡量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指标:识字率、文盲率、识字率、文盲率、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和毕业人数、人均受教育年限、总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和毕业人数、人均受教育年限、总人口中各类专业科技人员比重、熟练工人占劳动者比重、每人口中各类专业科技人员比重、熟练工人占劳动者比重、每万人大中学生及高级知识

39、分子人数、教育经费、图书报刊发万人大中学生及高级知识分子人数、教育经费、图书报刊发行量、各类图书馆及博物馆的数量、人口总体文化教育综合行量、各类图书馆及博物馆的数量、人口总体文化教育综合均值等。均值等。在人口质量的测度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综合性指数:在人口质量的测度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综合性指数:PQLIPQLI指数指数(the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the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HDIHDI指数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uman Development Index)ASHAASHA指

40、数指数(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54人口质量对可持续发展有何影响?人口质量对可持续发展有何影响?首先,人口质量的高低,既可以看成是一定人口再生产首先,人口质量的高低,既可以看成是一定人口再生产模式的结果,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人口再生产模式发生模式的结果,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人口再生产模式发生作用,最终对人类的持续发展前景产生影响;作用,最终对人类的持续发展前景产生影响;其次,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于能否其次,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并走出一条人口、资

41、源环境和社会和谐发展和共处找到并走出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和谐发展和共处的道路,探索这样的道路,取决于人类能否提高人口整的道路,探索这样的道路,取决于人类能否提高人口整体质量、更多依靠人类的知识而不是挥霍资源实现更高体质量、更多依靠人类的知识而不是挥霍资源实现更高程度的发展。程度的发展。因此,在争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怎么强调因此,在争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怎么强调人口质量都不过分。人口质量都不过分。55对对“人口素质逆淘汰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的解读现象的解读 第一种观点认为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口素质逆淘汰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是客观存在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必须加以正视。的,必须加

42、以正视。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人口素质逆淘汰人口素质逆淘汰”不过是一场不过是一场虚惊。虚惊。第三种观点认为,从不同质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第三种观点认为,从不同质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来看,确实存在着人口素质变化来看,确实存在着人口素质“正淘汰正淘汰”(优胜劣(优胜劣汰)和汰)和“逆淘汰逆淘汰”(劣胜优汰)两种现象。(劣胜优汰)两种现象。56对对“人口素质逆淘汰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我们应该明确以下几点:问题,我们应该明确以下几点:(1 1)对源于不同质量人口的出生率差异而必定造成不同质量人口比例变化差异的结)对源于不同质量人口的出生率差异而必定造成不同质量人口比例变化差异

43、的结论应该慎重对待,切忌用静态和固化的观点看待人口素质的形成。有较高出生率的论应该慎重对待,切忌用静态和固化的观点看待人口素质的形成。有较高出生率的“上一代上一代”人口,而较高出生率所代表的人口,而较高出生率所代表的“下一代下一代”人口的质量并不就一定低,无人口的质量并不就一定低,无论从遗传学的角度还是人口素质受后天影响的角度都是如此。简单地说农村人口质论从遗传学的角度还是人口素质受后天影响的角度都是如此。简单地说农村人口质量低于城镇人口质量并不准确,何况这些量低于城镇人口质量并不准确,何况这些“下一代下一代”人口并不一定就是人口并不一定就是“低质量的低质量的农村人口农村人口”。(2 2)即使

44、存在低素质农村人口出生率较高、高素质城镇人口出生率较低的现象,也)即使存在低素质农村人口出生率较高、高素质城镇人口出生率较低的现象,也不应该轻易否定人口控制对提高全体人口质量的意义,更不应该提出诸如不应该轻易否定人口控制对提高全体人口质量的意义,更不应该提出诸如“让有让有学位的高素质者多生育多胎学位的高素质者多生育多胎”之类的荒谬主张。应该历史地看到,即使在农村之类的荒谬主张。应该历史地看到,即使在农村地区,人们的生育水平大幅下降以后,为人口质量的提高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与城地区,人们的生育水平大幅下降以后,为人口质量的提高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与城镇人口相比,农村人口质量整体固然较低,但人口控制带

45、来的农村人口质量全面提镇人口相比,农村人口质量整体固然较低,但人口控制带来的农村人口质量全面提高确实不争的事实。绝不能因为存在个别低质量人口多生现象而认为人口控制造成高确实不争的事实。绝不能因为存在个别低质量人口多生现象而认为人口控制造成整体人口质量的下降。整体人口质量的下降。(3 3)人口质量的高低从来就是相对而言的,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在于促进社会的全)人口质量的高低从来就是相对而言的,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在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而不是让高质量人口多生多育。相对而言,通过发展经济,改善贫面发展和进步,而不是让高质量人口多生多育。相对而言,通过发展经济,改善贫困地区人口医疗卫生条件,普及国

46、民基础教育等举措来提高人口质量,比让质量较困地区人口医疗卫生条件,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等举措来提高人口质量,比让质量较高人口多生育孩子以提高人口质量的办法有效得多,也可靠得多。高人口多生育孩子以提高人口质量的办法有效得多,也可靠得多。572、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人口质量的提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不仅在于它可以有助于形人口质量的提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不仅在于它可以有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人口再生产模式,缓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数量压力,成健康合理的人口再生产模式,缓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数量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人口质量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更为重要的是,人口

47、质量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展现出这样一种发展前景:随着人口质量的提高,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展现出这样一种发展前景:随着人口质量的提高,人们可以主要通过对自身知识技能的集约运用,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可以主要通过对自身知识技能的集约运用,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以知识为核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以建立在资源和环境的可持需求,以知识为核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以建立在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口质量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续利用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口质量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一个关键性的地位。对于人口质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研程中处于一个

48、关键性的地位。对于人口质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研究,本章介绍两个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一是舒尔茨、丹尼森基于究,本章介绍两个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一是舒尔茨、丹尼森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教育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测算,二是新增长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教育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测算,二是新增长理论有关技术和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研究。论有关技术和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研究。58第六章第六章 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的结构及其社会经济意义一、人口的结构及其社会经济意义二、人口的年龄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二、人口的年龄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三、人口的性别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三、人口的性别结构与

49、可持续发展四、人口的城乡结构与可持续发展四、人口的城乡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五、人口的地域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五、人口的地域结构与可持续发展591、人口结构、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共同组成特定人口总体的各种人口结构:是指共同组成特定人口总体的各种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亚群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亚群体之间的比例关系。60612、人口结构的社会经济意义、人口结构的社会经济意义1)人口结构与人口数量和质量是一个不可分割)人口结构与人口数量和质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口结构可以影响人口再生产模式,的整体,人口结构可以影响人口再生产模式,从而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前景产生影响。从而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前景产

50、生影响。2)人口结构可以作为评价人类经济社会发达程)人口结构可以作为评价人类经济社会发达程度以及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性指标。度以及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性指标。3)通过能动地调整人口结构,可以确保人类迈)通过能动地调整人口结构,可以确保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向可持续发展方向。621、年龄结构分析常用的指标与工具、年龄结构分析常用的指标与工具1)年龄,是指一个人存活时间长度的指标,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年龄,是指一个人存活时间长度的指标,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2)年龄组,是指按照某一个年龄段对人口进行分组以方便分析的一种常用)年龄组,是指按照某一个年龄段对人口进行分组以方便分析的一种常用指标。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口、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