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学习目标1.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诵课文。2.2.理解理解“三纲三纲”“”“八目八目”的内涵,梳理的内涵,梳理其内在其内在逻辑逻辑关联。关联。3.3.结合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结合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对个人成长的对个人成长的指导意义。指导意义。知人论世合作探究文本探究壹肆贰叁目目 录录归纳主旨知人论世壹壹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
2、汇编。关于礼记儒家经典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直到南宋朱熹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关于大学儒家经典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小学“与“大学”小学“与“大学”“小学小学”主要教授学生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礼、乐、射、御、书、数”等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大学大学”二字在古代指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大人之学”,即,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治国安邦”的大学
3、问。文本探究贰贰思考:“三纲”“八目”分别是什么?大学之大学之道道,在,在明明明明德德,在,在亲民亲民,在,在止止于至善。于至善。道:宗旨,根本原则;道:宗旨,根本原则;明:动词,彰明;明: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明德:美好的德行;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亲民:亲近爱抚民众;止:至,达到。止:至,达到。整体感知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自己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众,在于达到自己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定而后能静静,静而后能静而后能安安,安而后能,安而后能虑虑,虑而后能虑而后能得得。物有本末
4、,事有终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祥;得:处事合宜。整体感知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何为何为“三纲三纲”三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5、正其心;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其知。致知在致知在格物格物。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诚其意:使意念真诚;诚其意:使意念真诚;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的认识推到极致;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整体感知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
6、,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诚而后心正;心
7、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庶人,壹是壹是皆以修身为皆以修身为本本。庶人:普通百姓;庶人:普通百姓;壹是:一律,一概;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本:本源、根本。整体感知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
8、齐有序,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直到平民,一概都把把修养自身修养自身作为根本。作为根本。格物八 目思考探究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自己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9、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译文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把修养自身作为根本。合作探
10、究叁叁叁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如何理解“三纲”“八目”?“三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以”知“”“”修“”“”用”把“八目”分成三类。“三纲”与“八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明明德发扬自己固有的德行(仁义礼智信),激发人们发扬自己固有的德行(仁义礼智信),激发人们完善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自己的自觉性。亲民止于至善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使自己的修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使自己的修养作用于民众,养作用于民众,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伟业奠定精神基础。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善,从而
11、使从而使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步。如何理解如何理解“三纲三纲”三纲“三纲三纲”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关系明明德明明德完善自我,改进自我(对己修身)亲民亲民推己及人,德化万民(对外治平)止于至善止于至善人人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国家治理达到最完美的地步。人人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国家治理达到最完美的地步。教化手段教化手段目的、根本明明德是实践过程,亲民是核心,止于至善是根本目的,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它既是大学的纲领,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此三者上下一贯,可
12、以说是构成大学之道的三个要则。诚意诚意正心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平天下致知致知格物格物使天下归于太平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诚实,不自欺端正内心,不偏不倚,不动摇修养自身,完善自身处理好家庭、家族内部关系治理国家如何理解如何理解“八目八目”?八目“八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思想理论体系。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修 身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目目的的“八目”三类”知“”“”修“”“”用”基基础础(根本)(根本)(内修)(外治)独善独善其身其身兼济兼济天下天下方方法法 实现“知”要格物、致知;实现“修”要诚意、正心、修身;
13、实现“用”要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方法,四者是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以修身为基础的。“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三纲”“八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三纲”是“八目”的指导思想;“八目”是对“三纲”的补充和发挥;“八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思考探究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治治国国齐齐家家修修身身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平平天天下下内修内修(修己修己)外治外治(安人安人)穷则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达则兼济天下三纲八目三纲八目归纳主旨肆肆归纳主旨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它们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归纳主旨再再 见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