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衣诗经秦风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2.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拍3.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当时人们只称它为“诗”,或举其成数称为“诗三百”、“三百篇”,并没有尊之为“经”。到了汉代,武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原来经孔子整理过的几部经书正式被官方确认为“经”,至此才确定了诗经的名称。关于诗经关于诗经“采诗”与“献诗”关于诗
2、经关于诗经的来源的来源*礼记礼记王制篇王制篇说:说:“天子五年一巡守天子五年一巡守(视察诸侯所守之地视察诸侯所守之地)。岁。岁二月,二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汉书艺文志艺文志说: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失,自考正也。”*汉书汉书食货志食货志说: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采诗之说,始于汉代采诗之说,始于汉代“采诗”与“献诗”关于诗经关于诗经的来源的来源*国语国语周语
3、上周语上说: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诗,瞽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王斟酌焉。”*国语国语晋语六晋语六也说:也说:“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听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蒙蔽蒙蔽)。”献诗之说,见于献诗之说,见于国语国语 从主观需求考虑,统治者为了考察民情,了解施政的得失,以便于巩固政权,很需要通过采诗掌握民众的思想动态。此外,通过采诗,还可丰富宫廷乐章,以满足庆典、祭祀和宴乐等对声乐的需求。从这部诗歌总集编纂成书的客观情况来考虑,也可以说明它
4、是经过采集整理而完成的。至于献诗之说,除国语的记载外,在诗经中也可以找到内证。如小雅节南山有“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和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的记述,说明“献诗”的事是确实存在的。采诗与献诗是采诗与献诗是诗经诗经三百零五篇诗歌的主要来源。三百零五篇诗歌的主要来源。“六义”之说 唐孔颖达唐孔颖达毛诗正义毛诗正义:“风、雅、颂者,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大小不同,而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
5、为义。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即即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的体制,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是诗的体制,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这种说法,现在已为学者们所采用。这种说法,现在已为学者们所采用。风雅颂赋比兴民间乐歌,15国风宫廷乐歌,大雅小雅宗庙乐歌和舞歌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以彼物比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160篇105篇40篇国风是采自各地的民间歌谣。十五国风中的诗歌,除少数作十五国风中的诗歌,除少数作品外,大都是流传在民间的口品外,大都是流传在民间的口头创作,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头创作,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慧的结晶。包括小雅、大雅,合称“二雅”。小雅小雅七十四篇,七十四篇,大雅大雅三
6、十一篇,共收诗一百零五篇三十一篇,共收诗一百零五篇 。“雅雅”就是就是“正正”的意思,的意思,“雅乐雅乐”就是就是“正乐正乐”。诗经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首诗,只有题目而没有词句。朱熹认为这六首诗,本来就有声而无辞,它只是用笙吹奏的伴奏乐曲。这种新说,很有说服力,所以过去就把这六首诗称为把这六首诗称为“笙诗笙诗”。二雅二雅”中的诗歌,除小雅中有少数民歌外,大都是周王朝贵族中的诗歌,除小雅中有少数民歌外,大都是周王朝贵族文人文人的作品的作品。它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虽然有别于国风中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而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精神的民歌,但也有不少思想与艺术都较为优秀的作品。雅雅包括包括
7、周颂周颂、鲁颂鲁颂、商颂商颂,合称,合称“三颂三颂”。周颂周颂三十一篇,三十一篇,鲁颂鲁颂四篇,四篇,商颂商颂五篇,共收诗四十篇。五篇,共收诗四十篇。“三颂三颂”大都是庙堂祭祀的乐歌大都是庙堂祭祀的乐歌“三颂三颂”中的诗歌,中的诗歌,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庙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庙堂文学堂文学,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高,不过它对于研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高,不过它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发展,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古代社会发展,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二雅二雅”中的诗歌,除小雅中有少数民歌外,中的诗歌,除小雅中有少数民歌外,大都是周王朝贵族大都是周王朝贵族文人文人的作品的作品。它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虽然有别于
8、国风中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而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精神的民歌,但也有不少思想与艺术都较为优秀的作品。颂颂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运用的例子: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运用的例子:1、赋赋是铺陈叙述是铺陈叙述,是基本的表现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赋赋”是通过是通过客观事物的描绘与叙述,以表达主观思想感情的一种创作方法。客观事物的描绘与叙述,以表达主观思想感情的一种创作方法。例1.周南芣苢【f y】: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译文:采了又采车前子,采
9、呀快去采了来。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lu下来。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2、比是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以彼物比此物”,是比喻之意是比喻之意。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诗经中的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手法。3、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兴”是说某种客观景物激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说某种客观景物激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10、诗人就把它的形象描写下来,作为诗的开端,以引出下面要咏唱的事物来,又称诗人就把它的形象描写下来,作为诗的开端,以引出下面要咏唱的事物来,又称“起兴起兴”。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诗经民歌中借以起兴的物象大都是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如烂漫的桃花(桃夭)、和鸣的雎鸠(关雎)、猗猗的绿竹(淇奥)、皎洁的月亮(月出)等。这些物象本身就使人感觉优美的诗意。而兴的妙处更在于借以起兴的物象和下文之间有着一种若有若无的关联,它或衬托,或暗喻,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
11、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首诗一唱三叹,诉说着对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的向往,而那用来起兴的苍苍蒹葭、清清白露,和主人公忧伤怅惘的心情互相映衬,使全诗都笼着一层淡淡的哀伤。王国维曾经赞誉它“最得风人深致”,而这正得力于“兴”的妙用。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秦,古秦国在西犬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
12、襄公护送,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今陕西凤翔),自此逐,自此逐渐强大起来。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国风国风秦风共有十首诗:车邻、驷驖秦风共有十首诗:车邻、驷驖stisti、小戎、小戎、蒹葭蒹葭jin jin jiji、终南、黄鸟、晨风、终南、黄
13、鸟、晨风、无衣无衣、渭阳和权舆。、渭阳和权舆。关于关于秦风秦风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王岳父申侯申侯趁机趁机勾结西戎犬戎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
14、一鼓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标题本诗标题“无衣无衣”的意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关于关于无衣无衣无 衣 诗经秦风 无衣是一首无衣是一首四四言诗言诗,诵读的节奏,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一般读成“二二/二二”节拍。节拍。(基调:基调:慷慨雄壮慷慨雄壮)古诗词诵读古诗词诵读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15、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与子/偕行。新知讲解新知讲解从课文字面来看,本诗歌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与子同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与子同泽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与子同裳修我甲兵与子偕行长袍长袍贴身内衣贴身内衣下衣下衣 一一起赴战起赴战 一一起行动起行动铠甲兵器铠甲兵器 共共同对敌同对敌长柄武器长柄武器长柄武器长柄武器战服思想行动兵器层层递进文本研讨这些变化表现了什么情感?能不能调换?层层深入团团结结互助互助,不计困难不计困难积极响应积极响应齐心备战齐心备战同仇敌忾
16、同仇敌忾英勇无畏英勇无畏 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本理解 诗歌第一句运用了诗歌第一句运用了反问反问的修辞手的修辞手法,与后一句的一问一答又形成了法,与后一句的一问一答又形成了设设问问,鲜明地表达了,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无无衣衣”两字运用了两字运用了夸张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战士们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岂曰无衣与子同
17、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同泽 矛戟 偕作同裳 甲兵 偕行内容形象主题(思想)(准备)(赴战)团结友爱团结友爱不计困难不计困难积极响应积极响应齐心备战齐心备战同仇敌忾同仇敌忾勇赴战场勇赴战场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慷慨豪迈和爱国精神。慷慨豪迈和爱国精神。层层递进文本小结本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本诗是一首赋体诗,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作用:便于记忆和咏唱。增加诗的节奏性和音乐感 回旋反复,可充分地抒发。1、加深印象,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2、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3、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
18、神,深化诗的主题艺术手法 重章迭唱重章迭唱的形式,也有人称它为复沓体。它是指由若干章(节)组成的一首诗,每章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更换少数关键性的词语,反复咏唱。加强抒情的效果,可以表示事物进展的程序,加强抒情的效果,可以表示事物进展的程序,也可以逐步深化主题思想,同时也便于传诵也可以逐步深化主题思想,同时也便于传诵和记忆。和记忆。无衣是一首无衣是一首赋体诗赋体诗 ,用,用“赋赋”的表现手法,在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铺陈复唱中直接中直接表现战士们表现战士们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的精神,表现出,表现出同仇敌忾、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舍生忘死
19、、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的勇气,其独具,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矫健而爽朗的风格的风格正是正是秦人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的反映。诗歌主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词意。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词意。(1)(1)岂曰无衣?与子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袍()(2)(2)岂曰无衣?与子同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泽()(3)(3)岂曰无衣?与子同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裳()名词作动词,穿战袍名词作动词,穿衬衣名词作动词,穿下衣课堂练习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岂曰无衣”,似,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
20、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_”“_”“_”“_”“_”“_”。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无衣中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的句子是“,”。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情景默写经典章节无衣(部分)无衣无衣,刺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刺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天子之使,是时使来者,并,卑政反,下注同。为,于伪反。使是诗也。天子之使,
21、是时使来者,并,卑政反,下注同。为,于伪反。使,所吏反,注同。,所吏反,注同。疏疏“无衣无衣二章,章三句二章,章三句”至至“是诗是诗”。正义曰:作。正义曰:作无衣无衣诗者诗者,美晋武公也。所以美之者,晋昭公封叔父成师於曲沃,号为桓叔。桓叔生,美晋武公也。所以美之者,晋昭公封叔父成师於曲沃,号为桓叔。桓叔生庄伯,庄伯生武公,继世为曲沃之君,常与晋之正適战争不息。及今武公,庄伯,庄伯生武公,继世为曲沃之君,常与晋之正適战争不息。及今武公,始灭晋而有之。其大夫为之请王赐命於天子之使,而作是始灭晋而有之。其大夫为之请王赐命於天子之使,而作是无衣无衣之诗以美之诗以美之。其大夫者,武公之下大夫也。曲沃之大
22、夫美其能并晋国,故为之请命。之。其大夫者,武公之下大夫也。曲沃之大夫美其能并晋国,故为之请命。此序其请命之事。经二章,皆请命之辞。此序其请命之事。经二章,皆请命之辞。笺“天子”至“来者”。正义曰:不言请命於天子,而云请命於天子之使,故云是时使来。使以他事適晋,大夫就使求之,欲得此使告王,令王赐以命服也。案左传桓八年,王使立缗於晋。至庄十六年,乃云“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为晋侯”,不言灭晋之事。晋世家云:“哀侯二年,曲沃庄伯卒。晋侯缗立。二十八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僖王。僖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於是尽并晋地而有之。曲沃武公已即位三十七年矣。”计缗以桓八年立,至庄十六年乃得二十八年。然则虢公命晋侯之年始并晋也。虢公未命晋之前,有使適晋,晋大夫就之请命。其使名号,书传无文也。或以为使即虢公,当来赐命之时,大夫就之请命。斯不然矣。传称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为晋侯,则虢公適晋之时,赍命服来赐,大夫不假请之,岂虢奉使適晋,藏其命服,待请而与之哉!若虢公於赐命之前,别来適晋,则非所知耳。若当时以命赐之,即命晋之时,不须请也,故笺直言“使来,不知何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