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五年高考,1.(2019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 ”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 位。(2分)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着重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体现了把握语言 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答此题,需注意结合具体语境理
2、解字词的含义和作用。第一空:诗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的意思是初秋拜访龙武李将军的书斋。第二空: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意思是豪门权贵,可以用这个知识帮助理解“朱门冷静似闲居”一句中的“朱门”。 (2)本题考查诗歌形象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古代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体现了掌握表 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重点之一。主要从侧面(包括环境和他人) 烘托、细节刻画和用典等方面分析。首先,首联和颔联用“高树蝉声”“似闲居”“重装墨 画”“香薰一架书”等内容表现将军的文人气质;其次,用“侍儿知礼数”
3、衬托主人的素质与 修养;另外,“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正面表现将军的豪放和志趣。,答案 (1)造访 朱门 (2)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 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方法技巧 “四角度”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2.(2018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4、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2分)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淹留”一词在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 暮雨洒江天)中出现过,“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是向自己发问,叹息这些年来 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本诗中的“淹 留”也是“长期停留”的意思,结合诗歌主题可知,表达
5、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了解点染这一表现手法,所谓“点”,就是点明,将 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 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然后了解柳永雨霖铃中点染手法的使用。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的气氛便具体可感了。李颀送王昌龄一诗中,第二句就点明了“暮情”,接着从第三句至第十二句运用景物描写,着力渲染了这种“暮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离别之情。点染
6、手法鲜明。,答案 (1)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2)“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 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方法点拨 诗歌中常见的5种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 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抒发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思乡念亲;边关思乡;闺中
7、怀人。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 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知识拓展 何为“点染”? (1)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后文艺理论家引以概括词的此种表现手法,并将“点 与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词学集成引江顺诒语)。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 道:“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 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2)现代汉
8、语词典解释为:“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可见,“点染” 也是修饰文字的一种方法,通过它,可使文章“更上一层楼”。,3.(2017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答案 (1)采地
9、黄 卖地黄 (2)叙述: 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首诗是叙事诗,可根据核心事件来概 括主要内容。前八句讲在春旱的背景下,百姓食不果腹,去田里采摘地黄,但地黄也不多,采摘 极其艰难。可概括为“采地黄”。后六句讲
10、采来的地黄不是自家吃,而是带到“朱门家”(达 官贵人家),卖给那些吃得面白肥胖的人。卖给那些人的“地黄”被拿去干什么了呢?他们用 它去喂肥马了。百姓却希望能换点马吃剩下的残粮以度饥荒。可概括其核心为“卖地黄”。,(2)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欣赏能力。白居易的叙事诗,语言通俗,通俗中往往 含有警世之意。对比也是其诗歌特色之一。这首诗中的对比,有贫民与朱门家的对比,有人饿 瘦与马肥壮的对比。要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分别解说叙述特点和对比特点,写出各自的内容 和作用。 这首诗通过叙述农民采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 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
11、豪门大户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本诗通过对采地黄 的饥民形象的设定,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及阶级矛盾的尖锐 对立。 诗的开头描述辛苦劳作的农民又遇到了他们最害怕的灾难:麦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庄稼 因为秋季降霜而被冻坏。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遇到春天干旱、麦苗枯死的灾难,已是损失惨重, 而后又遭受了秋天下霜过早、作物颗粒无收的巨大不幸,真可谓雪上加霜,他们所赖以生存的 口粮也没有了着落。因此诗人接着说:“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早晨天还没全亮就扛着铁锹出门,黄昏回来还采不满一筐。采 地黄者把地黄卖给豪门子弟,诗歌通过主人公之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
12、心魄的话:“与君啖肥 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原来这辛辛苦苦采来的地黄只是被用来给马做 饲料。这几句话包含几层含意:第一,穷人的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的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马 却有饲料吃,并且长得膘肥体壮;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以此充塞那 苦于饥饿的肠胃,更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第三,富人家的马尚且如此娇贵,那些主人的 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黄以养马,马愈肥而愈需要精粮,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残粟” 呢? 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只是平直叙述,毫无惊人之处;结尾却突起波澜,通过贫苦农民采地黄以换取 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
13、,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 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产生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之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 的不平等现象的不满。,4.(2016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东都:北宋都城汴梁。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 (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
14、,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 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解析 (1)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可以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本题的突破口是对仗 与拟人的手法。可以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本题的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的家 毁国亡之痛。还可以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 园”和“废殿”
15、的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可以根据两句诗所写意象,据象 索意,可以发现,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在艺术手法上,这叫 作情景交融。 (2)题目要求从叙事这一角度切入,欣赏这两首诗歌。欣赏叙事特色,要以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为 基础,从叙事中的语言特色、修辞特色、抒情特色、叙事人称特色等角度入手进行赏析。这 两首诗的叙事、描写都很朴实,近似白描,如“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以平实的对比,写出 官宦人家依然歌舞不休,而战场上已经人烟稀少,与国破家亡的内容相吻合;在叙事中饱含情感 因素,如“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叙事中写出无限悲伤之
16、情。抓住这些,即可作答。,诗歌欣赏 北来人二首是刘克庄在北宋灭亡后的感怀之作,诗中流露出亡国之恨与遗民 之悲,将当时诗人的心迹刻画得十分到位。题目平中显奇,朴朴实实的字眼,看似毫无新奇之 处,却饱含着亡国之臣、离家之人的悲切之感。“北来人”就点明其是背井离乡之人。这两 首诗所选物象皆饱含悲情。“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是以物感人,触景生情;“胡运占难 久”是一种美好的期望。“妆髺尚宣和”,作者通过写旧京女的妆髻还保留着宣和的样式,表 达人民对于故国的怀念。“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对比叙事,表现孤独凄凉的处境。“老 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叙事抒情,叙写背井离乡之苦,表达希望光复河山而不得的
17、悲苦之 情。这两首诗,以叙事诗的笔调写就,叙事所选细节、情景多显残败之象,多用对比手法,对比 中表现流离之苦、亡国之悲。,5.(2015浙江,212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7分)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 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 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 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 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
18、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答案 (1)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 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解析 (1)分别从“浔阳”“月色”两个方面思考,写出与之匹配的相关诗句即可。 (2)从“雅调”“旧谱与新声”可知是从乐曲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是正面描写。“爱当垆 年少,将雅调,寄幽情”是写乐
19、曲的演奏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是写乐曲旋律 的复杂变化,末句“天然律吕”是写乐曲声律的高雅。 从“洗耳为渠听”可知是从听者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是侧面描写。“天气暖犹轻”“轩 窗静来偏好”是通过气氛感受,“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是通过典故联想,“语溪 乍雨初晴”是通过景色渲染来描写。,6.(2014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 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 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0、(1)这两首诗都以 来写愁。(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解析 (1)李诗“共听一声猿”借猿声表达与朋友的分离之愁;徐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 心”借猿声抒写游子思乡之愁。 (2)李诗前两句描写了山色昏暗、暮雨繁密,寄寓愁情,寓情于景,并用“那堪”一词着意渲染; 徐诗前两句描写清丽之境,后两句用典故写愁,从理性的角度点明:猿鸣声哀,自己不愁,却引人 愁肠百结。,答案 (1)猿声 (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 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7.(2013浙江,2122)阅读下面
21、这首诗,回答问题。(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 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 阌(w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 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 , ”一脉相承。(2分)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5分),解析 (1)本题考查识记能力,难度较小。 (2)题目要求赏析诗歌对比艺术的特色,答
22、题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内容的对比,可结合结构 层次条分缕析;对比的艺术效果,关键点为前十四句,其层层铺叙、渲染都是为结尾两句作铺 垫,使前后对比强烈,震撼人心。,答案 (1)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2)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 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从艺术效果上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 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8.(2012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7分) 未展芭蕉 唐钱 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
23、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解析 (1)诗题中有“未展”“未开”,第一空答案便是“还未展开”。对这种状态的植物,两 位作者都用了“芳心”一词。 (2)这两首诗都是咏物抒怀诗,这种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是比喻、联想、双关、拟人等。第一首 诗多处设喻,委婉寄情,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给人以美丽联想。第二句又以“芳 心”巧妙暗喻,并予芭蕉以人格化,达到人、物浑然一体的神似境界。三、四句紧承第二句的 意绪,以
24、书札设喻,喻示遥想,展示了美好意境。第二首诗前两句写意,后两句用比拟、对比来 写海棠的志趣,赞扬其矜持、高洁的品格,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暗示为人要稳重,要自爱。,答案 (1)还未展开 芳心 (2)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 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 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 的品格。,9.(2011浙江,212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
25、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答案 (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 “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解析 (1)“今古河山无定据”是一句断语,也是词人的感叹。它横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纵横 万里之概。情语之后,紧接以景语:“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词人挥舞画笔,为我们描绘出 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感的边塞景物图。这既是实景,也
26、是历史画面的写照。 (2)“一往情深深几许”以情相问,以景作答,把自己抽象的孤寂、惆怅之情用形象的深秋 之景来表现。意象的选用十分恰当,借“深山”“夕照”“秋雨”写出自己心中的怅惘之情。,10.(2010浙江,222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定 林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 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
27、“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 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 美妙的音乐。,解析 (1)诗中第三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一句明显运用拟人的手法。重点是赏析这 种拟人手法的妙用。 (2)“悲虫”也会有“好音”,虫是无所谓“悲”或“喜”的,那是诗人个人情感的原因,所以 结合原诗不难整合出答案。,1.(2019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
28、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艺术风格、构思、诗句内容及意 蕴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
29、情趣的学科素养,陶冶审美情操。 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诗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把 画作比喻成一扇窗,诗人通过这幅画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辽阔。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分析诗句含意及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审 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尾联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境。“此中”指许道宁的这幅画,“有佳 句”意为有妙语佳句,“断”引申为“尽”。诗人认为,此画作包含浓浓的诗意,蕴含着妙语佳 句,在吟哦之中,激发的诗情远远超出了画作本身,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欣赏画作的感受,并对画 作的艺术效果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30、答案 (1)C (2)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易错警示 “两防”“两注重”准确解答理解诗句含意题 (1)防止句意理解偏差,注重对关键词的理解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把握诗歌中的关键词,然后通过关键词的意思来整体理解诗歌的意思。 理解句意,不能主观臆断,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比如解答上题要重点理解尾联中的“此 中”“佳句”等关键词语的意思。 (2)防止延伸义理解偏差,注重对诗歌的整体理解 把握诗句延伸出的内容,比如诗句体现的人物形象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要注重从诗歌整体 进行分析。要注意诗歌本身是鲜活的,不能受固化思维的影
31、响,如看到“竹子”“梅花”就想 到“气节”“高洁”,还要看这些描写对象在整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等。,2.(2019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
32、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 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 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D项,诗人“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错误,诗句“平生不受等闲恩”没有“受恩必 报”的意思,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诗歌抒情方式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间接抒情的作用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 与创造的学科
33、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首先,题干“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提示颈联是间接抒情。其次,颈联“垂纶雨结 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描写了“雨中垂钓”和“风中闻雁”两个脱俗的具体场景,诗人的 情感自然地融在形象的场景中。颈联融情于景,其余各联直抒胸臆,整首诗的结构就比较巧妙, 节奏在颈联处舒缓,使诗歌委婉从容。,答案 (1)D (2)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 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3.(2019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
34、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思想情感等方面的 鉴赏能力,体现
35、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弘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念。 B项,“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田埂笔直如线,清 水粼粼闪光”。 (2)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比较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 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 比较两首诗的语言风格,首先要考虑两首诗的诗体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本诗是 一首古体诗,本题选了其中前八句。一、二句中“花草齐”“东西飞”,五、六句“农妇白纻 裙,农父绿蓑衣”,明白如话,朴素无华,犹如儿歌,和刘禹锡的诗风十分相似。酬乐天扬州初 逢席上见赠是一首格律诗,对仗工整,用语严谨,运用典故,
36、含蓄委婉。,答案 (1)B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用了 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4.(2019天津,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 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 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 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 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 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 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 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答案 (
38、1)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 鉴赏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 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2)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句意蕴的能力,体现了掌握表现美、创造美 的方法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诗句“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对仗
39、工整,上句写山,山色苍茫,下句绘水,水光映夕照,描绘了 一幅寥廓壮美的画面。 (3)本题考查赏析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品位的学科素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答本题,要善于知人论世,留心注释。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到了老年,仍 漂泊异乡。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等诗句洋 溢着愉悦之情;“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抒发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流露出飘 零之痛。,6.(2018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
40、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诗人虽不得不接受 生活贫穷的命运”错,“男儿屈穷”中的“穷”并非指“贫穷”
41、,而是指遭遇困难和坎坷。 (2)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寒风又变为春柳”意为寒风已去,东风徐来,枯柳变绿。其次, 根据诗句意思描绘画面。再次,联系诗中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所体现 的作者情感分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答案 (1)B (2)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 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易错警示 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四大设错类型 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表达技巧张冠李戴 意象意境概括不当,方法技巧 赏析诗句的角度 赏析诗句可以从内容、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入手。答题前
42、先通读全诗,整体理 解、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诗歌鉴赏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整首诗扣题叙事抒怀,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 怀。因事抒怀,叙事和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麻衣冲风的形象描 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等声响的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 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细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 的渲染发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 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 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
43、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 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动。,6.(2018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
44、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该项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的 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端砚中研好了浓浓的墨,在烛光映射下我纵情挥笔泼墨。这是以 奋笔疾书来比喻战场拼杀,描绘出了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陆游的相关情况:陆游是南宋的爱 国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才会有借酒消愁、作书泄愤的举 动。他诗中的酒,往往无关消遣、无关风雅,而是关联国家之命运。再结合诗
45、歌意境去具体分 析“酒”的作用。第一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是说写 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在战场上挥旗打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手中的刀 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第二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 里烟尘清”,瞬间就完成草书作品,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了国难,恢复了太平,感 觉酣畅淋漓。,答案 (1)D (2)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 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 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
46、志。,方法技巧 鉴赏意象的方法技巧 (1)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来概括意象的特点。 (2)结合诗歌主旨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 (3)指出所描绘意象的作用。,方法技巧 理解诗句含意的方法技巧 (1)鉴赏诗句离不开对重点字词的分析,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2)了解诗句的双关性,诗句常常具有除了表面意思之外的深层含意或象征意义。 (3)要结合时代背景、诗歌整体风格等因素来理解诗句。,诗歌鉴赏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于淳熙 三年(1176)春天,这时诗人正在成都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范成大幕府的参议官。头年十月来到 成
47、都,满以为可以通过朋友范成大大展宏图,实现复兴祖国的理想,谁知范成大安于仕宦生活, 无意复兴祖国,这使诗人非常失望。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只好在登高临水、饮酒赋诗、赏花游 宴之中消磨时光;但美酒香花只能让他更加惆怅,只能激起他对祖国更加执着的热爱,从而更为 急切地愿为消灭敌人而施展才华,于是在以作战喻作书的艺术构思中,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扫清万里胡尘的 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吟咏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战场,始而 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诗人之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 样豪迈动人,是因
48、为他有出奇制胜的满腹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 念,有北伐金人的迫切要求,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因此,欣赏这首诗时,要紧紧 把握其爱国的主旋律。,7.(2018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 明你的理由。(6分),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开篇的发问流 露出作者对辛劳填海的精卫的同情。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 关键是对“愿我身死子还生”中“子”的理解。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呼应前面的“飞多羽 折时堕水”,是以作者的口吻表达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