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高考,考点一 从“师夷长技”、体用之争到维新思想 A组 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1.(2017北京文综,15,4分)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 容 (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答案 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表格中所列谜语涉及社会生活、军事、经济、 科学、制度等多方面,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故选A项。表格中的“立 宪”属于制度层面,排除B项;猜谜语本身就属于中国的古典文化,排除C项;仅从谜
2、语中出现的 西方词汇不能得出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的结论,排除D项。,命题评审 本题以“猜谜语”这种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入题,考查考生对近代中国思想 解放潮流的认识。该题题干简洁,能力要求多样,符合历史学科的考查特点。,2.(2014北京文综,16,4分)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 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答案 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海国图志是晚清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所
3、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主要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其本质目的是通过学习 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由此分析,A、C、D三项错误。题干 信息“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反映的是西方政治体制,说明海国图志对西方政 治体制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命题评审 本题以魏源海国图志中涉及西方政体的部分外来词语为切入点,采取新的角 度把考生熟知的内容纳入新情境。考查考生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对历史 进程的整体把握能力,引导考生对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3.(2012北京文综,16,4分)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
4、中句读错误的是 ( ) 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 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 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 B. C. D.,答案 B 本题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同时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材料中第一句应为 “西人立国具有本末”,故句读错误;第三句应为“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故句读错 误;正确句读应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故句读错误。,疑难突破 本题的主旨并非考查句读,而是通过史料解读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 重要概念“本末”及“体用”的理解
5、及掌握情况。本题史料中的“本末”和“体用”的表 述,全部被序号错误割裂,这正是解题关键,考生如果能够发现和甄别出来,即可正确作答。,4.(2011北京文综,16,4分)“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 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答案 A 近代诗人张维屏初读魏源的海国图志时,叹服魏源放眼天下的气势,写下了题 干所述诗句。另外从材料中的“九州”“四海”等词语可判断诗人所称赞的这本著作与地 理有关,再结合海国图志是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来的,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最翔实的专著这一史实也可判断A项符合题
6、意。B、C、D三项皆与地理无关,故可排除。,5.(2010北京文综,15,4分)“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 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答案 B 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惟君民共治”是材料作者的核心主张,即主张建立君主 立宪政体,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B项王韬,王韬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魏源是地主阶级代表,主 张维护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宋教仁、胡适是主张建立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故C、D两项排除。,评析 本题
7、意在考查近代民主思想。试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材料阅读及识记能力。捕捉材 料有效信息是得分关键。,6.(2019北京文综,37,12分)(节选)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 材料二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 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 (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 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 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 过起于近
8、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 义之所存。” (2)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12分),答案 (2)答案示例: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本)。 晚清时期,维新、革命志士主张开启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思想。他们一方面引入西方 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另一方面又积极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作为自己政治主张的理 论依据。黄宗羲的思想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他们将明夷待访录 与卢梭民约论相比附,宣传“人民主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从而赋予黄宗羲的思想以近 代意义,社会上出现了对黄宗羲“记忆复兴”的现
9、象。 进入民国后,封建王朝已被推翻,共和政体建立,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时代的要求以及 国人关注热点已发生变化,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关注逐渐淡化。 总之,清末民初对黄宗羲的“记忆复兴”是对时代需求的 回应。,解析 第(2)问以清末民初的中国为背景,考查历史上的优秀思想成果在此背景下的复兴与传 承以及仁人志士面对时代使命的探索与实践。材料呈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展示了中华 民族的时代精神,意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 解答第(2)问时,要结合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和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分析。黄宗羲的核心思想是 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符合晚清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B组 统一
10、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9课标,28,4分)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 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 时 (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答案 D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以一份英文报纸中的报道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 知识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历史解释。本题有助于学生从 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报道中“滑稽剧”的说法,说明
11、部分西方人反对慈禧太后的幕后统治,支持光绪帝发起的变法 运动,故D项正确。当时君主立宪制并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清政 府对外国的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故C项错误。,2.(2019江苏单科,6,3分)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 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答案 D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试题以清末某师范学校的校歌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
12、素养,引导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 化的继承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材料“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强调体用兼通,旧学与新知兼顾。这 说明歌词体现的理念是崇尚中体西用,D项正确。全面复兴旧学、排斥西方新学、新学消解 旧学与“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不符,A、B、C三项错误。,3.(2018课标,28,4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 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 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
13、“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 D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试题以清末某师范学校的校歌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 化的继承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材料“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强调体用兼通,旧学与新知兼顾。这 说明歌词体现的理念是崇尚中体西用,D项正确。全面复兴旧学、排斥西方新学、新学消解 旧学与“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不符,A、B、C三项错误。,方法技巧 (1)注意人物思想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把人物的思想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下思考, 如本题把严复的思想放到甲午战后民
14、族危机深重的背景下,就不难理解他“煞费苦心”的原 因了。(2)注意中国近代史上不同派别的主张,如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维新派主张君主立 宪、变法维新,革命派主张反清斗争。区分了不同派别的主张,不难得出正确答案。,4.(2018天津文综,6,4分)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 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答案 C 晚清时期,小说翻译多于创作,但18401899年翻译
15、的外国小说只有7部,主要原因 是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使国人更关注西方的器物与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 与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无关,A项错误;18401899年,西方科技、制度等传入中国,西方文化的 传播并未遭到顽强抵制,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人对西方文化关注重点的不同,而不是中国 古典小说的影响力问题,D项错误。,5.(2017天津文综,4,4分)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 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 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16、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答案 A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思想的变化。材料中“寻求经世之道”反映了人们关 注社会现实,“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反映了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故A项正 确。B、C两项属于表面现象,均可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6.(2016课标,28,4分)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 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 “诗界革命” (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
17、开端,答案 C 甲午战后的“诗界革命”反对长期以来诗坛的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 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梁启超的这首诗反映了甲午战后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适 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应选C项。民主革命的思想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主张,排除A项;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D项错在“开端”。,7.(2016江苏单科,8,3分)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 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 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
18、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答案 B 19世纪,中国已出现近代报刊,如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报 纸之一,A项错误;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国内外采访,表 明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B项正确;虽然材料中提到了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 报,但并不能据此推断出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C项错误;对国内的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 并不能说明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D项错误。,8.(2015课标,28,4分)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 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
19、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答案 A 从事洋务的官员遭到蔑视和嘲讽,说明洋务派的活动还未得到认可,体现的是洋务 运动与传统观念的冲突,故A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奉行“中体西用”,并非崇洋媚外,B项错 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一种保守思想,而非主张改变制度的先进思想,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人 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态度,D项错误。,9.(2019江苏单科,22,13分)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 日本攻陷香港
20、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 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 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 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畬、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 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 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 不自由,枉人世。 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
21、每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 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 材料三 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 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 “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9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
22、 答案要点: (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 (2)略,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 养为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本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 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了解世界,求取新 知”“魏源均循此途”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主要从推动思想解放和促使人们探寻 强国道路等角度归纳总结。 (2)本问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提炼出一个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观点,然
23、后从内涵和成因两方面 论证此观点。在论证时论据一定要充分,逻辑严密,语言精练,且史论结合。,10.(2019课标,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 “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 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 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 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 帝裁决。
24、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 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答案 (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解析 本题以康有为主张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同时考查考生完整准确解读历史信 息,运用判断、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历史解释,旨在引导考生形 成正确的历史观。 (1)根据材料信
25、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减少变法阻力、争取皇帝支持、自身认识转变等方面分 析。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局的地位、性质以及对皇帝权威的维护等方面概 括。,11.(2017课标,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 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 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 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
26、论 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 (仅供参考) 可以以西方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嬗变为论题,选择多个视角进行阐述,如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经 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联系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解析 本题以吕思勉中国通史等的叙述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解读、提取材料有效信 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解题公式如下:提出论题+阐述论题+综述。首先, 要注意解读材料信息,明确材料是围绕着什么话题展开叙述的,据此确定具体的论题。本题的 材料论述了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中国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应对变局,既有困难,也有 机遇。首先可围绕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变化拟定论题。
27、其次,所拟定的论题 要具体,不应过于抽象,也不宜话题太大,以致影响论述。再次,围绕论题展开论述时,既要注意 引用材料,也要注意将所学知识利用起来。表述要分清主次,把最重要的因素放在最前面,依次 展开论述。本题可结合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历程,从经济的近代化、近代思想 解放潮流和近代政治体制的变化等角度进行阐述。最后,要对阐述的内容进行总结升华。,方法技巧 如何突破主题式材料分析题 主题式材料分析题是学生的一个弱项,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合适的视角。针对此类 试题,平时应加强练习和积累,注意关注史学前沿的相关理论,做到有针对性地备考。,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5江苏单科,7,
28、3分)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 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 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答案 C 郭嵩焘在出使海外期间提出扩大留学范围、学习西方政治和经济的建议。这一建 议遭到国内士大夫的诋毁,郭嵩焘很快被召回国内。这说明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仍是“中 学”,而郭嵩焘的建议则远远超出了国内士大夫的思想认识水平,故C项符合题意。,2.(2
29、014天津文综,6,4分)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 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 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答案 D 题干中的“测温、测热、测电”“平弧三角”“化学物质”等属于西方科技范 畴,因此D项符合题意。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开始开眼看世界,排除A项;“中体西用”虽为洋 务派的主张,但材料没有体现出“中体”,排除B项;C项中“普遍”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3.(2015课标,40,15分)(节选)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 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 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 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 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 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
31、导致“中国之民, 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订的诗经礼记等原典, 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 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 (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答案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 儒学为现实服务。
32、(8分)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 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解析 (2)比较两则材料,从二人对儒学探讨的内容入手,分析其特征回答。 (3)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即可。,考点二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A组 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 (2010北京文综,16,4分)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 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 ( ) A.抨击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 D.回击复古逆流,答案 A 本题属材料型选择题。注意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祈
33、以神”“泥塑木雕之 一掷”突出了迷信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本身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宗法制度问题,复古逆流 出现在袁世凯统治时期,故B、C、D三项排除。,(2016浙江文综,39,6分)(节选)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 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 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 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 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
34、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 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 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 俱进的产物;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 (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3)侧重: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 “五权宪法”等主张;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
35、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 主共和等;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 想;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 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解析 (3)两种认识任选一种作答即可,在阐述时要做到史实充分,论证合理。,1.(2014海南单科,17,2分)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 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 )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
36、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C组 教师专用题组,答案 C 材料强调的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 “私人资本”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 中山主张有选择地学习苏俄,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耕者有其田”的信息,故D项错 误。,2.(2013安徽文综,14,4分)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 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 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
37、实行 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答案 C 由题干材料中“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可知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 全体谋福利,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项完全曲解了孙中山的意图,D项表述本身 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并不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3.(2014江苏单科,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 (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族主义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 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 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 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 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 民权主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 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 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
39、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 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 请将答 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8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2 分),答案 (1)主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 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考试、监察(纠察)二权。三权分立原则。五权宪法;实 行直接民权制度。 (2)原因: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解析 (
40、1)结合所学知识深刻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涵是解答本问的前提和关键。要依据 因袭、规抚和创获三个层次,对三民主义进行分层解读。 (2)分析孙中山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应注意问题中的提示,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角度思 考。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青年时期游历欧美日等,受到了西方资产阶 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这些经历对其思想的产生有很大影响。,考点三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 A组 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1.(2011北京文综,18,4分)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 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
41、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 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 )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答案 C 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始于1926年,与题干中“1923年”这一时间限制不符,由此排除 A项;被调查人群中对资本主义的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由此排除B项;斯大林模式的 社会主义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也与题干中的“1923年”这一时间不符,由此排除D项。被调 查人群中对社会主义的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表明被调查人群多数渴望建立公正 公平的社会制度。因此C项符合
42、题意。,命题评审 本题题干选取1923年北京晨报刊登的一次社会调查的资料,要求考生通过对 社会调查资料的阅读,掌握材料所反映出的有效信息。对应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文化运动与马 克思主义传播的相关知识,能力点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2017北京文综,37,14分)(节选)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三 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 由生”。 材料四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 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
43、年) 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 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 吴虞说孝(1920年) 材料五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 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 养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孝亲尊师善待人” 中小学生守则 (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14分),答案 (3)参考样例: 古代重视“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服从
44、和义务,这是先秦礼乐政治的延伸与发展,是社会政治 伦理与家庭伦理一体化的表现,使“孝”的作用和影响超越家庭关系,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对传统“孝”的反思与批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 容。在西方民主、科学观念的影响下,“孝”的政治外衣被剥离,家庭伦理内涵也发生根本变 化,强调子女独立,与父母平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批判旧传统的过程中,孝亲尊长的积极作用也一度被忽视,而在儿童保护与 儿童权利方面也仍有改进空间。,解析 (3)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思想的演变。以中国传统文化之孝道为切入点,考查考 生对材料的解读。材料三介绍了古代的“孝”;材料四表明“孝道”在新文
45、化运动时期受到 了一定的冲击;材料五则主要介绍了“孝”在现代中国所具备的新内容。学生需从背景和评 价两方面解释中国“孝道”的发展演变。例如,古代的“孝”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近代的 “孝”受西方思想的冲击,强调自由平等,当代的“孝”则立足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具有了新 的内涵。,3.(2015北京文综,37,16分)(节选)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 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 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
46、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6分)以“挑战与应对百 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10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 (3)时代背景: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 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 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废 汉字”的主张。 解读样例:针对汉字书写复杂、辨识困难、
47、不便普及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简体字, 有利于汉字书写与认读、推广,消除了大部分文盲。针对汉字中缺少一些西方政治、技术方 面的名词,政府采用直接音译外来词和赋予旧词新意义的方式,拓宽了汉字的意义,有利于传播 西方正确的政治民主思想和科学技术。汉字的简化和意义扩充,有利于汉字走向世界和促进 中华文化的传播。 汉语的变迁,使汉语得到简化和扩充,有利于汉语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了民族认同 感。,解析 (3)第一小问要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一定要严格按照试题要求 进行完整而准确的解读。语言要精练,并且要尽量使用历史专业语言。,疑难突破 第一小问,针对材料中关于汉字存废的争
48、论,要求考生运用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回答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将历史问题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进行理解与阐释。废汉字这种 极端主张是救亡图存压力下的一种激烈反应,承载的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深切的爱国之情,而 主张“存汉字”的人也未必就反对新文化运动,二者基本一致的主张是改革汉字以适应新文 化发展的需要。第二小问,通过分析表格,从创造新词的方式、繁体字、简体字三个方面所涉 及的内容及背景展开论述,阐明百年来汉语的变迁。,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A 本题以新文化运动前期、后期新青年中典型词汇出现频次的变化为切入点, 考查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时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论证和探讨
49、问题的能力, 体现历史解释素养。 材料表明,19191922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出现的次数远远高于“民主”出现 的次数,说明新文化运动由宣传、追求民主平等转变为革命、科学救国,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 主流思想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错误;材料 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而非知识界对资本主义政体模式的态度,C项错误;此时 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D项错误。,拓展延伸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宣传资产阶级 民主与科学,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继续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但马克 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