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八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359037 上传时间:2020-03-12 格式:PPTX 页数:91 大小:58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八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八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八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八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八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点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 课标、课标、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北京文综,18,4分)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 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 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 想的是 ( ) 共同纲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民主集中制 A. B. C. D.,五年高考,答案 C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考查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试题以毛泽东的言论为载体,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树立道路

2、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 信和文化自信。 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与民主人士的合作至关重要,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共 同纲领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无法体现该思想。故选C项。,2.(2019北京文综,19,4分)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 )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

3、国,答案 B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考查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试题以中国 政府对香港、澳门问题的认识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旨在引导学生从历 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从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政府认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 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最终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该举措可以防止将香 港、澳门问题复杂化,使中国政府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后一 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排除;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故C 项与史实及材料均不符,排除;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

4、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排除D项。,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在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新中国的外交概况不熟悉。,3.(2018课标,30,4分)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 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提出健全法制。结合中共八大 召开的时代背景可知,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

5、义即将展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发生变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时代的要求。加强法制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进行,故选C项。A项错在“开始”和“制度化”;1956年时,新政权已经巩固,排除B项;1997年 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题干时间明显不符,D项错误。,4.(2018天津文综,11,4分)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 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 计。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 ),A. B. C. D.,答案 B 中共十二大的主题是“走自己的路,建设

6、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材料信息 看,中“社会主义”“人民”“国家”“阶级”出现次数较多,这与中共八大召开时中国社 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相符,故为中共八大;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民”出现 次数较多,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情,故为中共十二大;中“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发展”出现次数较多,而“阶级”一词出现次数减少,这与中共十四 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符;中“阶级”“革命” 出现次数最多,反映了当时受“阶级斗争”影响较大,故应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召开的中 共九大。故选B项。,解题方法 根据表格中出现最多(少)的词,联系四次会议召

7、开时的中国国情分析。,5.(2015安徽文综,17,4分)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 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 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答案 C 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论联合政府和论十大关系是毛泽 东作的报告,都不符合题干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的 限定,故A、B、D错误。选C。,6.(2018课标,41,4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

8、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 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答案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 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解析 (3)分析材料三,可以从乡村治理的创新、推动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 设

9、的要求等方面回答。,7.(2017天津文综,13,12分)(节选)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 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 “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 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 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 条件”。(4分)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

10、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 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 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 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 点?结合所学知识,

11、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答案 (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当时的经济体制回答。第(3) 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分析阶段特征;第二小问,从发展趋

12、势的角度概括;第三小问,主要从 经济、民主政治的发展等角度分析。,教师专用题组 1.(2015北京文综,19,4分)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 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 B. C. D.,答案 C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难度较低。发生于1958年,发生于“文化 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发生在1954年,发生在1997年,故正确选项为C。,2.(2015上海单科,27,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 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 话出自 ( ) A.

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上海公报,答案 C 由题干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可知这一 时期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即1949年至1956年间,由此可知答案选C。,3.(2014江苏单科,8,3分)1953年6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 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 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

14、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由题干中的 时间及李大娘当选为代表等信息可知,新中国的人民民主原则得到了落实,故A项正确。人民 代表大会制建立的标志是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B项错误;政协制度为政党制度,C项与 题干信息无关;材料并未体现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的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4.(2015四川文综,14,18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 国会遇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 之修正案,或应全国三分之二州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 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朱曾汶译),表:美国宪法修正案节选,材料二 高三学生小颂收到外国朋友罗伯特的邮件

15、,他想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希望小颂予以介绍。以下是小颂对相关内容的整理(部分): 1945年4月,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中共七大通过了论联合政府的报 告,建议成立包括各党派、民主团体和无党派在内的联合性质的民主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独 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战后中国的设想。 1948年5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 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新政协筹备会两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揭开了中 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1949年9月,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2)参照,帮助小颂同学完成对的整理和陈述。(12分) (3)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政治文明建设历程中的共同经验,并举其他相关史实证明。(6分),答案 (2)1949年9月,解放战争胜利在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大会 通过了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选举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完成了建国使命,开启了历史新纪 元。(6分)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 权。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

17、了政协章程,政协作 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 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6分) (3)要求:观点正确,史实任举一例,史论相符。(6分),解析 第(2)问参照的表述,按照时间顺序,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变化为主线, 紧扣两个时间:1949年9月、1954年12月,分别予以整理和陈述。第(3)问具有开放性,紧扣“共 同经验”,迁移所学知识回答。注意观点与论据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也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5.(2015浙江文综,38,12分)(节选)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

18、,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 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 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 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 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 提

19、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 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10分)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2分),答案 (3)“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 两制”。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 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4)外争国权,是中国19世纪后

20、半期至20世纪历史叙事的重要主题。,解析 (3)第一小问主要回答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方针,注意是“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 遗留问题”而采取的方针和主张。第二小问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归纳。(4)综合三则材 料,抓住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进行概括。,6.(2014北京文综,37,14分)(节选)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 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14分),答案 (3)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

21、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科 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 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历史 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解析 第(3)问,解答时应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三个历史事件, 从各个历史事件的特点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角度

22、分析。,考点二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成就 课标、课标、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江苏单科,11,3分)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 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 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时间信息,结合当时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国家性质和 外交环境进行分析。,答案 D 本题以漫画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和外交。通过对漫画的解读,考查学生理 解图文材料、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历史解

23、释素养,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历史。 “1949年10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此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包 围的政策,国际社会还没有普遍承认新中国,故D项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图中飞翔的和平鸽 表明新中国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此时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 家,A、B、C三项理解均正确,不符合题意。,2.(2018北京文综,19,4分)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 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 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24、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答案 A 题干材料信息表明,在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苏联提议包括中国在内的五 大国缔结和平公约。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抗美援朝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A 项符合题意。1951年正值冷战时期,排除B项;此时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尚未恢复,排除 C项;朝鲜半岛至今尚未统一,排除D项。,知识链接 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 段。1950年10月

25、,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战争中,志愿军得 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中美双方签订朝鲜 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结束。,3.(2017江苏单科,12,3分)20 世纪50 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 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 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答案 B 阅读材料可知,其中的“上述原则”提出于20世纪

26、50年代,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社 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国家,如能遵照“上述原则”办事,则有利于缓和世界紧张局势。由此判 断,“上述原则”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B项符合题意。万隆会议主要是解决亚非国家 共同关心的问题;日内瓦会议是为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而召开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约是中苏之间签订的互助条约,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4.(2016课标,31,4分)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 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

27、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答案 B 1965年与1957年相比,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大 幅度上升。这是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调整了以苏联为主要贸易对象的外交政策的结果,故B项 符合题意。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是 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欧美国家对华经济 封锁,A、C、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方法技巧 时间定位法:本类试题要紧紧抓住时间信息,以时间为线索判断备选项是否符合题 意。,5.(2015广东文综,17,4分)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

28、的结论 是 (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答案 B 本题考查对表格信息的解读能力,要注意对表格进行全面分析。表格信息说明中 苏贸易总额连续三年持续增长,中美贸易总额急剧萎缩,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总额变化不大。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商品涌入中国,故A项不符合史实,可排除;改革开放后,中国与美国贸易 总额不会出现急剧萎缩的情况,C项与表格信息不符,可排除;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初,此时中苏关系破裂,不会出现中苏贸易

29、总额连续三年持续增长的情况,可排除D项。新中国 成立后,实行“一边倒”政策,促使中苏贸易总额连续三年持续增长,而美国对中国实行外交孤 立与经济封锁政策,导致中美贸易总额急剧萎缩,故正确选项为B项。,教师专用题组 1.(2016江苏单科,12,3分)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 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 A 1954年,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 加了日内瓦会议,并积极推动

30、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故选A 项。万隆会议、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均与题干情境不符, 排除。,2.(2015江苏单科,12,3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 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 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中美外交问题,答案 D “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55年,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

31、湾同胞 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A项错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1955年时中国的情况,排除;从材料来看,周恩 来和毛泽东都希望可以通过与美国谈判解决台湾问题,这说明台湾问题已经成为牵涉中美外 交的问题,D项正确。,3.(2014广东文综,18,4分)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 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答案 B 中国政府倡导

3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亚非拉地区新兴的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 系,以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据此分析可知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意 不符。,4.(2014江苏单科,9,3分)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 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 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 杜勒斯针对的是 (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答案 C 从题干材料中的“亚非国家”“西方缺

33、席”等信息可判断此次会议是1955年在万 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此次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会上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因此C项符合题意。,5.(2014四川文综,8,4分)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 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答案 B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都是中国实行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故B项正确。上述成就并未完全消除意识

34、形态对中国外交的影 响,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实行结盟政策,故C项错误。当时中美关系一直处于紧张对峙状态, 故D项错误。,6.(2010全国,17,4分)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 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 )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答案 B 由所学可知,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于是中国开始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故B项 正确。“三个世界”理论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故A项错误。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 两国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故

35、C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此时并未有大 的变化,故D项错误。,7.(2014浙江文综,39,9分)(节选)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 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 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 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 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

36、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 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 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9分),答案 (1)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 利。 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 撼动)。 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 与,才有可能真正解

37、决。,解析 第(1)问,注意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可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和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 局的大背景角度论述。,考点三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课标、课标、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江苏单科,12,3分)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 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答案 A 中华人民

38、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核 心内容是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故选A项。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邓小平 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论述,未涉及开创中苏友好局面和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问题,排除B、 D两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能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排除C项。,2.(2016天津文综,11,4分)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 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 则可以使用一切必

39、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 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678号决议,多国部队可以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 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弃权票,说明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故选A项。“投了弃权 票”表明中国政府并非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故B项错误;材料中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是按 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大国一致原则执行的,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

40、联合国大会的职责,故D项 错误。,3.(2015山东文综,22,4分)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 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答案 B 在冷战背景下,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封锁新中国,但中英两国出于自 身现实利益的需要,仍不断改善两国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中英关系取决于两国的利益需要, 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不起决定作用,A项错误;至1972年,英国并未加入欧共体,中英关

41、系的改善 与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无关,C项错误;中英两国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仍存在意识形态的对 抗,D项错误。,4.(2015安徽文综,18,4分)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 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 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答案 D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 看法”说明国

42、际社会上多数国家希望中国发挥应有作用,故D项正确。A项本身表述有误。19 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项错误。赞成中国重返联合国并不 等于反对美国,故C项错误。,评析 本题引用美国官员的言论作为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得出正确 结论的能力,难度中等。,5.(2015福建文综,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 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 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

43、话中提出今天世界 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 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 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 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 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

44、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 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 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 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 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 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 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

45、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 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10分),(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10分),答案 (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 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

46、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4点即可) (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 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3点即可)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 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日本:甲午战争及三十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 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

47、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1)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首先划分段落层次,然后归纳出其大意即可。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简要叙述中美 联合公报发表的意义即可。 (3)第一小问,据材料可知日本于1972年先于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小问,要从多个角 度分析日本谋求中日建交的原因。 (4)从日本方面来说,要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对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的影响的角度阐述;从中国 方面来说,应从反抗侵略、铭记历史等角度阐述。,教师专用题组 (2014福建文综,17,4分)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

48、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答案 A 图片显示,19721978年中美贸易波动比较大,这是中美两国关系的变化导致的,故 A项符合题意。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此后两国贸易额有所增长但并未始终 保持增长,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是在1976年,但1977年中美进出口总额不升反降,故C 项错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但之后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状况并未消除,D项错误。,A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考点基础题组 考点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49、与祖国统一大业 1.(2019陕西名校联考一,3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韩大元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 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 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三年模拟,答案 C 根据材料信息“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可知,1 954年宪法的制定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主集中制,排除A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大制度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八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