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把握课标要求,确定素养目标二、理解课标精神,确定教学主题三、引导嫁知通识,内化核心素养四、密接高考试题,培育核心素养人文素养唯物史观(理论)时空观念(知识)史料求证(方法)历史解释(能力)家国情怀(价值)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3年版(实验)新课标施行14年;2017年版,进一步探索新的改革模式,实施2年左右,2019年又开始新的修订,形成2017版2020修订版。修订时间缩短,加快修订补充完善。我认为:这体现时代变化的急剧性,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尽快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急迫性。2018
2、年以来美国发动贸易战、5G芯片科技战;2020年世界性新冠疫情,国际经济陷入困境,国际关系日益复杂,我国提出加快建立国际国内市场双循环机制。高端人才培养机制面临新的挑战。-我国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与高考体制的改革,日益紧迫,这就是新课标缩短修订时间的大背景2017版新课标应用时间缩短修订时间加快(一)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需要进一步充实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劳动教育:“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讲话是对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所提出的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二)崇尚英雄、学习英雄、铭记英雄的时代呼声,需
3、要进一步体现 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讲授中国历史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涵养气概、激励担当。”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总书记再次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推动全社会敬仰英雄、学习英雄,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历史教材中充分肯定英雄人物,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三)教材编写和教学中
4、的一些启示,需要在课标中及时进行调整新课标课程新目标课程新结构课程新内容质量新标准教学新要求课程新理念2.明确课程性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3.确定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是历史课程最基本、最重要的理念。解决了历史课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课标指出: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5、班人4.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培养“五个认同”、“四个自信”: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强调教育功能: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5.特别突出核心素养之教学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立德树人为根本任
6、务、坚持正确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提高核心素养为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提高核心素养为目标,就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就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1.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2.时空观念 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3.史料实证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4.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5.家国情怀学习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核心素
7、养(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主要内容:核心素养: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学科本位学科本位学生本位学生本位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史料 实证 时空 观念 家国 情怀 历史 解释 唯物 史观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史料实证 核心理论核心理论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核心思维核心思维学科本质学科本质核心
8、方法核心方法根本途径根本途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主要指标主要指标 核心价值核心价值人文精神人文精神 唯物史观:学习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唯物史观:学习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理解历史的基础,认识历史所必备的核心思维;时空观念:理解历史的基础,认识历史所必备的核心思维;史料实证: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理解和解释历史的核心方法、根本途径;史料实证: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理解和解释历史的核心方法、根本途径;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和认识基础上叙述历史的核心能力,检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与历史观的主要指标;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和认识基础上叙述历史的核心能力,检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与历史观的主
9、要指标;家国情怀:学习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方面的重要体现,实现史学育人的重要标志家国情怀:学习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方面的重要体现,实现史学育人的重要标志 历史学科素养之间的关联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的启示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的启示世界观(站位)过程方法(能力)态度情感(品德)启示: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课程观,不再视课本内容就是教学内容,改变启示: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课程观,不再视课本内容就是教学内容,改变“教材是唯一教材是唯一”、“围绕教材教教材围绕教材教教材”“”“围绕教材啃知识围绕教材啃知识”的传统思的传统思 维,要一切以课标为准绳,把维,要一切以课标为准绳,把“教材教材
10、视为第一现场视为第一现场”,围绕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思考教学内容与实施方案,围绕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思考教学内容与实施方案21调整方案选择性必修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的拓展、提高、整合性课程。2017版课程标准提供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作为选修课程,学校可选用、改编或新编3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而选择性必修课程,设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3个专题全体必修基础课程中外历史纲要。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均在历史时序框架下由24个专题构成中外历史纲要(中国
11、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6)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承 史学入门史料研读全修全考选修选考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基基 础础递递 进进拓拓 展展 延延 伸伸 专业发展专业发展比如:比如:1.增加了增加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2.增加了中国古代早期文化遗存、早期文明国家产生,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增加了中国古代早期文化遗存、早期文明国家产生,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3.增加了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发展;中古时期欧、亚、非和美洲。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而非增加了世界古代文明产生
12、发展;中古时期欧、亚、非和美洲。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而非“欧洲中心论欧洲中心论”;4.增加了增加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理解亚非拉,理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影响民族独立运动影响世界;世界;5.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与纲要不重复,研究政治制度与基层治理经验教训,体验制度自信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与纲要不重复,研究政治制度与基层治理经验教训,体验制度自信6.经济与生活增加了经济与生活增加了“医疗与公共卫生医疗与公共卫生”小专题,了解古代疫病流行治理;中医药成就;现代小专题,了解古代疫病流行治理;中医药成就;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具有
13、很强的时代感医疗卫生体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明确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历史核心素养等级水平,为教师教学质量的把握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历史核心素养等级水平,为教师教学质量的把握提供了根本遵循。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可以说是新课标与教、学、考、评的桥梁。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可以说是新课标与教、学、考、评的桥梁。横向看,核心素养的相同层次处于相同水平五个核心素养的同一水平之间
14、建立逻辑关系;据历史课程的人文性质,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具有弹性既要统一要求,又要有历史科自身特点。主要原则:核心素养水平,进行纵向与横向通盘考虑纵向看,核心素养1-2层次或1-4层次,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通盘考虑纵向考虑横向考虑弹性考虑水平水平等级等级学科表现学科表现素养素养水平水平1 1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认同感,认同社会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认同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家国情怀水平水平2 2水平水平3 3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趋势、世界历史进步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趋势、世界历史进
15、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人生价值观;在历史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人生价值观;在历史反思中汲取经验教训、客观认识历史现实问反思中汲取经验教训、客观认识历史现实问题;能将历史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结合,为题;能将历史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结合,为中华复兴做贡献中华复兴做贡献水平水平4 4 (一)、设计思路素素养养水平水平等级等级学科表现学科表现唯物史观水平水平1 1能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水平水平2 2水平水平3 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16、水平水平4 4等级等级学科表现学科表现素养素养水平水平1 1辨识不同时空方式、理解意义;能用恰当时空表达叙述时空观念水平水平2 2能将史事定位时空;用年表、地图描述;认识事物来龙去脉,理解空间环境对历史现实的影响水平水平3 3把握时、空联系,用特定时空术语描述概括,理解历史把握时、空联系,用特定时空术语描述概括,理解历史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意义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意义水平水平4 4历史现实问题探究中能置于时空下;选择恰当时空尺度历史现实问题探究中能置于时空下;选择恰当时空尺度分析、综合、比较,作出合理的解释分析、综合、比较,作出合理的解释学科学科素养素养水平水平等级
17、等级学科表现学科表现史料实证水平水平1 1能区分史料类型;解答问题时能从多渠道获取史料;能区分史料类型;解答问题时能从多渠道获取史料;能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能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水平水平2 2能认识史料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的基础作用;对史能认识史料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的基础作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论述中能运用材料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事与现实问题论述中能运用材料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水平水平3 3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对史料辨析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对史料辨析;利用不同史料探究利用不同史料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的问题进行互证,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水平水平4 4能比较、分析不同史
18、料;能在辨别作者意图基础上用能比较、分析不同史料;能在辨别作者意图基础上用史料;对历史现实问题探究中能够运用史料;对历史现实问题探究中能够运用史史料论述料论述水平等级学科表现学科素养水平水平1 1能辨别教与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发现历史解释的异同;能辨别教与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发现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对历史结论加以分析能对历史结论加以分析历史解释水平水平2 2能运用材料相关历史术语对史事提出解释;能将史实能运用材料相关历史术语对史事提出解释;能将史实描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水平水平3 3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
19、和目的等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水平水平4 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上,尝试尝试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每个“教学模块”学完后,应达到怎样的水准?核心素养落实到什么程度?新课标在每个模块后都提出了具体的【学业要求】,方便教学与考查。如:学完必修课,提出: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和世界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发生和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唯学
20、生能够了解中国和世界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发生和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够知道历史遗迹、考古发现、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文献是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证据,并能够开始使用资料作为能够知道历史遗迹、考古发现、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文献是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证据,并能够开始使用资料作为证据来检验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解答(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证据来检验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解答(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够初步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建立多方面联系,以此解释历史,并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概能够初步对中国历史和世
21、界历史的发展建立多方面联系,以此解释历史,并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概括和综合(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括和综合(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能够掌握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世界历史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总趋势(唯物史能够掌握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世界历史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总趋势(唯物史观);能够初步具备用历史眼光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观);能够初步具备用历史眼光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能够能够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具有民族自信心;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具
22、有民族自信心;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选择性模块选择性模块1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必修模块质量标准必修模块质量标准选泽性必修模块选泽性必修模块2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四)教学建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P45)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2017年版年版20202020修订)修订)规定: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规定
23、: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师应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应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教学目标目标要以问题解决的水平程度
24、为核心;目标要有可操作性;有可检测性要以问题解决的水平程度为核心;目标要有可操作性;有可检测性.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整体梳理教学内容,把专题主旨、重要史事、核心问题解决与核心素养相连,有效的整合要整体梳理教学内容,把专题主旨、重要史事、核心问题解决与核心素养相连,有效的整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构建学生为中心的构建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中心课堂学习中心课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输形成。只有通过学生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输形成。只有通过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步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论证历史问题,才主
25、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步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论证历史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纲,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纲,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水平,多维度进行学习评价,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水平,多维度进行学习评价,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努力使教、学、努力使教、学、评一体化,逐步构建以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为重心的评价体系。(评一体化,逐步构建以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为重心的评价体系。(P67P67)(一)、重置教学观:重新建立一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新的认知观、教学观、评价观(二)
26、、重置本位观:知识本位能力本位转为素养本位(二)、重置过程观:由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树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教学理念,确立树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教学理念,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从知识本位转变为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学生转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师要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具体表现,认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具体表现,认识核心素养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测试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测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多种类型的历
27、史学科核心素养多种类型的“新情境新情境”。如。如“学习情景学习情景”、“生活生活情景情景”、“学术情景学术情景”等。等。多维度创设问题情景。教师要充分认识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基于史料研习的 教学对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教学对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历史材料解释历史。进行以进行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历史教学,将教、,将教、学、评、考各个环节聚焦于发展学、评、考各个环节聚焦于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即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即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 程和教学评价等程和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8、生的核心素养。3.新情境下问题解决为重心4.开展基于素养的史料研习2.聚焦发展核心素养1.确立教学新三观重置三观重置三观素养教学素养教学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史料教学史料教学一、把握课标要求,确定素养目标二、理解课标精神,确定教学主题三、引导嫁知通识,内化核心素养四、密接高考试题,培育核心素养 高考考什么?就考复杂、陌生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你拿知识这块砖,永远解决不了新情境下的新构建。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训练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应该不难。我们的观念一定要改变。再叮嘱一线教师:怎么提高“我”的核心素养?我们必须严肃地研读课标,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的期望;但是,只有高于课标,才可能准确地领悟课标。
29、我们必须虔诚地尊重课本,因为它凝聚了前人的心血;但是,只有高于课本,才可能真正地读懂课本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高考,因为它代表了社会的公信;但是,只有高于高考,才可能有效地赢得高考。我们必须虚心地学习他人,因为这是取得进步的捷径;但是,只有高于他人,才可能实在地找到自我!华东师大博士导师聂幼犁教授的忠告聂幼犁教授一、把握课标要求,确定素养目标【课标要求】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通过了解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1.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过了解了解秦
30、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1.6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课标:教师要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把握把握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目标-不
31、仅要从整体上设计模块的教学目标,而且要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具体设计学习主题的教学目标学习主题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的教学目标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达到学业质量要求那么如何把握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呢?1.理解课标中理解课标中“知道知道”、“了解了解”、“认识认识”的区别:的区别:“知道”是指学生能够通过文字、形象材料等方式认知、记忆记忆并列举列举历史知识;“了解”是指学生能够通过抽象思维来把握、概括、归纳把握、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理解”是指学生所了解的历史知识在一个新的情景出现时,仍然能够揭示其本质揭示其本质;“认识”是在理解史实基础上的规律探寻、价值判断规律探寻、价值判断,从而升
32、华为“家国情怀家国情怀”,这是历史学科的最高阶素养水平。显然,“知道知道了解了解”属于史实范畴的认知、记忆、归纳和概括,是基础,属于核心素养水平1-2;“理解理解认识认识”属于理性认识、规律把握、价值判断,是高阶位的思维能力,是升华,属于核心素养水平3-4主题通过-知道、了解理解-认识-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了解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必然性了解了解老子、孔子学说;了解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意义1.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了解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原因了解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
33、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意义1.6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危机主题记忆、认知、归纳史实记忆、认知、归纳史实升华理性、规律和价值判断升华理性、规律和价值判断 时空观念 家国情怀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课标(P47)指出:确
34、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在分析和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将教学的重点提炼出来。尤其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广,包含的史事多,所以更需要突出核心要点突出核心要点,通过重点内容的突破,带重点内容的突破,带动整体内容的教学动整体内容的教学。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全球流动、文明影响的史实,学生理性认识新航路开辟是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唯物史观通过材料分析学生能归纳新航路开辟动因及条件,理解由综合因素推动欧洲人迈向海洋和人类认识世界能力改变通过时空图文材料,梳理新航路开辟的时序大事件,知道开辟的具体线路教学目标二、理解课标精神,确定教学主题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
35、“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课标P4)。可见,“大概念”与“大主题”是构建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重要理论基础。“大概念”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教育理念,是一种高度形式化、兼具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普适性极强的概念,作为一种深刻思想、学说的负载体,已成为“思想之网”的联结枢纽。赵康.大概念引入与教育学变革 (一)什么是“学科大概念”?什么是学科“大概念主题”“学科大概念”:有学者指出,作为历史学科“思想之网”的联结枢纽,就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统领历史学科一切研究领域的“学科大概念”。“抽象的历史学科大概念”即“唯物史观”,在主题主题中才能得到外显,通过历史相关主题
36、内容的主题内容的整合化、结构化、集约化而彰显其意义。“学科大概念主题”:是学科视角即学科“基本概念的综合体基本概念的综合体”,是理解和联结理解和联结下层小概念的关键观念(上层概念)。“历史学科大概念主题”的表现:唯物史观统领下的历史“基本概念综合体”,如选择性必修专题“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史料研读”,即为不同类别的学科大概念主题。主题。必修中国历史部分,其概念大主题可凝练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
37、的发展史年的发展史”,体现了,体现了从古至今的中国历史,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现代(1949)以来,“中华民族”到“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文明”到“斗争”“奋斗”“发展”的延续与变迁史。这些阶段趋势、规律,用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去叙述和阐释统领。以这样的“大主题”引领,使课程内容集约化、情境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更有利历史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怎样设计是怎样设计教学教学主题主题的的?纲要纲要必修内必修内容容:“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部分,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部分,每每一部分的内容均在
38、历一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由若干史时序的框架下,由若干学习主题构成。通过构成。通过中中外历史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外历史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从分散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课标课标P9P9)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关键词关键词概念主题概念主题大概念主题大概念主题第一单元从从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家的建立与
39、巩固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起源、初步、建立、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民族交融与隋唐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的发展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交融、统一、发展)第三单元辽宋夏金辽宋夏金多民族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并立、交融、统一、大发展)第四单元明清中国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与面临的挑战挑战版图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专制集权、边疆治理、版图奠定、外部挑战)以以纲要必修中国古代史纲要必修中国古代史为例:为例:理解理解上述上述课标精神,课标精神,分析分析教材目录,结合学生实际,可确定
40、中国古代史的教材目录,结合学生实际,可确定中国古代史的若干学习若干学习主题主题:(二)课程标准下教学主题的确定主题 通史1.1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1.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1.3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1.5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 朝大一统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 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明文及其 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中国古代史1.6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二、新领导:中
41、国共产党成立1921 三、新策略: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 四、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新开端:五四运动1919 五、新局面:抗日战争,百年完胜、人民壮大 六、新胜利:解放战争,推翻三山、建立新国重点突破重点突破小论文:结合表格分析全民族觉醒体现在哪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年份年份党员人数党员人数年份年份党员人数党员人数19211921年年7 7月月(一大一大)535319341934年年3030万万19221922年年6 6月月(二大二大)19519519371937年初年初4 4万万1923192
42、3年年6 6月月(三大三大)43243219401940年年8080万万19251925年年1 1月月(四大四大)99499419451945年年4 4月月(七大七大)121121万万19271927年年4 4月月(五大五大)5.75.7万万19471947年年1212月月270270万万19271927年年4 4月后月后1 1万万19491949年年1010月月448448万万19281928年年6 6月月(六大六大)4 4万万 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度发展趋势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度发展趋势论证:1927年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43、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错误,大革命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5.7万急剧减少为1万。1934年,年,由于王明“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加上长征路上,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巨大。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30万急剧减少为4万。总之:总之:上述两个时期中共党员人数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绞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解析
44、:观察表格,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人数减少的原因等进行探究,结合史实论证即可,注意史论结合。示例:论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示例:论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结合表格分析全民族觉醒体现在哪里?时空抗日救亡事件身份方式九一八事变后白山黑水东北抗日人民军抗日民众自发抗战赵一曼东北抗日女性共产党员领导群众长城抗战国民党军队自发抗战华北事变后长城内外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共产党宣传号召一二九运动学生宣传号召周恩来、张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共产党、国民党 响应抗日七七事变后大江南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共产党、国民党 合作抗日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枣宜会战正
45、面战场军人参军抗战百团大战敌后战场军人参军抗战戴安澜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海外战场军人参军抗战马本斋回民支队武装抗日少数民族参军抗战华西医科大学生奔赴前线医生医疗援助五台山僧人自卫队抗日宗教人士参军抗战台湾少年团积极训练宣传抗日儿童参军抗战留日学生集体归国学生响应抗日陈嘉庚捐款捐物抗日海外华侨捐款抗日全民族觉醒旗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1-1945 1931-1945 十四年抗战党派空间白山黑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海内外人物性别、年龄、职业、海内外、民族、宗教共产党、国民党、中间政派过程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配合作战方式参军、捐款、捐物、宣传、号召时间国家制度与社会治国家制度与社
46、会治理理政治政治 体制体制官员的选官员的选 拔与管理拔与管理法律与法律与 教化教化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与 国家关系国家关系权力分配、权力分配、机机 构设置和运构设置和运行行 为主的政治为主的政治体体 制规定了国制规定了国家家 制度的基本制度的基本框框 架架社会治社会治理理 是国家是国家关关 注的重注的重点点人事管理、法律、民族、人事管理、法律、民族、外外 交、财政都是国家制度不交、财政都是国家制度不可可 缺的重要组成部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的情况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的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选择性必修选择性必修 专题层次:模块专题
47、专题层次:模块专题依据时序小专题依据时序小专题 重要内容重要内容货币与税收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结合表格分析全民族觉醒体现在哪里?政治体制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 与国家关系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货币与税收 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大概念下 学习主题 引领教学 的价值“学习主题单元”是整体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学习单位,是目标、内是整体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学习单位,是目标、内 容、容、活动、评价、活动、评价、环境的整合环境的整合(1)学习内容:以大概念为核心,围绕学习主题,形成具有逻以大概念为核心,围绕学习主题,形成具有逻 辑化内在联辑化内在联系的结构化知识体系;系的结构化知识体
48、系;(2)学习过程:充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概念性理解学习内容充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概念性理解学习内容(3)学习目的:整体落实核心素养,实现教育目标整体落实核心素养,实现教育目标知识分类:工具性知识、方法性知识、规律性知识。工具性知识、方法性知识、规律性知识。工具性知识:是不能改变的客观工具性知识:是不能改变的客观“史实史实”;方法性知识:是用以探究史实的方法性知识:是用以探究史实的“史法史法”;规律性知识:是规律性知识:是“史法史法”研究研究“史实史实”获得的获得的“史论史论”。教学策略:知 识(规律、方法,也就是核心素养)把教材视为把教材视为“第一现场第一现场”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历史材料,引
49、导学生“材料解析材料解析”、“自主建构自主建构”,形成,形成自己的概括性、规律性、方法性知识。自己的概括性、规律性、方法性知识。这是一个带有这是一个带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构建,是的构建,是“有意义有意义的接受性的接受性”探究过程,是在探究过程,是在“知知”中中“嫁接嫁接”通通“识识”的过程,知与识的过程,知与识“密接密接”、学与练、学与练“思维密接思维密接”过程过程三、引导嫁知通识,内化核心素养1、学生主体、自主建构:历史核心素养形成,是教师价值观引领与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这是一个持久领悟的过程;不是外塑的,而是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大胆放手,引领学生必备知识重构。2、纵横串联、聚合
50、发散:结合学习专题,找准关键问题、概念,指点学生宏观架构、微观串联,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在思维开放中内化核心素养,润物细无声之效3、在“知”中嫁“识”:素养的根基在历史的“知”中,离开“知”,便无“识”,识就是规律、方法、价值判断、情怀,即是“核心素养”材料一材料一 在上古和中世纪,世界上只有区域性大国,而没有全球性大国。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先后成为大国。材料二 在工业化时代,世界领导国必须是拥有海上霸权的国家19世纪的世界领导国是英国,在英国达到鼎盛时期的1860年前后,其现代化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的40%50%,或欧洲的55%60%。英国始终保持着相当于它国海军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