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有一句俗语:我国有一句俗语:“三百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这句话常用来称赞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常用来称赞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在欧阳修笔下也有一位貌匠。在欧阳修笔下也有一位貌似平常,却身怀绝技的老人似平常,却身怀绝技的老人卖油翁卖油翁 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吉州永安人,)吉州永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自号醉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有士。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六一词等。代表等。代表作品醉翁亭
2、记作品醉翁亭记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O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咨矜圃睨矢颔忿酌覆勺沥zjnpnshhnfnzhufshol注音注音:准确、有感情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疏地朗读课文,能疏文意。文意。1、陈康肃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尧咨善(善于)射,当世无双,公亦以(因为)此(指善射)自矜(自夸)。翻译:陈尧咨善于射箭,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他也因此而自夸。疏文意疏文意 2.2.尝尝(曾经)曾经)射于射于(在)在)家圃,有卖油翁释家圃,有卖油翁释(放下)放下)担而担而(表顺承表顺承)立,睨立,睨(斜眼看)斜眼看)之,之
3、,久而久而(表修饰)表修饰)不去不去(离开)离开)。见其发矢十中八。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九,但(只是)只是)微颔之微颔之(不译)。不译)。翻译:(他)曾经在家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着他射箭,很久也没有离开。(老人)看见他射箭十支中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点头。3.康肃问曰:“汝(r)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sh)尔。”康肃忿(f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油知之。翻译:陈尧咨问(老人):“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不是很精湛吗?”卖油的老人说:“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
4、射技!”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说明这个道理的。”4、乃取一葫芦置(放)于地,以(用)钱覆(盖)其(代葫芦)口,徐(慢慢地)以勺酌(倒)油沥(注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翻译:(卖油翁)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进了葫芦里,而铜钱却没有湿。请从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本文故事要素:请从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本文故事要素:地点:地点:人物:人物:起因:起因:经过:经过:结果:结果:家圃家圃卖油翁卖油翁 陈尧咨陈尧咨尧咨善射,卖油翁尧咨善射,卖油翁“但微颔之但微颔之”陈尧咨认为卖油翁轻视他的射技,陈尧咨认为卖油翁轻视他的射技,卖油翁以自
5、己娴熟的倒油本领告诉卖油翁以自己娴熟的倒油本领告诉陈尧咨这个道理。陈尧咨这个道理。陈尧咨明白了道理,笑着打发卖油陈尧咨明白了道理,笑着打发卖油翁走了翁走了 精读课文 品味语言:请在课文中找出对陈尧咨的描述:当世无双 公以此自矜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由此可以看出陈尧咨这个人物的特点是:骄横骄横 傲慢无礼的人傲慢无礼的人大人物 有地位 自夸说话语气不好 表现出无礼康肃笑而遣之根据原文,分析出卖油翁人物形象: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无他,但手熟尔无他,但手熟尔以我酌油知之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钱覆其
6、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入,而钱不湿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淡定 从容 朴实 心胸开阔陈尧咨:卖油翁:善射善酌油自矜不夸耀睨之微颔佩服认输(轻蔑、傲慢)(骄傲自负、盛气凌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寓意:寓意: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骄傲自满的必要。长处也没骄傲自满的必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虚心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你想起哪些名言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谦受益,满招损。文言知识总结O 通假字O 词类活用O 一词多义O 古今异义O 文言句式 写作特
7、色:2.对比鲜明对比鲜明3.详略得当详略得当1.1.三言两语、三言两语、生动传神、细生动传神、细 致入微的神态、动作、语言描致入微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活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写,活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拓展延伸拓展延伸O探究语言:探究语言:1.“因因曰曰”:2.“康肃康肃笑笑而而遣遣之之”:是怎么笑的:是怎么笑的于是,就。曰:说于是,就。曰:说 醉翁亭记醉翁亭记 环滁(ch)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ng y)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8、。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醉翁亭记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偻(l)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山肴(yo)野蔌(s),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醉翁亭记 若夫(f)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暝(mng),晦(hu)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9、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O 醉翁亭记醉翁亭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在在“之之”字用字用 古汉语中古汉语中“之之”字用法颇为复杂,字用法颇为复杂,“之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实词,也可作,也可作虚虚词词,不同的语境里,不同的语境里“之之”有不同的用法。作实词的有不同的用法。作实词的“之之”有两种情况:有两种情况:一作代一作代词;
10、二作动词词;二作动词。“之之”字作字作动词动词,意为,意为“到到去去”、“往往”、“到到”、“至至”。如:。如:“之之死矢靡它。死矢靡它。”(诗经(诗经风风柏舟)柏舟)到死发誓没有他心。到死发誓没有他心。“项伯及夜驰之项伯及夜驰之沛公军沛公军”(鸿门宴)(鸿门宴)项伯于是连夜奔跑到沛公的军营里。项伯于是连夜奔跑到沛公的军营里。“庄辛去之庄辛去之赵赵”,是说庄辛离开楚国到赵国去。,是说庄辛离开楚国到赵国去。“之之”作动词在古汉语中不很多,因而常作动词在古汉语中不很多,因而常借做代词。借做代词。“之之”做做代词代词时,一般用作宾语,代人、事、处所,所代的对象大时,一般用作宾语,代人、事、处所,所代
11、的对象大多出现在上下文中。做代词多出现在上下文中。做代词“之之”又分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又分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之之”作人称代作人称代词,可译作词,可译作“他们他们”、“她们她们”、“它们它们”,作宾语。如:,作宾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得兄事之”(鸿门宴);(鸿门宴);“放之山下,虎见之放之山下,虎见之”(黔之驴);(黔之驴);“邻人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列子汤问);汤问);“子晰,上大夫;子晰,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左传(左传昭公元年);昭公元年);“此尧舜
12、非弗欲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孙膑兵法(孙膑兵法见威王)。见威王)。O 从上面所举例中发现,从上面所举例中发现,“之之”作人称代词时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作人称代词时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体交代。这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具体交代。这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之之”作指示代词,译为作指示代词,译为“此此”、“这这”、“那里那里”、“这样这样”、“这个这个”等,此时,等,此时,“之之”可作定语,也可作宾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如:语。如:“故为之说故为之说”(捕蛇者说);(捕蛇者说);“之二蠢又何知之二蠢又何知”(庄子(庄子逍遥逍遥游);游);“曰
13、:否,以粟易之曰:否,以粟易之”(孟子(孟子.许行);许行);“不学自知,不问自晓,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论衡实知);实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若惊”(老子(老子十三章);十三章);“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荀子(荀子王霸);王霸);“异哉,之歌者非常入也异哉,之歌者非常入也”(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举难)。从上面例中看举难)。从上面例中看出,出,“之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由上看出,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由上看出,“之之”作人称代词时,一作人称代词时,一般
14、在动词之后。第二,作为人称代词的般在动词之后。第二,作为人称代词的“之之”要根据上下文仔细体会、灵活翻译,要根据上下文仔细体会、灵活翻译,如如“人非生而知之者人非生而知之者”的的“之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词,它是泛指,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词,它是泛指“知知”的的对象,即知识、道理等,可略而不译,也可根据上下文之意译为对象,即知识、道理等,可略而不译,也可根据上下文之意译为“知识或道理知识或道理”。第三,第三,“之之”活用为第一人称要译为活用为第一人称要译为“我我”,如,如“幸来告语之幸来告语之”(西门豹治(西门豹治邺);邺);“君将衰而生之乎君将衰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等。(捕蛇者说)等。
15、“之”作为虚词有四种用法: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1.助词“之”的用法有五种情形: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据情况灵活译出。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句中的“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领属关系,译为“的”。用在动词和他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可不译出。如“女罪之不恤,而又何清焉?”(左传昭公二年)。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中三年),可译为“不一会儿”。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不知东方之既白”(东坡全
16、集赤壁赋),可不译出。用在副词后面,谓语或主语结构的前面,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O2.“之”作连词,它不像“且、以、而、则”等连接谓语性词组或句子,构成联合关系,而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性或修饰的关系,在意义上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如“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史记留侯世家),连接名词定语“项籍”和名词中心语“头”。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语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短语。不过,这种结构形成必须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谓语和表示时间的状语等情况。如“大哉,尧之为君!”(孟子滕文公上),“尧之为君”本为主谓结构
17、,中间插入连词“之”,使它转为定中结构,作形容词“大”的主语,这是个主谓倒置的句子,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作用,但不宜认为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名词性的成分,因为它没有在句中担任主语、宾语等成分,而是作为一个分句用在加一个分句的前面,同它构成复句关系。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深远”(战国策赵策四),“之”字可不译出。O3.“之”作介词时,译作“于”,“对于”等。这种情况下,“之“可用为状语或状语结构,不过少见。如“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礼记大学),作状语,可译为“人对于他所亲爱的就认识不清”。4.“之”作语气词,常用在句末,多见于韵文中,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同时还有凑足音节的作用。例如“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左传小雅小明),“之”在这里语气词。当然,“之”在古汉语中作语气词不多见。综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可归为中性词,既在实词中充当成分,作“代词”与“动词”,又在虚词中担任角色,作“连词”、“语气语”、“助词”、“介词”,因而,“之”归为中性词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