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
2、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
3、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
4、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
5、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
6、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
7、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鸾啄
8、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
9、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B“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 C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 D“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
10、干燥”的特点。 B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C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 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3分) A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白居易池上早夏)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D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针对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
11、因,材料二看法有何不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雷雨(节选)曹禺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鲁侍萍哭
12、?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周朴园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侍萍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周朴园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吗? 鲁侍萍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带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周朴园我
13、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鲁待萍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 周朴园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 鲁侍萍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周朴园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低头)哦。 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
14、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周朴园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侍萍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鲁侍萍你不要怕。他永远不会知道的。 周朴园那双方面都好。再有,我要问你的,你自己带走的儿子在哪儿? 鲁侍萍他在你的矿上做工。 周朴园我问,他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就在门房等着见你呢。 周朴园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鲁侍萍他的脚指头因为你的不小心,现在还是少一个的。 周朴园(冷笑)这么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鼓动罢工,反对我! 鲁侍萍他现在跟你完完全全是两
15、样的人。 周朴园(沉静)他还是我的儿子 鲁侍萍你不要以为他还会认你做父亲。 周朴园(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什么? 周朴园留着你养老。 鲁侍萍(苦笑)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吗? 周朴园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那么,我先说我的意思。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不过 鲁侍萍你不要怕,你以为我会用这种关系来敲诈你么?你放心,我不会的。大后天我就带着四凤回到我原来的地方。这是一场梦,这地方我绝对不会再住下去。 周朴园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 鲁侍萍什么? 周朴园这于我的心也安一点。 鲁侍萍你?(笑)三十年我一个人都过了,现在我反而要
16、你的钱? 周朴园好,好,好,那么,你现在要什么? 鲁侍萍(停一停)我,我要点东西。 周朴园什么?说吧。 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周朴园你想见他? 鲁侍萍嗯,他在哪儿? 周朴园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 鲁侍萍不过是什么? 周朴园他很大了。 鲁侍萍(追忆)他大概二十八了吧?我记得他比大海只大一岁。 周朴园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鲁侍萍哦,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么?我不会那样傻的。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你不要怕,我就是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也是不
17、愿意认我的。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线句表明了鲁侍萍的心声,一是认为自己就是命苦,二是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慨。 B画线句暴露了周朴园害怕往事重提,会让别人知道他不光彩的过去的真实想法。 C画线句,当自己家庭、声誉和地位没威胁了,周朴园虚伪的一面充分暴露出来了。 D画线句,鲁侍萍历经几十年风雨,由“傻”“学
18、乖”,说明现实已经让她觉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台词中的有些词需要重读,强调某种特殊意义。结合具体语境及人物性格特征,画线句中,需要重读的词都应该是“你”。 B舞台说明在刻画人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文中加点处“愤怨”,紧承上文“悲愤”,细腻地表现出鲁侍萍情感的变化。 C潜台词是人物在行动过程中真实的内心表现。画线句的言外之意可以理解为“不要对鲁贵说什么,否则对我对你都没有好处。” D画线句,四个短句,语气急促,表现了周朴园极度吃惊、恼怒;连续出现上升语调,又透露出他在吃惊、恼怒中多了几分惶惑。 8请赏析文中处的画线文字。(4分) 9节选部分,周朴园的表
19、现反映出怎样的性格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
20、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21、)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后世。 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C行李,指外交使者,早在春秋战国时已沿用;今常指行旅的人出行
22、所带的东西。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秦晋联盟顷刻瓦
23、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4分)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4分) 14乙文中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结果是怎样的?并说明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9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坼(ch):分裂。乾坤:指日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
24、人登上神往己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想到个人之悲和国事之伤,不禁心生感慨。 B颔联由喜悦之心观赏洞庭湖,描绘了它分断吴楚、吐纳日月之景,气象极其恢宏。 C颈联写诗人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老病缠身,孤身飘零的窘境。 D尾联空间上的对列呼应了首联时间的上对举,都用由远及近的写实手法,引发联想。 16结合全诗,请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依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内容,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25、。 (2)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3)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两句描绘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后“咏而归”的情景做了形象的回答。 (4)孔子认为“礼”在治理国家中有重要的地位,他对子路言志付之一哂,是因为子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有人说,短视频是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风口。其中固然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作品,但也有很多浮夸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嘲讽,有的还涉及色情、暴力、血腥。一些短视频作者为了博取用户的关注和转发,不惜_,以声
26、光电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感官刺激,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在“审丑”而不是“审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人认为,这样的视频,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应该无伤大雅。其实不然,(.),如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就会造成_、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实际上,这些“非主流”短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增加。有人效仿“恶搞”视频,将透明胶带横在门前绊倒他人,用整蛊小道具惊吓孩子。类似事件_,使得逾越底线的娱乐陷入伤己伤人的境地。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而且短视频主要目标用户正是“80后”“90后”,青年对之产生兴趣,也在情理之中。
27、然而,短视频作品泥沙俱下,_,如果不加甄别、丧失警惕,就可能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让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受到无形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另辟蹊径耸人听闻数见不鲜良莠不齐 B剑走偏锋混淆视听层出不穷参差不齐 C另辟蹊径混淆视听数见不鲜参差不齐 D剑走偏锋耸人听闻层出不穷良莠不齐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必定带来不良影响 B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不知会带来什么影响 C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难免带来不良影响 D无意间对消极内容进行点赞
28、与扩散,带来的影响可好可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B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多元的心态、更开放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C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 D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
29、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与继承,写作是。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就叫贡献。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写作是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才智的最简单方法,写书不是抄书,你得把前人之书糅进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如鲁迅之谓吃进草,挤出牛奶。这是一种创造,如同科学技术的发现与发明,要智慧和勇气。小智勇小文章,大智勇大文章。唐太宗称以铜为镜、以人为镜,其实文章也是,验之于作者可知驽骏。古往今来,凡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平平者,必无文章。古人云立德立言,人必得有新言汇入历史长河而后才得历史的承认。 21
3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5分) 22.请分别用以“写作”为开头的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在文学名著的长廊里,我们会遇见很多文学人物形象,但总有那么一个(一些)形象让你难忘,让你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请以“遇见”为题目,结合你的阅读经历、体会,或进行合理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补充完整题目;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
31、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1C(A项,“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错误。由材料一可知,屈原只是第一次在诗作中运用“木叶”,并非发现“第一个艺术特征”。 B项,“经常会用树来代替树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这里是说“树叶”和“叶”之间的关系,可见不是“树”代替“树叶”。 D项,“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错误。影响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的是“木”的潜在形象。) 2C(C项,“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
32、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错误。选项说反了,材料一应该是借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来说明“木”具有“落叶”和“颜色”的潜在因素。) 3B(由“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可知,材料二认为“木”与“秋天”没有必然联系。B项,“落木”指寒风中的落叶,也是秋天的落叶,这与材料二观点相反,所以无法证明材料二的观点。A项,“夏木”指夏天的树,与秋天没有关系,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C项,“禅房花木深”中的“木”是繁茂的,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D项,“古木”参天,极为茂盛,也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可以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4提出问题: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问题,即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 分析问题:借助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古诗多用“木叶”的原因。 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 (4分。答出思路1分,